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诊断学论文

中国传统医学中情志病与心身医学的发端(2)

来源:中医杂志 作者:马艳苗;王永辉;梁琦
发布于:2017-03-15 共4735字
  当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使用祝由疗法的,孔子讲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子路》) ,说明当时南方的巫医是由“有恒”的长者所充任,这样的人一般是部族中拥有较高声望的年长者[2],对于病者来说,比较容易建立起相互之间的信任,能够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病者在陈述病情的时候不会有太多的顾忌,会将潜意识中的心事说给施治者听,再由施治者根据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给予患者心理开导,通过祈祷祭祀,祈求鬼神精怪脱离身体,或是采用积极的手段打鬼驱鬼,解决了潜在的心理冲突,树立驱祟抗病的意志与信心,使病者精神内守,气血调畅,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对于精神疾病而言,消除病因对疾病的治疗大有裨益。借助仪式化的程序,祝由利用神灵在人们心目中的影响地位,通过治疗者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各种行为暗示,对患者的情绪、态度和行为都有重大影响,缓解其在生活中面临的与心理社会相关的压力,给予病者社会支持,甚至有一定的催眠效应,改变患者对病痛的感受,增强耐受力。由于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的影响,祝由也可使躯体及组织器官的症状和体征发生变化。祝由疗法包含了心理治疗学的因素,能够产生心理抚慰作用,类似于“安慰剂效应”.现代研究表明,35%的患者能从安慰剂治疗中获益,特别对患有精神抑郁症的患者来说,安慰剂的有效率高达80% .安慰剂通过有意识的认知加工过程---条件反射和无意识的认知加工过程---预期作用于人体,达到对疾病治疗和某些生理调节作用,而暗示被认为是影响预期的重要因素之一。暗示可以分为语言暗示和非语言暗示。首先,通过积极或消极的指导语或神态、形体表达,可以产生相应的预期,从而使症状减轻或加重。其次,良好的医患关系也有助于患者对治疗效果形成积极正面的预期,在医患关系积极融洽的情况下,能够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11].
  
  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冲突可造成焦虑状态,个体则采取一系列自我防御机制克服这种焦虑并保持心理的平衡。新精神分析学者亚历山大则进一步提出,潜抑的心理冲突可以转换成躯体症状,压抑着的愤怒、忧郁等可以引起心血管、呼吸、消化等内脏功能的紊乱和障碍。因此,通过语言分析疏导,给予潜意识里的心理冲突和痛苦体验释放的途径可以起到治疗疾病的效果,在这种治疗过程中,医生的语言代替了内、外现实刺激物的作用[12].
  
  现代社会科技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快速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使人们精神压力加大,对社会压力的不适随之增多,社会心理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直接威胁人类健康。社会文化、性格、情绪、心理应激,以及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等各种社会心理因素往往会诱发情志病,而情志病并非一个独立的疾病,通常会触发一系列躯体器质和功能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月经病、癌症、梅尼埃病、癔症等,但其发生机制尚未明晰[13].西医抗精神病药物有较多副作用,例如口干、肌肉僵硬、抽筋、体重增加及类似帕金森病症状。作为中国本土的心理治疗方法,祝由是人类生命探索下最早期的文化智慧形态,在祝由这一人类最早形成的系统的医疗与精神活动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意义或心理治疗意义上的操作[14].现代心理治疗强调治疗者与被治疗者文化背景的一致性,认为这样会提高疗效,这与祝由的操作依赖深厚的文化背景非常类似[10].中国文化是充满心理学意义的文化形态,其中也必然包含着启迪当代心理治疗和心理分析的重要文化元素。
  
  3结语
  
  可以看出,祝由其实是中国传统医学中情志病与心身医学的发端,而由心理因素导致的身体疾病正是造成现代人死亡率升高的重要原因,这就要求医学研究必须系统化,即从生物、心理、社会角度全面系统地诊断个体。那么相对应地,治疗手段也必须多样化,如中医学就有方药、针灸和中医心理学等多种治疗方法,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方药和针灸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积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完善,而中医学中的心理学成分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理论发展缓滞,临床医案零落,甚至在人们心中与封建迷信并无二异,处境着实堪忧。人类心理学萌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研究不过短短两百年的时间,正如着名的实验心理 学 家Hermann Ebbinghaus所言:“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却只有一个短暂的历史”.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在精神疾患的治疗中应当取长补短,互相汲取养分,共同携手面对精神疾患日益严峻的现实。
  
  参考文献
  
  [1]李倩,颜红。古术“祝由”的起源及心理学意义[J].黑龙江中医药,2011(3) :14-15.
  [2]袁玮。《五十二病方》祝由疗法浅析[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88,8(1) :38-40.
  [3]张素玲,王中茂。从祝由看古代巫术的医疗作用[J].洛阳师专学报,1997,16(6) :84-87.
  [4]赵金龙,康铁君。中医祝由的发展与现实意义[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8(1) :6-8.
  [5]佟欣,赵法政,左军,等。中医心理暗示疗法的来源及医疗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6) :149-152.
  [6]张新义,傅文录。《内经》中的暗示疗法浅探[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4,38(8) :49-50.
  [7]王洪图。内经[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786-787.
  [8]朱晓丹,匡洪宇。精神分裂症与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5,21(13) :2414-2416.
  [9]薛朝霞,卢莉,段丽娥。心理社会因素在糖尿病发病及其干预中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2010,21(4) :59-61.
  [10]王建琴,霍有萍,杜渐。“祝由”内涵及在现代中医心理治疗中的意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8) :1047-1048.
  [11]邓潇斐,罗非,郭建友。对立的双生子: 基于疼痛的安慰剂效应和反安慰剂效应机制[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5) :822-835.
  [12]苏姗,李兆健。祝由术的心理学角度剖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8) :1817-1819.
  [13]汪凯,张骏。社会心理因素在脑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作用[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5,15(1) :27-32.
  [14]江雪华,申荷永。“祝由”的文化与心理分析内涵[J].社会心理科学,2006,21(2) :237-240.
原文出处:马艳苗,王永辉,梁琦,柴智,周然. 从祝由谈中医与心理学的关系[J]. 中医杂志,2017,04:354-35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