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电影论文

以电影《阮玲玉》分析关锦鹏独特的电影美学观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1-13 共2407字
论文摘要

  关锦鹏是中国电影导演中,为数不多的将艺术与商业完美融合的电影导演之一.如果说他的《地下情》《胭脂扣》等影片有着明显的向商业妥协的痕迹,那么在拍摄过电影《人在纽约》之后,以电影《阮玲玉》为代表,他开始抛弃了单纯的戏剧性创作,而转向更为纪实化,风格化,艺术化的创作风格.

  更为绝妙的是,这种风格的转化并未走向极端,而是达到了艺术与商业的完美平衡,取得了艺术与票房的双丰收,为中国电影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关锦鹏的成功归功于他独特的电影美学观--"既近且远,既远且近".

  据说,关锦鹏是从一次和侯孝贤的对话中得到启示.侯孝贤认为做导演就要做到小津那种"既近且远,既远且近"的境界,既懂得贴近,把自己的经验放进去,同时保持距离,站得远一点,抽离一点.回到《阮玲玉》中来",远与近"的美学理念已经不单单体现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之中,而是渗透进整部影片的角角落落,令人回味无穷.

  1935年3月8日,一代影星阮玲玉香消玉殒.阮玲玉夹在初恋张达民、情夫唐季礼与蓝颜知己蔡楚生之间,深陷于巨大的社会舆论漩涡之中,不能自拔,不堪重负,最终留下着名的"人言可畏"四字绝笔,选择结束自己仅仅25岁的年轻生命.在我看来,阮玲玉的死在中国具有多重意义:在中国电影史上,她的死暗喻了中国默片时代的终结;社会意义上,她的死成为弱女子与强势流言、庞大媒体对抗下的牺牲品;更高层次上说,3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女性争取人权和社会地位的平等始终是悠悠之口谈论不休的话题.

  要为如此寓意丰富而深刻的人物作传,关锦鹏会如何将"远与近"的电影美学融入其中呢?关锦鹏并没有把《阮玲玉》拍成一部传统意义上的传记片,而是处理成一部有很多层次的电影.他将演员张曼玉变成一个连接30年代、90年代之间的桥梁,通过张曼玉在三个不同空间之间的穿梭,将阮玲玉的一生"既近且远,既远且近"的表现出来.

  第一层空间,是以手摇镜拍摄,黑白处理的画面.主要内容是对导演关锦鹏、演员张曼玉、刘嘉玲、梁家辉、秦汉和一些90年代相关人物,甚至还有至今还活着的当时"联华公司"的工作人员的采访,其实就是一种纪录片的形式.画面黑白处理本身就是接近纪实的感觉,手摇镜拍摄更是让观众如同在参与一部未完成的制作.同时,这一层空间的不断出现,也在提醒着观众情感的疏离,表现出导演对于历史的尊重.纪录片元素的加入,仿佛是关锦鹏在告诉观众,这只是电影,不是历史,探索阮玲玉的过程还在继续,一切都仍未盖棺定论.影片开头部分的采访中,问张曼玉",你希望半个世纪后还有人记得你吗?",张曼玉的回答是":有没有人记得我不是很重要,即使真的有人记得我,也跟阮玲玉不同".这就是真真实实的纪录片,每一个演员和被采访者,脱离剧本的约束,在镜头前尽情地表达自己对于人物的所思所想.这一段对话已经在开头为全片定下基调,创作者的态度是:对阮玲玉有所认同,但也有所疏离,我们只能无限地靠近,却永远无法复制.其实在剧情片中加入纪录片的影片并不少见,尤其是在《阮玲玉》之后,许多大陆及香港导演也不断地在模仿、尝试.例如,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彭浩翔的《春娇与志明》系列等,这些影片都在艺术与票房上取得不俗的成绩.但相比较《阮玲玉》,总觉得还是少了点什么,毕竟,这种模仿还是停留在照剧本表演的层次上,并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可以将之理解为一种"经过了艺术加工的剧情片".

  第二层空间,是张曼玉等香港演员所扮演的30年代的生活中的阮玲玉等人,彩色胶片拍摄,也就是剧情片的部分.这一部分加入编剧的创作,尝试还原当年阮玲玉的生活,讲述那一代人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生活,以及阮玲玉的人生悲剧.导演并没有因为过于追求艺术而忽略剧情片部分的展现,这一空间占据整部片子的大部分时间.其中有一场戏令我尤为印象深刻,编剧功力之深尽显,每每想起依然感慨颇深.在影片前半部分,阮玲玉某天晚上拍完戏回家,走到宅子边上,透过窗户偷看家中的母亲和女儿.窗上的格子影投射在阮玲玉脸上,将阮玲玉内心的压抑强调出来,而后隔着窗子与母亲和女儿对话亲热,已经为影片结尾处的三代人阴阳相隔埋下伏笔,着实让人心酸.接下来饭桌上停电换灯泡的小桥段更是让人心头一暖,阮玲玉抱着年迈的母亲,小玉抱着阮玲玉,三个女人相互搀扶、紧紧相依,在冷涩的黑夜里点亮所有人的心.影片快结尾,张曼玉扮演的阮玲玉服毒自杀,她不慌不忙地把安眠药掺进粥里,不紧不慢地写下绝笔,然后静静地坐在椅子上,一口一口喝下自己为自己配好的毒药.伴随着阮玲玉自白遗书的画外音,配合着舒缓凄婉的背景音乐,张曼玉的眼眶渐渐湿润,精湛的表演将阮玲玉此时此刻的迷茫、绝望、悲伤、解脱,一一细腻地呈现在银幕之上.

  第三层空间,是阮玲玉保留至今的黑白默片片段.例如,《新女性》《神女》《桃花泣血记》等等.这一部分的不时出现仿佛是关锦鹏为阮玲玉的一生画下的一个个逗号,每一个逗号之后是新的人生阶段,每一个逗号之后都有一次新的人生感悟.从艺术层面上来说,夸张的30年代默片片段的加入,也在时刻提醒观众与影片的疏离.

  三层空间交织并行,在这远与近、认同与疏离的平衡之中,关锦鹏完成了一次对阮玲玉的探索历程.三层空间的完美结合在影片高潮部分拍摄《新女性》的一场戏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导演蔡楚生不满意阮玲玉的表演,满腔愤慨地说戏,努力地把阮玲玉的情绪带出来.但是随着彩色画面渐渐变成黑白,镜头渐渐拉开,导演关锦鹏现身说法,提醒梁家辉忘记拉开被子看张曼玉.在这一场戏中,三层空间转换自如,衔接流畅,镜头华丽.张曼玉投入地在被子中哭泣是一种认同,关锦鹏跳出来说我们在演戏,这又是一种如同"布莱希特式"的疏离,间离的效果,再加上重播蔡楚生原作《新女性》片段,令我们感到字幕的夸张,又一次提示了距离.观众被深深打动,同时又能保持理智的思考,既拍出了认同,又拍出了距离.这种处理方式正是关锦鹏"既远且近,既近且远"的电影美学的最佳彰显.观众已不是观众,仿佛剧中人物随着电影节奏感同身受.

  电影结束,观众恍如隔世般从30年代的大上海抽离的瞬间,内心充满着对一代名伶阮玲玉香消玉殒的哀叹.我想《,阮玲玉》交与关锦鹏拍是再好不过的了,远与近的平衡间,再也没有哪一位导演可以如此天衣无缝的将她昙花一现的人生拍成永恒.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