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高中语文论文

高三语文课专题研发的基点与策略(4)

来源:上海教育科研 作者:李德芹
发布于:2017-03-22 共7768字
  2.实施过程。
  
  这个教学专题第一次具体实施的时间是 2013年 4 月 25 日,用时两课时。 实施的对象是由高三分科选学物理、化学的学生组成的平行班,该班学生的总体风格比较理性、严谨;本专题实施之前,已完成了诗歌表现手法、 诗歌艺术形象中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鉴赏等专题学习, 学生对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积累和实践的。
  
  具体实施流程如下:
  
  (1)明确什么是诗歌的人物形象。
  
  中国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一般包括两类:一是指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他人),比如卢纶《塞下曲》中“独立扬新令”的将军形象就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二是指诗中的抒情主人公(诗人自己),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把“栏杆拍遍”的抒情主人公即为词人自己。
  
  (2)调动以往学习积累,列举中国古代诗歌中常见人物形象类型。
  
  出示中国古代诗歌常见人物形象列举表, 师生共同完成。
  
  (3)通过实例,学习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例 1.简析陆游《诉衷情》这首宋词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这首词,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由已知内容入手,可以省去对作品内容面上的理解, 集中目标进行人物形象的鉴赏。
  
  在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探讨这个很熟悉的人物形象是如何把握的,并从中总结归纳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方法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知人,即了解教材中出现的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主体风格;论世,即指对诗人所生活的时代,特别是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有所了解。背景,可以从诗歌内容中揣摩,更要注意题目、小序、注释等信息的暗示,从中把握写作此诗的相关背景。
  
  方法②:把握写人手法。
  
  抓住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特别是细节刻画,把握人物特征,这些人物描写常用的手法,学生并不陌生,在小说、写人叙事类的散文中经常学到、用到。只不过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除了对人物进行正面描写外,一些侧面烘托(他人/环境)的手法也会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起到重要作用,比如环境(自然景物)对形象的衬托。
  
  例 2.简析李清照《声声慢》一词中的人物形象。
  
  因为高中学习过此词,且为背诵篇目,学生记忆犹新,所以可集中探讨景物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影响。 词人选取急风、飞雁、黄花、梧桐、细雨等景物渲染残秋冷清悲凉的环境,从侧面烘托出一个身陷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的孤寂落寞、愁肠百结的女词人的形象。
  
  方法③:关注题材特征。
  
  有前面两首初高中学过的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 学生对这一之前相对陌生的内容有了直接真切的认知和体验, 对诗歌中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也略知一二了。 这时,适时引入苏轼的咏史怀古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张渭咏物诗《早梅》,从中梳理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另外一种方法,即关注题材特征。明确古代诗歌的题材分类不仅能够帮助理解诗歌内容,确定常用手法, 诗歌的题材特征也是我们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重要依据, 从而把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覆盖面扩大。
  
  (4)以《早梅》为例,归纳诗歌人物形象鉴赏的一般答题思路。
  
  一般答题思路为:
  
  概括形象的总体特征(什么形象)---作者用什么内容、什么手法刻画这个形象(形象的基本特征)---作者借助这个形象要表达什么思想情感(形象的意义)。
  
  (5)课堂鉴赏实践。
  
  分析皎然《寻隐者不遇》中陆鸿渐的人物形象。
  
  (6)课后鉴赏实践。
  
  将赏析 2012 年江苏卷温庭筠《梦江南》、2012年安徽卷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2012 年湖北卷贾岛《送邹明府游灵武》、2012 年上海黄浦区一模卷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等四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布置为课后作业,并再用一课时进行探讨交流。
  
  如此“,诗歌人物形象鉴赏” 教学专题在研发过程中,聚焦诗歌中人物形象鉴赏的目标,内容涵盖课内、课外、全国卷、上海卷共 9 首诗词,这样的覆盖面,这样的大容量,这样的分类和比较,这样的综合性和高效率,是任何一堂常规的试卷讲评课、任何一堂日常的诗歌鉴赏课都无法达成的。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通过朗读、默诵、问题引发、回想分析等教学手段,通过一些有新鲜感、有探究性、有适宜难度的内容和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领学生亲历探究、感悟诗中人物形象的过程,努力使应试的语文教学在凸显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基础上,同样有人文底蕴的渗透,审美情趣的滋养,文化的传承和价值的认同。
  
  参考文献:
  
  [1]〔美〕坦纳。学校课程史[M].崔允漷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98.  
  [2]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试行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5.  
  [3]上海市教委。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N].文汇报,2010-9-14.  
  [4]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6~7,26~27.  
  [5]上海市教育考试院。2015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上海卷考试手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3~4.
原文出处:李德芹. 高三语文教学专题的研发[J]. 上海教育科研,2016,12:84-8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