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大学论文

戏剧影视评论的值判断和功能对象

来源: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作者:夏波
发布于:2021-01-04 共7585字

  摘要:新媒体在当代的快速崛起,更加凸显了戏剧影视评论的多元化,也展示了评论价值的多元化。但是毋庸讳言,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评论混杂状况也已成为常态,值得重视。评判一篇戏剧影视评论是否有价值,以及如何写出一篇有价值的评论,还需要从戏剧影视评论的功能对象,即戏剧影视艺术自身、创作者、观众和评论者自身这四个面向维度上,进行价值判断认识层面的厘清。

  关键词:新媒体; 戏剧影视评论; 价值判断; 功能对象;

  在当今新媒体传播流行的时代,任何人观赏一部戏剧影视剧本或戏剧演出或影视作品后,都可以及时通过个人终端在微博、微信等信息平台向公众发表自己的观感评价。表达方式也多种多样,常常是文字、图片、表情、视频的混合。还可以随时不受地域、人数等限制,进行随机的火热讨论。一篇戏剧影视评论在朋友圈转发,也会引来无数的跟帖评论与讨论。人人都是评论家的时代似乎已经到来。而对于观众来说,如何引导他们认识戏剧影视艺术作品的优劣,进而更为科学地欣赏评价一部戏剧影视艺术作品,也需要给予较为专业化、科学化的培养与指导。观众真正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满足,需要好的评价价值判断原则的熏陶与引导。那么,如何分析分辨一篇戏剧影视评论是否有价值,或者说如何才能写出一篇有价值的戏剧影视评论呢?纵观所见,既质量优等又广受欢迎的戏剧影视评论,可能会千篇不一、风格多样,但细究起来,其价值核心判断都离不开一些基本核心原则。从功能对象来说,这就是要注意四个面向:面向戏剧影视艺术自身、面向创作者、面向观众、面向评论者自身。

戏剧

  一、面向戏剧影视艺术自身:艺术本体价值判断

  观众走进剧场或影院有多种因素,或者是因为喜欢剧情;或者是由于影剧作品是自己熟悉的经典;或者是因为演员或导演等是自己的偶像,作为"粉丝"进影剧院一睹偶像风采;或者就是娱乐,惬意轻松。看戏观影就像是一种生活娱乐快餐,或已成为一种个人生活品味及自我体验和表达的方式;当然,还有戏剧影视从业者及专业研究人员,进影剧院就是为了学习研究,等等。不管怎样,无论是哪一种观众,最后每个人所观看一部戏剧影视作品的感受与认识,都会直接与他或她的看戏观影经验密切相关。对于普通观众来说,他们是从个人生活阅历与文化的积累出发,且更多是从故事层面及戏剧影视视听感觉等基本层面来认识。而对于经受过专业学习训练以及具有较深观看经验的观众来说,他们不仅要超越这些基本层面的感受,还要对其进行理性地专业化分析与评判,而上升到学理化的专业批评层面。

  从面向戏剧影视艺术自身来看价值问题,首先需要讨论的是"就戏论戏".这也是一般普通观众的习惯评价方式,其主要评价的侧重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看不看得懂,好看不好看,感动不感动,精彩不精彩,震撼不震撼,过瘾不过瘾,等等。进一步说,对于大部分观众来说,对于传统的以叙事为主的戏剧影视作品而言,关注以及评价的核心内容就是:所看的作品在故事及人物行为特点层面合不合逻辑,故事讲得特不特别,精彩不精彩;在情感及思想层面强不强烈,能不能打动人心;在视觉听觉呈现的直观感受方面,有没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好不好玩,有不有趣,新不新鲜。

  例如,在戏剧方面,现在有一个叫"'非常不好看'2019我最不喜欢的剧场演出公布"1观剧网络调查很有意思,它将年度戏剧演出从否定性倾向的角度进行评点,虽然有些很个人化,但基本上没有超出以上所讲的几个方面内容。因此,这个调查实际上是从反面让人看到了大众最真实观剧的立场与倾向。也可以说,基本上,从反面说明了以上所讲的大众看戏的正面要求。在电影评奖方面,也有诸如"金草莓奖""金扫帚奖"等最差电影评选活动。这似乎也应该是作为广大戏剧影视观众,向戏剧影视创作者们提出的如何进行戏剧影视创作的基础性和常规性要求。

