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从女性服饰看近代上海社会的变迁(1890——1930)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陆亚金
发布于:2022-10-25 共10172字

  内容摘要:自古以来绚丽多彩的衣冠服饰与中华民族属性息息相关,作为民俗文化的一种,服饰在自身变化的同时又折射出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变迁。尤其处于 19 世纪末 20世纪初的上海,在政府的措施、女权主义者的倡导、商业操作和报纸报刊的宣传等社会因素下,女性的服饰或中、或洋、或中西合璧,穿着搭配时尚之极。而一些社会风尚的变迁,如封建思想的摒弃、女性生活方式的改变、民众审美观的变化等都透过服饰的改变而体现了出来。

  关键词:上海 女性服饰 社会变迁

Shanghai social changes view from women clothing from 1890 to 1930

  Abstract: Since ancient times, colorful clothing has had close connections with our nation.As one kin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hanges of clothing itself also reflect the changes of oursociety in many aspects. In particular,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and early 20th century, under theinfluence of the government measures, feminist advocacy, business operations and newspaper,press publicity, women's clothing, eastern or western, or east and west merge, can be put on withfashion. However, the changes of social practice, such as the abandoning of Feudal, the changesof feminist living ways, and the changes of people's aesthetic values etc, are presented throughthe changes of clothing.

  Key Words:Shanghai; women clothing; social transition

目 录

  引言
  一、1890-1930 年上海女性服饰的变化
  (一)服装穿着的改变
  1.打破传统等级服饰的穿着要求
  2.改变了传统的上衣下裳式样
  3.女尚西式男装
  4.旗袍盛行
  5.西式女装的出现
  (二)发式的改变
  (三)鞋子的改变
  二、引起旧上海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
  (一)政府服饰变革措施的引导
  (二)西风东渐的影响
  (三)上海女权运动者的推动
  (四)服装公司的商业操作
  (五)大众传媒和摩登女郎的推波助澜
  三、从服饰的改变看上海社会的变迁
  (一)摒弃了封建等级观念及男尊女卑的思想
  (二)上海女性生活方式的近代化
  (三)上海大众审美观念的改变
  (四)上海近代服装产业的发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引言

  所谓服饰,狭义上通常理解为平常所穿的服装,广义上指装饰的所有物品,涵盖了服装、鞋帽、发式等等方面(本文的服饰采取广义)。在阶级社会,服饰有着双重功能,除了用于蔽体遮羞,防寒暖身外,还是身份、地位、阶级的象征,然而从更深层次来看,服饰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整体面貌。本文以上海女性服饰的变化为角度,来探讨 1890 年到 1930 年上海社会生活、社会观念、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变迁。

  一、1890-1930 年上海女性服饰的变化

  服饰,作为一种民俗文化,既有着一般文化的传承性,也拥有着变异性,但在封建君主专制的限制下,其变化非常之小。根据中国传统礼制规定,人们的服饰穿着有着严格的等级尊卑之分,所谓:“古者贵贱有章,衣服有别,无感惑紊者。羔裘豹袖者,望而知为大夫,褐宽博者,望而知为贱役。”1满清建国之后,统治者对人们的着装制定了“男从女不从”的原则,针对男子的穿着做了严格的规定,用袍服、马褂、箭袖、深鞋来取代了传统的上衣下裳,宽袍大袖装束,但对于女子,限制却要小的多,统治者采取了满汉分途的策略。满族女子自是疏两把头,大装戴钿子,身着蔽足旗袍,袍外常穿马甲,脚穿花盆底鞋;汉家女子仍旧是平头圆髻,上着右襟袄衫,下着长裙,脚穿弓鞋的装束。这两种装束在外形上就是传统的衣裳连属制和上衣下裳制,当然,随着几百年的过去,到晚清最后十年时,满汉女子服饰穿戴早已发生改变。服饰的改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体现在服装上,晚清最后十年,上海女性的服装已经开始变化。

