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心理学方法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路径取向研究

来源: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作者:汪兵
发布于:2021-01-25 共4936字
    摘要:心理学的方法是现代组织和团体建设的观念基础。推进新时代的高校党建工作,除了承继过往行之有效的做法以外,就要积极关注和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一方面,把心理学的方法,运用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取向;另一方面,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不断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的科学化水平。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关键词:心理学,新时代,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


心理学毕业论文

   
    人们关于心理和行为概念的认知过程,已经有很长的历史时期了。如果要追根溯源的话,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着名学者就已经开始阐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性质问题了。20世纪的初期,奥地利心理学家佛罗伊德首先创立了精神分析心理学,为研究者运用心理学知识解释历史现象和研究历史人物提供了可能性。而且,精神分析心理学以及后来研究者所提出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概念都对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不过,由此所形成为一门学科体系,则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一般来说,心理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交叉性学科,主要研究和揭示的是人们“心理活动的形成、发展及其规律性”。当然,从心理学研究的层面来说,人们的心理活动既包括认知、情感、联想等思维过程,也包括其中的气质、性格、信念、能力、想法等行为特征与倾向。人们所从事的活动既不能脱离上述心理表现的范畴,也不能脱离支配这些心理活动的规律。若就国内学界而言,中国近代史上较早研究和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是梁启超和李大钊。他们提出要注重对历史史实和历史人物等进行心理学方法的分析。不过,总体来看,从上世纪的二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之前,国内学界有关心理学研究进展还是比较缓慢的,也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高度重视。而至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国外学术研究理论和方法的不断涌入,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才在我国逐步地兴盛起来。比如,就党史学界来看,张静如关于心理史学观点的阐释,主要集中于其《唯物史观与中共党史学》(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而具体到党的建设学科来说,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包括高校党建)活动体现为党员个体或党员群体的活动,并且,涉及到党员个体或群体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提升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就必须了解高校党建工作对象的心理状况,探究其心理与行为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走向和根源。这也是推进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一、关于新时代高校党建研究工作的简要回溯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重大改变,不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给新时代的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和潜在的挑战。因此,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如何适应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和要求,就成为学界和高校管理者高度重视的理论与实践课题。而且,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纵深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的变革的转折阶段。这是党建工作及其研究的现实境遇和实践逻辑,主要表现为:经济成分并存发展、社会组织形式日趋复杂、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多样化、党员队伍状况发生变化等情况。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且,高校党的建设既是党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重要过程,同时,又要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推进的现实境遇,关注党员或党员群体的心理反应及调试。
   
    并且,心理学的研究注重于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双重向度,关注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变迁和发展。这样,如何把心理学的理论和知识运用于党的建设过程中,确实是一项值得深入探讨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特别是在高校管理中,如何把心理学方法与高校党建工作的有机结合起来,势在必行。可喜的是,近年学界有关这方面研究的成果不断涌现,大大推进了有关高校党建问题的研究进展。诸如,在研究专着方面,主要有刘川生主编的《新时期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杨明和孙雷主编的《整体性治理视域下的高校党建科学化研究》﹙东北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及姚小玲和刘佳着的《改革开放以来北京高校党建史》﹙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等。而且,关于这方面问题的研究论文也不断涌现。总之,这些代表性的成果不仅推进了高校党建理论和实践研究,并且,还推动了高校党建学理化取向研究的进程。而简要回顾新时代以来高校党建研究的进展,也是探讨心理学方法与高校党建关系研究的逻辑前提。
   
    二、心理学方法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路径取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加强自身的各方面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各级党务工作者并不断寻求适应各时期党的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不断使得党的建设服务于各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其中,就包括了心理学的方法。并且,心理学的方法已在党建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党务部门得以不同程度的运用,取得了实效。并且,我们还要深入探讨心理学方法在高校党建工作中的路径。
   
    1、多种途径维护高校师生心理健康
   
    由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给新时代高校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干部带来了角色模糊和职责冲突方面的工作与心理压力。在这样的情形下,高校管理者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因而,加强高校管理者的心理疏导就显得比较重要和迫切。同时,在当前,网络舆论引导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扩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覆盖面与影响力。不过,随着心理健康问题的日渐凸显,高校需要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机制建设,逐步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化体系,有效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矫正和干预。
   
    其次,还要进行高校师生心理健康网络体系的建设。其一,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建立对高校师生进行心理知识普及教育的工作机制。在高校党政领导机关中,要设立或增加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配备,充实对高校管理者和教师、学生进行的常规心理健康服务保障;其二,还要构建高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监测、评估和服务的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完善这方面工作的制度建设。
   
