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食疗学论文

薏苡仁的养生保健功效探究

来源:亚太传统医药 作者:陈烨文;孙达
发布于:2019-12-30 共7023字

食疗养生论文第六篇:薏苡仁的养生保健功效探究

  摘要:目的:从中医文化视角探讨薏苡仁的养生内涵。方法:结合中国古典文献和中医历代经典方药分析薏苡仁保健功用,并辅之以文化层面的探讨。结果:提出薏苡仁食疗具有祛湿、通痹、健脾、抗肿瘤等功效。结论:薏苡仁在中医养生方面用途广泛,有着较为深厚的本草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医药文化; 薏苡仁; 养生; 中医食疗;

  Exploration of Coix Seed Health Ca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ulture

  Chen Yewen Sun Da

  中医食疗养生是通过食物或配合药物,以食借药力,进行养生保健和防病治病的一门古老而新兴的学科。据有关资料统计,在中医药典籍中,有效药食秘方验方达30余万首,被国际医学界誉为“人类药理学的原始资料”,它不仅保存了生命科学的重要信息,而且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整个人类的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本研究以中医文化的视角,通过梳理古典文献,探索薏苡仁的养生保健功效,以期对中医食疗文化推广有所裨益。

  1 薏苡仁概述

  薏苡仁为禾本科植物薏苡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打下果实,再晒干,除去外壳、黄褐色种皮和杂质,收集种仁。现在普遍认为薏苡仁味甘、淡,性凉,归脾、胃、肺经,其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和解毒散结,可以用于治疗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等疾患,用量一般为9~30 g,由于其性味平和,疗效稳定,用量可以达60 g及以上。一般情况下,在薏苡仁的应用上,其炮制方法分为去杂质修治和麸炒,生薏苡仁的功效偏于排脓抗肿瘤,麸炒薏苡仁的功效偏于健脾止泻。薏苡仁在我国分布广泛,且有着很高的食用、药用及文化价值,存在着相当的学术空间及学术内涵,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1]。

  2 历代本草对薏苡仁的评述分析

  2.1 李时珍《本草纲目》对薏苡仁功效的分析

  李时珍所著写的《本草纲目》指出:“薏苡仁阳明药也,能健脾,益胃。虚则补其母,故肺痿、肺痈用之。筋骨之病,以治阳明为本,故拘挛筋急,风痹者用之。土能生水除湿,故泄痢水肿用之。”这说明薏苡仁能够补益脾胃,脾胃在五行中属土,土能生金,肺属金,而肺痿、肺痈等肺系疾病的病位都在肺,若是疾病的病因病机是脾胃虚导致肺虚,则可以采用薏苡仁健脾益胃,从而达到补肺化痰的效果。另外,“薏苡仁阳明药也”是指薏苡仁归经于足阳明胃经或手阳明大肠经,肺与大肠相表里,足阳明属胃,脾胃受纳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营养宗筋。阳明经脉总会于“宗筋”,“宗筋”具有约束关节而滑利关节的作用。正如高世栻所说:“阳明者胃也,受盛水谷,故为五脏六腑之海,皮、肉、筋、脉、骨,皆资水谷之精,故阳明主润宗筋,……痿则机关不利,筋骨不和,皆由阳明不能濡润,所以治痿独取阳明也。”是以,薏苡仁能够治疗关节拘挛、痹通,肌肉筋急。

  2.2 缪希雍《本草经疏》对薏苡仁功效的分析

  缪希雍所著写的《本草经疏》指出,薏苡仁“性燥能除湿,味甘能入脾补脾,兼淡能渗湿,故主筋急拘挛不可屈伸及风湿痹,除筋骨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肿令人能食”。该作者从薏苡仁的性味分析其相应的功效,甘味能补益脾胃,淡味能淡渗水湿,若湿邪阻滞经络,则肌肤无感觉,关节拘挛不舒。

  2.3 陈士铎《本草新编》对薏苡仁功效的分析

  陈士铎所著写的《本草新编》指出,薏苡仁“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薏苡仁淡渗祛湿,健脾化湿,利小便而不损伤患者的阴液,这和茯苓、猪苓、车前子等中药有异曲同工之妙。

