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小儿睡眠不安应用和胃安睡敷脐剂的成效

来源:中国民间疗法 作者:张丰强
发布于:2021-02-25 共4613字

  摘    要: 目的:观察和胃安睡敷脐剂治疗小儿睡眠不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睡眠不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酸枣仁汤敷脐剂治疗,观察组采用和胃安睡敷脐剂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入睡困难治疗有效率为97.30%(36/3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9.44%(7/36);观察组夜间哭闹、惊醒治疗有效率为97.14(34/3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4.71%(5/34);观察组食欲不振治疗有效率为100.00%(25/2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70%(2/23);观察组大便干结治疗有效率为100.00%(15/1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8.75%(3/16)。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和胃安睡敷脐剂对改善小儿睡眠不安疗效显着。

  关键词: 小儿睡眠不安; 睡眠障碍; 和胃安睡敷脐剂; 敷脐疗法;

  小儿睡眠不安是指除小儿长牙、缺钙、消化不良、发热、咳嗽等器质性疾患外,以入睡困难、睡后易醒、睡中哭喊、噩梦惊叫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1]。该病常见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肠胃有积热,浊气不降,逆而上冲,心神被扰,故睡卧不宁,如《素问·逆调论》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二是肝血不足,肝火扰心,心神不安,故睡卧不安[2]。目前,西医临床针对该病的治疗手段较少,主要是健康教育,如纠正不良睡姿,评估及改善睡眠环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心理疏导等;由于镇静催眠类药物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会影响儿童生长发育,故除非症状较重,一般不给予患儿使用该类药物[3]。中医口服用药可发挥较好的调理作用,但小儿依从性差,而中药敷脐疗法为一种简便易行的治疗方法,患儿易接受,疗效良好,安全可靠,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在临床运用中独具特色。本研究探讨和胃安睡敷脐剂治疗小儿睡眠不安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上海大方脉中医药研究院收治的睡眠不安患儿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15岁,平均(7.25±3.46)岁。观察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15岁,平均(7.50±3.30)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小儿睡眠不安应用和胃安睡敷脐剂的成效
 

  1.2 、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参考《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关于儿童睡眠障碍的分类标准[4]。(1)睡眠失调和异态睡眠。(2)与其他精神紊乱相关的睡眠障碍。(3)内科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碍。(4)药物引起的睡眠障碍。(5)排除(3)(4)项中的情况,无长牙、发热、缺钙、消化不良等器质性病变,以入睡困难、睡眠后易醒、睡中哭喊、噩梦惊醒、害怕惊叫、早起等为表现。

  (2)中医诊断参照《中医诊断学》中不寐脾虚肝旺证的诊断标准[5]。症见夜寐不宁,急躁易怒,困倦纳呆,大便溏稀或干结,舌淡红,苔薄腻等。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3~15岁,性别不限;治疗前未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患儿或家属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因生理因素或其他器质性病变而干扰本研究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采用酸枣仁汤敷脐剂治疗。药物组成:酸枣仁15g,茯苓6g,知母6g,川芎6g,甘草片3g。

