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肿瘤学论文

乌香痛消膏治疗癌痛的疗效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王老师
发布于:2014-06-25 共2115字
论文摘要

  癌性疼痛(癌痛)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也是令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有效缓解癌痛是临床肿瘤治疗的重要课题。中医药治疗癌痛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科使用复方冰片酒外搽治疗癌痛已有30余年历史,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其处方及剂型进一步论证、改进,制成外用的乌香痛消膏,从2012年2月~2013年3月对其镇痛作用进行客观评价,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80例癌痛患者均经病理学确诊,年龄30~70岁,数字评分法(NRS)评分大于3分,痛处固定,痛点少于等于3处,无智力及精神障碍,语言表达能力正常,乐于合作,近1个月内无癌痛局部处理措施,如放疗、神经阻断等,无药物滥用及成瘾史,无皮肤过敏性疾患,卡氏评分(KPS)≥30分。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46~70岁,平均56岁;肺癌10例,乳腺癌8例,肝癌6例,消化道癌7例,前列腺癌4例,宫颈癌2例,其他癌3例。对照组男26例,女14例;年龄38~66岁,平均53岁;肺癌12例,乳腺癌6例,肝癌7例,消化道癌9例,前列腺癌3例,宫颈癌1例,其他癌2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 治疗及观察方法
  
  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组后均按照WHO三阶梯止痛原则和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成人癌痛指南进行口服或肌内注射即释吗啡剂量滴定,24h后转换为缓释阿片制剂,出现爆发痛给予即释吗啡处理。治疗组同时给予乌香痛消膏(由川乌、冰片、白芥子等组成)均匀涂于癌痛相对应的体表部位,约5cm×5cm大小、给药10g,每24h更换;对照组按照相同的方法给予安慰剂;两组患者均观察7d,及时记录疗效指标及不良事件。
  
  2.2 观察指标及方法 疼痛缓解程度: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程度,由研究者、患者及家属共同完成。镇痛起效、缓解持续时间:从患者开始用药到疼痛缓解的时间为镇痛起效时间,从疼痛缓解时起到疼痛再次加重需要再次给药的时间为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同一患者多次疼痛缓解持续时间取平均数计算。等效吗啡用量:将治疗过程中首日及全程使用阿片类药物剂量折算成口服吗啡片的总剂量。
  
  2.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取α=0.05为检验水准。
  
  3 治疗结果
  
  疼痛缓解程度:治疗前后疼痛程度NRS对照组分别为(7.75±1.481)和(3.025±1.561),治疗组分别为(7.80±1.522)和(2.925±1.228),组内配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起效、缓解持续时间:组间镇痛起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缓解持续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等效吗啡用量:首日吗啡耗量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程吗啡耗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4 讨论

论文摘要  
  据统计,约1/4新诊断恶性肿瘤的患者、1/3正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以及3/4晚期癌症患者合并疼痛,在大多数患者中,癌痛是可以通过安全的药物和适当的方法得到有效控制的。WHO三阶梯止痛原则和NCCN成人癌痛指南的大力推广在控制癌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仅从整体着眼,没注重采取局部处理措施,因局部症状控制不佳而增加整体的治疗难度,甚至增加辅助治疗措施,导致不良反应增加和治疗过程复杂,使癌痛总体疗效降低。因此,开发有效的局部处理措施成为癌痛治疗的必然。《素问·举痛论》所述“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奠定了痛证的基本病机,前者属于实证,后者属于虚证。就癌症的发生本质而言,主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癌痛是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因虚致病,因实致痛,所以癌痛是一种全身属虚、局部属实的病证,其发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王艳玲等分析了39首内服方、59首外用方及200多味中药,结果发现治疗癌痛的内服药主要集中于补虚、通络的药物,而外用药主要集中于逐瘀、通络、开窍的药物,说明整体不荣、局部不通是癌性疼痛的主要病机。根据我科治疗癌痛的经验及用药来看,寒凝、血瘀、痰结是癌痛局部不通的病机关键,故局部治疗癌痛须以散寒、逐瘀、化痰为根本大法。乌香痛消膏即是在此大法基础上研制而成,由川乌、白芥子、冰片等按照一定的比例及工艺制成外用软膏,具有散寒逐瘀、化痰止痛之功,采取体表直接给药,通过皮部、经络的吸收透入,药力直达病所,起到镇痛作用。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均显著降低(P<0.05),乌香痛消膏治疗组的镇痛缓解持续时间明显较对照组长(P<0.05),但镇痛起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全程吗啡消耗量明显较对照组少(P<0.05),但首日吗啡消耗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乌香痛消膏联合阿片类镇痛药可有效控制癌痛,降低疼痛程度,延长镇痛缓解持续时间,减少爆发痛的发生次数,从而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轻镇痛的不良反应。本研究未见乌香痛消膏相关的不良反应,总体镇痛效果明显,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文林,彭海燕.癌痛的五脏辨证治疗[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92-993.
  [2]彭海燕,刘沈林.刘沈林治疗癌痛经验[J].中医杂志,2012,54(1):19-22.
  [3]王艳玲,张霄峰.中药复方治疗癌性疼痛用药规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3):352-35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