  从创作者来讲,创作一部戏剧影视作品,当然会考虑观众的审美习惯和需求,但并不是一味地去低廉无格地迎合讨好观众。而就观众来说,进影剧院也主要(或者说大多数人)是为了获得高品质的观赏体验,而不是为了看一个故弄玄虚、摇尾乞怜、把观众当傻瓜的奴才性的表演去满足自己。因此,从就戏论戏而言,观众内心真正需要的还是戏剧影视作品带给他什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进而能够与之展开真诚的心灵对话。那么,就戏论戏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还是在于扎扎实实地去看这部作品能够给他人带来什么样货真价实的东西。

  说到底,戏剧影视作为艺术,其根本还是要看给观众送去丰富的精神食粮,给予观众思想上独特的真实发现与触动,情感上给予诚挚别样的感染。赞美一种精神也好,批判一种行为也罢,其创作的意旨所归是其存在是否有价值的根本。这是评价一部戏剧影视作品的根本,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价值判断,或者说价值观的判断。这是第一位的,是决定性的。在此前提下,才谈得上好看不好看,处理得有趣无趣。如果价值观出了问题,其他方面再好,也只是一般的作品,甚至是麻醉观众和错误引导观众的坏戏差电影。因此说,思想与情感品味的高低是评价一部戏剧影视作品的试金石。

  也许会有人说,剧本不行,但导演、演员或者说视听表现都很好。其实,这样说是很片面的。艺术创作是一个整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思想情感品位低下,其他再好,那也只会起到掩饰缺陷乃至转移问题、麻醉观众的反作用。只有前者立得住,其他再出色,才会是锦上添花。

  面向戏剧影视艺术自身,除了就戏论戏之外,进一步评判一部作品的高低好坏,还要将其放到戏剧影视发展史中来看,放在国际国内的同类型作品的历史中去比较评判。这样的评判对于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戏剧影视专业人士来说更常见,也更为重要。而对于一般观众来说,随着观赏经验的积累,在历史的具体对比中也会不断自觉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

  这种纵向横向比较评价的重点在于: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该戏剧影视作品有哪些创新和多大创新程度。这包括:内容方面是否有新的题材选择、新的思想表现和新的人物的塑造等,其核心是对人性、对人的命运、对社会的认识等是否有新的突破性的探索发现。例如,同样是曹禺先生的《雷雨》,它可以被处理为一般的情节剧,也可以演绎成乱伦孽缘的偷窥剧,还可以表现为无产阶级与封建及资本主义斗争的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剧,也可以表现成呼唤人道反对人性毁灭的哲理诗剧,等等。其高低新旧,自然会一目了然。还有艺术样式方面,是否有新的观念、新的叙述方式和呈现样式,是否成为了独具艺术魅力并具有精神灵魂表现力的艺术语汇?如布莱希特从中国戏曲和古希腊戏剧的歌队中看到了"间离效果"即是很好的创新例证。当今戏剧影视艺术也在不断融合,诸如电影等多媒体被广泛应用于舞台,但值得注意的是,如此只是用来说明剧情或者渲染气氛,还是如电影《楚门的世界》那样成为了一种观察人类生活的新视角?再者,还要看作品内容和形式是否完整有机统一,是否是一个独立的艺术生命体。如戏剧创作中流行的拼贴、反讽、多媒体等方式,其用得是否得当,我们要看它们是否在剧中起到了化学作用,是否由多种物质手段的碰撞交融产生出了一种新的意义内涵。这就如电影中的蒙太奇一样,将两个本来不相关的镜头放在一起,我们要问,能否产生一种新的意义?还仅是单摆浮搁的物理性拼凑?否则,一加一不仅不等于二,或者大于二,而是小于二,甚至小于一,既不能产生新的意义,还反而自我矛盾,互相冲突,相互抵消,并使人产生意识上的混乱,阻碍了观众接受。这是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的现象,也是应该多注意的地方。

