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土木建筑论文 > 城市规划论文

新校区道路的基本特性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1-23 共423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校新校区交通设施布局探究
【第一章】高校校区交通系统构建研究绪论
【第二章】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定位及其构成
【第三章】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布局分析
【4.1 - 4.4】步行交通特性分析
【4.5 - 4.7】 新校区道路的基本特性分析
【第五章】实例分析——以长安大学渭水校区为例
【总结/参考文献】高校新校区交通规划研究总结与参考文献
  4.5 新校区道路的基本特性分析
  
  校园道路系统与校园功能布局规划具有一定的相互引导功能,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道路系统作为校园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部分,为功能分区、空间布局以及绿化景观设计提供引导,在大学新校区的总体规划时通常采用这种方式,首先在已经规划好的校园用地上通过交通组织分析,设置相应的交通设施,以功能分区为核心形成交通干道系统,保证功能区之间的连通;将道路交通作为改善措施,通常应用于道路用地较为紧张并且建筑格局已经确定的情况,通过合理的路网改善与组织,保障交通出行的道路条件。
  
  4.5.1 道路等级及断面
  
  与城市道路相似,大学校园道路通常也按照主干路、次干路、生活景观道路的等级进行划分,不同等级的道路红线宽度以及断面形式均不相同,同时与大学校园的规模也有密切关系。大学校园根据校园占地面积以及在校师生人数可以划分为小型、中型、大型三种规模大小的校园类别,相关分类标准如表 4.3 所示。
  
  不同道路等级区位特征、功能以及特性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出行主干路主要联系不同的功能组团、分区,也是校园对外联系的主要道路,具有快速交通、通过性、隔离性较大、出行距离较长的特点;次干路属于组团以及功能分区内部交通载体,具有慢行交通、生活性、可达性、隔离性较小、出行距离短的特点。
  
  小型规模的大学校园主干路作为校园的骨架路网,主要功能是供机动车行驶,是连接各个功能区的主要道路,总宽度一般为 13-18m,其中机动车道为 9-12m,两侧的人行道宽度约为 2-3m;次干路是校内出行的主要道路,总宽度 11-14m,其中非机动车道宽度为 7-8m,人行道宽度为 2-3m,通常限制机动车驶入,特殊情况下可允许部分车辆通行,主要为慢行交通将服务;生活型景观道路宽度一般为 2-3m,主要考虑师生的步行需要,注重生态景观设计。大中型规模校园道路主要在主干路的宽度以及断面形式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类别道路的服务功能大致相同,论文对大学新校区按照表 4.3 所示的分类标准进行划分,并对不同规模校园道路进行分析,如表 4.4 所示为校园不同等级道路的宽度推荐值。
  
  校园道路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师生的对外交通和内部日常出行需要,在规划设计的过程中以安全性为主,道路在规划设计时考虑主要的功能以及服务对象,遵循安全出行,各行其道的原则。因此,在道路断面设计时不局限于道路的宽度,而是注重安全性和生态性建设。新校区道路断面形式如图 4.8 所示。
  
  4.5.2 道路网布局特征
  
  大学校园道路是校内人员活动的投影,是联系建筑、广场等空间场所的纽带,是实现人员、货物空间移动的载体,构成大学建筑群体的主骨架。大学校园内所有其他要素都要依附于道路,道路的构成形式决定了大学校园的空间布局。大学新校区内与中心辐射式、带状组团型、多组团分散式以及节点网格式功能布局模式相对应的道路布局相应为:环形大学校园道路、鱼骨形大学校园道路、自由形大学校园道路以及棋盘形大学校园道路四种类型。
  
  棋盘型大学校园道路布局的优点为用地划分较为规整,有利于建筑布置,便于大学校园的交通组织,大学校园内交通关系较为清晰,交通流量分配使用容易,路网上交通分布较为均匀,车辆行驶时方向感明确,适合机动车车辆在其中穿梭行驶;其缺点同样明显即是该道路布局非直线系数较大,通达性也较差,大学校园内“爆发性”交通流不易分流,局部交通量集中的地区容易产生拥堵,而且大学校园内通行车辆在直线段道路内容易产生过高的速度,形成安全隐患。为此棋盘型大学校园道路布局一般与建筑网格成一定角度斜交,产生大量丰富有趣的锯齿状逗留活动空间,这能为大学校园建筑空间与大学校园道路形成适当的缓冲,减少大学校园内产生的机非冲突。在有大量外来车辆出行的大学校园内可以考虑增加对角线大学校园道路或是环线形大学校园道路。
  
  鱼骨形大学校园道路布局的优点为用地灵活性强,没有主导性的中心,基于一条核心交通线作为大学校园的骨架和交通动脉,其他辅助道路可以自由伸展,大学校园建筑物沿这条核心交通线两侧排开,其后续开发以及大学校园整体感官效果较好,易于形成开阔的空间,该条大学校园核心交通线作为一条景观轴线,可以灵活、轻松的与大学校园地形完美结合,形成交通流线与自然景观密切结合,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其缺点同样明显即是过长的核心交通线会导致大学校园内出行首尾联系不方便;在大学校园出行高峰时期,容易造成该条核心主路交通压力过大,导致大学校园道路产生拥堵,影响大学校园内的出行及整体美观。为了防止鱼骨形道路网布局的大学校园核心交通线上,交通分布过于集中,可以考虑同时设置几条平行核心交通线,分担大学校园内出行的重担。
  
