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师论文 > 语文论文 > 初中语文论文

对话理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2-25 共2300字
论文摘要

  巴西的教育学家保罗·弗来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教育。”他认为,教育具有对话性,教学即对话。对话更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教学对话中,教师、学生是对话的主体,经验是对话的内容,语言是对话的重要媒介,促进个体发展,形成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是对话的目的。语文教学是“言语育人”与“育人语言”的统一,语文教学不仅把对话作为教学顺利进行的手段,而且对话还是语文教学的内容和目的。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对话理论呈现出平等、互动、超越三大“语文化”特征,平等是对话的起点,互动是对话的过程,超越是对话的效应。

  一.对话的起点———平等

  要使语文教学成为真正的对话教学,教师、学生就要敞开心扉,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合作。语文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本就蕴含着师生民主平等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由于需要阐释大量文本,不同读者对于文本的体验和解释不可能只有唯一种正确答案,应当百家争鸣;在写作中不应排斥个人的认识和情感,而要百花齐放。独到的见解、独特的情感应当受到肯定,独辟蹊径、独树一帜应受到鼓励。教师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意义,也不应该把自己的情感认识强加给学生;既不能代替学生生成说写的意向,也不应该强行规定学生说什么,写什么,怎么写。教师要从“全知者”的意识中走出来,教师不再是只是的权威者、道德的代言人。学生也不是“无知者”,他们有自己既有的知识、经验,可以运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策略、方法构建生成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阅历从中获得差异性的体验。正所谓“一百人眼中有一百个哈姆莱特”。语文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灌输与接受的关系,学生语文本也不再是简单的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也就是说,语文教学对话的状态是民主教学的动态过,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具有表达权,还具有评价权和人格权,是具有灵性的生命个体,具有无限发展可能的发展主体。

  二.对话的过程———互动

  对话中的语文教学是主体之间思维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一种创造性的互动交往活动。语文教学中的互动主要表现在:

  1.学生语文本的对话。文本的丰富性为对话提供了广阔的天空,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我们往往要求学生先预习文本,通过让学生提前进入文本,语文本进行广泛的对话交流,对文本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避免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无话可对,或是以片面的主观臆断进行无效甚至负效的对话。

  2.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进行备课,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备教材,教师语文本之间进行对话交流。教师要充分理解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掌握文本所要表达的主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如果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一种误解,容易将学生引入误区。

  3.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是课堂执行的具体表现,任何一堂合理的语文课绝不会是教师的独白课堂。教师要脱下权威的厚装,放下专制的架势,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尊重学生的体会感受,允许学生各抒己见。对话是在平等的状态下进行的。我们不该用旧眼光看待学生,认为学生知道的一定比教师少。现在的许多学生知识面广,通过广泛的阅读弥补了自身不宽泛的人生阅历,思想活跃,思维方式独特,往往出人意料的见解,我们要用开放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和知识的形成。对话不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播,意义的领会,还有情感的迁移,人格的感染。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仅要尊重教师的辛勤 ,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人意志,对话的最终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两种表现:竞争与合作。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竞争性的学习,拒绝与他人交流学习经验,暗自使劲。当同学有问题请教时,多不会全力相助,甚至假装不知道,这是一直存在于封闭、压抑状态之中的学习,久而久之,学习对学生来说不再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是一场孤军奋战的无烟之战。而对话式教学更倾向于合作学习,小组合作是对话式教学最通用的模式。在一个小组内,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或其他学习任务组织起来,共同探讨,既能取长补短,又能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学会相处;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又提高了个人的能力。

  三.对话的效应———超越

  对话的本质具有探究性和创造性, 是对未知领域的共同认识。对话是可持续的,一次对话往往会引起对话主体的探究欲望和创造潜能,会促进对话主体不断否定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就语文学科而言,汉语的内容丰富,汉语本身具有多义性使得理解上更是多元化的,这就开拓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促进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激起学生创造、探索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抓住文本的空白点、疑惑点引导学生去想象、探究、寻求答案,利用学生发言的精彩之处、歧义之处、表达不周之处,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深层对话。

  教学对话中,教师通过追问给与学生谈话的“谈资”,引导学生一次次超越原有的认识,深化对话内容,达到学生深刻理解文章主旨的目标。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与课文“牵线搭桥”使学生与文本“共度美好时光”,也为师生对话“蓄势”,引发下一轮对话。

  语文教学中,由于对知识习得的关注取代了对人的发展的重视,教师的课堂讲授成了照本宣科,其方法、形式千篇一律;由于过分重视终极评价,教师往往忽视学生的独特性进而抹杀学生个体的内在价值从而使得其潜在的动力与可能性在无形中被扼杀了。对话理论的引入不仅丰富了语文教学理论,也使语文教学从理念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虽然这并不是解决目前语文教学中诸多弊端的灵丹妙药,但它至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与思考空间.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