  (一)服装穿着的改变

  1.打破传统等级服饰的穿着要求

  清朝建立伊始,为了缓和满汉冲突,虽然对女性着装的规定较宽松,但在衣服的料子和颜色上仍有严格的限制,如“庶民不可用缎绣等服,不能穿用貂皮、狐裘等;庶民不可用大红、金等贵色,只可用桃红和各种浅色。即使腰缠万贯者,亦不可僭越服以富贵华丽之服,若有违制,必遭舆论的谴责。”2但是这些规定随着清政府的衰败被人们逐渐的轻视,上海开埠之后,商业迅速发展并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商人的地位不再排在士农工的后面,金钱成为衡量一个人身份、地位的最重要标准,有钱商人吃穿用度的奢侈程度往往在不经意间就“僭越”了官府的规定,打破了等级服饰的穿着要求。在女性中最先突破传统礼制的却是青楼女子,“同光之交,上海青楼之衣饰,岁易新式,靓妆倩服,悉随时尚,……而风尚所趋,良家妇女,无不尤而效之。”3可见,早在同光之交,上海青楼妓女为了争妍斗丽,就置传统礼制为无物了,到了 19 世纪 90 年代,这种衣饰用物违礼僭越的现象在上海就更为普遍。

  2.改变了传统的上衣下裳式样

  清末的上海,虽然女性开始追求新奇、时尚的女装,但上衣下裳的传统着装仍是流行的主旋律。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的上衣下裳并不是一直保持原样,随着环境的改变,上衣下裳也在细节方面与时俱进着,突出表现在服饰的松紧以及领子的高低上,因受到了西式服装式样的影响,腰身、衣袖等都由宽松变的紧缩,正如张爱玲所说:“1900 年代后期,服装如鞘般瘦紧贴贴体成为时风,廓型依然基本平直不求刻意显腰但很窄,长袄的摆线延至膝盖,下面虚飘飘两条细小窄口的裤腿。”1衣领也在跟随西方而变,当西方流行扇面形高领,不用多久,上海也开始流行这种高领,领子最高时高至耳朵,这种高领之所以深受女性欢迎,除了跟风西方,它对女性脸型的修饰作用也使人们对之趋之若鹜,因高领的样子仿若金元宝,所以被人们成为“元宝领”。在宣统年间所摄的一张的名为“十美图”的合影照片中,女性衣装均为元宝领式。

  3.女尚西式男装

  民国初年,女穿男装流行一时。一批知识女性为了追求自由、追求解放,放弃了繁复的传统女装,直接穿起了男装。如秋瑾,自从她留学日本回国后,一直身着男装,她的友人曾这样描述穿着男装的她“修长的身材有点向前弯,头上是浓厚的密发,穿着西式男装,戴着的黑色鸭舌帽掩盖了半个耳朵。蓝色的中世纪西装,背心显得很不合体。

  因为西装袖子太长,纤细的手只露出一点在袖口外。手中带着一根细手杖。从又肥又大的西服裤下面,可以瞧见茶色的靴子。胸部的领带松松地往下垂,俨然一男装的美人。”3除了这些妇女把穿着男装看做是对封建礼教的反抗外,还有部分女性同样崇尚男装,不过她们不是具有女权思想,而是单纯的追求时尚,迎合潮流。如上海名妓赛月“冬则狐裘风帽,秋则团扇轻衫”,一副“空心大老官模样”。4上海电影明星王丹凤则在自传上的封面就是一身西装打扮,头戴黄色爵士帽,蓝衬衫,黄领带,外穿粉红西装,一手拿烟斗,一手插口袋,显得男装的她既潇洒又妩媚。

  4.旗袍盛行

  旗袍原是清朝满族妇女的主要装束,称为旗服,汉族女子不允许穿着,民国建立后,因着诸多原因,旗袍仍是只被少数女性穿着。20 世纪 20 年代后,旗袍才开始在上海等城市流行起来,当然,此时的旗袍早已不同于清王朝时的旗服。30 年代,旗袍盛行全国,并且在国际上成为象征中华民族的女性服饰,享誉中外。初期的旗袍类似于旗服,都是宽大、平直、长至脚跟。但是不久,旗袍的式样开始迅速变化,同样是受到西式服装的影响,长度缩短,腰身收紧,曲线明显,旗袍的轮廓由传统的 H 型变为了贴身的 S 型。

