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食疗学论文

我国酒在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上的功能

来源:农业考古 作者:刘朴兵
发布于:2019-07-18 共5768字

  摘    要: 适量饮酒可以养生健体、延年益寿。酒可用于养生保健, 在于适量的酒能够活血散气、养脾扶肝。中国传统的米酒, 在养生保健方面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酒还有辟恶解毒、活血化瘀和促进药物吸收的功能。无论是传统的米酒, 还是现代的白酒、葡萄酒、啤酒, 均可用于治疗疾病。

  关键词: 酒; 养生; 食疗;

  Abstract: Moderate drinking can maintain health and longevity. The function of health maintenance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wine can supplement Qi, activate blood circulation, and tonify people's spleen and liver. 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rice wine is particularly popular in that respect. Wine also exorcises evil spirits, promotes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and enhances drug absorption. Whether it is traditional rice wine or modern liquor, wine, beer, it can be used to treat diseases.

  Keyword: wine; health maintenance; dietary therapy;

  俗语云:“酒是粮食精, 越喝越年轻。”说明适量饮酒可以养生健体、延年益寿。酒还有辟恶解毒、活血化瘀、促进药物吸收的功能, “酒为百药之长”这句俗语, 揭示了酒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的重要功能。

  一、养生保健

  酒可用于养生保健, 在于酒能够活血散气、养脾扶肝。中国传统的米酒, 在养生保健方面尤其受到人们的青睐。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认为, 米酒能“通血脉, 厚肠胃, 润皮肤, 散湿气, 消忧发怒, 宣言畅意”。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认为, 米酒可以“养脾气, 扶肝, 除风下气”。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米酒》称:“酒, 天之美禄也。面麴之酒, 少饮则和血行气, 壮神御寒, 消愁遣兴。”

  (一) 各种酒的养生

  “糟底酒”“老酒”和“春酒”在养生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 其中“糟底酒”可从三年腊糟下取之, 具有“开胃下食, 暖水脏, 温肠胃, 消宿食, 御风寒, 杀一切蔬菜毒”的养生作用。“老酒”是寒冬腊月酿造的米酒, 能够“和血养气, 暖胃辟寒”。“春酒”是清明前后酿造的米酒, “常服令人肥白”[1] (卷二五《米酒》, P1559) , 可以美容养颜。

  在米酒的基础上, 采用酿造或浸泡工艺制成的配制酒, 可分为保健进补的“养生酒” (又称“保健酒”) 和治病疗疾的“药酒”1。“养生酒”在于养生保健, 并无明确的治病目的, 多用米、麴和具有大补作用的食材或药材酿成, 如羊羔酒、戊戌酒、人参酒、枸杞酒等。

  羊羔酒又名“白羊酒”“羔儿酒”, 五代末期史籍中便有了羊羔酒的记载, 吴垧《五总志》载:“学士陶谷侍儿, 太尉党公故姬也。陶一日以雪水分茶, 谓之曰:‘党公解此乎?’对曰:‘党公武人, 每遇天寒雪作时, 于锦帐中命歌儿度曲, 饮羊羔酒尔。安知此乐!’”北宋朱翼中《北山酒经》卷下最早记载有羊羔酒的制作方法, 宋代羊羔酒主要流行于北方广大地区, 北宋末年东京开封城内的姜宅园子正店所酿制的羊羔酒还是当时的名酒之一。宋明时期, 人们将在冬日暖屋中饮羊羔酒视为舒适生活的象征。

我国酒在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上的功能

  明代的李时珍对羊羔酒给予很高的评价, 称羊羔酒“大补元气, 健脾胃, 益腰肾”, 同时提供了当时人酿造羊羔酒的两种方法:“宣和化成殿真方:用米一石, 如常浸蒸, 嫩肥羊肉七斤, 麴十四两, 杏仁一斤。同煮烂, 连汁拌末, 入木香一两同酿, 勿犯水, 十日熟。极甘滑。一法:羊肉五斤蒸烂, 酒浸一宿, 入消梨七个, 同捣取汁, 和麴、米酿酒饮之。”[1] (卷二五《米酒》, P1566)