  2.2 、观察组

  采用和胃安睡敷脐剂治疗。药物组成:姜半夏10g,槟榔15g,鸡矢藤10g,麦芽30g,胡黄连5g,干姜5g,牡蛎30g(先煎),茯神15g。

  两组药物均在水煎、浓缩、烘干后,粉碎成细粉,备用;用时取药粉3~5g,温开水调成糊状,晚饭后1h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次日早上取下。5d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两组患儿均要求建立合理的饮食与生活习惯,不偏食,忌食用寒凉、油炸等食品;作息规律,晚上9:00前开始休息,睡前不看刺激性视频,不听恐怖故事。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每晚睡眠7~8h,无夜间哭闹、惊醒等症状;显效:睡眠明显改善,每晚睡眠6h以上,偶有夜间哭闹、惊醒等症状;好转:每晚入睡4~5h,但临床症状时有反复;无效:睡眠及临床症状无改变。治疗总有效率=(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入睡困难1h以上不能入睡者37例,对照组36例;治疗后,观察组入睡困难治疗有效率为97.30%(36/37),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9.44%(7/36)。治疗前,观察组夜间哭闹、惊醒者35例,对照组34例;治疗后,观察组夜间哭闹、惊醒治疗有效率为97.14(34/3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4.71%(5/34)。治疗前,观察组其他症状引起食欲不振者25例,对照组23例;治疗后,观察组食欲不振治疗有效率为100.00%(25/2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8.70%(2/23)。治疗前,观察组大便干结者15例,对照组16例;治疗后,观察组大便干结治疗有效率为100.00%(15/15),显着高于对照组的18.75%(3/16)。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小儿睡眠不安又称儿童睡眠障碍。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发病与心理、精神异常,耳鼻喉、神经病变等有紧密联系,常与各系统疾病同时存在,且相互影响,如扁桃体、腺样体肥大导致的呼吸系统疾病、厌食症、遗尿症、肥胖症、缺铁性贫血、癫痫等。目前,西医对小儿睡眠不安尚无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提倡通过睡眠卫生健康教育、针对原发病因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等进行临床干预,镇静催眠类药物主要应用于成人,极少应用于儿童,且尚无充分的安全性用药评估[3]。研究表明,褪黑素可改善脑损伤儿童的睡眠,但该疗法尚无充分的安全性评估[6]。另有报道指出,维生素D可改善0.5~2.0岁儿童睡眠障碍,但未排除患儿是否有佝偻病等影响因素,因此尚需进一步评价[7]。

  睡眠障碍好发于成年人,儿童少见,近年来有增多趋势。该病属中医“不寐”范畴,《黄帝内经》称之为“卧不安”“寐不实”。按《黄帝内经》理论,不寐病理上属“阳不入阴”。传统中医大多认为,不寐与心有关,治疗多从心而治,方以天王补心丹[8]、酸枣仁汤、朱砂安神丸等养心安神为主。小儿睡眠不安又称为“小儿夜啼”“睡惊症”“小儿不寐”等,临床治疗小儿睡眠不安方法较多,如针对夜啼,脾寒气滞证,治以温脾行气,宜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心经积热证,治以清心安神,宜导赤散加减;惊恐伤神证,治以定惊宁神,宜远志丸加减[9]。亦有研究表明,从心、脾调治心脾积热型夜啼,收效较佳[10];小儿夜啼与肝相关,主张从肝辨证论治,治以疏肝解郁、养血柔肝,宜四逆散合导赤散加减[11]。睡惊症病机以火郁、肝郁为主,临床可运用栀子豉汤调治[12],或从胆论治,方用温胆汤加减[13,14]。鲁艳芳教授认为,小儿不寐多见实证、热证,应重视心、肝、脾同治,对于学龄期儿童应注重疏肝柔肝[15]。欧亚娟等[16]认为,叛逆期儿童多情志不畅,加之儿童脾常不足,易致食积饮停,影响睡眠,辨证时需兼顾肝脾。此外,鼾症是引起小儿睡眠不安的重要因素,患儿多肥胖及扁桃体肿大,体质以气虚、痰湿为主,一般从肺虚、痰湿辨治,同时考虑睡姿、被动抽烟等诱因[17]。

  笔者临床观察发现,小儿睡眠不安多见于“胃不和”,即肠胃积滞、积热。盖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降低,积滞易生;积滞初生,中焦升降失职,清气不升,浊气不降,逆上扰心;积滞既生,久则郁而化热,上扰心神,均可导致睡眠不安。根据本研究临床资料,分析小儿睡眠不安主要病因为饮食厚味太过,营养过剩。俗语言“若保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现代人生活水平提高,小儿多食鸡鱼肉蛋、营养品,甚至保健品等,易伤胃累脾,使脾胃消化功能降低,进食食物不能及时消化,蓄积胃肠形成积滞,积滞郁久化热,则积热内生,上扰心神,则卧不安。

  笔者认为,“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对治疗小儿睡眠不安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胃不和”导致不寐常见两种情况:一是饮食不节,平时饮食不规律,或暴饮暴食,或晚餐过饱,或喜吃夜宵,增加了胃的负担,致使腹部胀满而影响睡眠;二是患有慢性胃肠疾病,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结肠炎、便秘、肠系膜淋巴结炎等,大多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脘胀满不适或胀痛、嗳气时作、嘈杂反酸、恶心呕吐等症状,均可导致睡眠障碍。可见,胃不和是导致不寐的主要原因。胃不和与不寐两者又互为因果,胃不和导致不寐,不寐又会加重胃肠功能紊乱,由此形成恶性循环[18]。小儿睡眠不安与胃不和关系密切,故治疗应遵循治病求本原则,以和胃为主,兼以安神,标本兼治,收效良好。

