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基础医学论文 > 医学遗传学论文

辽宁汉族成年人4项群体遗传学性状分析

时间:2019-01-16 来源: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作者:郑瑞,邓航,张帆,冉红, 本文字数:3252字

  摘    要: 目的 了解辽宁汉族4项人类群体遗性状的分布特征。方法 按照学术界规定的调查方法, 对265名辽宁汉族 (男78人, 女187人) 眼裂方向、上眼睑皱褶、耳垂型、额头发际4项群体遗传学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辽宁汉族水平型眼裂方向、有上眼睑皱褶、有耳垂、尖型额头发际的出现率分别为:79.6%、62.3%、75.8%、25.2%。其中, 男性分别为:82.1%、53.8%、85.9%、32.1%。女性分别为:78.6%、65.8%、71.1%、22.5%。结论 辽宁汉族4项遗传特征性别分布存在差异, 且彼此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关键词: 遗传特征; 群体遗传学; 汉族; 辽宁;

  Abstract: Objective:In this study, we demonstr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in 4 human population remains from Liaoning Han nationality. Methods:According to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from the academic community, we analyzed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n 4 groups of population, and observed in 265 Liaoning Han population, that is to say 78 men and 187 women, following the direction of eye cleft, the fold of upper eyelid, the type of the auricular lobe and the hair of the forehead. Results:Following the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n 4 groups of population in the direction of eye cleft, the fold of upper eyelid, the type of the auricular lobe and the hair of the forehead, we confirmed these of occurrence rate on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79.6%, 62.3%, 75.8%, 25.2%. And among men, these of occurrence rate on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82.1%、53.8%、85.9%、32.1%. And among women, these of occurrence rate on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respectively 78.6%、65.8%、71.1%、22.5%. Conclusions:The study demonstrated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ex distribution among the 4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Han nationality in Liaoning, and there is a certain correlation among of them.

  Keyword: Genetic character; Human population genetic; Han nationality; Liaoning;

  依文献报道国内学者包金萍[1,2]、张兴华[3,4,5]、傅媛[6]、栗淑媛[7]、陆兴斌[8]等对海南、山东、鄂尔多斯、贵州、安徽等地的汉族人群的部分遗传性状的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有关辽宁汉族的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文献比较少, 尽见有张威[9,10]、吴雨虹[11]、葛盛东[12]分别对辽宁汉族舌运动类型、睫毛与蒙古褶遗传性状、惯用手、拇指外翻等遗传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未见有辽宁汉族成年人眼裂方向、上眼睑皱褶、耳垂型、额头发际4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的文献报道。因此, 我们进行了此项调查, 因此丰富和积累辽宁汉族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的资料, 为进一步探讨辽宁汉族民族的起源、迁徙、分化、演进及其亲缘关系等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辽宁某高校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 共调查了近606人, 筛选排除得到其三代均为汉族并长期居住在辽宁省内的共265人, 其中男性78人, 女性187人, 被调查者年龄在18~23岁, 身体健康的学生。

  1.2 方法

  对辽宁汉族4项眼裂方向、上眼睑皱褶、耳垂型、额头发际群体遗传学性状进行观察, 各特征的调查方法和判断标准是按照学术界规定的调查方法进行。人类的眼裂方向、上眼睑皱褶、耳垂型、额头发际是由单基因控制的遗传性状, 其中水平型眼裂方向对斜位、有上眼睑皱褶对无皱褶、有耳垂对无耳垂、尖型额头发际对平型是显性遗传性状[13]。遗传特征出现率差异、遗传特征间相关性, 使用SSPS18.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