  戊戌酒, 又名“狗肉酒”, 至迟到唐代时人们已用狗肉酿酒了。在唐代孟诜的《食疗本草》中, 称其“大补元阳”。酿造戊戌酒, 需选用黄狗一只, 宰杀治净后, 将狗肉煮得极烂, 连汤带肉和酒麴、米饭一起酿造。所酿之酒, 其性大热, 阴虚之人和无冷的病人, 不宜饮用。

  人参酒可以补中益气, 酿、浸两种方法均可制作人参酒。酿制时, 将人参末加入麴、米饭中, 如常法酿制即可。浸制时, 将人参装入纱袋浸入酒液, 浸制的人参酒要加热饮用。

  枸杞酒可以补虚弱、益精气、去冷风、壮阳道、止目泪、健腰脚。酿造枸杞酒, 要选用上好的甘州 (今甘肃张掖) 枸杞子, 煮烂捣碎后, 过滤取汁, 和麴、米饭一起酿酒。枸杞酒也可浸制, 将枸杞子和生地黄一起装入纱袋浸酒即可, 饮用时也需要加温。

  不少治病疗疾的“药酒”也具有养生作用, 以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米酒》所记载的“药酒”为例, 逡巡酒可以补虚益气, “久服益寿耐老, 好颜色。”五加皮酒, 可以“壮筋骨, 填精髓”。女贞皮酒, 可以“治风虚, 补腰膝”。仙灵脾酒, 可以“强筋坚骨”。薏苡仁酒, 可以“强筋骨, 健脾胃”。天门冬酒, 可以“润五脏, 和血脉”。地黄酒, 可以“补虚弱, 壮筋骨, 通血脉”, 还能使白发变黑。牛膝酒, 可以“壮筋骨”“补虚损”。当归酒, 可以“和血脉, 坚筋骨”。菖蒲酒, 可以“通血脉”, 长期服用还能使耳目聪明。薯蓣酒, 可以“益精髓, 壮脾胃”。茯苓酒, 可以“暖腰膝”。菊花酒, 可以“明耳目”。黄精酒, 可以“壮筋骨, 益精髓, 变白发”。桑椹酒, 可以“补五脏, 明耳目”。术酒, 可以“驻颜色, 耐寒暑”。蓼酒, 长期服用可以“明耳目, 脾胃健壮”。南藤酒, 可以“强腰脚”。竹叶酒, 可以“清心畅意”。麋骨酒, 长期服用“令人肥白”, 有美容养颜之效。腽肭脐酒, 可以“助阳气, 益精髓”。

  现代的“养生酒”和“药酒”, 多以酒精度数较高的白酒制成, 其养生作用和米酒制成的养生酒、药酒相同。如山西汾酒等。

  葡萄酒在养生健体方面, 也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葡萄酒》记载, 用传统酿造米酒的方法酿造而成的葡萄酒“暖腰肾, 驻颜色, 耐寒”, 有滋阴壮阳、美容养颜的功效, 但热疾、齿疾、疮疹的病人不宜饮用。现代人饮用的葡萄酒, 是通过蒸馏的方法得到的, 可用于调中益气。据清末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葡萄酒”条载:白葡萄酒“能助肠之运动”。

  (二) 少饮酒与醉酒避忌

  无论是传统的米酒还是现代流行的白酒、葡萄酒, 以及在米酒、白酒基础上制成的配制酒, 其养生的前提均为少饮。对此, 历代名医多有谆谆告诫之语, 如元代御医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饮酒避忌》称:“少饮尤佳, 多饮伤神损寿, 易人本性, 其毒甚也。醉饮过度, 丧生之源……醉勿酩酊大醉, 即终身百病不除。酒, 不可久饮, 恐腐烂肠胃, 渍髓, 蒸筋。”明代名医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东阳酒》称:“痛饮则伤神耗血, 损胃亡精, 生痰动火……若夫沉湎无度, 醉以为常者, 轻则致疾败行, 甚则丧邦亡家而陨躯命, 其害可胜言哉?此大禹所以疏仪狄, 周公所以着《酒诰》, 为世范戒也。”

