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社会科学论文

大庆专家学者学习历史的意义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01 共9349字
论文摘要

  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凝聚了前人的知识、经验和智慧,不愧为最好的教科书。读史可以明智,知古方能鉴今。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从毛泽东到***,都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读点历史,以便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无论是贯彻执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各项改革,还是推进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党员干部读点历史,有助于全面落实***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和能力,更加自觉地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宗旨和作风。联系大庆专家实际,认真读点历史,对于提强思想政治素养和参谋咨询能力,更好发挥改革发展决策中的积极功用,智助大庆建设宜居宜业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必将大有收益。

  一、有助于增强谋略意识

  谋略,就是智谋策略。一部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谋略的创造、运用和发展的历史。特别是中华民族,更是一个崇尚谋略、善于“用智”的民族。大庆专家工作的基本职能和主要任务,就是当好参谋,出佳“点子”,谋划改革发展方略,服务领导科学决策。读点历史,对于专家认知谋略功用,汲取谋略智慧,积极建言献策,智助大庆发展,都能受到有效启示。

  谋略,乃是政治上的凝聚力。谋略在政治上的功用,正如孙子所言:“道者,令民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生,而不畏危。”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谋臣与君主的“对话”,都被称为成就霸业的经典谋略。姜子牙与姬昌的“渭水对”,助力大周王朝的确立。张良与刘邦的“汉中对”,奠定了占据“三秦”、灭亡项羽的大局。诸葛亮与刘备的“隆中对”,造就了三分天下蜀有其一。朱升与朱元璋的“徽州对”,成为创建大明王朝的重要方略。历史宣示,高明的政治谋略,可以产生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谋略,乃是经济上的生产力。无论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还是个体、集团的产业振兴,无不有赖正确的经济谋略。春秋战国年代,也是第一个门客集团、谋士集体群星灿烂的年代。当时,集客、养士最多的有所谓“四公子”,有的门下食客、谋士高达 3000 多人。他们不仅为执政者提供政治谋略,也为执政者制定经济谋略。哪个国家抢先采用他们的发展方策,哪个国家就会迅速崛起,国富军强,称霸诸侯。陆贾建议汉高祖刘邦从夺取天下转到治理国家,提出发展经济、休养生息的对策,推进了汉初社会的迅速发展和繁荣。魏征先后进谏李世民 200 余次,包括大量重农、为民之策,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可见,谋略也是经济上的卓越生产力。

  谋略,乃是军事上的战斗力。一部军事史,既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史,又是愚败与智胜的搏杀史。“秦用范睢远交近攻之策,先灭韩、次灭赵、次灭魏、次灭楚,并灭代,乃灭齐”,统一了天下。官渡之战前夕,袁绍“据山河之固,拥四州之众”,兵多粮足,优势占先;而曹操仅辖兖、豫两地,兵少粮缺,担心难以取胜。谋士郭嘉呈述“袁有 10 败,曹有 10 胜”,使曹操茅塞顿开,信心大增。实施郭嘉之谋,曹操不仅击垮了袁绍,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还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坚实基础。曹操曾上表汉献帝称赞郭嘉“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围魏救赵”一计,就是齐国军师孙膑的一个高超谋略。齐军实施此计,既挽救了濒临灭亡的赵国,又使魏军几乎损失殆尽。孙武说过:“兵者,诡道也。”在军事活动中运用谋略,实为无形的战斗力。

  谋略,乃是外交上的应变力。古人认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高明的外交谋略,可以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不仅能够维护国家主权和尊严,而且还可使国家和人民免遭战祸,甚至还会化敌为友,争取长久和平。春秋时期,楚国使节屈原以外交手段,促成了齐楚订立盟约,消除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宋国大臣向戌发起的弭兵非战运动,展开灵活有效的外交活动,确保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 30多年没有大战发生。战国年代,魏国苏秦运用“合纵”之谋,联合 6 国,共同抗击秦国;而秦国张仪凭借巧妙的外交策略,实施“连横”之计,瓦解了 6 国结盟、共同抗秦的危机,以致秦国便于各个击破。

  东汉王朝,班超“以夷狄攻夷狄”,借用西域之兵和西域之粮,以制西域各国之变。在长达 31 年之中,他成功地使西域 50 多个国家向大汉称臣纳贡,实现了边境的和平与安宁。成功实施谋略,始终是各国外交活动中的灵活应变力。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各类谋略浩如烟海。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强弱,朝代的更替,以及战争的胜负,外交的成败,事业的盛衰,无一不与谋略正确与否相关联。中华民族堪称谋略的集大成者,在人类史册上占有极为精彩的篇章。至于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于危难之中挽救革命、挽救党和复兴民族、崛起国家的奇谋伟略,更是世所罕见。