辽宁汉族成年人4项群体遗传学性状分析

  2 结果

  2.1 遗传特征出现率

  辽宁汉族4项遗传特征出现率见表1。

  2.2 遗传性状相关性

  辽宁汉族4项遗传特征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遗传特征出现率比较分析

  辽宁汉族水平型眼裂方向出现率男性 (82.1%) 略高于女性 (78.6%) , 两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其他民族相比, 辽宁汉族水平型眼裂方向出现率 (79.6%) 高于贵州汉族 (73.7%) [8]、贵州布依族 (15.65%) [14]、苗族 (26.74%) [14]、水族 (35.5%) [14]和白裤瑶族 (11.17%) [14];辽宁汉族有上眼睑皱褶出现率男性 (53.8%) 略低于女性 (65.8%) , 两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其他民族相比, 辽宁汉族有上眼睑皱褶出现率 (62.3%) 高于鄂伦春族 (52%) [15], 低于蒙古族 (85.32%) [15]、朝鲜族 (78.5%) [15]、布依族 (94.37%) [15]、达斡尔族 (75.46%) [15];辽宁汉族有耳垂出现率男性 (85.9%) 高于女性 (71.7%) , 两性别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0957P<0.05) , 与其他民族相比, 辽宁汉族有耳垂出现率 (75.8%) 高于布依族 (70.62%) [15]、达斡尔族 (72.99%) [15], 低于鄂伦春族 (80%) [15], 低于蒙古族 (76.41%) [15]、朝鲜族 (77.04%) [15];辽宁汉族尖型额头发际出现率男性 (32.1%) 略高于女性 (22.5%) , 两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其他民族相比, 辽宁汉族尖型额头发际出现率 (25.3%) 低于鄂伦春族 (56%) [15]、蒙古族 (49.11%) [15]、朝鲜族 (44.89%) [15]、布依族 (28.75%) [15]、达斡尔族 (47.63%) [15]。由此可见, 辽宁汉族眼裂方向的显性性状出现率处于国内民族群体的高水平。辽宁汉族上眼睑皱褶、耳垂型的显性性状出现率处于国内民族群体的中等或中上水平。辽宁汉族额头发际的显性性状出现率处于国内民族群体的较低水平。

  表1 辽宁汉族4项遗传特征的出现率
表1 辽宁汉族4项遗传特征的出现率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 辽宁汉族4项遗传特征之间的各组特征的样本量及其相关分析的χ2值
表2 辽宁汉族4项遗传特征之间的各组特征的样本量及其相关分析的χ2值

  显着性差异P<0.05, 极显着性差异P<0.01。

  3.2 遗传性状之间的相关分析

  从表2中可以看出, 6对遗传特征中, 辽宁汉族耳垂-上眼睑皱褶1对遗传特征彼此相关 (χ2=4.7389 P<0.05) 。研究结果初步认为, 其余5对眼裂方向-上眼睑皱褶、耳垂-眼裂方向、额头发际-眼裂方向、上眼睑皱褶-额头发际、耳垂-额头发际遗传特征间也应具有一定相关性, 尚有待于遗传学家、体质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进一步研究证实。

  参考文献:

  [1]包金萍, 郑连斌, 张兴华, 等.海南文昌乡村汉族成人体型特征的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33 (4) :73-77.
  [2]包金萍, 郑连斌, 张兴华, 等.山东乡村汉族体型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0, 30 (3) :73-77.
  [3]张兴华, 郑连斌, 宇克莉, 等.安徽滁州汉族体质特征[J].解剖学杂志, 2013, 36 (1) :95-101+125.
  [4]张兴华, 张尚才, 宇克莉, 等.山东、安徽汉族与我国19个族群体质特征的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4 (3) :76-80.
  [5]张兴华, 等.海南琼海汉族4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的研究[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2, 35 (2) :103-107.
  [6] 傅媛, 李玉玲, 陆舜华, 等.海南宁乡汉族九项遗传学指标[J].解剖学杂志, 2012, 35 (5) :660-664.
  [7]栗淑媛, 郑连斌, 等.鄂尔多斯蒙古族、汉族5项遗传学指标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3, 23 (2) :19-22.
  [8]陆兴斌, 余跃生.贵州汉族4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0, 23 (4) :235-237+239.
  [9]张威, 孙中芙, 刘健, 等.辽宁锡伯族和汉族两种舌运动类型的遗传学研究[J].解剖科学进展, 2005, 11 (2) :120-121.
  [10]张威, 孙中芙, 刘健, 等.辽宁锡伯族和汉族睫毛与蒙古褶两种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J].解剖科学进展, 2006, 12 (3) :240-242.
  [11]吴雨虹, 葛盛东, 孙中芙, 等.辽宁锡伯族和汉族惯用手基因频率的分布[J].解剖科学进展, 2008, 14 (1) :76-78.
  [12]葛盛东, 孙中芙, 尹娇杨, 等.辽宁锡伯族和汉族拇指外翻基因频率的分布[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6, 14 (1) :36-37.
  [13]王正询.简明人类遗传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57-160, 165.
  [14]罗惠, 刘静, 余跃生, 等.贵州4个民族群体3对遗传性状的基因频率[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08, 21 (4) :193-195.
  [15]赵大鹏, 等.安徽汉族头面部9项人类群体遗传学指标研究[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4, 34 (2) :80-84.

    郑瑞,邓航,张帆,冉红,张欣蔚,郭丽.辽宁地区汉族4项群体遗传学特征的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8,26(11):91-92+96.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