  若饮酒过多, 则速吐之为佳。吐迟则醉, 醉后注意不当, 极易生病。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饮酒避忌》总结了醉后不可做之事, 现在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兹录如下:

  醉不可当风卧, 生风疾。醉不可向阳卧, 令人发狂。醉不可令人扇, 生偏枯。醉不可露卧, 生冷痹。醉而出汗当风, 为漏风。醉不可卧黍穰, 生癞疾。醉不可强食、嗔怒, 生痈疽。醉不可走马及跳踯, 伤筋骨。醉不可接房事, 小者面生、咳嗽, 大者伤脏、澼、痔疾。醉不可冷水洗面, 生疮。醉, 醒不可再投, 损后又损。醉不可高呼、大怒, 令人生气疾。晦勿大醉, 忌月空。醉不可饮酪水, 成噎病。醉不可便卧, 面生疮疥, 内生积聚。大醉勿燃灯叫, 恐魂魄飞扬不守。醉不可饮冷浆水, 失声成尸噎。醉不可忍小便, 成癃闭、膝劳、冷痹。醉不可忍大便, 生肠澼、痔。酒醉不可食猪肉, 生风。醉不可强举力, 伤筋损力。酒醉不可当风乘凉、露脚, 多生脚气。醉不可卧湿地, 伤筋骨, 生冷痹痛。醉不可澡浴, 多生眼目之疾。如患眼疾人, 切忌醉酒、食蒜。

  (三) 酒水卫生与酒菜搭配

  除了饮酒适量, 避免喝醉之外。饮酒时, 还应该注意酒水的卫生及酒菜的搭配。在酒水卫生方面,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指出:“酒浆照人无影, 不可饮。祭酒自耗, 不可饮。”“酒浆照人无影”说明米酒混浊不清, “祭酒自耗”说明祭祀用的酒长时间暴露于外, 酒已蒸发。这些酒浆均有可能受到污染, 故不宜饮用。

  在酒菜搭配方面, 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认为:“凡酒忌诸甜物……酒合乳饮, 令人气结。同牛肉食, 令人生虫……食猪肉, 患大风。”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卷一《饮酒避忌》提出:“饮酒时, 大不可食猪、羊脑, 大损人。”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米酒》还提出:“酒后食芥及辣物, 缓人筋骨。酒后饮茶, 伤肾脏, 腰脚重坠, 膀胱冷痛, 兼患痰饮水肿、消渴挛痛之疾。”

  二、治疗疾病

  酒用于治疗疾病, 起源甚早。汉代的《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素问》等医学文献, 均提到了酒。唐代孙思邈《千金翼方》、王焘《外台秘要》均记载有不少药酒, 以酒治疗疾病的病例和医方更为常见。

  唐初苏恭 (原名苏敬) 《唐本草》认为:“酒有秫、黍、粳、糯、粟、麴、蜜、葡萄等色。凡作酒醴须麴, 而葡萄、蜜等酒独不用麴。诸酒醇醨不同, 惟米酒入药用。”[1] (卷二五《米酒》, P1557) 苏恭的这种看法并不准确, 唐代孟诜《食疗本草》载:“酒有紫酒、姜酒、桑椹酒、葱豉酒、葡萄酒、蜜酒, 及地黄、牛膝、虎骨、牛蒡、大豆、枸杞、通草、仙灵脾、狗肉汁等, 皆可和酿作酒, 俱各有方。”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总结前代的医药用酒, 称:“古方用酒, 有醇酒、春酒、白酒、清酒、美酒、糟下酒、粳酒、秫黍酒、葡萄酒、地黄酒、蜜酒、有灰酒、新熟无灰酒、社坛余胙酒。”宋代的医药用酒有糯酒、煮酒、小豆麴酒、香药麴酒、鹿头酒、羔儿酒等。

