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的“张力”理论探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7-13 共1811字
摘要

  一、简述阿恩海姆“张力”理论

  视知觉是从眼睛接收到视觉刺激之后,一路传导到大脑接收和辨识的过程。包含视觉接收和视觉认知两大部分。简而言之,视觉接收是眼睛对所观看的客观物体的直接反映,而视觉认知是由视觉到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辨别看到的是什么,而正是这个部分帮助人们定义事物的式样。每一个人,都具有反映自己所见事物的能力,然而作为艺术家需要对事物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和清晰明确的表现能力。

  运动通常是指物体位置上的移动,它可以被人们直接或间接的观察到。《艺术与视知觉》一书所指的运动是艺术作品极为重要的性质--不动之动。具体来说,绘画作品中根本不存在真实的物理运动,但观者从绘画作品中仍然能够感觉到动势的存在,这正是由于画面所造成的视觉感受包含了“具有倾向性的张力”,艺术中的张力使画面增强了动感因素,突破了画面静止的二维空间表现事物的局限性。

  二、形成“张力”的因素

  在《艺术与视知觉》中阿恩海姆归纳了呈现知觉形式动力的三种基本物理式样:倾斜、变形和频闪。具体来说倾斜是指在垂直和水平为参照的空间和位置上的变化;变形是指有意识的改变物体自身量度比例等条件,以满足画面需要的一种方式;频闪是既统一又不同的视觉对象集合体产生的一种同时性的动态效果。

  (一)倾斜带来的画面动感效果

  阿恩海姆认为“如果想使某种式样包含着倾向性的张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它定向倾斜。”这种状态下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产生一种想要回归稳定位置的心理驱动力,在这种心理力的推动下,观者的视觉活动会产生一定的趋向性。例如 梵高 《星空》画面中天空部分蜿蜒漩涡状的短线和地面屋舍的平直线条,整幅画在这种夸张和对比中增强了画面的表现力,同时体现出了画家内心焦躁不安的情绪。

  (二)变形带来的画面动感效果

  阿恩海姆指出“某种形状的内在紧张力与表现性,可以通过使该形状被知觉为另一种比它简单的形状的变形而获得。”由此可知变形是充分展现艺术家对于作品中的物体所赋予的主观感受的有效方式。例如 格列柯《拉奥孔》该画的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故事,在画面中,远处的地平线被夸张地抬高了,画面中的人体比例被画家有意识的拉长,干枯瘦弱的躯体、夸张的肢体动作和扭曲的面部表情形成强烈的对比。

  (三)由频闪产生的运动效果

  《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讲到“强烈的运动效果可以从那些造成频闪运动的静止式样中产生出来。”罗丹曾说过“运动是从一种姿势向另一种姿势过渡”.艺术家们为了表现运动,也常用此方法去表现某种连续活动的各个不同阶段。

  三、将物理力转化为视觉力

  阿恩海姆指出:“从静态的自然物中也可以知觉到强烈的运动,因为这些自然物的形状多半是物理力作用之后留下的痕迹”.正如中国书法艺术,我们可以从书写印迹中来感受书法家在写作时是怎样的行为方式及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艺术家或是一种艺术风格中所表现的力的的方式和程度来体会画面背后呈现出的艺术创作状态。在艺术创作时所使用的媒介本身体现着一定的动感因素。当然,不同的艺术家,其笔迹也十分不同,同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创作时期,其笔迹也会有相应的改变。在实际的艺术创作活动中,艺术家需要借助身体四肢的运动去完成画面线条色块的排列组合。艺术的整个创作过程反应出艺术家所赋予画面的物理运动,可以通过画面笔触轨迹呈现出力及运动感。那么,在艺术创作中是将物理力转化为视觉力表现在画面中,使观者通过视觉力感受到物理力的作用,从而实现艺术的表现力。

  例如盛唐时期,吴道子创造了富有运动感和节奏感的“莼菜条”式描法,这种绘画手法所表现的人物衣裙带有随风舞动的动态,史记为“吴带当风”.

  四、张力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艺术与视知觉》一书运用了心理学理论解读了艺术中美的形成因素,以大量的艺术作品解释艺术理论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从创作者的角度分析画面的构成及画面中各种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出为了展现最佳的视觉效果和贴切的情感,需要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处理画面。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文化在世界上被越来越多地关注,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绘画,也展现出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如何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中去进行新的艺术探索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鲁道夫·阿恩海着,滕守饶。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王令中着。视觉艺术心理[M].成都: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3]王宏建。美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4]鲁道夫·阿恩海姆等着,周宪译。艺术的心理世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