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中医学论文 > 中医儿科论文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服用柴胡疏肝散的疗效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 作者:何东亮莫喜英彭金燕
发布于:2019-02-09 共2919字
  摘要:目的探讨柴胡疏肝散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高于对照组的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前, 两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均明显低与治疗前, 且观察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3例复发腹痛, 复发率为15.0% (3/20) ;对照组9例复发腹痛, 复发率为45.0% (9/20) ;观察组腹痛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相关症状, 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关键词:肠系膜淋巴结炎; 柴胡疏肝散; 辅助疗法;
  
  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发生在<7岁儿童中, 春季及冬季为高发时期, 属于病毒性感染疾病。该疾病相关临床表现为阵发性腹部疼痛、发热、咳嗽、呕吐等, 少数伴随便秘或腹泻。目前该疾病治疗在西医中多以常规抗感染等对症治疗, 无统一治疗方案, 虽然可暂时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 但是长期效果不理想, 容易复发。作者在临床治疗工作中发现,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柴胡疏肝散的临床效果显着, 因此, 本文旨在探讨柴胡疏肝散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效果, 以为后续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收治的40例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 所有患儿均符合肠系膜淋巴结炎相关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1], 中医诊断参考汪受传主编的《中医儿科学》[2].排除标准:伴随急性阑尾炎、急性肠胃炎及其他急症患儿;严重心肝肾疾病患儿;患儿家属不同意治疗方案, 随访脱落患儿;对本次治疗药物过敏患儿。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20例。观察组男11例, 女9例, 年龄1~9岁, 平均年龄 (5.0±1.6) 岁, 病程2 d~5个月, 平均病程 (2.2±1.3) 个月。对照组男10例, 女10例, 年龄1~10岁, 平均年龄 (5.5±1.7) 岁, 病程4 d~4.5个月, 平均病程 (1.8±1.0) 个月。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本次治疗方法患儿家属知情同意。所有患儿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均可探及≥1个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淋巴结为圆形或椭圆形, 大小不均匀的结节状低回声, 并且与周围边界区分清晰, 部分结节融合, 纵、横直径最大24 mm×11 mm, 纵、横直径最小4 mm×5 mm.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采取常规抗感染和解痉治疗, 治疗7 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柴胡疏肝散治疗, 柴胡疏肝散组方:陈皮、芍药、枳壳各6 g, 柴胡10 g, 川芎、香附各9 g, 甘草3 g;腹痛明显则加入元胡及郁金各10 g, 用水煎服1剂/d, 取汁150~200 ml, 分早晚服用, 治疗7 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1) 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两组患儿治疗1个疗程后根据腹痛及超声检查肠系膜淋巴结大小确定治疗效果, 治愈:腹部疼痛等相关症状消失, 超声检查未探及肿大淋巴结;显效:腹痛明显减轻, 肠系膜淋巴结明显比治疗前减小;有效:腹痛症状比治疗前轻, 肠系膜淋巴结比治疗前稍小;无效:治疗前后疼痛等相关症状无明显差异,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无差异[3].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 参考《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评价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得分越低说明疗效越好。 (3) 比较两组治疗后腹痛复发情况, 两组患儿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 观察其腹痛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 高于对照组的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 两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 两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均明显低与治疗前, 且观察组腹痛、发热、恶寒、流涕、恶心呕吐积分、总积分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后腹痛复发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3例复发腹痛, 复发率为15.0% (3/20) ;对照组9例复发腹痛, 复发率为45.0% (9/20) ;观察组腹痛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表1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s, 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a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bP<0.05
  
  表3 两组治疗后腹痛复发情况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3、讨论
  
  肠系膜为腹膜的一部分, 可以分为小肠系膜、横结肠系膜以及直肠系膜, 肠系膜为淋巴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 在回肠末端及回盲肠最为丰富。由于回盲肠瓣存在, 使得小肠内容物快速回流至盲肠, 但是可以阻止盲肠内容物流至回肠。因此, 小肠的内容物在回盲末端停留, 使得肠内的病毒、细菌及毒素等在该处被吸收进入回盲肠淋巴结, 造成肠系膜淋巴结炎[6].
  
  中医将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归属于“腹痛”范畴, 诱发原因主要为寒邪瘀积, 不通则痛, 因此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9].本次作者采取柴胡疏肝散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 该方出自《景岳全书》, 以辛散疏肝理气功效为主, 辅以养血柔肝、行气活血等功效[10].组方中的芍药、甘草及香附等具有行气止痛等功效, 对于缓解腹部疼痛功效显着[11,12,1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采用柴胡疏肝散治疗的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0.0%, 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6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该种治疗方法疗效显着。观察组患儿腹痛复发率仅为15.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45.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明远期效果显着, 研究结果与倪晓红[5]报道基本一致。柴胡疏肝散在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的效果理想, 此外本次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说明该种治疗方法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综上所述, 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可以明显改善患儿的相关症状, 值得推荐使用。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1362.
  [2] 汪受传。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8:1802.  
  [3] 刘明。柴胡疏肝散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55例。中国中医药资讯, 2010, 2 (30) :347-348.  
  [4]丛珊, 苑修太, 李安源。肠安颗粒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 2015, 24 (7) :1281-1282.  
  [5]倪晓红。自拟理脾疏解汤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型腹痛72例。实用中医内科, 2017, 21 (10) :36-37.  
  [6]马学梅。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143例临床分析。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4, 6 (6) :553-554.
作者单位:新兴县中医院
原文出处:何东亮,莫喜英,彭金燕.柴胡疏肝散对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9,14(03):127-12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