  综上,薏苡仁能够祛湿、通痹,补益脾胃,有一定的保健疗效。

  3 薏苡的人文典故及运用

  3.1 文化典故概况

  薏苡最初的文化背景史料是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所引的《帝王纪》:“父鲧妻脩己,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又吞神珠薏苡,胸坼而生禹。”其中提到鲧的妻子脩己在生大禹前,吞过神珠薏苡。《吴越春秋·赵王无余外传》则说:“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文中鲧妻之名虽与《帝王记》有异,且未提及观星之事,但吞食薏苡而生大禹的传说则是相似的。

  不过,薏苡最知名的文化史掌故则同其能驱除瘴气并与名将马援有关,围绕这一功效内涵及应用实例,中国文化史上曾形成了一个著名的人文母题,即薏苡仁及马援受谤。

  《后汉书·马援传》载“援在交阯,常饵薏苡实,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具体经过是:东汉老将马援南征交趾,易感热瘴,其间常服食薏苡仁以驱除瘴气。由于他久服南方大薏苡仁而确有效果,遂于凯旋后带回了一车的薏苡,想还乡时引种于家。马援回洛阳复命时,时人只见其行李所携,车载袋装,不知其详,便猜想其为交趾珍宝。马援平交王侯,回朝后也并未攀附权贵。但当时马援功勋正隆,无人敢借此进谗言。马援生性耿直,不结势树党,得罪了不少朝中权贵,其去世后,很快就有人上书称马援征交趾曾搜刮了整车的奇珍,光武帝览之极为震怒,马援遂被草草安葬。此后马援家人历尽曲折,六次上书,申诉冤情,光武帝才有所平复,然终未待之如初,直至之后的明、章二帝时期,朝廷陆续给马援补建祠堂、追加封侯,至此马援薏苡仁一事才终获清白。由此,名将马援的身后沉冤遂与薏苡仁联系在了一起。马援受谤一事见载于正史《后汉书》中,也屡屡引发人们的共鸣。

  在典故文化方面,珍珠似的小小薏米却被进谗的人说成了珍珠,给马援招来了大祸,马援引种薏苡意在养生,不想却留下了典故,后人遂用“薏苡惑珠”“薏苡之谤”等词语命名该典,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旧唐书·文苑传下》载唐代沉传师《〈元和辨谤略〉序》:“盖谓似信而诈,似忠而非,便便可以动心,捷捷可以乱德,岂止鶗鴂彫卉,薏苡惑珠者哉!”鶗鴂,指杜鹃,《后汉书·张衡传》的李贤注以其譬喻谗人,后人遂以“鶗鴂彫卉”喻指以谗言伤害正直的人。由于表意相似,故而被放在这里与“薏苡惑珠”并称。

  随着文化的发展,马援薏苡的典故也引申为易被误解而蒙受伤害的行为。《新唐书·萧瑀传》载:“仿领南海,解官往侍。为人退约少合。南海多谷纸,仿敕诸子缮补残书。廪谏曰:‘州距京师且万里,书成不可露赍,必贮以囊笥,贪者伺望,得无薏苡嫌乎?’仿曰:‘善,吾思不及此。’乃止。”意思是说萧仿做岭南节度的时候,见该地榖纸多,遂命儿子们以之修补残破的书卷。其子萧廪劝诫说:“岭南距离都城有万里之遥,残书补缮后按例不可外露,势必要用箱子盛放起来,这样势必会引起贪婪之辈的张望,容易将之认作财货之物,这就是古人所谓的薏苡所引发的嫌疑之事,要引以为戒。”萧仿听到这里,当即承认自己欠考虑,并打消了这个念头。《旧唐书》以该事来说明萧廪之远虑,这一用典在《旧唐书》卷一七二中也有类似的表述。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也是说明易被误解的情况,不过这里是将薏苡之谤与类似的瓜田李下相并列。

  3.2 典故运用及阐释

  在养生文化方面,后世文人每每在仕途上遭遇冤屈,便会很自然地想起老年马援以薏苡仁受谤一事,也由此记住了薏苡仁驱除邪气瘴疠这一食疗养生之效用,并在诗文中纷纷题咏和运用,以阐发其内涵。

  北宋诗人司马光、苏轼均曾以《薏苡》为题,赋此同题之诗,表达宦海沉浮、忧谗畏讥的情怀,但由于二人性格不同,而又各有侧重。

  司马光《薏苡》诗云:

  佳实产南州,流传却山瘴。如何马伏波,坐取丘山谤。

  夫君道义白,复为神明相。厉气与流言,安能呈无状。

  司马温公此诗持论立场,一如其平日为人立身之态度。他在诗中说,薏苡产自岭南者,是一种上佳的大号谷仁,相传食用它可以抵御瘴疠。不过,伏波将军马援却因之而受谤。然而马援将军道德清白,胸怀正义,又得神灵庇护。瘴气与谗言,又怎能长期这样的随意肆虐?