  旗袍在盛行的同时,在衣领、衣袖及身长等方面不断的发生变化,出现了各种流行式样。

  先是流行又高又硬的高领,即“元宝领”,和上衣下裳一样,越高越时髦,之后逐渐流行又软又低的低领,越低越时髦,甚至低的没有领子,流行无领旗袍。衣袖也是变化不定,时长时短,最长盖过手背,最短即为无袖。旗袍的下摆同样时长时短,最长至脚背,最短至膝盖之上。有人将 1925-1940 年的旗袍长度做了考察,描绘成一条曲线,25 年到 28年间大致流行短至膝盖的旗袍,而 28 年到 30 年代又开始流行长下摆的旗袍。总之,整个二三十年代,各式各样的旗袍被追求时尚的女性奉为经典,她们或搭配西式大衣、绒线外套、玻璃丝袜、高跟皮鞋、波浪烫发、胸针、手表等出入在不同场合,往往成为瞩目的焦点。

  5.西式女装的出现

  上海女性服装的变化,除了自身服饰的西化外,西服的传入亦是,当时社会上流行的西服大多是西式连衣裙、运动服、泳装等。连衣裙为上衣下裙连裁连制或分裁连制的服装,衣襟开口可前可后,配以腰带,一般为年轻姑娘穿着。1运动服则是各类体育活动出现后,女性在公开的体育场合所穿的服装,早期《良友》就刊载了女学生上着运动衣、下着及膝灯笼裤在打球的照片,后期的照片更是女学生身着轻便短裤驰聘在体育场中。

  泳装在当时的人看来不可不谓之惊世骇俗,但是从一些报刊杂志的新闻看,仍是有穿着泳装的女性,其中一部分是把泳装当运动服,如《良友》第 77 期的封面为女运动员杨秀琼以专业游泳健将之姿站立。而另一部分则是把泳装当成时髦品,搭配阳伞、帽子、凉鞋等,使自己成为人人艳羡的摩登女郎。

  (二)发式的改变

  清末民初的上海,女子的发式梳妆也在不断变化。上面提过清朝女子的发式是与身份地位相呼应的,满族女子梳旗头,汉族女子梳髻,这是惯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旗头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到清末,各种发髻成为主流女性装扮的首要选择,如坠马髻、朝前髻、盘发髻等,但也不乏一些激进或时尚的女性,具有新思想的她们不喜传统的盘髻,因此出现了辫发、东洋头、剪发及烫发等发式。辫发主要是普通少女发式,一般用红头绳或彩绸蝴蝶结梳一条长长的马尾辫,或者梳两条辫子,比较体现少女的娇俏、活泼。东洋头,顾名思义是仿效日本女性的发式,多由留学日本的女学生和进步女性效仿,梳的髻因为形状像英文字母“S”而得名,所以东洋头也被称为横爱司头、坚爱司头。20 世纪初开始流行剪发,但因遭到多数人的反对而流行时间不长,到 20 世纪 20 年代剪发才在女性中普及开来。1923 年前后,上海又开始流行女子剪发,女子剪发后,一般用缎带束发,也有用珠翠宝石做成各种发箍套在发上的。1但有些接受进步思想的女性剪发后并没有用珠翠宝石装扮头发,只是简单的仿照男性剪了短发,她们这样的短发式样被称为“拿破仑”头、“华盛顿”头。同时期,上海的“百乐”等理发店开始经营烫发项目,烫发在上海女性中悄然兴起。三十年代,各式各样的烫发风靡全国,追求时尚的爱美女性不管长发还是短发都把头发烫成波浪式或螺旋式,大胆的女性甚至开始染发,当年上海月份牌上的卷发摩登女郎无不显示了烫发的受欢迎程度。

