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举河"闹春田"的精神内涵及文化诠释

来源:经济师 作者:马应隆,谭杰
发布于:2021-03-02 共3857字

  摘要:举河"闹春田"是福建西部山区的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是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代表。举河"闹春田"文化从举行时间、举行内容上具有不同解读,在其生成、演变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农耕文明的文化诠释、全乡团圆的精神纽带、聚族而居的和谐氛围、美好愿望的心灵寄托等丰富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举河; 闹春田; 客家民俗; 精神内涵;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大民众由对物质生活的追求逐步向精神生活转变,精神生活的追求已成为广大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满足广大民众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闹春田"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充实民众的内心世界中发挥着独特的价值和作用。

闹春田

  "闹春田"是福建省长汀县童坊镇举河村的一项客家民俗文化活动(以下简称举河"闹春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因北方地区战事频发,大批中原人民举家南迁,并定居于南方地区,这些南迁的人民因客居他乡而称为"客家人".举河村所在的长汀县,古时称"汀州",在宋代已成为声名远扬的"客家首府",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地方之一。举河村是福建西部的一座小山村,下辖6个村民小组,人口1258人,耕地面积689亩,山地面积9400亩,在全国范围内并不足为奇。但是,举河村却以"闹春田"这一独特的民俗文化活动而逐渐闻名。

  一、举河"闹春田"的文化释义

  什么是"闹春田"?绝大多数外来游客对其内涵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即便是许多土生土长的当地村民,也未必对"闹春田"的内涵有着充分的认识。经过实地调研,立足于举河"闹春田"的举行时间和举行内容,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理解举河"闹春田"文化的真正内涵。

  从时间上看,媒体上常这样报道:福建省长汀县童坊镇举河村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二举办一年一度的"闹春田"民俗文化活动。据实地走访,绝大多数外来观光的游客、媒体、摄影爱好者等基本都是在正月十二到达举河村,且正月十二正是举河"闹春田"达到高潮的时候,但这并非代表举河"闹春田"活动仅局限于这一天。因此,媒体上所报道的正月十二举河"闹春田"属于狭义上的理解。而广义上的举河"闹春田",在时间跨度上长达近三天,即从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二。换句话说,举河"闹春田"开始于正月初十,并于正月十二达到高潮并落下帷幕。

  从内容上看,绝大多数外来观光的游客、媒体、摄影爱好者最为关注的便是"田中闹春",甚至来了就直接围在水田旁边"坐等"节目的开始。但是,"田中闹春"仅仅是举河"闹春田"众多文化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多数人忽视了"闹春田"的其他活动环节。在当地,人们俗称"田中闹春"为"走烂泥菩萨","田中闹春"是举河"闹春田"最为重要的环节,"闹春田"也是因此而得名。况且,"田中闹春"仅在正月十二进行,这更加深了大家对"闹春田"的狭义理解。所以,狭义上的举河"闹春田"特指"田中闹春"活动,即当地村民将关圣帝君神像抬到水田里进行打转和狂奔。而广义上的举河"闹春田",其内容囊括接送仪式、祭典仪式、巡游仪式、田中闹春等多个环节。

  综上可知,狭义上的举河"闹春田"是指每年农历正月十二进行的"田中闹春"活动,广义上的举河"闹春田"是指每年农历正月初十至正月十二的各项民俗文化活动的总和,包括接送仪式、祭典仪式、巡游仪式、田中闹春等。

  二、举河"闹春田"的精神内涵

  近些年来,举河"闹春田"以奇特的展演方式,依靠网络和媒体的宣传逐渐为大众所知。举河"闹春田"之所以能够"火起来",不仅是因为其具有独特的展演方式,更因为其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内涵。

  (一)农耕文明的文化诠释

  根据实地考察,从地理格局来看,一条小河从北至南贯穿整座村庄,小河的两旁是受流水堆积作用而形成的面积不大的开阔地,主要是农田和房屋。再向两侧纵深推进便是低矮的丘陵和重峦叠嶂的山地,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写照。该地理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从事农业生产是当地的主要经济活动。由于南方地区多雨水,这里的农田多为水田。可以说,为数不多的水田是当地民众赖以生存的土壤,是这些田地养育了举河民众。世世代代的举河民众都与水田打交道,也就此与水田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举河"闹春田"中,它的最大特征就是与水田有关。最具地方特色的"田中闹春",当地年轻力壮者将关圣帝君神像抬到已用牛犁好的水田当中,进行疯狂"戏闹".这一活动巧妙地将世人所供奉的关圣帝君与水田联系在一起。在疯狂的"戏闹"中,年轻力壮者和神像一同跌倒在浑水烂泥的水田里,进而达到人神共乐、人田共欢的局面和境界。这足以体现当地民众对水田的热爱是如此之深,对为数不多的土地是如此倍加珍惜。此外,在"田中闹春"活动过程中,整个场面充满着欢声笑语,它并不是一个庄重、严肃的场合。这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地民众在庆祝农业丰收时的喜悦心情。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举河"闹春田"是辛勤的客家人依靠双手劳作的产物,是客家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凝聚着客家人艰苦奋斗的汗水和智慧,还是客家人对农耕文明的一种独特的文化诠释。