  也许会有人说,新媒体时代的评论即在于个人感性化和"短平快",哪里会考虑这么多?其实,这并不矛盾。我们从许多新媒体评论的及时反馈效果中可以看出,无论如何"短平快"和感性化,它都体现了评论者的价值判断,凡是那些反应热烈广获赞扬的评论,都无不是一言中的、切中肯綮的评论。而同时,那些立论偏颇、趣味低下的评点以及夸大其词的自我炒作言论,也同样会受到广大观众自发的批评与抵制。网络时代的开放性最终体现出的是价值的公正性。再就是,网络时代为新媒体剧评提供了先决的优越条件:一是近乎完备的相关知识储备库,二是可以随时随地网上查阅资料。观众在看戏观影之前之中之后,只要搜索一个关键词,就可以及时建构起一篇评论所需的知识链。正因此,戏剧影视评论已打破为少数评论家所垄断的局面,进而出现了普通观众评论日趋专业化的趋势。

  优秀的艺术评论还具有建构能够指引生发新艺术创作的预见性理论的可能。它不只是在作品诞生后对其进行科学细致的评析,还能够从其中的细微气息里,甚至创作者自己也尚未意识到的潜在能量中,发现未来新艺术观念与形态的萌芽与先声,进而在新创作之前,给艺术家观念上以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式的激发与指引,从而真正发挥出批评理论对创作实践的先导作用。"电影手册"学派批评对于法国新浪潮电影创作的积极影响,以及20世纪80年代"戏剧观"讨论对于我国当代"探索戏剧"的有力推动,都是典型的例证。这也是评论面向戏剧影视艺术本体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从面向创作者看:知彼识真相

  从面向创作者的角度看一部戏剧影视作品,也是进行评论时一个是否中肯客观的很重要的方面。虽然大家都主张评判者的评论要有自己的个性,但是,这应当是建立在对作品有客观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这其中也包括对创作者创作初衷和意旨的客观认识和评价。而实际上,往往因为评价者主观性很强,很多时候是先入为主,过分以自己的喜好来评判一部戏,从而出现偏离评论对象的价值而生发偏激之见,乃至于误导他人的状况。另外,也常常存在另一种情况,创作者创作一部戏会有他的主张,而这种主张也许会很有价值,却因在创作过程中表现得不成熟,甚至有很多极端的地方,因此被评论者大加讨伐,或者因评论者对自身的价值判断缺陷以及个人好恶视而不见。这种现象在对注重探索性的戏剧影视作品评价中尤为突出。

  在20世纪80年代,黄佐临先生曾排演过话剧《中国梦》,轰动一时。该剧讲了一个留学美国的艺术家和一个喜欢庄子的美国律师一起寻找中国梦的故事,故事较为简单,但也切实反映了当时流行留学以及文化反思的时代潮流。如果单从文学层面上来说,该剧应该说还较为单薄,但是在舞台呈现上,黄佐临先生大胆试验其倡导多年的"写意戏剧观"2,在空空的舞台上,突出演员的表演,注重意境的营造,时空转换自由流动,给当时的戏剧舞台带来一股新鲜的富有巨大活力的气息。因此,这时候,如果仅仅从文学或文化上来评判《中国梦》的演出,无视黄佐临先生的"写意戏剧观",不谈舞台创作的独特价值,就不能真正认识和评价《中国梦》的整体及其核心价值。