  (一) 米酒疗疾

  元代以前, 中国尚无白酒 (烧酒) , 人们多用传统的米酒治疗疾病。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米酒》载, 米酒在药性上, “苦、甘、辛, 大热, 有毒。”晋代陶弘景《名医别录》认为, 米酒“行药势, 杀百邪恶毒气”。

  “行药势”即米酒可作为“药引子”, 促进药物的吸收, 使之发挥出最佳的药效。古人常用“甘、辛, 无毒”的“东阳酒”2合药, 如治疗咽喉肿痛、声音沙哑, 可将东阳酒、酥、干姜以10∶1∶2的比例混合, 早晚各饮1次。治多年耳聋, 可将1升牡荆子浸入3升东阳酒中, 7日之后漏去滓子, 想喝时就喝一点。

  更常见的是做成药酒饮用, 历代的本草医书中均记载有不少药酒, 如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米酒》中记载了愈疟酒、屠苏酒、逡巡酒、五加皮酒、白杨皮酒、女贞皮酒、仙灵脾酒、薏苡仁酒、天门冬酒、腽肭脐酒等69种药酒。

  这些药酒, 多采用浸泡工艺制成。如白杨皮酒, “以白杨皮切片, 浸酒起饮。”女贞皮酒, “女贞皮切片, 浸酒煮饮之。”亦有将药物混入酒麴中酿造而成的, 如天门冬酒, “冬月用天门冬去心煮汁, 同麴、米酿成。”[1] (卷二五《米酒》, P1562)

  “杀百邪恶毒气”是指米酒具有辟恶排毒的功能。在古代, 南方人烟稀少, 多恶瘴毒雾, 故需饮酒以辟瘴雾。据西晋张华《博物志》卷之十《杂说下》记载, 东汉末年, 王肃、张衡、马均三人冒雾晨行, 王肃是饮过酒的, 张衡是吃过饭的, 马均是空腹的, 结果王肃无恙, 张衡得病, 马均死亡。这说明酒有辟恶瘴毒雾之功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人们也常用米酒排毒疗疮。如治疗马气、马汗、马毛入疮引起的肿痛烦热, 可多饮上佳的米酒, 大醉一场, 醒后即愈。治疗虎伤人疮, 也需饮酒至醉数次, 吐净腹中成疮的虎毛毒气, 方可治愈。对付蛇咬疮、蜘蛛疮毒和毒蜂螫人, 可用温过的米酒淋洗疮口或螫咬之处, 一日三次。治疗手足肿痛的“天行余毒”, “作坑深三尺, 烧热灌酒, 着屐踞坑上, 以衣壅之, 勿令泄气。”[1] (卷二五《米酒》, P1560) 治疗痔疮也可用类似的方法, 在地上挖一个小坑, 用火将坑烧至极热, 至坑赤红时, 倒入米酒, 放入吴茱萸, 人蹲其上, 薰蒸数次, 即见疗效。

  米酒还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妇女产后血闷为血气不活所致, 可煎服清酒和生地黄汁。男人脚冷, 亦为血气不活, 可取一只瓮缸, 注入醇酒、水各三斗, 用灰火温瓮, 使酒水保持常温, 将脚浸入瓮中, 酒水没至膝盖处, 如此三日。米酒还可以滋润皮肤, 用于治疗海水咸物、风吹日晒等引起的皮肤皲裂疼痛, 其法为:取防风、当归、羌活、荆芥各二两, 研末, 投入30斤酒、半斤蜂蜜的混合液中, 烧热, 洗浴皲裂之处。过了一晚, 伤口即可愈合。