  (三)鞋子的改变

  说到女性鞋子的变化,不得不提到缠足问题,上面提过清朝女子的鞋也是与身份地位相呼应的,满族女子不缠足,她们的脚被称为“天足”,所穿的鞋为颇具民族风情的旗鞋,鞋底正中为木制的高底,高底两头宽,中间较窄,形状犹如花盆,因此该鞋被称为“花盆底”。满人的“花盆底”鞋是受到汉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浸染,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其民族特性的需要。2汉族女子则沿袭传统——缠足,脚穿弓鞋。弓鞋普遍采用高底,被人们俗称为“寸金莲”,这种高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平跟,并没有高跟鞋底,鞋底只是用多层粗布鏠纳而成;另一种有高跟,鞋子的后跟处缝制了木块,当然这种高跟弓鞋的高度远没有“花盆底”的高。自从出现缠足,不管世人或还是自己评价自己是否美丽,其最主要的标准并不是拥有靓丽的容貌,窈窕的身段,而是其脚小不小,“三寸金莲”就是对当时妇女审美的一种评断。民间谚语说的十分形象:“裹小脚一双,流眼泪一缸”,“三寸金莲”名字虽好听,但却是女子以健康为代价用血泪换来的,因此到清末,缠足之风虽仍盛行但却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反对,辛亥革命之后,民国政府终于颁布法令废除了这项陋习,但值得注意的是缠足虽被废除,脚穿弓鞋的现象却仍然存在了几十年。

  清末民初的上海,出现了与天足相匹配的放足布鞋,一般为中下层劳动妇女所穿。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舶来品——革履与丝袜,到 20 年代高跟皮鞋开始流行,尤其受到摩登女郎的欢迎,身着高跟鞋的她们身材更显高挑,走路更显风情,后搭配旗袍的典型穿着,更是为大众女性所接受。有一首民谣戏谑道:西式皮鞋挺后跟,申江买价十三元。只愁下雨街头滑,稍不留神仰面翻。3可见皮鞋在生活中已极为普遍,与此不协调的是,小脚弓鞋仍没退出历史舞台,两者并存的现象常常成为漫画家笔下讽刺的素材,说明缠足陋俗在部分守旧妇女中依然存在。

上海时装

  二、引起旧上海女性服饰变化的原因

  (一)政府服饰变革措施的引导

  引起上海女性服饰的千变万化,原因很多,首先就是全国范围内政府采取的对服装变革的措施。民国初年,政府为了除旧迎新,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颁布一系列法令后,还于 1912 年 10 月 3 日颁布了有关服饰礼仪的法令——《服制》。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氂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用西式或袍卦,丧礼在臂上围黑纱。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穿裙子。可以看出政府在服装变革上对男性的关注要多于女性,对女性服饰的变革并没起到多大实质性的作用,但另一项有关服饰的法令——放足,却是大大有意于女性服饰的革新。1912 年 3 月,孙中山就令内务部通知各省劝禁缠足,令中说:“当此除旧布新之际,此等恶俗,尤宜先事革除,以培国本。”1916 年内务部又颁布《内务部通咨各省劝禁妇女缠足文》,1928 年民国政府再次颁布《禁止妇女缠足条列》。1这些放足令对女性而言不仅是解放了她们的脚,废除了各式各样的弓鞋,更是一种对她们身心的极大解放。

  (二)西风东渐的影响

  上海是当时东方最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之一,女性服饰的变化深深受到了西方时尚,尤其是时尚之都——巴黎的影响。上海着名的服装公司鸿翔曾在 1930 年拍过一段有关时装表演的电影新闻,电影中女模特展示的服装都是与当时欧美流行的款式如出一辙的夜礼服或洁白婚纱,另外,店里出售的其他西式女装也都是当时欧美流行的款式。难怪人们常说,当时巴黎流行的时装式样不出 3 个月准会在上海流行,有时甚至,上海服装的新式样在模特表演之前就已流行。早在 1927 年 12 月曾留学美国的宋美龄就身披非常时尚的洁白婚纱与身穿西服的蒋介石共同步入婚姻的殿堂。而在 1929 年底,当荣获第二届奥斯卡奖影后桂冠的美国影星玛丽·壁克馥和其丈夫范·朋克作环球旅行来到上海,与前来欢迎的中国影星胡蝶、张织云等聚会时,中国女影星个个身穿时髦的大衣,服饰之华丽、款式之新颖,丝毫不低于美国一行人,上海时装业之盛行由此可见一斑。