  大庆专家通过读点历史,从前人谋略中吸取丰富的“养分”,就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放大视野,扩展思路,善谋良策,勇破难题,在大庆全面深化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充分释放正能量。

  二、有助于抬高思想境界

  历经磨难而不衰的中华文明,蕴含着丰厚而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国魂,也是炎黄子孙的精神支柱。鲁迅曾说: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读点历史,专家可以获得精神激励,提升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深厚为民情怀,在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中充分彰显人生价值和人格魅力。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贤和志士无不追求崇高理念。老子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艰”;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范仲淹的“先下天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史可法的“吾头可断,身不可屈”;秋谨的“他年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等。这些经典名言,千秋传颂,催人奋进。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贤和志士无不秉持自强不息。历史事实表明,“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凡是大有作为的人,“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正如汉代司马迁遭受腐刑以后,在狱中写给友人的信上所述:“夫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不仅这么说,更以这些人物为榜样,鞭策自己,忍辱负重,凭借超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历经 10 载,完成了 52 万余字的《史记》。这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鸿篇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孟子·告子下》记载:“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从孟子列举的这 6 位名人的成功事例,也充分佐证经历挫折、艰辛和磨难,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无数先贤和志士无不砥砺浩然正气。文天祥抱定为国献身、为民解难的志向,起兵抗元,兵败被俘,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慷慨就义。他在诗中写道:“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在秦张良椎,在汉苏武节。为严将军头,为嵇侍中血。为张睢阳齿,为颜常山舌。或为辽东帽,清操厉冰雪。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为击贱笏,逆竖头破裂。”正是在这些先人浩然正气的激励下,文天祥以一曲气贯长虹的《正气歌》保持了晚节,画上了一生完整的句号,也启迪后人爱国为民,奉献社会,矢志创业,不懈奋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国历史上无数先贤和志士所表现出的理想追求,自强不息,报效国家,为民请命,汇成了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所具有的“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的爱国情怀,“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忧患意识,“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的高尚境界,“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凌云壮志,“救国无息日,革命方为人”的英雄气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献身精神,更是中华民族国魂的高度凝聚和凸显升华。专家读点历史,有助于站位高远,全局在胸,树立更高标准,坚持更严要求,观大局,谋大事,锐意改革创新,助推改革发展。

  三、有助于提升举才能力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为政之道,在于用人”。整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也是选人用人的历史。古人认为,谋才国必兴,谋势事难成。这里讲的“才”和“势”,分指人才和钱财。所以,荀子强调:“明主急得其人,而暗主急得其势。急得其人,则年俟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势,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社稷必危。”按照大庆市委、市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求,举荐优秀专业人才进入领导岗位,是大庆专家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读点历史,专家从中借鉴选人用人、举能荐才的思想和智慧,可以更好地遴选和举荐优秀人才,努力为市委、市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供人才服务。

  先说秦国,历代君王选人用人,不分国界,广纳贤才,重用天下英杰。秦孝公重用卫人商鞅,实施变法,“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师楚、魏,举地千里”,为秦国兴盛奠定了雄厚基础。秦武王任用楚人甘茂,一举攻下韩国宜阳,斩首 6 万;其孙甘罗设计,不费一兵一卒,夺得赵国 6 座城池。秦昭王计从魏人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成秦帝业”;燕人蔡泽接任范睢相位,提出灭亡东周之计,使秦国疆域增扩三分之一。秦庄襄王和秦王嬴政以卫人吕不韦为相,“广集贤良三千,诸侯之士争相事秦”。

  正是依靠这批人才辅助,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帝国。

  再观汉代,高祖刘邦选人用人,不讲出身,只看才能,坚持不拘一格。在他争夺天下的核心团队中,有小吏肖何,有盗嫂受金的陈平,有游手好闲又桀骜不驯的韩信,有狗屠樊哙,有布贩灌婴,有强盗彭越,有吹鼓手周勃,有无业游民郦商,有赶马车夫夏侯婴,还有韩国贵族张良和原秦下层官吏曹参。这些人并非个个德才兼备,但被刘邦一一选用,以致“天下之士归于汉王”。正是依赖这个人才方阵,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西汉王朝。刘邦总结自己胜利的原因是:“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正如毛泽东的评说:刘邦是封建时代一位高明的政治家,“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