  还有一种情况,如前些时期引进的俄罗斯著名导演里马斯·图米纳斯导演根据普希金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观众反响热烈,对演出中音乐舞蹈诗化的舞台呈现大为赞赏。同时,我们也发现,编导对原著进行了改编,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强化了女主人公塔季扬娜所代表的俄罗斯女性的美丽仁爱与坚韧忠贞。这自然是原著中的重要内容,但我们也知道,这并不能代替原著中普希金对奥涅金这一"多余人"形象的创造。塔季扬娜的爱情只是奥涅金生命中的一部分,她以及爱情都不能使奥涅金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如果突出塔季扬娜而损害了原著中奥涅金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寻找,就不能全面体现普希金在《叶甫盖尼·奥涅金》中所最终表达的思想情感追求,这其实也是一种巨大的损失。把一部具有时代性及人性探寻意义的厚重之作演绎成为一部爱情剧,也就自然显得单薄了许多。当然,如此说,我们并非要求创作者一定就照此或照彼怎样怎样去做,我们同时充分尊重艺术家的个性和自我选择。他们总是遵循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进行选择和再创造,给以创造性的独特呈现,表现出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也是艺术家的艺术个性价值所在。但作为旁观者与接受者的评论者,也有责任提出自己的认识观点以供创作者参考。创作者与评论者正因为各自的立场和视角不同,才会形成互补共进的良好诤友关系。

  三、从面向观众看:以真诚引导真诚

  创作伊始,创作者内心以及创作本身就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为了告诉观众什么,为了向他人倾吐什么。即使完全出自内心表达冲动的需要,这个自我也不是与世隔绝的,它也是时代与现实的产物,其所表达必然反映着时代脉膊的跳动。不然,这种创作就毫无价值,也没有存在的可能与必要。也许会有人说,我的创作是为了给未来观众看的,现在的观众不必看得懂。创作者在创作时的超前意识当然会有,或许也很有创造性,但它也必然是扎根于时代现实之中,它是先行者在现实的深处及早敏感地感受到了时代神经脉络行走的痕迹和预示,如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以及许多探索电影作品等。否则,就会成为自己要抓着自己头发脱离大地的神话。

  前面说过,评论者要成为创作者的贴心人和诤友,那么,他同时也要成为观众的代言人和引路人,他是创作者和观众,也就是与作品接受者之间进行友好有效沟通的桥梁。这就需要评论者要懂得观众,了解观众的需要及接受方式。

  首先,评论者自身就是观众,自己要把自己所真切感受到的思想与情感表达出来,等待他人去评论。因此,要防止那种脱离观众、高高在上、强加于人的评论。其次,要跳出自己的个人感受,从艺术创作规律上,从大众接受的审美心理上,去分析评判一部戏剧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也包括敏锐地感受捕捉所看到的创作中那些超前的有时代预示性的创造性发现。由此,既要能"入乎其中",又可以"出乎其外",方能更加全面地认识作品的价值,并有时效和针对性地表达给接受者。再者,我们也要同时看到,许多的观众由于各种各样的个人原因,环境不同,立场不同,可能所感受到的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其中有很多片面、偏激,甚至有害、攻击性很强的不良东西。这时候,好的评论者就更有责任对观众的心理及评论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并结合创作具体分析,对观众的评论进行再评论。言之有据,客观公正,以理服人,这才是好的、优秀的评论价值所在。它可以积极地引导观众,科学辩证地去深入认识戏剧影视创作的优长与短缺。

  四、从面向自身看:"诚能公勇"的四维支撑

  同创作者一样,戏剧影视评论者也是在创作,其间也有情感立场,当然更多的是理性评判。这种情感立场与评判的对象,除了要面对的作品对象之外,还有评论者自己。

  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一个"诚"字,自己要问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话要说?是不是自己想讲的都是真话?是不是能够真诚地面对作品和自己?现在,我们经常讲"批评的缺席",不是说批评家、评论家缺席了,而是说那种评论批评所需要的交流基础---"真诚"缺失了。为此,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评论家?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评论家?其实,归纳起来,也很好说清楚,这就是:要成为一个公认的优秀评论家,其所具备的重要素质与能力,除了上面讲的一个"诚"字外,还有一个"能"字,一个"公"字和一个"勇"字。

  关于"能"字,很容易理解,主要是指具有对戏剧影视艺术创作深入了解评析的专业能力。而真正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关键在于,不仅要拥有丰富的相关专业知识,更要有一颗与创作者感同身受的心灵。凡是优秀的戏剧影视创作,创作者都会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并通过自己个人的喜怒哀乐表达出一种对天地间人类与社会的悲悯情怀。专业知识容易学习,而天地情怀则需要评论者不断地修炼。作为评论者的评论也应是自己生命深刻体验开悟后的衷心表达,从而可以成为不为时代跨越所隔断、不为地域与民族不同所阻隔的人类同理共情的佳作。"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评论与公推经典的创作二者间的存在理由是相同相通的。

