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毕业论文 > 在职硕士论文 > 专业硕士论文 > 公共管理硕士论文

东莞社保体系的优化研究绪论(3)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9 共11834字

  1.3.1.4 财政支出

  财政支出在评价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时作为一个比较重要的指标,是各级政府在财政年度内的支出总和(不包括政府间的移支出,以避免重复计算)。财政支出的内容是由法律、法规确定的。根据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我国的财政支出由公共预算支出和预算外资金支出组成。习惯上,人们通常把“财政支出”等同于“预算支出”,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基本如此。在我国一般的阐述中,财政支出也就是预算支出。财政支出由行政事业单位的经常支出,国家的投资性支出,财政补贴,社会保障支出和政府债务的还本付息支出构成。

  1.3.1.5 社会保障支出

  社会保障支出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支出,其主要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个人或家庭给与的财政补助。社会保障基金是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已确立并能够解决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1.3.2 基本理论

  1.3.2.1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与收入均等化理论

  A.C.庇古是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1920 年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福利经济学理论。福利经济学理论是寻求最大社会经济福利的西方经济理论体系,它主要研究如何进行资源配置以提高效率、如何进行收入分配以实现公平,以及如何进行集体选择以增进社会福利。福利经济学不仅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枝,也对社会保障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庇古认为,“福利”是指个人获得的某种效用或满足。经济福利的增大取决于两个因素:即国民收入总量的增大和国民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这是检验社会福利的两个标准。庇古关于国民收入分配越平均福利越大的论点,是基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提出的。

  该规律称,一个人拥有的收入越多,他的收入效用就越小。这就是说,随着货币收入的增加,货币对持有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即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享受的经济福利是来源于他所消费的那部分收入,而不是来源于他的全部收入。一个人越富裕,他用作消费的那部分收入在全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小。相对富裕的人失去一定数量的收入,从满足自身需要的角度来说,对他只是比较微弱的牺牲。而相对贫困的人,如果获得同样数量的收入,就能满足他比较迫切的需要。因此,他认为,把收入从比较富裕的人手中转移到相对贫困的人手中,整个社会可获得更多的福利。

  庇古由此得出结论说,在不减少国民收入总量的前提下,“提高穷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的绝对份额,一般来说,将增加经济福利。”同时,他提出应由国家采取征收累进税、举办社会福利设施、失业津贴、社会救济等措施,实施财富由富人向穷人的转移,以达到收入的均等化。庇古提出的转移性支付以及一些改革社会福利的理论几经演变并广为流传,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1.3.2.2 凯恩斯的反危机理论

  凯恩斯是英国着名经济学家,他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 20 世纪 20 年代末的经济危机。1936 年他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形成了经济学史上影响深远的凯恩斯主义。1929-1933 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给资本主义经济以沉重打击,也使得以市场自由经济理论为中心内容的传统经济学的统治地位发生动摇。在此背景下,提倡国家干预的凯恩斯经济理论应运而生。J.M.凯恩斯是英国着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本人并不是社会改良派,但他的理论对福利国家影响极大。他在名着《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一套对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和政策主张,成为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定经济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理论依据。

  凯恩斯在《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存在着的生产过剩和失业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为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他主张确定经济政策的目标时要刺激需求,才能使资本主义经济实现充分就业。他认为,在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对未来失去信心,而借贷投资又需要支付利息,所以货币政策对刺激需求的作用不大。他提出,政府要积极干预经济,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支出,实行赤字财政。除了通过税收政策鼓励资本家投资外,政府要直接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社会福利设施,增加消费倾向,以增加总需求和实现充分就业,消除和缓解经济危机。

  在凯恩斯的国家干预思想中,社会保障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主张通过累进税和社会福利等办法重新调节国民收入。累进税意味着收入越高缴税越多,而社会福利主要的受益者是大多数低收入者,这样既实现了收入再分配又扩大了社会总需求。此外,他还提出消除贫民窟,实行最低工资法,限制工时立法等主张。这些政策主张也有助于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从而提高了整个社会的购买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凯恩斯的宏观经济理论占绝对主导地位,成为西方国家的思想基础和资本主义国家制定公共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他的有效需求理论对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成为当时和后来相当时期内西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大的理论依据。

  1.3.2.3 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马克思在关于社会保障的理论方面有着深刻的论述。人的需求理论、社会再生产的基本原理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原理构成了马克思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1)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

  人是一种复杂的高级动物,有着不同的需要,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才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类社会才能前进。马克思指出,人的需要是在一定社会关系条件下形成的,通过人的自觉的社会实践活动得到的。人的需要具有多样性、层次性。人的需要从不同层次可分为: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经济需要、精神需要。既然需要是人类的本性,那么社会就应该保证人类需要的自由,在一定条件下要给予人的福利和全面发展的权利。

  (2)“两种生产”理论

  两种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人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行,因此物质资料的生产是前提条件,没有物质资料的再生产,人的其他需要就无法满足。劳动力的再生产是必要条件,它是实现人类的延续和劳动力更新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保障人的生存、人的接受教育和接受培训的权利。

  (3)社会产品分配的原理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理论,认为产品分配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之分,并对不同的分配应形成什么样的基金作了概述。这一理论对社会保障的资金来源作了分析,对社会保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三大理论明确了社会保障的深层次的原因,并说明了社会保障对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性,最后详细分析了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和社会保障大的责任,为社会保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再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物质资料再生产主要是由劳动力再生产实现的,而劳动力再生产包括劳动者的体力在生产和之力在生产。在工业或以前,劳动力再生产主要是通过家庭进行的,而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取代了手工业生产,劳动者的劳动风险逐渐增加,因而越来越依赖社会保障。马克思还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每个社会成员的 生活都必须有保障,而国家对于社会成员的保障,要在社会产品分配给个人之前予以扣除。将社会保障金再分配前扣除,并储备起来,到需要的时候再发放给社会成员,这一理论也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保障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本文从东莞市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出发点和研究对象,在多方面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东莞市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和内容,以及最近几年东莞市在社会保障事业上所采取的制度措施及其实施效果,就东莞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情况进行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同时,通过与其他城市地区比较,发现东莞市社会保障制度的不足,针对这些不足结合社会保障制度的性质、目的以及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对东莞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一点帮助,同时为其它地区社保体系的完善提供一些启示。

  1.4.2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为了保证研究的理论基础,收集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阅读和深入理解,总结了这些资料当中的主要观点和论据,对照本文的研究目标确定了研究所需的材料,为了研究的顺利进行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访谈法

  为了详细了解东莞市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笔者采用访谈的方式,到东莞市社会保障部门了解他们对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的意见,以及东莞市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所采取的措施,对东莞市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3)比较分析法

  选取国内本省的广州市和佛山市,省外的青岛、厦门、上海市,进行相关比较分析。找出他们做的比较好的地方作为东莞市学习的经验,同时发现东莞市本身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方向。为以后的决策提供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