  中药敷脐疗法,属神阙穴贴敷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19]。神阙为人体第一要穴,可通过任脉、督脉、脏腑经络通往全身,是人体重要的给药渠道。研究证实,包括神阙在内的穴区具有低电阻现象,对药物的吸收可能存在特殊通道,如丁香、肉桂、吴茱萸等温里药在脐部的经皮吸收作用均显着优于旁开部位[20]。因此,敷脐疗法可发挥促进药物吸收和穴位刺激的双重治疗作用。酸枣仁汤为安神经典方,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功,是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的常用方剂,故本研究选择酸枣仁汤敷脐剂(药物组成同酸枣仁汤)作为对照,代表性强。观察组采用和胃安睡敷脐剂,方中姜半夏、槟榔为君药,可和胃降浊,消食导滞,交通阴阳,使浊气下降,积滞化解,交通心肾;胡黄连、鸡矢藤为臣药,可清化肠胃积滞积热,开胃消食;牡蛎、茯神为佐药,可安神定志;干姜、麦芽为使药,可安胃开胃,同时不致寒凉诸药伤及中阳。诸药合用,共奏清化肠胃积热、消导肠胃食滞、交通心肾阴阳之功,故中州和畅,清气上升,浊气下降,心肾交泰,心宁神安,睡眠复常。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入睡困难,夜间哭闹、惊醒,食欲不振,大便干结等不同症状的治疗有效率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和胃安睡敷脐剂治疗小儿睡眠不安疗效显着。本研究样本量少,观察时间短,后续将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波帆,任衍镇,黄妙妃,等.小学生睡眠模式及睡眠疾病相关症状调查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7(29):3480-3483.
  [2]罗海鸥,杨明会,李绍旦.“胃不和则卧不安”辨治失眠研究现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3):613-615.
  [3]PARVANEH K.Psycho-cognitive behavioral problems in sleep disordered children[J].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2012,7(8):635-639.
  [4]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SM-TASK FORCEARLINGTON VA US.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DSM 5~(TM)(5th ed)[J].Codas,2013,25(2):191.
  [5]朱文锋.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6]DAVID J K.Potential safety issues in the use of the hormone melatonin in paediatrics[J].Journal of Paediatrics and Child Health,2015,51(6):584-589.
  [7]黄海忠,许宇翔,任燕妮.维生素D治疗儿童睡眠障碍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4):507-508.
  [8]郑世飞.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心阴虚型失眠50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18,26(1):23.
  [9]汪受传,虞坚尔.中医儿科学[M].3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0]王莹,孙丽平.中医药治疗小儿夜啼心脾积热型经验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5,7(5):500-501.
  [11]陈小清,周志贤.从肝论治小儿夜啼[J].光明中医,2015,30(4):685-687.
  [12]侯春光.桅子豉汤治疗小儿睡惊症57例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38-639.
  [13]朱洧仪.从胆论治小儿睡惊症的临床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
  [14]冯海音,徐荣谦,唐坤泉,等.从胆论治小儿睡惊症[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2):591-593.
  [15]黄金铃,鲁艳芳.鲁艳芳教授治疗小儿不寐经验[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23(7):128.
  [16]欧亚娟,郭堃.从肝脾论儿童叛逆期睡眠障碍的中医学机制[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9):10-15.
  [17]董长梅.儿童鼾症临床发病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17.
  [18]张丰强,曹忠贞.“卧不安”致“胃不和”浅论[J].江苏中医,1990,35(7):29-30.
  [19]赵保国,黄河伟.中药敷脐治疗失眠72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6):37.
  [20] 张永太.温里药敷脐机理与新型纳米经皮给药系统敷脐吸收研究[D].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2012.

作者单位:上海大方脉中医药研究院
原文出处:张丰强.和胃安睡敷脐剂治疗小儿睡眠不安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02):53-5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