  (二) 白酒疗疾

  元代时, 中国开始有了白酒 (烧酒) 。白酒在药性上, “辛、甘, 大热, 有大毒。”主治:“消冷积寒气, 燥湿痰, 开郁结, 止水泄, 治霍乱疟疾噎膈, 心腹冷痛, 阴毒欲死, 杀虫辟瘴, 利小便, 坚大便, 洗赤目肿痛, 有效。”[1] (卷二五《米酒》, P1567) 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 人们发现饮用添加盐的白酒, 可治冷气心痛和眼睛红肿疼痛。阴毒腹痛时, 可将白酒加热, 放温之后饮用, 待出一身大汗, 即可止痛。牙痛难忍时, 可口含泡有花椒的白酒止痛。呕吐不止时, 可饮用一杯加入新汲井水的上佳白酒。寒湿泄泻时, 可饮用头烧酒。寒痰咳嗽时, 可用白酒、猪油、蜂蜜、香油、茶末各四两, 煮成膏状, 每天取食少许, 配以茶水饮用, 效果十分明显。除内服外, 白酒也可外敷消毒。当耳中有耳聍结块, 既大又硬, 一动即痛, 难以取出时, 可滴入少许白酒, 仰起耳朵以防止白酒流出, 一个小时左右, 耳聍被白酒软化, 即可用耳钳取出耳聍。白酒的酒精含量比传统米酒要高很多, 在激发药性、辟恶排毒、活血化瘀等方面更胜一筹, 故人参酒、蛇酒等现代药酒多用白酒代替传统的米酒。

  (三) 葡萄酒和啤酒疗疾

  酿造的葡萄酒和烧蒸的葡萄酒在药性上并不相同。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葡萄酒》记载, 酿造的葡萄酒“甘、辛, 热, 微毒”, 而烧蒸的葡萄酒“辛、甘, 大热, 有大毒”, 后者可“消痰破癖”。清末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葡萄酒”称:红葡萄酒“能除肠中障害”, 西班牙的甜葡萄酒无色透明, “最宜病人, 能令精神速复”。

  啤酒也有一定的医用价值, 唐孙鲁《天下味》称, 啤酒对于高血压的病人, 有显着治疗作用。有轻微膀胱结石的人, 可以多喝啤酒, 细小的细石, 在排尿时会不知不觉从尿道排出体外[2] (P209) 。

  (四) 酒糟疗疾

  酿造米酒和白酒的酒糟亦可用于治病, 在中药药性上, 酒糟“甘、辛, 无毒”。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认为:酒糟“温中消食, 除冷气, 杀腥, 去草莱毒, 润皮肤, 调脏腑”。明代佚名《日华子诸家本草》认为:酒糟可以“扑损瘀血, 浸水洗冻疮, 捣傅蛇咬、蜂叮毒。”明代李时珍认为:“酒糟有麴蘖粱之性, 能活血行经止痛, 故治伤损有功。”[1] (卷二五《米酒》, P1569) 过去, 酒糟常用于筋骨伤痛。如手脚崴折, 红肿疼痛难忍, 可将生地黄 (一斤) 、藏瓜姜糟 (一斤) 、生姜 (四两) 炒热, 敷在伤处, 用布裹住。藏瓜姜糟等由热变凉, 即随时更换之。四肢骨折时, 可将藏瓜姜糟和赤小豆末混和, 敷在骨折处, 用杉木片或白桐木片固定住骨折之处。据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五《糟》记载, 酒糟还可用于治疗手足皲裂、鹤膝风病、暴发红肿和杖疮青肿。

  参考文献

  [1]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2]唐孙鲁.天下味[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注释

  1 药酒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药酒即配制酒, 狭义的“药酒”仅指治病疗疾的配制酒, 本书所说的“药酒”是指狭义的药酒, 不包括“养生酒”。
  2 东阳酒, 又名“金华酒”或“兰陵酒”。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
原文出处:刘朴兵.略论中国酒类的养生疗疾作用[J].农业考古,2019(03):148-15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