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职称论文

浅谈中小河流治理技术及生态修复

来源:甘肃科技纵横 作者:谢凌翔
发布于:2021-02-04 共3400字
    摘要:随着甘肃省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在逐渐提高。甘肃省的地质环境特殊,属于山洪灾害多发地区,特别是突发性暴雨造成的洪水,短时间就可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对人民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破坏。因此甘肃省界内的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备受重视。对省界内的中小河流合理优化利用,能够对洪水起到一定的引流和存储作用,因此,强化中小河流治理工作是非常必要的。本论述对甘肃省基本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认识当地的特殊地质环境和气候环境,基于此进一步明确甘肃省中小河治理现状,研究甘肃省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中小河流治理技术以及针对中小河流采用的生态修复技术。
   
    关键词: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生态修复


中小河流治理职称论文

   
    近年来,甘肃省对于中小河流生态环境治理工作虽然已加大了力度,但是,依然没有达到预期最优的效果。甘肃省的地质环境特殊,因此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生态效益。对于中小河流污染问题,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理技术,同时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做到生态多样性,推动甘肃省的绿色环保发展道路[2]。
   
    1 甘肃省的基本情况
   
    甘肃省处于青藏高原、蒙新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省内的地理环境复杂。地形呈多样性,有高原、山地、平川、河谷、沙漠和戈壁,而且都是交错分布,其中主要的地形是山地和高原,地形不够完整,不同区域存在的差异非常明显。甘肃省被乌鞘岭和西秦岭划分为3个流域,即黄河流域、河西内陆河流域、长江流域。西秦岭以北以及乌鞘岭以东是黄河流域,乌鞘岭以西是河西内陆河流域,西秦岭以南是长江流域。甘肃省大部分地区为干燥少雨的气候环境,冬季雨雪非常少,气温低,并且寒冷的气候延续时间长;春季气温回升速度非常快,但冷暖差距非常大;夏季气温高,早晚温差大,降水量比较少且集中;秋季气温下降快,初霜来临早。河流分属3大流域共10个水系,3 114条河流,流域面积已经超过3 000 km2。甘肃省境内有21条河流,有295条流域的面积达到200~3 000 km2;2 798条河流的面积比较小,不足200 km2。
   
    2 甘肃省中小河治理现状
   
    甘肃省共有176条流域面积200~3 000 km2的重点河流,分两批纳入全国中小河流治理规划进行重点治理。其中2009~2012年规划治理重点中小河流86条,治理重要河段118段,总投资12.06亿元;2013~2015年规划新增重点河流90条,治理重要河段162段,规划总投资37.8亿元。
   
    截至2016年10月,2009~2012年安排实施的118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投入运行,2013~2015年规划内162个项目已开工建设115个,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20.18亿元,已完成建设任务项目90个,其余25个项目正在建设中,由于投资限制,尚有47个项目未开工建设,计划在中央专项补助资金到位后全面开工建设。
   
    3 甘肃省灾害成因
   
    甘肃省的山洪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不仅是降水,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地质环境也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人为因素也会导致灾害发生。甘肃省局部地区发生暴洪灾害的频率很高,所造成的损失巨大,主要是由于暴雨历经时间短,降雨强度大。暴雨在6个小时至12个小时集中降落,局部地区的最大日雨量在年平均雨量中所占有的比例超过1/3,甚至达到1/2。另外,暴雨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甘肃省区域范围内的山地和高原居多,其中山地占1/4,山地占1/3,平原地区和河谷川地占1/3。暴雨在这些地区集中,短时间内就能形成具有很强冲击力的地表径流,暴雨导致洪水暴发,山洪灾害也在这些地区降临。暴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来势凶猛。甘肃省多数地区山高坡陡,洪水汇流很快,来势凶猛,短短的几个小时就形成灾害,破坏性非常强,对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危害。如果当地的防洪基础设施薄弱,一旦有局地暴雨洪水发生,河道就会漫溢,公路在洪水的冲击下毁损中断,耕地因淹没而受损,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因此出现暴洪灾害的时候,当地的基础设施都有可能遭到破坏,诸如电力设施、水利设施以及交通设施等,很有可能因此而被破坏,而且在短时间较难恢复。
   
    4 中小河流治理技术

   
    甘肃省的河流治理部门在治理工作中要保证安全,且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造成破坏,使得中小河流得到治理后恢复勃勃生机,保证当地的河流生态平衡[3]。甘肃省在中小河流治理中要采用科学有效的治理,使得中小河流的综合治理水平有所提升。在治理中小河流的时候,要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作为主要目标,将实现水资源净化,恢复河流的自然生态面貌,还可以发挥景观效应。具体可以采用如下的治理技术[4]。
   
