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乡村振兴视域下娄底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来源:山西农经 作者:欧阳琦
发布于:2021-03-02 共3563字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深远影响。要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创新和认同,在自觉传承优秀民风民俗的基础上,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基于娄底特色民俗文化,提出了乡村振兴视域下娄底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 娄底; 民俗文化; 传承; 创新;

  1 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2日,国务院公布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娄底民俗

  乡村振兴包括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5个方面。坚持乡村全面振兴,要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2 娄底特色民俗文化

  民俗传统文化,一般分3个层面。一是物质民俗传统文化,包括物质生产、物质生活;二是社会民俗传统文化,在社会适应过程中所发生的节日、人生仪礼、社交礼俗等都属于社会民俗传统文化;三是精神民俗传统文化,包括伦理道德、信仰、娱乐艺术[1].

  娄底位于湘楚大地中部,是古代蚩尤、梅山文化的发源地,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与物质资源。娄底有许多特色鲜明、有较大影响力的民俗传统文化,经过文艺、民俗学者的挖掘整理,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修复,并逐渐在青少年一代中渗透、传播。娄底各县(市、区)比较有影响力的非遗保护项目及特色民俗文化整理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双峰县:溪砚、永丰辣酱、杖头木偶戏、曾国藩家书家风文化、蔡和森故居文化等。

  新化县:新化山歌、梅山武术、陈天华文化、罗盛教文化、紫鹊界稻作文化、巫傩宗教文化等。

  涟源市:龙山药文化、珠梅抬故事、枫坪傩狮舞、涟源特色湘剧、梅山棕编技艺、桥头河花鼓戏、涟源纸扎神像等。

  冷水江市:矿山文化、谢冰莹故居文化、花桥全牛席、米酒酿造技艺、富田桥曾氏游浆豆腐制作技艺等。

  娄星区:湘中剪纸、水府席、万宝划喜船等。

  3 乡村振兴视域下娄底民俗文化传承与创新路径

  走入新时代,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突出优势,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找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独特创造,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高度的文化自信与价值观自信。

  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根据娄底特色民俗文化现有情况,从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5个方面探索娄底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3.1 着眼产业振兴---产业为基,全能振兴

  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积极申请娄底民俗文化非遗保护项目,加大整理、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开发传统文化旅游等产业,从吃、住、行、游、玩、购等每一个环节挖掘民俗产品的融入、推介点,打造"美食+美景+美物"的良好旅游体验。

  3.1.1 内容创新

  (1)大力开发民俗文化参与式、体验式项目。让游客参与制作器物(铜器、米酒酿造、棕编、豆腐制作)、参与体验表演(对山歌、舞狮、傩戏、武术、木偶戏、湘剧、花鼓戏、划船)等。

  (2)创作当地特色文创产品。定做仿真人木偶、新婚照剪纸、宝宝百日剪纸、全家福剪纸;制作有地域Logo的吉祥物木偶、娄星氐星剪纸;以山歌制作音乐手游;紫鹊界稻米上刻姓名制作工艺品;制作巫傩面具;制作节庆祝福豆腐;开发辣酱口味月饼、蛋糕等;开发系列药膳。

  3.1.2 传播方式创新

  (1)传播平台创新。拓展过去口耳相传、吸引游客到本地来观赏的方式,不仅要"引进来",还要"走出去".利用"互联网+",通过微信、抖音、火山等APP寻找流量和关注度高的平台传播娄底民俗文化。

  (2)传播形式创新。拍摄制作微电影、小视频、动漫,拍摄内容可以包括溪砚制作工艺、梅山棕编技艺、湘中剪纸等;以"非遗项目+直播带货"的形式,将永丰辣酱、溪砚等推向全国。现场观赏类项目形式也可多元化发展,比如端午包粽子比赛、茶艺表演、古乐演奏、传统知识文化讲座、农村诗会等,也可借助快板、魔术、相声、歌舞等形式宣传传统文化[2].