    2、高校师生现代化意识的积极培育
   
    心理学是一个富有综合性的学术概念和知识体系,其中,就蕴含着现代化的意识。这种思想意识的生成和变迁也是不以人们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发展过程,并具有开放性和创新性的内在特点。这也是中国社会现代化变迁在心理方面的积极反映。而且,这对于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提升的意义重大。一方面,高校教师有了这种现代化的意识,就能主动了解和掌握所属专业学科的发展前沿,根据自己的基础和条件,不断积极进取;有了这种现代化的意识,教师也会把追求创新当作一种信念和动力,积极完成教学与科研的任务。另一方面,高校大学生有了这种现代化的意识,才能把学习过程同社会变迁、国家发展以及世界进步紧密结合起来;有了这种现代化的意识,大学生就能树立远大的理想,相互切碰和提高,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追求创新。当然,高校师生要培育和树立现代化的意识,既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都要在主观思想上努力为之。而且,这种先进的现代化思想意识,本身就是积极健康心理的外在表现。所以说,在新时代,要推进高校党的建设,关注高校师生现代化意识的培育是其中重要的环节。
   
    三、心理学方法与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提升

   
    依据心理学方法在高校党建工作的实践运用以及深入推进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的迫切需要,应当把“心理疏导”、促进师生心理健康等诸多有效的做法与经验,作为新时代运用心理学方法促进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心理学方法是加强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理论基础。
   
    1、运用心理学方法强化高校党的思想建设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比较重视党的思想建设,特别是党的各级党员干部尤其擅长做各类群体或个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此,毛泽东曾指出:“提高劳动生产率,一靠物质技术,二靠文化教育,三靠政治思想工作。后两者都是精神作用。”因而,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提升个体的政治觉悟、思想水平和认知能力,发挥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为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思想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不断创新党的思想工作做法,诸如,“谈心谈话”“思想汇报”“典型示范”等都可以找到心理学理论和方法的因子。实践证明,心理学的方法在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定程度上,这也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物质和意识的能动辩证作用。
   
    2、运用心理学方法推进高校党风廉政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也出现了集体腐败或群体腐败等少数消极的现象。因此,遏制和根治这些腐败行为,首先是要不断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注重于制度建党的权威,建构和完善党的制度体系,同时,还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是消除权力变异和出现腐败的重要保障。其次,还要高度重视高校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工作。如果展开来说,一方面,就要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建立高校反腐败的心理预防体系,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法治教育和价值观教育,构建起高校反腐败的心理防线和法治底线;另一方面,从心理学方法的角度,来深刻分析高校党员干部犯罪或腐败现象的生成成因,深入研究高校党员干部犯罪的心理状态和动因,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心理学方法和党内教育方法有机地纳入到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体系中。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党建工作要与时俱进,继往开来,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和取得更大的进展,最根本的就是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具体来说,第一,是针对高校干部、教师、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积极探索高校党建工作的新路径和新做法;充分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把高校党建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行融合,强化思想的引领,力戒空谈和简单说教。第二,是积极采用形象化的手段,不断更新教育方式,积极利用高校校园网等优势媒体进行宣传和引导,使高校网络党建工作得以生动活泼和扎实有效的推进,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需要。第三,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党建的心理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型塑了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价值追求、思想观念,融合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领与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引导力和精神原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断,简明而又深邃地指明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关系。实际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中华民族向心力,就是一种心理意识的反应。因而,我们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有机地整合高校党建的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鲜明主题,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理论和实践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高校领导的规律性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另外,2017年12月5日,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心理育人”理念,强调要着力培育高校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这也表明我们要改革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和形式,巩固大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政治信念。因而,心理学的方法在新时代高校全方位、全过程育人体系中处于关键性的地位和起着显着的作用。我们要深刻把握新时代高校党建的趋向,树立“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观念,深刻认识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改变以往“就党建抓党建”以及“关起门来搞党建”等诸多落后的思想和做法,秉持着开放和创新的现代化高校党建理念,以适应于高校党建工作的现代化和新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立足于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的逻辑基础与现实境遇,提升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更好服务于高校党建工作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侯且岸.当代中国的“显学”[M].人民出版社,200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单行本)[M].人民出版社,2017.  
    [3]汪兵.张静如关于高校党建问题的思想研究[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8(03).   
    [4] 毛泽东文集(第八卷)[M].人民出版社,1999.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安徽农业大学经济技术学院
原文出处:汪兵.心理学方法在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08):47-49.
相关标签:心理学毕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