  而苏轼《薏苡》诗则云:

  伏波饭薏苡,御瘴传神良。能除五溪毒,不救谗言伤。

  谗言风雨过,瘴疠久亦亡。两俱不足治,但爱草木长。

  草木各有宜,珍产骈南荒。绛囊悬荔枝,雪粉剖桄榔。

  不谓蓬荻姿,中有药与粮。舂为芡珠圆,炊作菰米香。

  子美拾橡栗,黄精诳肚肠。今吾独何者,玉粒照座光。

  苏轼该诗,则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并具有强烈的本草食疗养生意识。他在诗中这样表述:伏波将军马援在南征时服食薏苡,抵御瘴疠传有奇效。薏苡能够除去五溪蛮地区的瘴毒,却无法帮助马援躲避谗言的构陷。不过那些无端谗言终会像一阵风雨一样一吹而过,邪疠瘴气待南方开发久了也会逐渐消亡。在旷达的诗人眼中,这两者俱不足为虑,诗人只爱这南国山川所保留的草木繁盛景象。这里的草木各有特点,珍稀的物产接连出产在这荒远的南方:荔枝像深红色的袋子一样挂在枝头,砂糖椰子能够制出雪白的桄榔粉。特别是,切勿以为薏苡生于蓬蒿与荻草之间就视其为凡品,它竟然可以兼具治病与疗饥两种功用。舂出的薏苡仁如芡实一般圆润,做成饭则有菰米的清香。遥想杜甫当年流落时捡拾橡栗充饥,饥荒时黄精也只能填充和哄骗一下人的肚肠。现今我是何许人,能够有幸得到这样光洁如玉的薏苡仁而令餐桌满座生辉呢?

  两诗篇名相同,作者又同为北宋中期大家,故而具有相当的可比性。司马光的薏苡仁诗作以薏苡仁引出受谤一事,声言只要秉持道义,便不惧流言,表达的是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苏轼的薏苡仁诗作,虽也从薏苡之谤说起,却力图超然物外,而不以荒境及讪谤为意,作者要以旷达之心胸,忘怀外物、宠辱,而竭力去发现生活中事物美好的一面。诗中苏轼流连于岭南独特的光景及物产,他将所食薏苡仁其形其味之特别,同杜甫颠沛时的食物相比,表达自己虽处逆境却得享美味,并在精神上有了更高层次的满足之情,苏轼留意养生,薏苡仁不但有着厚重的人文典故,更以其美味和保健功效而为其所青睐。总而言之,二人同样关注了马援薏苡之谤,但所抒之情却截然不同,前者言志,后者超脱,反映出宋代文人士大夫的多元精神追求。

  苏东坡关注中医食疗养生,在苏轼文集中,常能看到他对于医食两用作物的记述,在这些文章中,苏轼详细记录一些作物的产地、时令和辨认方法,还常常记载下相关作物的人文典故、食疗制备方法,苏轼留心养生文化,其中不但记录下了他对于食疗养生的探索,还保存了不少中医文化的细节。特别是他晚年谪居南国时,其对于食疗养生的运用已达到了很高的程度[2]。苏轼本人治学,横贯经史、艺术及医药养生,并融会贯通,无愧于宋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而他对于养生经验的文化总结,则是他留给后人的有益启示。

  4 薏苡粥调治与养生

  薏苡仁最为知名的养生典故已见上述,值得注意的是薏苡仁还有与社会生活文化密切相关的一面。由于薏苡仁兼具药食两种特性,故而人们进行过许多尝试[3]。其中薏苡粥是人们日常食用薏苡仁的一个最常见形式。在食疗中,调治包含了医治的内涵,而食疗养生则具有更多保健意义。薏苡粥兼有上述两种特点,故深受养生文化推崇,历来亦为医家所重视。