  3.2 着眼人才振兴---能人带头,全员行动

  3.2.1 发挥头雁效应

  发动能人回乡,传承发扬民俗文化事业[3],当乡村振兴的领头羊、带头人。发挥村镇名人贤达作用,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

  3.2.2 培养传承人

  建立非遗传承人人才库,设立非遗传承人基金,开设溪砚、辣酱、棕编、剪纸等非遗传承人工作室,精收学徒,打磨技艺。

  3.2.3 吸引青少年

  从幼儿、小学阶段抓起,让民俗文化教育、宣传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生活,以各种鲜活的形式吸引青少年关心、喜爱、学习、创新传统民俗文化,提炼优秀的文化元素,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

  3.2.4 全民参与

  让村民发挥各自优势与特长,成立手工艺制作组、节庆活动组、文艺表演组等团体,发动全村人参与节庆、旅游、表演等各类项目。

  3.3 着眼文化振兴---文化先导,全面发展

  唤醒乡村民众文化自觉,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制订乡规民约,规范文明行为;移风易俗,改变婚丧嫁娶等大操大办陋习,倡导节约资源、适度消费理念;开展文化保护研究,鼓励交流创新[4].

  要继承发扬有意义的年节仪式,除了传统节日,还可以开展成人礼、乡风文明评比、年节表彰等形式多样的表演、节目、比赛,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比如开笔礼,通过自正衣冠、敬师孝亲、朱砂启智、击鼓鸣志、许下心愿、启蒙描红、宣读誓词等多种形式融合的活动,让孩子们从中受到熏陶和启迪,引导孩子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的正能量。用古典庄重的仪式开启孩子们的读书生涯,接受勤学苦读、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世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礼润人生。参考双峰的油菜花节、采摘节,以及新化的紫鹊节、丰收节,通过办节办会,打响知名度,带动区域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3.4 着眼生态振兴---以点带面,全域提升

  强化政府职能,保护民俗文化生态。保留原汁原味的特色民俗地貌、环境、场景、建筑、布局、装饰、板材、格调,建设绿色乡村。以绿养生,打造美丽宜居生活环境;以绿引资留人,创设良好投资环境。要避免千村一貌。各县、乡镇、村根据现有的土地、植被、环境、产业寻找自己的特色与亮点,打造特色小镇、特色乡村[5],以点带面,"一乡一品".同时特色县、乡、镇、村之间互相呼应,优势互补,要素流动,资源共享,提升娄底民俗文化发展水平。

  3.5 着眼组织振兴---组织引领,全效推进

  发挥基层组织和基层干部的力量,提升基层干部管理与信息化水平。打造样板党组织,提炼基层精神,如新化油溪桥村提炼出"弯腰精神".建立或引进新型服务平台与组织,如救援队、留守儿童爱心帮扶组、养老院、民俗研究所等,并赋予其一定的职能,开展年度检查评比与总结,改进工作。寻求政策支持、法律保障,联系政府有关部门开展金融服务、法律援助等。依托项目经费,募集创立民俗产业基金平台,汇聚力量办大事。

  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宣传,县、镇、乡负责人可以带头上直播、上媒体推介乡村特色项目、民俗农产品等。"走出去"学习交流,学习其他乡村先进的管理经验、产业振兴策略,开拓眼界。请专家学者名师到村调研,提供产业规划与发展指导,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工艺。关注国家政策与发展形势[6],紧跟中央决策,做改革发展的尝试者、开拓者[7].

  4 结束语

  乡村是民俗文化、传统文化、乡土文化的主体,有很多东西值得挖掘、整理和弘扬。要积极利用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正能量,在文化上有传承,在发展中有创新和认同。在自觉传承优秀民风民俗的基础上,使乡村成为宜业、宜居的新家园。

  参考文献

  [1]萧放。民俗传统与乡村振兴[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5):28.

  [2]崔卉。乡村振兴战略中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0(6):40.

  [3]李晓筠。乡村振兴下如何实现传统村落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作家天地,2020(5):97.

  [4]曲文强,李晓玲,姚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甘肃农业,2020(8):87.

  [5]张晋娇。乡村振兴战略中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J].中国民族博览,2020(4):31.

  [6]宋海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民俗文化面临的困境及创新路径[J].乡村科技,2020(3):33.

  [7]于会歌。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现代传承[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6(4):88-92.

作者单位:娄底职业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欧阳琦.乡村振兴视域下娄底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山西农经,2021(02):67-68.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