  环形大学校园道路布局的优点为大学校园内核心功能区域与各部分其他区域的联系在距离上大致是相当的,在方向上也是均衡的,核心功能区域能在各个方向上与周边区域的其他大学校园建筑联系在一起。外部空间可以构成多种形式,以内外环交通流线进行不同功能建筑的界定,实现功能的合理分区,“静”和“人”在内,内环里的多为与外界联系较少的建筑,设定为慢行交通区域,主要包括教学办公区和生活休闲区等,减少外界对这些区域的打扰。“动”和“车”在外,外环多为一些与外界联系较多,像周边社区开放的建筑,设定为车行交通为主的区域,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区域和绿化景观区域等,方便外来车辆的到达,提高这些区域的利用率;其缺点同样明显即是核心功能区域的扩展容易受到限制,想在原来基础上进行改扩建将会有所困难,为此在进行规划初期时,即应考虑长远,做好远期规划的准备。
  
  自由形大学校园道路布局的优点为大学校园形态自由浪漫,具有较为吸引人的特性,虽然在建筑空间的组织上存在某种一定的秩序,但在总体形态以及校内建筑布局的处理上,往往不拘于形式上的束缚,随地理形态自由发展。一些较小规模的大学处在良好的自然环境时,往往采取这种空间布局形式。自由形大学校园道路一般为依势而建,没有进行特别的人工规划,大多结合地形的曲折形成灵活多变的室外空间,其缺点同样明显即是主干路为不规则的多变曲线,校内建筑布局较为松散,划分成多个小型的组团与大学校园道路形成自然的联系,对于一些首次到达该校的出行者来说不易寻找到目的地,为此应在大学校园的出入路口以及交叉口上,适合设置相应的交通标志牌来进行相应的引导,帮助出行者能迅速找到目的地。
  
  道路网布局与校园规模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关联性,通过对国内大学校园进行调查统计得到不同路网布局模式下的大学数量,并进行不同校园规模之间的对比得到如图 4.9所示校园道路布局模式统计图。
  
  通过对图 4.9 所示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在小型的校园规模下多采用棋盘形和自由形路网布局模式,中型校园规模下多为棋盘形、自由形的路网布局模式,大型校园规模下多采用自由形、棋盘形的路网布局模式。大学新校区的建设用地面积较大,用地规模以及师生人数规模均属于大中型,因此在进行道路网布局规划时多采用棋盘形和自由形的布局模式。
  
  4.6 静态交通设施特性分析
  
  4.6.1 停车场的规模特征分析
  
  (1)总体规模较大
  
  由于大学新校区大多位于远离城市中心的城市边缘地带,周围土地开发强度较低,大学新校区通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园区而存在,与周边区域之间的联系匮乏,因此对周边用地的停车吸引强度较小。但是由于大学新校区经常举行校庆、大型会议、竞赛考试等集体活动,会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的人流、车流,因此在进行停车场规模确定时应当考虑最不利情况,尽可能满足高峰时段的停车需求。通常情况下,停车场规模与新校区的用地面积、师生人数成正比。
  
  (2)不同功能区停车场规模差异性较大
  
  新校区一般可以划分为包括教学区、办公区、文体活动区、学生生活区、教师居住区、后勤服务区等功能区,不同功能区由于人员出行特征存在差异,所以对停车需求也存在很大的不同,一般来讲在教师生活区,机动车出行方式为主体,因此需要配建较大规模的停车场,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规划车辆维修、保养的辅助设施。论文结合《西安市建设项目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标准》,考虑新校区不同功能区对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的实际需求特征,对不同功能区建筑机动车、非机动车停车位配建提出新的指标如表 4.5 所示。
  
  4.6.2 停车布局特征分析
  
  停车设施布局育新小区的功能布局模式以及各功能区的建筑特点联系密切,通常来讲停车布局在整体上具有分散性,局部以分散组团模式为主,并且不同功能区的布局模式差异较大,停车布局与道路网格局也有一定的关联性。
  
  (1)总体分散局部集中的布局特征
  
  大学新校区由于空间布局形式多样化,大多以中心辐射和多组团分散的布局模式为主,用地局限性较小,因此停车设施布局也是以分散为主,并且停车设施通常布局在不同功能区组团的边缘,便于与校园道路主骨架网络有效衔接,另外在不同功能区之间的过渡路段也会设置相应的停车设施,满足公共活动区域的停车需求。新校区的功能区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一般不同功能区之间的停车场也是分别规划设计的,并且功能内部停车场一般采用集中式的布局模式。
  
  (2)不同功能区停车布局存在差异
  
  不同功能区为了使得停车设施与目的地的距离在 5 分钟的步行距离范围内,在对停车设施的布局时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讲教学区的停车场设置在教学楼的周边,便于快速到达各个教学楼,行政办公区停车场一般设置在较为明显的空白用地上,采用集中式的布局形式,便于外来人员到达停车点。如图 4.10 所示为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停车设施布局图。
  
  (3)道路网形态影响停车设施布局
  
  新校区停车设施布局与道路网形态具有高度的关联性,例如当新校区路网形态为环形路网时停车场一般布置在环形主干路路旁,如图 4.11 所示为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停车场布局规划图;自由行路网形态下停车场一般靠近功能区布置。
  
  4.7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交通的层面对大学新校区内的步行交通、非机动车交通、道路、静态交通设施等交通特性进行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与大学新校区的功能分区以及布局模式相结合。在步行交通特性分析中,介绍了行人交通特征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从速度、流量、密度交通三参数的角度研究了在不同功能区以及功能区之间连接道路上的行人交通流特征。非机动车是在大学新校区中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结合出行者的个人特征以及出行目的、出行时间简单介绍了大学新校区内非机动车的出行特征。结合调查统计资料分析大学校园道路等级划分以断面形式,与第三章中提出的四种功能布局模式相对应提出四种道路网布局模式。分析大学新校区的停车设施规模特征以及停车设施布局与功能区、道路网的关系,介绍了新校区停车设施的布局特征。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