  4.1 喂食及调治中风病人

  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九六《食治中风诸方》:“治中风,言语謇涩,手足不遂,大肠壅滞,筋脉拘急,宜吃薏苡仁粥方。”可见,在宋代人们就认识到,对于中风病人,可以通过薏苡粥食疗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改善其预后。同期稍后的《圣济总录》卷一八八《食治门·食治诸风》也记载:“薏苡仁粥方,薏苡仁冬麻子(捣碎),上二味等分,以水三升,研麻子取汁,用煮薏苡仁粥,空腹食之。治中风,头眩羸瘦,手足无力。”可见,医家都认同这种用薏苡粥喂食于中风病人的调治方式,因为中风病人吞咽困难,此粥利于服用,且健脾通痹,确为食疗佳品。

  4.2 祛湿

  明代李橚《医学入门》内集卷二的《本草分类·食治门》中记载:“和米煮粥食之,去湿极效,功胜诸药。”即将薏苡仁与米一起煮粥,用于食疗,祛湿的效果甚至比一些药还要独特。

  4.3 缓解哮喘

  清代丁尧臣《奇效简便良方》卷二《杂症·哮喘》记载:“每早空心吃薏苡仁粥一碗。”则从另一个方面强调,每天坚持食用薏苡粥,还有平缓哮喘的功效。

  4.4 调治及护养老年人

  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卷五《粥谱说》则从老年养生的角度出发,综合援引了薏苡粥对老年保健的许多益处:“薏苡粥,《广济方》:‘治久风湿痹。’又《三福丹书》:‘补脾益胃。’按兼治盘急拘挛,理脚气,消水肿。张师正《倦游录》云:‘辛稼轩患疝,用薏珠东壁土炒服,即愈。’乃上品养心药。”编者引用了不少文献,意在强调薏苡粥功效甚多,对于老年人的一些易患之疾,可以边健脾边调治,十分推崇该粥。

  4.5 抗肿瘤食疗指导

  薏苡粥食疗在当代社会又有了更广的范围,随着食疗保健观念的推广,薏苡仁的抗癌作用为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和重视。薏苡仁中含有抗癌和抗肿瘤的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包括:自由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油酸等,其抗癌的机理是通过改变细胞凋亡的机制来抑制癌症的发展。研究发现,薏苡仁提取物可以抑制结肠癌蛋白的表达,其丰富的膳食纤维,也有预防结肠癌的作用。在当前的中医养生文化中,国医大师何任十分推崇薏苡仁的抗肿瘤食疗功效,由于它契合了人们对于健康生活文化的追求,故而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影响。何任教授50多岁罹患癌症,通过“不断扶正,适时祛邪,随证治之”,一般随证治之常用清、解、和、渗以及消导、开胃、调达和营、解热止痛、消肿利尿以及安脏气。何任教授回顾,薏苡抗癌粥喝了三十多年,带瘤生存三十多年。薏苡抗癌粥的做法是:首先选用粒大、色白、饱满的国产薏苡仁(薏米要去药店买,不要去超市买),每日30~60 g,洗净,加水在砂锅里煮成稀饭状,可加入少量红枣同煮,每日早上或下午空腹时服,为方便起见,也可用薏苡仁250 g放入高压锅内煮熟,待冷置冰箱内,服用时取适量略煮即可,经常喝这种薏米粥,能够帮助抗癌。由于薏米煮烂比较难,可以提前一天晚上泡好。

  5 临床常用保健方剂薏苡仁配伍分析

  5.1 薏苡仁在《千金方》苇茎汤中的应用

  唐代孙思邈所编撰的《千金方》记载,薏苡仁与苇茎、冬瓜仁、桃仁等同用,名为苇茎汤。该方具有清脏腑热、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之功效,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其临床证候为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临床常用本方治疗肺脓肿、大叶性肺炎、支气管炎等肺热痰瘀互结者[4]。张秉成所撰写的《成方便读》指出,苇茎汤用于治疗肺痈,“痈者,壅也,犹土地之壅而不通也。是以肺痈之证,皆由痰血火邪,互结肺中,久而成脓所致。桃仁、甜瓜子皆润燥之品,一则行其瘀,一则化其浊;苇茎退热而清上,苡仁除湿而下行。方虽平淡,其散结通瘀、化痰除热之力实无所遗。以病在上焦,不欲以重浊之药重伤其下也”。张秉成认为,在苇茎汤方中,薏苡仁味甘淡,有助于化痰祛湿,性偏凉有助于清化痰热[5]。