  (三)上海女权运动者的推动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资产阶级政治运动的发展,女权思想在女性中越来越被得以重视,女权运动在社会逐渐兴起。新知识分子们普遍认为传统女子服饰是把女性束缚在封建伦理下的标志,往往把女权运动与变革女子服饰联系在了一起。如康有为次女康同璧,戊戌维新时投入妇女解放运动。1909 年她在香港组织了“中国复古女服会”,该会宗旨是研究改进女子服装,推进女界文明。该会要求会员每年设计新装一套,立志“损益中外古今”之服装,为全国妇女设计出一种“美善”的标准服。她们还准备自设公司,出售推广新服装。

  (四)服装公司的商业操作

  20 世纪上海近代化的加剧促成了一批新型服装公司的兴起,而作为其营销手段的时装展示和选美活动却也对推动服饰变化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在 20 年代,上海的美亚织绸厂始将本厂产的绸缎精心设计成流行女装,在永安公司大厅搭建舞台,举办时装表演,以扩大产品销售。1930 年该厂建厂 10 周年,又在上海大华饭店推出了国货时装表演,不少政界、商界要人前往,被邀请的的明星穿着新奇式样的的服装在展厅中依次登台亮相,盛况空前。之后,时装表演作为服装公司引人注目、增加盈利的商业操作成为一种潮流,鸿翔、朋街等一些服装公司皆在每年举办流行时装发布会。尽管这些表演主要是商业操作,但在客观上成了引领服装时尚与潮流的新因素。服装公司的另一商业操作为选美活动,主要对象不再是以前的妓女而是地位较高的社会名媛。20 年代末上海举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上海小姐选举,1930 年又举行了一次国际性的选美比赛。这种活动主观上是自身魅力的展示,客观上也是一种服装展示活动。

  (五)大众传媒和摩登女郎的推波助澜

  自从近代中国创刊报纸和杂志之后,信息不再闭塞,报纸和杂志成为了各种新闻的载体,上面有着人们所关注的社会焦点,包括国家大事、金融财经、娱乐八卦等等。可以说,上海女性服饰的纷繁多变,与报纸杂志对其的报道是分不开的,在上海,为人所熟知的报刊有《申报》、《良友画报》、《玲珑》、《永安月刊》、《三六九》、《今日妇女》等,它们对服饰的宣传要么直接在刊物内开辟专栏加以详细解说,要么间接的通过某则新闻或通过把某个打扮时尚的摩登女郎作为刊物的封面人物这种方式呈现。如《良友》内常有介绍流行服饰的专栏,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告诉读者最新的时尚动向,第 22 期介绍了冬季流行的旗袍外加带毛斗篷,第 30 期介绍秋冬流行旗袍的领子改良成围巾,第 31 期介绍衣襟上的新装饰是胸花,第 50 期介绍流行的穿衣为旗袍外加背心等等。再如《申报》1926 年 12 月 26 日刊出的《衣服号》,包括《中华丝织物之进步》、《将来欧美服装之推测》、《美丽衣服的发源地》、《制西装之选择》、《妇女御用围巾之要旨》、《冬令的皮货》、《服装与国货》、《改进我们服装应有的条件》、《服装的调和》等数篇文章,并附有精美的插图。往往在这些图片文章刊登之后,贵妇小姐们纷纷效仿其穿着打扮,很快成为流行样式,继而风靡全国。可见,这些传播工具是引起女性服饰变化的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引领女性时装潮流的因素很多,但归根结底再时尚的衣服总要有人先去尝试,敢于尝试,上海妓女、交际花、影视明星们就为此起了带头作用。上海是一个喧嚣浮华、纸醉金迷的城市,歌厅、舞厅、赌场处处可见,妓女、交际花们为了夺人眼球,纷纷在穿着妆容上花尽心思,标新立异。1895 年上海女装还崇素淡,1896 年由于当时的名妓林黛玉、林月英各有大红织金衣一件,租借中的烟花女性的服装颜色顿起变化;是年秋天,大红大蓝金线织绣即成为上海女装时尚的主流。1民国时期的女演员虽然不是妓女,但在一些旧观念的人眼里仍把她们归于一类,然而作为明星,又受到众人的万分追捧,因此女明星们也总是穿着时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线,和前者一样成为妇女服饰变化的潮流的领头羊,为社会各阶层的女性尤其是中上层贵妇所效仿。可以说那些频繁出入社交场合的影星、名艺人、交际明星等公众人物都起到了服装模特的作用。