  又讲唐史,太宗李世民选人用人,不唯全才,扬长避短,史称知人善任。他曾言道:“能安天下者,惟在用贤才”“,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辕,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才,明主无弃士”。在他主政期间,对朝中几十位重要文臣和著名武将的优劣长短,如数家珍,了如指掌,采其所长,避其所短,量才适用,各安其位,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玄龄善谋,如晦善断”,李世民任用二人为尚书左、右仆射,互为补充,各展其才,共同执掌宰相大权,成为史上著名的“房谋杜断”。保持这种人才群体结构,迅速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大唐盛世。

  还看东汉,光武帝刘秀选人用人,不计亲疏,善待下属,可谓护才典范。贾复作战受伤,刘秀下令慰赏,并对贾复怀孕的妻子许诺:生女,我子娶之;生男,我女嫁之。祭遵患病,刘秀“下诏赐茵,覆以御盖”,将自己的被褥送与祭遵;祭遵去世安葬河南县,刘秀“诏遣百官先会丧所,车驾素服临之,望哭哀恸”“涕泣不能已”“既葬,车驾复临其坟,存见夫人室家”。朱浮攻打彭宠和张丰失败,“罪当伏诛。帝不忍,以浮代贾复为执金吾”,让其将功补过。朱鲔是杀害刘秀胞兄的主谋,战败被迫自缚其身投降时,刘秀急忙起身相迎,亲手为其解去绳索,使深受感动的朱鲔第二天就率部下人马归降,刘秀当即任命他为平狄将军,并封扶沟侯。冯异久握重兵在外,有人诬告他跋扈关中,野心勃勃,有谋反之意,刘秀便把告发的密信送交冯异,使其感激涕零,不敢有丝毫懈怠,始终坚守边境。可以说,被毛泽东视为古代“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能打仗”的刘秀,把老子“善用人者,为之下”的用人智谋发挥到了极致。他这种大度谦恭,宽以待人,爱护部众,招引了四方才杰共创大业,仅用 3 年时间就建立了东汉帝国。

  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选人选用的方略和经验极其丰富。诸如选贤任能、礼贤下士、唯才是举、量才施用、访杰求俊、才尽其用、科举取士、明责授权等,实难尽述。以上几例,仅是引进人才、广选人才、善用人才、关爱人才四个层面的一些点滴缩影。应当指出,封建社会选人用人与现今党和国家选人用人,无论是标准、条件还是方针、办法,不可相提并论。专家读点历史,吸取历史上选人用人的有益经验和丰厚智慧,有助于提升发现人才、选荐人才和改革人才制度、完善人才机制的责任和能力,以便为大庆加快发展举荐更多优秀人才。

  四、有助于担当历史责任

  恩格斯曾言:“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中华民族的一切。问道必先知史,读史使人明责。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科学把握现在,正确开创未来,认知前进发展的方位和路径。

  历史早已昭示中国古代发展规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几十个朝代,都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无一跳出这个“周期率”。商汤重用贤士,团结氐羌,终于取代大夏王朝。纣王杀戮谏臣,任性享乐,沉湎声色犬马,遍造离宫别馆,使商倏忽而亡。秦国积累数代改革成效而崛起,最终统一中国。然而统一后的执政者大建宫殿陵墓,施行严刑重役,拒谏用奸,以致天下大乱,仅有 14 年帝业就不复存在。刘邦“豁达大度,从谏如流”,知人善任,削减租税,“财帛无所近,妇女无所幸”,不求排场,注重节俭,西汉勃然兴盛。哀帝以后,“公卿守旧,贪残成风”,政权江河日下。司马炎厉恭俭,除苛政,内限官贵之田,外致匈奴依附。但暗于知子,蔽于信谗,后党鬻爵,迷恋女色,一传就坏,四世即迁,直致偏安败亡。杨坚明法振纪,统治全国,但偏信谗言,废长立幼,以致杨广,弑父杀兄,奢靡荒淫,隋朝仅存 13 年。李世民信赖贤臣,亲自录囚,开怀纳谏,“不敢纵欲”,成就“贞观之治”。然子孙不肖,无能众多,终于土崩瓦解。朱元璋振饬军纪,重用俊杰,严惩贪腐,许民上书,政权强盛。而英宗以后,政腐兵疲,每况愈下,一发不堪。清初诸帝临政,无不小心谨慎,凸显“康乾盛世”。但乾隆以后,群奢臣贪,迅速衰败,最终难免“逊位”。纵观中国封建社会的历朝各代,兴盛剧速,衰亡突然,已成规律性的历史现象。