  徐忠可所著写的《金匮要略论注》指出,苇茎汤用于治疗肺痈,“此治肺痈之阳剂也。盖咳而有微热,是在阳分也;烦满,则挟湿矣;至胸中甲错,是内之形体为病,故甲错独见于胸中,乃胸上之气血两病也。故以苇茎之轻浮而甘寒者,解阳分之气热;桃仁泻血分之结热;薏苡下肺中之湿;瓜瓣清结热而吐其败浊,所谓在上者越之耳”。徐忠可认为,在苇茎汤方中,薏苡仁善于清除内蕴肺中之痰热。

  苇茎汤选用薏苡仁为其方药组成,说明薏苡仁化痰祛湿的功效值得肯定。

  5.2 薏苡仁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参苓白术散中的应用

  北宋年间编撰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记载,参苓白术散用于“冶脾胃虚弱,饮食不进,多困少力,中满痞噎,心忪气喘,呕吐泄泻及伤寒咳噫”,在本方中薏苡仁与人参、茯苓、白术等合用,起到渗除脾湿,健脾止泻的功效。脾主肌肉,胃主受纳,脾虚则困倦乏力,胃不受纳则饮食不尽,脾喜燥恶湿,若脾气虚则湿浊内生,是以证候多出现呕吐、泄泻、咳喘和噫气。

  参苓白术散的药物组成为莲子肉(去皮)、薏苡仁、缩砂仁、桔梗(炒令深黄色),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白茯苓、人参(去芦)、甘草(炒)、白术、山药,各二斤。由参苓白术散的药物组成来看,该方是由药食同源中药组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指出,“此药中和不热,久服养气育神,醒脾悦色,顺正辟邪”,这也说明本方药作用平和。明代医家缪希雍在参苓白术散的基础上研制出资生丸,他告诉同为名医的王肯堂,资生丸滋阴补气、健脾开胃、消食止泻,有利于增强脾胃功能。王肯堂后来在他的书中透露,其父能够长寿,完全是因为吃了这个秘方的功劳。资生丸的药物组成有白术、橘皮、山楂、神曲、白茯苓、人参、白豆蔻、扁豆、莲肉、山药、芡实、薏苡仁等炼蜜为丸,用时细嚼,可用淡盐汤送下。

  参苓白术散选用薏苡仁为其方药组成,说明薏苡仁的健脾祛湿功效值得肯定。

  5.3 薏苡仁在《温病条辨》三仁汤中的应用——治疗湿温

  吴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指出,薏苡仁与白豆蔻仁、杏仁、竹叶、通草、滑石、半夏、厚朴等配伍组合,治疗温病初起,临床证候见“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胸闷不饥,午后身热”。温病大致分为温热病和湿温病,三仁汤主要用于治疗湿温病,方名三仁汤,主要是方中有三种“仁”,即薏苡仁、白豆蔻仁和杏仁。其中,薏苡仁渗利湿热,白豆蔻仁健脾祛湿,杏仁宣肺祛湿,各有所主。有时方剂命名,以其中的几味药存在共性,遂合而言之,以便于了解和交流,这也是中医文化中的一个常见现象。竹叶、通草、滑石轻能祛湿,既能辅助薏苡仁淡渗利湿,又能辅助杏仁宣肺化湿,半夏、厚朴辅助白豆蔻仁理气化湿。三仁汤选用薏苡仁为其方药组成,说明薏苡仁的淡渗祛湿功效值得肯定。

  6结语

  本研究从中医文化的视角探析薏苡仁的养生特色,结合古典文献与中医文献,对薏苡仁的相关记载进行了梳理和分析,考察了中医历代经典名方所记述的薏苡仁功效,以及历代人文史料中的薏苡仁典故及名篇,再辅之以名医及典型生活保健事例的印证,提出薏苡仁具有祛湿、通痹、健脾、抗肿瘤等功效。可见,薏苡仁在中医养生方面用途广泛,并有着深厚的人文内涵。

  参考文献

  [1]罗云云,杜伟锋,康显杰,等.薏苡仁历史应用概况及现代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2):5666-5673.
  [2]司聃.苏轼岭海养生诗研究[J].东岳论丛,2018,39(1):185-190.
  [3]翟江伟.药食两用话薏苡仁[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5):97-98.
  [4]陶小军,闫宇辉,徐志立,等.薏苡仁油抗炎消肿作用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1):45-46.
  [5]肖开,苗明三.薏苡仁现代研究分析[J].中医学报,2014,29(9):1348-1350.

点击查看>>食疗养生论文(精选8篇)其他文章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原文出处:陈烨文,孙达.中医文化学视角下的薏苡仁养生保健探索[J].亚太传统医药,2019,15(09):208-21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