  三、从服饰的改变看上海社会的变迁

  (一)摒弃了封建等级观念及男尊女卑的思想

  上面说过衣饰在封建时代除了避寒保暖,更重要的还是一种地位、身份的象征。在清末以前无论衣饰妆容如何变化,它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不变,人们的思想不变,而在19 世纪中后期开始的服饰变化清晰的体现了社会在变化,人们的观念在变化。首先是衣服,式样上代表着封建等级的宽大旗装变为腰身收紧的旗袍,凸显了女性的曲线美,甚至一些摩登女郎穿着泳装出现在表演舞台上,虽然开始为人们所诟病,被人们说成有伤风化,但最终仍然被社会所认可。其次是发式,在以前,头发在世人眼中是剪不得的,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剪发真真是大逆不道,尤其是女性,什么场合盘发,怎么盘,盘什么样,用什么饰品盘都是极有讲究,但在 20 世纪初女性不再被传统的头饰所束缚,长发、短发、卷发各种发式随君选择。最后是缠足问题,为何古代广大妇女对于缠足如此钟情?究其根源正是由于占据男尊女卑的思想。2女孩子如果不缠足,不仅会嫁不出去,更会受到社会包括父母的谴责和嘲笑,但到清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这是一项摧残女性的陋习,因而到民初,缠足被废除,之后,放足布鞋、皮鞋代替弓鞋被女性所喜爱。这些都说明社会中遗留的封建残余思想在慢慢消失,人们开始接触并宣传世界近代文明。

  (二)上海女性生活方式的近代化

  千百年来,衣饰在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反过来衣饰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阶段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清末到民国,上海女性服饰潮流不停变换,通过观察服饰的改变,可以发现妇女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生活作风也在悄然变化着,她们开始走出所谓的闺阁,开始步入形形色色的社会。

  首先是上海商人的妻妾小姐开创了观剧出游之风。在以前,因着社会舆论、缠足等因素,妇女们大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除了传统年节、进香等活动外,到清末时,妇女外出的现象就不止这些了,贵妇们不再缠足,她们的鞋由不能走路的弓鞋换成了锃亮的皮鞋,衣服也由清一色的上衣下裳变为中西多种式样,她们开始到戏院看戏,茶馆听书,烟馆抽烟,观看外国马戏和赛马,吃西餐,更甚至去舞厅跳舞等等。尽管当时的社会主流不认同这种行为,并采取措施遏制,如 1891 年 7 月工部局出示不准妇女入馆吸烟,但禁而不止,妇女仍随意出入烟馆。其次,妇女职业变更,大量进入社会。上海近代工业兴起后,劳动力的缺乏,观念的进步使得大量中下层妇女进入缫丝厂、织布厂当女工,而旗袍的轻便简单也提高了她们的工作效率,她们以直接参加社会生产的方式改变了以往寸步不离家门的生活作风,成为了社会上公开活动的良家妇女。而一些思想开放又小有资产的女性往往进入新式学堂读书或出国留学,期间,受西风影响,不仅思想西化,穿着也大多西化,毕业后从事教师医生等新职业,或投身于社会公益活动。20 世纪 90 年代正如上海女性服饰多变一样,各阶层女性在社会上公开露面,参加社会生产和社会交往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女性之间的社会交流大大增加。