  另外,对于刚开始戏剧影视艺术专业学习的学生和想要提高自己审美能力的一般观众来说,有一个较快提高自己审美判断能力的方法在这里可以推荐一下,这便是经典作品不同版本的比较学习法。经典艺术作品本身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无论在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叙事处理与细节铺排,以及艺术观念和呈现方式技巧上都非常独特与成熟,因此可以说是最好的学习范本。而经典之所以为经典,还在于其中包含着许多的人类文化母题,如《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牡丹亭》等,正因此,经典作品常常被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艺术家们不断重新阐释演绎,创作出许多不同的经典版本。把许多版本放在一起比较审视,就很容易一目了然,会很清晰直观地发现艺术家们不同的艺术价值观与风格特色。比如,同样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苏联导演谢尔盖·邦达尔丘克的版本与美国导演金·维多的版本就有很大不同,在故事叙事选择、演员表演及风格处理等方面呈现出创作者艺术观念与诉求的鲜明差异:前者更接近原著的厚重,后者则更趋于商业化。再如老舍先生的《茶馆》,有焦菊隐版、林兆华版、李六乙版和孟京辉版。在这几版演出的比较中,我们会直观而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当代戏剧观念价值判断的浓缩性的时代潮流变化。通过对经典作品不同版本的比较,不仅可以让学习者很直观地从创作实践层面具体感受到艺术作品的价值,而且可以在学识学理上有效地提高其艺术价值判断的能力。

  除了专业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创作者与观众接受者之间的桥梁,评论者更要守护一颗"公"心,摒弃私心私利,不畏权势,不讲假话,也不为名利沽名钓誉,不哗众取宠,本着对戏剧影视艺术、对他人、对自己负责的良知去评论作品,去引导观众接受好的有价值的东西,警惕和批判坏的无意义的东西。其间,也许会出现被人误解的情况,但俗语说得好,有公心就有护法神,经过时间的洗礼,人们都会给予公正的评价。这一点在当今互联互通的网络时代也最容易呈现,如一篇好的文章出来,就会瞬间被广为传播,轻松获取几百万几千万的阅读量。而一篇坏的文章发布,也会被网民予以疾风暴雨似的批判。这里面的推动力与标尺,就是一颗"公"心而已。

  要拥有一颗"公"心,是要有勇气和胆识的,这就是所讲的一个"勇"字。这个"勇"字主要表现为:作为一个合格的评论者,其前提条件就是要具有独立的品格与精神,从而以此立足于"公",唯公是行,不偏袒,不虚饰,不加害,并以此坦诚勇敢地面对任何的责难。惟其如此,所写的评论才会具有独立的品格。而要做到这一点,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检测标准,就是评论者要自觉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身体力行。

  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艺术评论者,其独立品格,还表现为对人对己的质疑精神,这在新媒体时代里尤为重要。其内容要点主要在于两方面,一是对他人,不轻易相信他人和已有的结论,不要人云亦云,丧失自我价值判断。这其中,尤其是对自己的崇拜者,在粉丝经济流行的新媒体时代更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二是对自己,也务必不要盲目或过度自信,容不得半点他人不同意见。对于他人的质疑应存有兼听则明与包容慎思之心,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当今网络发达,一言不合便开启互怼到底模式,非此即彼,非友即敌,不分青红皂白,动辄人身攻击的不良风气,在隐匿的网络大幕下也凸显了人性中极为丑陋的一面,令人厌恶和痛心。这对于一个合格的艺术评论者来说,亦当自觉引以为戒。

  注释

  1杨小乱:《"非常不好看"2019我最不喜欢的剧场演出公布》,微信公众号"剧场摩天轮",2020年1月6日。

  2参见黄佐临:《我与写意戏剧观》,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

作者单位:中央戏剧学院
原文出处:夏波.新媒体视阈下戏剧影视评论价值判断的四个面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0):97-100.
相关标签:表演系毕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