  (二)全乡团圆的精神纽带

  举河"闹春田"具有团团圆圆的蕴意所在。通过对"田中闹春"活动的细致观察,其主要有四人打转和多人狂奔两种方式。四人打转式由四人一组将神像抬至水田中急速转圈,直到人神共摔为止;多人狂奔式是在即将结束之时,所有年轻力壮者托着神像的轿子,绕着水田的边缘进行冲刺,直至体力不支摔倒为止。这两种闹春方式产生了无数个小圆和大圆,其寓意在于一家人、一族人、一村人能够始终团团圆圆。

  根据当地村民的口述,一般来讲,绝大多数举河民众都要过了正月十二才会外出打拼,办完"闹春田"才算真正过完年。在"闹春田"活动期间,是全村民众一年中最为集中的时候,甚至超过了除夕和春节,即使是远嫁他方的闺女也会带着家人提前赶回来参加。这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全家、全族、全乡的团团圆圆。

  经过对闹春方式和当地村民的调查,两者趋向于一致,它们强有力地证实了举河"闹春田"是一个全家、全族、乃至全乡大团圆的民俗文化活动。"闹春田"在当地民众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它在无形中成为维系全乡大团圆的重要精神纽带之一。

  (三)聚族而居的和谐氛围

  在福建的西部,包括举河村在内的广大山区,过去都存在着人地矛盾的突出问题。举河村山多地少的自然特征,导致能够有效开发和利用的生存资源极度紧缺,由此而发生的家族与家族之间、乡与乡之间的大规模械斗也是常有之事。在这种人多地少的环境当中,争夺和维护自身有限的生存空间成为举河先辈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可以说,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是相互交织而存在的。但是,举河民众通过"闹春田"这一奇特的民俗活动,巧妙地化解了其内部和外部矛盾,从而很好地解决了最为棘手的生存问题。

  举河"闹春田"促进了不同宗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2019年的正月,笔者再次对举河"闹春田"进行了深度探访。据调查,时任2019年度的大福首是胡氏家族中的一员。但是,主持迎接仪式的人员并不是胡氏家族的,而是同村的马氏家族成员。换句话说,是马氏家族成员将关圣帝君请进这位胡氏大福首的家中。在迎接仪式结束后,大福首通过宴会的方式犒劳马氏成员,从而进一步地增进胡、马两大宗族之间的友谊。这种不同宗族之间的友谊,从未间断过。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一举措便逐渐实现了全乡各个宗族之间的团结与协作。

  举河"闹春田"实现了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团结与协作。一方面,在"田中闹春"活动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田中闹春"是以宗族为单位的,不论是四人打转,还是多人狂奔,没有大家的齐心协力是难以完成的。另一方面,在宗族祭典仪式中,也是以宗族为单位的,其他宗族以及外来人员是不可插手的。

  举河"闹春田"在新时期和新时代里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改革开放之前,当地民众多在家务农,彼此之间相识。在改革开放之后,当地民众外出打拼成为一种时尚,彼此之间多不曾相识,即便是同一家族的成员也非常陌生。举河"闹春田"有效地将全村民众集中起来,共同办理民俗文化活动,很好地解决了改革开放之后所面临的问题。

  举河"闹春田"以一种独特的民俗方式,较好地实现了不同宗族之间、宗族内部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举河"闹春田"将全村民众拧成了一股绳,它成为宗族内部以及不同宗族之间化干戈为玉帛的重要途径。在凝聚民众力量方面,举河"闹春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充分展现了客家族群聚族而居的和谐氛围。

  (四)美好愿望的心灵寄托

  举河"闹春田"所供奉的关圣帝君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关羽。关羽以忠义、勇敢著称,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武将,在民众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在举河"闹春田"中,关圣帝君早在正月初十就已被今年的大福首请进家中。这尊庄严肃穆的关公塑像,平时都是安静地坐在举河村村口的回龙庵中,为何在这个时候被请入自己的家中呢?原来,关圣帝君并不是每年固定进入某一家中,担任年度的大福首是通过抓阄的方式产生的,整个举河村一共有200多户,200多年一个轮回,能够担任大福首实属幸事。当地村民认为,只要关公进入自己家中,便能够带来好运,诸事就能够兴旺发达。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在即将春耕之时,封建帝王多会举办相应的仪式,以表达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在民间,百姓也是非常重视春耕的。在南方地区,农历正月正是万物复苏之际,举河民众以"闹春田"这种独特的方式,祭祀春天的即将到来,祈求农业能够大丰收,希望能够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同时,祈求全家平安,全村平安。

  在过去,由于科学技术的相对落后,封建迷信常困扰着许多民众。美好的心灵愿望则需要一定的载体来承担,世世代代所供奉的关圣帝君便成为了举河民众的心灵归宿。随着时间的推移,便逐步演变成"闹春田"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形式之一,以此寄托当地民众的美好愿望。

  举河"闹春田"是关公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是一项具有深厚人文历史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举河"闹春田"的丰富精神内涵迎合了广大民众追求精神生活的需要,它契合了当今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作者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原文出处:马应隆,谭杰.闽西客家民俗“闹春田”的文化释义和精神内涵研究[J].经济师,2021(02):215-216.
相关标签:民俗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