  (三)上海大众审美观念的改变

  服饰的变化除了在生活方式上反映了女性的改变,在思想观念上同样有所体现,上海人的审美观转变在服饰的变迁上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传统社会,人们一贯以柔弱病态为美。“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中的黛玉之貌,黛玉之姿似乎就是世人心中最完美的美人,但清末开始,人们逐渐抛弃了女性以柔弱病态为美的审美观,崇尚女性健康的自然之美。如缠足,传统社会对此是高度赞扬,而民国时期,人们不再以“三寸金莲”的小脚为美,转而以健康自然的双脚为美;不再以深闺小姐为美,转而以运动女性为美,人们普遍接受了女性穿着由西方引进的运动装去骑马、打球、跑步等。另外,传统社会还以保守从夫为美。女性在美容装饰上的保守使之既不会因个性的展现而引入注意,从而抢了男性的风头,又不会因过予招摇而容易引发有违伦常之事,这正符合男性的要求。1因而清王朝女性的服饰通常是宽大厚实,完全掩盖了女性的玲珑躯体。民国时期,人们不再以女性保守为美,而是要求女性尽显曲线之美,改良的旗袍以及新潮服装的流行就使女性的人体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四)上海近代服装产业的发展

  19 世纪 90 年代后上海女性服饰的剧烈变化,虽然服装公司的商业操作是其巨变的原因之一,但同时女性越加对时装潮流的追逐更是促进了上海近代服装产业的发展。早在清末,上海就开始出现衣庄,专办各色绸缎,时式新衣。到二三十年代,时装盛行,上海服饰店剧增,最为有名的要数鸿翔、云裳服装公司。鸿翔开设于 1917 年,创始人为金鸿翔,前身为一个裁缝店,规模扩大后改为鸿翔时装公司,它在女装的造型设计、工艺处理等方面形成特色,做成的女装既漂亮又舒适,被宋庆龄赞为: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华、经济干城。云裳时装公司创立于 1927 年,创办人为交际明星唐瑛、陆小曼等,每年春秋举办流行时装发布会,推出欧洲最流行时装款式,并陈列于商场,供人们观赏,成为上海女子时装界最有影响的公司。除了这两家,上海的静安路、同孚路、霞飞路、四马路、湖北路等路段都成为了女性时装店的聚集之地,近代服装业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结束语

  众所周知,每一个时期的服饰都生动地展示和反映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社会风貌,堪称“古今第一变局”的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全国服饰流行的前沿之地,服饰文化随着社会的变革、政权的更替而发生强烈变化,尤其是女性服饰的流变比任何年代任何地方都要复杂和快速,中国女性服饰史从此朝着新的方向发展。总之,清末民初的上海,女性服饰的变化节奏快而明显,式样繁杂而新奇,同时服饰的变更始终应和着社会变迁的足迹,又折射着社会的不同侧面。

  参考文献

  [1]《吴有如画册》(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年版
  [2]《点石斋画报》,函乐集,第 95 页
  [3]罗苏文:《女性与近代中国社会》,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 年版
  [4]慌砂、孟燕堃:《上海妇女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年版
  [5]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 4 卷),安徽文艺出版社, 1971 年版
  [6]邓明:《上海百年掠影(1840-1940)》,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年版
  [7]小野和子:《中国女性史--从太平天国到现在》,三秦出版社,1987 年版
  [8]曹聚仁:《上海春秋》,三联书店,2007 年版
  [9]赵英兰:《民国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2 年版
  [10]屠诗聘:《上海市大观》,中国图书编译馆,1971 年版
  [11]曾艳丽:《清末民初女性服饰浅析》,《魅力中国》,2010 年,第 113 期
  [12]蒋雪静:《民国西化运动中的女性服饰风尚》,《装饰》,1998 年,第 6 期
  [13]吕美颐:《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史学月刊》,1994 年, 第 6 期
  [14]赵颖:《从近代服饰变迁透视社会风俗移易》,《沧桑》,2006 年,第 1 期
  [15]鞠萍:《民国时期审美观与上海女性美容装饰(1927-1937)》,《CALI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 年,第 6 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