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生态的缺失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10-08 共3098字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资源,成为创造情境教学既方便又有效的手段,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因此增加不少,课堂活动由单调的师生、生生活动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富有活力。现代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程序和方法上进行大力改进,及时革新和拓宽教学信息传播通道,跨越教学时空的局限,乃至引起学生学习形态的变化。传统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构成的教学系统将发展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组成的更为丰富的教学系统。

  1初中语文教学生态概述

  1.1教育生态观

  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E.)[1]将生态定义为"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把"生态"定义为"生物与环境及共同生活于环境中的各个个体间或种群间的种种关系",认为"生态"的构成基于两个基本要素,即生物和环境。

  教育生态,探讨的就是教育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或联系,研究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将有关生态的整体性,协变性,共生性及动态平衡等理论用于思考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教育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及其原因,从而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把握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要方向,使教育教学朝着和谐、充满活力、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2语文教学生态系统的内涵

  英国植物群落家坦斯利(A.G.Tansley)[2]将生态系统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无生命的环境)组成的一个有一定大小,执行着一定功能,并能够自我维持的自然实体中,生物成分之间、生物成分与非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沟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制约。"语文教学生态系统由语文教学系统和语文教学环境两部分组成,它是一个更高一级的生态系统,这一生态系统包括主体和客体,语文教师和学生构成教学生态的主体,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精神环境则构成教学生态的客体。

  一个完整的语文教学生态系统的形成一定是语文教学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互为依存、互为作用的结果。

  1.3初中语文教学的生态特征

  语文教学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一样,具有系统、平衡、共生等性质,但同时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客体,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

  1.3.1和谐性与整体性语文教学生态的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等各因素之间互为依存、相互作用、共生共荣,和谐发展。它们彼此不是孤立的,他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内部各主体之间、生态主体与客体之间也是一个系统的、有机的、有规律的整体。

  在语文教学生态系统中,知识的产生和形成需要将教师和学生由原来各自分散的状态,作为一个整体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发生作用,同时又将这些主体与环境客体发生作用,出现一种新质,也就是知识。

  1.3.2开放性与生成性。

  初中语文生态课堂的开放性体现在学生与外界各生态系统有相应的联系以及人的开放性。生态系统主体间在课堂学习中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塑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拓宽交流,自由表达,交互发生作用,彼此之间促进信息流通,能量流动,引起共鸣。开放性还体现为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教师对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以及自我感悟的联系更为紧密,同样,学生主体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更广泛的内容体验,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是来自多方位的。学生在内化外部客体知识的同时,获得了一些外部世界的生成性知识,形成对外部世界的独特认识。学生在吸收、消化、利用教学生态资源的同时,也起到了构建教学生态资源的作用。

  1.3.3协变性与互动性

  语文生态课堂教学中各因子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同变化。首先表现在课堂生态环境与课堂生态主体间的协变性,其次是作为课堂生态主体的教师与学生之间具有协变性。课程教材作为重要的生态教学资源之一,对生态主体特别是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最大的滋养作用,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方向,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组、加工、处理的方式、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将这一生态资源吸收、内化为主体性知识的结果。班级群体与班级人际关系对学生主体的成长具有一定的环境参照功能,作为师生共存的一个生态群落,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学生的身心发展、知识与专长的获得都是在这个群落和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和谐合作的学习气氛,平等、民主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在这一环境中,学生间优势互补,互相影响,互相作用,师生间积极互动、共同进步,通过对教学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共享,实现教学相长,共生共荣。教学环境中的交往互动有利于学生施展个性、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同时也有利于语文教师专业的成长与自我的实现。

  1.3.4平衡性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的教学系统要求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等各因子和谐、平衡,发挥其正常功能,通过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放大其整体功能的效应,最大限度地发展人、完善人。语文教学领域更应深入贯穿公平合作、平等和谐、开放交流等教育思想,帮助学生形成独立思维的能力,可以自由表达见解和看法,使其最终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师生、环境、课程、教学等因子共同发展、相互适应,共同构建一个充满蓬勃生机的、互动与交流不止的、动态平衡的、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生态环境。

  2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语文教学
  
  生态的缺失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诸多教学生态缺失的现象。

  一是过度利用或低值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其没有在正确的生态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环境的生态缺失。主要体现在多媒体的使用上,要么是过度利用,无限制地依赖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资源,要么低值使用,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是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下,弱化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过分强调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环境过分宽松,没有控制,偏离学习的主题。或者是与之相反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形式化应用,虽然采用了信息技术来辅助语文课程的教学,但是仍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和观念,以"新"的名义来从事"旧"式教学,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三是对于现代信息技术资源过分依赖。语文学科知识综合性强,所涉及的知识面广于比其他任何一门学科,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为语文教学提供全球化的资源,但其并不是万能的教学媒体,教师往往又忽视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课堂或"僵化"而死气沉沉,或花哨而肤浅,教师的教学智慧、个体经验、应变能力得不到应有发挥,学生对语文信息的感知受到束缚,多媒体成了横亘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屏障,学生接受信息的效果变得僵化单一,无法达成教育技术"促进教学"的根本追求。

  四是师生情感交流弱化,价值观培养导向缺失。由于教师对多媒体的过度使用,师生之间交流沟通减少,多媒体展示占据了课堂活动的大部分时间,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动听的声音,对传统礼仪、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人生价值等内容的讲解逐渐变少,教师的眼神、手势、表情等肢体语言逐渐被多媒体工具束缚,学生不能深度感知语文课文学性、语言的韵味性,对问题的思考变得肤浅,强势的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亟需"人"的回归。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学习)、达到教育最优化"是现代信息技术运用的核心追求,也是其安身立命的关键所在。纵观目前语文课堂教学生态环境,结果不容乐观,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修复语文课堂生态缺失问题,追求知识传授的同时,重视学生整体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引导;追求精英教学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差异资源和差异指导;追求教学即时效应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森。论课堂的生态本质、特征。及功能[J].教育研究,2005(10):55-60.
  [2]张玉祥。初中语文以学为本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职业教育,2014(2):182.
  [3]王洋。中学语文教学生态系统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0(3):103-105.

相关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