    4.1 中小河流采用河流横断面治理技术
   
    采用河流横断面治理技术,会影响到河流的河槽以及河岸上种植的植物。在治理中需要检测河流的流量,科学分析每年的数据、每个季度的数据以及每天的数据,才能将河岸的高度确定下来。对于潮差较大的河流,当处于高潮水位的时候,滩地淹没水深介于1.2 m~1.5 m之间。所以,设计断面的时候,采用复式断面的方法比较好。这种方法需要合理设计第二台阶的河道岸墙,高度不超过2.5 m,如果已经超过了2.5 m,就需要对第三个台阶合理设计。准确测量河道与河滩地之间的宽度,使其发挥防洪功能,还可以维护人身安全,要充分考虑到最小宽度。如果中小河流在城区附近,或者穿过城区,河道滩地宽度要介于1~3 m之间。如果河流附近有很多的建筑物,设计时可以采用矩形断面或者梯形断面,起到安全保障作用[5]。如果河流在城市中穿过,在设计横断面的时候除了考虑到安全性,还应考虑美观度,在发挥其基本功能的同时,还应达到与周围景观的和谐,形成整体景观效应,从而获得良好的美观性及视觉效果。如果河道的宽度与深度的比例不超过1,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当这个比例达到4至6的时候,人就会有开阔的视野。所以,对于穿过城市的河流,需要做到安全,而且生物多样性,使其满足基本功能,其提升城市景观效应。
   
    4.2 中小河流采用河流纵断面治理技术
   
    甘肃省的中小河流生态环境要做到有效恢复,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措施之一。在设计河流纵断面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就功能性角度而言不但要合理分析纵向比降,还应充分考虑比降3%与1%~3%的差别。如果纵向比降超过3%时,应用阶梯-深潭结构的同时,还要优化河道的断面。如果纵向比降介于1%~3%的时候,可以采用人工操作的方式将阶梯深潭结构制造出来。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全面掌握有关河流纵断面方面的数据信息,保证河道之间以及河道和湖塘通畅,拆除阻碍河道治理的障碍物。如果拆除障碍物存在困难,在保证河流畅通的同时,对运营方式予以改造[6]。
   
    5 中小河流生态修复技术
   
    5.1 中小河流的河道形态予以修复
   
    中小河流生态修复中,对于河道形态的修复是重要的方法。河道深浅不一、蜿蜒曲折,在维持其自然形态下进行修复,还可以将河流的多样化体现出来。采用人工修复的方法会存在负面影响,需要合理应用,将这种影响降到最低,让河流保持生态多样性,对河流生态的和谐以及附近区域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修复河道形态不能完全恢复到河流的本来面貌,但是河流的流速加快了,流域扩宽了,保证了水的流动性,有助于稀释污染物,避免在河底堆积。
   
    5.2 中小河流的河床断面予以修复
   
    在河断面修复工作中,需要改造原有河床,对于混凝土硬化的问题采用技术措施处理,用草皮或者绿色植被代替混凝土,起到一定的护岸作用。合理治理河床,让河床形成良好的多孔质化效果,上面覆盖着绿色植被,有助于生态多样性的恢复[7]。使用硬质材料铺设河床,避免河岸的泥沙状态被冲入到河流中。复式断面河段多种植绿色植物,使得绿色植物与河道融合为一体。
   
    5.3 中小河流的生物予以修复
   
    在中小河流中,水生生物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河流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份子。中小河流要保持良好的生态系统,河流的生物多样性就要提升,修复水生植物和动物等生物是非常必要的。在河流中适当引入一些物种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做多方面的深入研究,合理搭配物种,优化物种的结构,河流中的物种丰富,使得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研究可以明确,若要生态保持较高的和谐度,防治中小河流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其直接关乎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甘肃省界内中小河流多,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备受关注。在中小河流治理工作中,要治理与修复相结合,采用河流横断面技术和河流纵断面技术是比较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庆文,赵学瑞.甘肃文县中小河流治理的实践与探讨[C]//2016第四届中国水生态大会,2016.
    [2]罗绍兴.中小河流治理问题分析及水文规划设计的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7(9):90-91.   
    [3]姜紫箫.中小河流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强化措施分析[J].科学技术创新,2017(2):216.
作者单位:甘肃省卓尼县水务局
原文出处:谢凌翔.探析中小河流治理技术研究及生态修复[J].甘肃科技纵横,2020,49(05):12-14.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