  历史深刻揭示,封建王朝败亡根源。历代王朝的衰败与灭亡,除了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等根本原因外,直因就是统治者及其集团的腐败。对此问题,不少人作过总结和归纳。其一,内讧与分裂。在皇族内部,多为子弑父、弟杀兄及宗室、外戚之间相互混战;在皇室之外,则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臣内又分营”。争权夺势,互相残杀,成为朝代败亡的“加速器”。其二,麻痹与怠惰。陈后主在隋军攻入城门时,才停唱《玉树后庭花》。督师上报紧急军情,明思宗半年后才批复。晋惠帝主政,许多官员身兼 10 余职,却一事不理。宋仁宗时,“居其官而不知其职者十常七八”。清嘉庆问部事,属臣无一所知。如此等等,可见麻痹怠惰到了何等程度!其三,拒谏与戮忠。商纣王杀了比干,还要看其心是否有“七窍”。东汉杨震,只因疏言皇帝不要“黑白不分”,被逼自杀。明武宗对夏良胜等进谏的 100多人,罚跪在午门外 5 天。清道光时的大学士王鼎,上疏说穆彰阿误国、林则徐可用,被下令自尽。

  至于伍子胥被楚王抄家、李斯被秦王下狱、岳飞被宋王处斩、袁崇焕被明王捕杀等,都是封建社会执政者拒谏戮忠的典例。其四,享乐与贪奢。清朝和珅当政 20 年,贪占财物折合金银高达 10 亿两,相当于清政府 20 年财政收入的二分之一,成为中外历史上的第一大贪官。元成宗时,官员为了捞钱广立明目:参见上官要“参见钱”,白给官员叫“撒花钱”,逢节要“过节钱”,做寿交“生日钱”,官员分肥为“常例钱”,迎来送往收“迎送钱”,是犯人要送“赍发钱”,打官司要交“公事钱”等,竟达 10 多项。

  晋惠帝时期,荆州刺史石崇与后将军王恺斗富:王恺以糖浆灌锅,设紫丝步帐 40 里,摆出一株高达 2尺的珊瑚树;石崇则用蜡烛代薪,设锦绸步帐 50里,陈列数株高有 3 至 4 尺的珊瑚树,以叫板王恺。还有唐之元载、宋之蔡京、明之严嵩等,都是人所共知的巨贪大恶。正如古人所言:“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封建社会如此享乐贪奢,怎不加速灭亡!

  历史不断启示,务必保持忧患意识。朝代兴亡更替规律,反映了中国古代剥削阶级统治的史实。

  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取得政权以后,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持和发展,这一历史上起作用的“规律”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条件。但是,直面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经住“四个考验”,防止“四大危险”,是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古人有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都是关于忧患意识的经典名句。

  “一个执政党,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 3个政党,都没有超过 80 年。苏联共产党执政 74年,墨西哥革命制度党执政 71 年,蒙古人民革命党执政 75 年。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共产党,要坚持长期执政,永不衰败,面临考验和挑战依然严峻。所以,***总书记强调:全党应当警醒起来,“进京赶考”远未结束,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无事深忧,有事不惧。形势越好,发展越快,越应增强忧患意识,掌握历史主动权,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一切阶级和政治集团的命运,归根到底都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的运动所决定。人不可能制造或消灭客观规律,但可以改变客观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使客观规律作用的方向和结果适应人的选择和努力。改革开放,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抉择,也是跳出“周期率”、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必将统一思想认识,凝聚奋进力量,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事业新局面,保证党和国家长盛不衰。专家读点历史,可以更好地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牢记历史赋予使命,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谋划大计,在着力服务市委、市政府改革发展决策中放大聪明才智。

  五、有助于坚守清正廉洁

  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历史文献中,清正廉洁代表着一种政治思想主张和一种高尚道德行为,一直受到圣人君子的崇尚,成为清官廉吏终生恪守的准则。古人言道“:廉者,政之本也,民之表也;贪者,政之祸也,民之贼也。”《菜根谭》也说“: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思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在他们看来“,见小利,不能立大功;存私心,不能谋公事”。清正廉洁,更是党员干部应备的优良作风和政治操守。专家读点历史,有助于从中斩获教益,坚守清廉底线,传扬党的优良传统和大庆“三老四严“”四个一样”作风。

