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审计论文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与“五位一体”新机制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09-06 共4785字
  摘要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相继颁布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国务院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等审计法规,特别强调“根据审计查证或者认定的事实,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进行审计评价”,并将审计成果“作为干部考核、任免和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加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提出了要求。但工作实践中,现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结果已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主要表现在:
  
  1. 尚未建立成熟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虽然个别地方、行业审计部门已探索制定了基本指标体系,但仍处于尝试阶段,基本上是审计部门根据审计查证情况,做出对被审计领导人员的审计结论,审计评价主观定性的内容多,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复杂性和差异性,从而影响了审计评价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不能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和制约作用,使审计监督效能降低。
  
  2. 现行指标体系不能完全满足审计评价的需要
  
  2012 年以来,各级审计机构逐步探索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从会计信息质量、业绩考核指标总体完成情况、重大经营决策、法规政策执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资产质量、发展能力、经营业绩 9 个方面的 26 项指标进行审计评价。使用过程发现,部分指标评价内容重复,在体现内部审计对风险管控、内部控制的评价特色方面,仍需改进和提高,以充分发挥审计评价的作用。
  
  “五位一体”协同机制为经济责任审计指标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1.理论依据
  
  “五位一体”是以业务流程管理为核心,运用波特价值链分析方法、APQC (美国生产力与质量中心)的流程分类框架和 PDCA 管理循环理论而创建的。通过“五位一体”协同机制建设,全面梳理优化流程、职责、制度、标准、考核体系,实现了岗位、制度、标准、绩效指标与业务流程的精准匹配。2011 年以来,国网天津城东公司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逐渐形成了职责、流程、制度、标准、考核、风控等管理体系的一体化建设路径,初步构建了以流程为核心的“五位一体”协同管理机制。审计人员可通过“五位一体”管理此平台,进行审计问题库与流程环节对应分析,构建风控型审计评价指标。
  
  (1)流程体系建设为经济责任审计疏通了“脉络”.“五位一体”协同机制中的流程体系分为流程地图、流程区域、流程群组、业务流程 4个层级。流程之间不仅有严格的先后顺序限定,而且活动的内容、方式、责任等都有明确的界定,以确保业务活动在不同岗位之间的交接、配合成为可能。业务流程具备可描述、可操作、可分析、可衡量特性。每条业务流程的产出物以“表、证、单、书”(“表”是指“表单”、“报表”,“证”是指“凭证”,“单”是指“单据”,“书”是指“文书”和“文档”)等管理痕迹存在,为审计证据的收集创造条件。
  
  (2)职责与流程的匹配为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明确了审计内容。“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职责体系,通过岗位关联角色、角色关联流程的方式,确定每个岗位对应的角色、参与的流程。遵循 RACI 原则:谁负责(R)(Responsible)、谁批准(A)(Ac-countable)、咨询谁(C)(Consulted)、告知谁(I)(Informed),回答了岗位人员应做哪些事、做到哪个界面、做到什么程度。职责体系的建立,从流程的角度验证岗位工作内容,清晰界定部门、岗位职责及分工界面。清晰的岗位职责消除了以往流程中“相关领导”、“相关部门”等描述,使审计内容更具针对性。
  
  (3)制度、标准与流程的匹配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准确依据。制度的匹配是将条款拆分对应到流程或流程步骤上的过程。“程序”条款拆分出来转化为流程中的一个环节;“规则”条款拆分出来转化为流程环节中的具体“要求”.制度和标准的拆分匹配,其意义在于解决了不同的管理要求,在同一环节的空白、冲突、冗余等问题,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提供依据支撑。
  
  (4)考核与流程的匹配为经济责任审计明确了重点。在以往量化考核实施过程中,部门和岗位绩效考核指标多以逐级下沉的结果性指标为主,存在用公司级指标考核部门,用部门指标甚至公司级指标考核岗位的情况,指标间关联关系、共担影响关系不清晰,部门和岗位对指标实现的过程不可控,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客观体现考核对象工作业绩。通过流程绩效管理工作的实施,识别提炼过程性绩效指标,明确了指标层级及其适用的考核对象(区域、流程绩效指标适合部门考核,流程及流程环节指标适合岗位考核),结果性指标的共担关系也得以明晰,有利于重点选择有效支持战略的过程性指标进行考核。对中层干部的绩效合约均以可量化、可衡量、可评价的经济责任指标为主,可以直接提取审计对象的绩效考核结果确定审计重点。
  
  (5)岗位手册的导出,“浓缩”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标准。岗位手册是用文字和图表方式描述现有岗位相关业务操作、管理要求的文件,用于指导岗位工作内容的制定、执行、分析与监控,详细描述了岗位相关业务信息,如岗位相关的流程、流程环节、角色、表单、环节对应的制度、标准等。可利用岗位手册快速确定审计内容,其中制度、标准等方面的描述,也为审计工作提供了准确依据。
  
  2.总体思路
  
  确定审计指标运用 SMART 法则:S 代表具体(Specific),是指审计指标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M 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是指审计指标是数量化或行为化的,验证这些审计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 可以 获 得 的 ;A 代 表 可 实 现(Attainable),是指审计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 过低 的 目 标 ;R 代 表 现 实 性(Realistic),是指审计指标可证明和观察;T 代表有时限 (Time bound),注重完成审计指标的特定期限。
  
  具体指标策略:一是少而精,体现 20/80 特性,即审计指标体系应能反映被考核者 80%以上的工作成果;二是结果导向,审计指标主要侧重于审计对象的工作成果;三是可衡量性,审计指标应具备可衡量性,应有明确可行的审计方法和审计标准;四是可控性,审计指标均应是被考核者可控制的,或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指标;五是一致性,审计指标体系与公司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其实现有助于公司的战略目标实现。
  
  在具体审计过程中,首先,对审计组成员开展“五位一体”协同机制的理论培训和“五位一体”协同平台的使用培训,依托岗位手册,明确岗位涉及的流程性岗位职责,根据流程性岗位职责设定风险提取范围,科学设定审计指标;其次,开展以流程产出物为依据的证据收集,参照《流程说明书中》所要求的表单进行现场核查,以《参考制度标准和内容》为依据,对流程产出物的规范性、真实性进行核查;最后,以评价结果反观“五位一体”流程风险点设置是否完备,固化审计指标评价体系,实现模版化应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