  历史上的清官廉吏,首先自身清白。唐朝名相魏征辅助李世民开创贞观盛世,功高权大,但却十分清廉。他的住所连堂屋也没有,几无陈设,威信之高,群臣敬畏。明代海瑞一生俭朴,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是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张破席上,盖的还是夫人的旧裙;平时不坐 8 抬大轿,坚持骑驴上班;临终前 3 天,兵部送来柴薪费多算了 7 钱银子,让人如数退了回去;74 岁卒于官舍,检点全部家产,仅有竹笼一只,俸资 8 两,旧衣几件,还是好友捐钱料理的后事。苏州朱良目睹这一切,当即赋诗颂曰:“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时人王世贞以 9 字评之:“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发丧之日,百姓送者夹岸,百里不绝,店铺也停业悼念。清时张佰行,被康熙誉为“天下第一清官”。他在出任江苏巡抚期间,公布檄文,严禁任何馈送。张佰行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诗人白居易离任杭州刺史时,曾作一诗自责:“三年为刺史,饮水复食檗。

  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他认为,“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还有“,一钱太守”刘宠“,二不尚书”范景文,“三汤道台”汤斌,“四知先生”杨震,“五代清郎”袁聿修,也是历史上知名的清官廉史。他们这种“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严以律己态度,作为封建社会的官员,实属难能可贵。

  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注重严教子孙。宋代包拯在家里立了一块石碑,上刻著名的《诫廉家训》:“后世子孙任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可见他治家之严厉,不惜斩断亲情。明朝王恕,历任刑部侍郎、左都御史、吏部尚书等职,执掌大权50 余年,为人刚正廉洁,要求后代甚严。他引其子到后宅,指着一处说“这里藏有一窖金”,指另一处说“这里藏着一窖银”,意是家有积蓄,可供子孙久用。王恕 93 岁死后,其子挖掘宅面,“皆空窖也”,真可谓用心良苦。到底应给子孙留下什么?许多清官廉吏认为,父母爱子,应为计深远,“造财不如造才“”留钱莫若留贤”。正如林则徐所言:“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严格教育后代,在今天也有其重要现实意义。

  历史上的清官廉吏,尤其反对贿赂。清代宰相刘统勋为官清正,一位官员深夜送上厚礼,被他当场拒绝。次日一早,刘统勋将该官员叫到政事堂,当众斥责:“昏夜扣门,贤者不为,你有什么要说的话,不妨当着大家的面说明白。”那位官员渐愧得一时说不出话来,其他官员也受到了教育。南北朝时期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为人正直清廉,对行贿者十分痛恨。他的一个门生有事相求,便以送礼贿赂。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对其重打 30 大板。他说:

  “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白?”清朝大臣于成龙,官至直隶巡抚,一生拒收贿赂。有位县令给他送去“中秋礼”,于成龙大为恼火,严词拒绝,并为此颁发了《严禁馈送檄》,通报了那位官员送礼之事,明令所属官员再有送礼者,“查出并题参,决不宽容”。他的信条是:“但留清白在人间”。这些清官廉吏的事迹,也一直被世人传为佳话。

  翻开二十四史,真正有名有姓的清官廉吏不过几十位。明末清初的史学家张岱也仅找出 40位,其中名垂青史的清廉官吏,只有孙叔敖、杨震、狄仁杰、包拯、况钟、海瑞等极少数人。而且,封建社会再大的清官廉吏也是“老爷”,其目的无非是“光宗耀祖”“名垂青史”,维护和延续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而已,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党员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公而忘私、无私奉献不可同日而语。特别是在党的历史上,老一辈革命家和难以数计的共产党员、领导干部胸怀天下、全心为民、清贫节俭、献身事业的崇高风范,更是彪炳千秋。

  应当指出,清廉的思想和作风永远不会过时,但其内涵、标准和工作、路径也在与时俱进。“气正山河壮,政廉日月春。”读点历史,专家可以借鉴前人经验,增强政治定力,坚持原则,拒腐防变,传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葆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和清正纯洁的人格魅力,在大庆经济社会的改革发展中持续展现睿智才华。

  历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智慧学。大庆专家读点历史教益颇多。专家读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认知水平,锤炼政治修养,增强工作能力,抬升履职成效。认真读点历史,是个长期艰苦的进程,既要端正态度,也应讲求方法。首先,重在攻读原著。

  除了主要攻读中国历史外,还应读点世界史和大庆史,以便丰富历史知识,提升历史素养。特别是,通过攻读中国近代以来 170 多年的发展史,可以增强道路自信;攻读党 90 多年的奋斗史,可以增强理论自信;攻读新中国 60 多年的建设史,可以增强制度自信,从而充分释放专家在大庆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决策中的积极作用。其次,重在深入思考。坚持带着问题攻读,围绕问题思考,联系实际,读思互进。在读史过程中,着力提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着力为市委、市政府改革发展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再次,重在实际运用。

  立足现实,读史鉴今,形成发展思路,破解改革难题。借鉴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和博大智慧,指导工作,落实任务,努力开创专家工作的新局面,助推大庆提速宜居宜业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建设。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