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心理因素下同时期同体裁钢琴作品的差异性

时间:2016-11-04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11021字

  三、通过心理因素分析同时期代表性作曲家的同体裁钢琴作品中的差异性

  纵观中外音乐发展史,诸多钢琴艺术家为我们创作出众多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钢琴作品,在人类音乐史上奏响了华彩乐章,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艺术家们之所以能创作出如此海量的作品,除了因为有多种体裁类型作为依托,更主要的是在相同体裁基础上,作曲家们运用各自丰富的音乐语言讲述着不同的故事、抒发着不同的情感,而这些,恰恰是极大地受到心理因素影响的。这种影响广泛体现于作曲家的个性特征、创作风格、表现手法中,下面就通过两组同时期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钢琴家的作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和拉威尔、德彪西的钢琴独奏曲来具体分析。

  (一)对比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被认为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的"三巨头",其创作代表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音乐风格,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深远影响。这三位大师虽然年龄相差较大,但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他们的关系,他们在创作上具有密切的师承关系,他们相互影响、相互继承并发展,海顿相对于其他两位作曲家来说,在寿命和创作上都是最长的,海顿影响着莫扎特,莫扎特反过来又影响着海顿,贝多芬则是综合了海顿、莫扎特的特征,但由于个性、环境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及体裁选择又存在不同,表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他们三人的作品也常被拿来比较,海顿的作品多选择民间素材,表现出的情绪多是轻松、明朗的;莫扎特受贵族宫廷影响较深,早期风格是精致、典雅的,而后期他想摆脱生活上对贵族的依赖,想独立发展,作品也随之转向抒情性与戏剧性;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有着明显不同,他受法国大革命的影响较深,作品表现出英雄性,奠定了浪漫主义音乐的基础。

  海顿的作品多表现出乐观的精神,主要特点是轻松、幽默。他一生创作的交响曲有 108 部,52 首钢琴奏鸣曲,是非常少见的高产作曲家。最着名的代表作品如《军队》、《哀悼》、《鼓声》等,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风格的创始人。莫扎特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才华,他的作品不少呈现的都是愉悦、乐观的心态,但也一直受其内心惆怅情绪的影响。莫扎特一生创作了 754 部作品,他的钢琴作品非常丰富,钢琴奏鸣曲共有 18 首,这些作品没有刻意的炫技成分,却在在考验着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与音乐修养,那些灵动的乐思含蓄而深刻地表达着他内心的真挚情感,虽然他在现实生活中受到重创,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从不妥协,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这些积极因素都在他的作品中体现了出来,使他成为历史上十分罕见的音乐家。

  贝多芬共创作了 32 首钢琴奏鸣曲,他的钢琴奏鸣曲在创作风格上有较大改变,表现出热情豪放、对比强烈的特征,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热情》、《月光》、《黎明》等。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虽然都是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大师,但他们的作品都体现着其各自独特的个性与特点。下面,笔者将通过分析他们在个性特征、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体现出来的不同,来探讨心理因素在产生这些差异中所起的作用,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大师,为作品的教与学提供参考。

  1.个性特征。

  海顿出生于奥地利一个偏远的农村,父亲是马车工匠,母亲是厨师,由于家庭困难,没有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但他的父亲比较喜欢音乐,虽然连乐谱都看不懂,却学会了弹奏竖琴。他的父亲平时喜欢唱民谣,并以此娱乐妻儿,这样简单的生活为海顿后来的成就打下了基础,海顿在其熏陶下后开始研习音乐,表现出非凡的音乐才能。

  海顿的童年是快乐的,天生一副好嗓子,但是在他生活的那个小地方,不能为他提供学习音乐的机会。海顿不到六岁就跟着法郎克来到海思堡,这一变化对一个六岁孩子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由于海顿表现突出,8 岁时就加入了唱诗班,因经费短缺,为了饱餐一段,就拼命争取外出演出的机会。但教堂活动占去了太多时间,专门学习音乐理论的时间很有限,这使他无法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虽然他尝试着创作,但唱诗班指挥无暇给他任何建议,所以他只有自学。后来由于变声、恶作剧等原因,海顿被赶出去流落街头,这时候他意识到必须自食其力养活自己。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海顿受到了他人的眷顾,开始热切的研究音乐理论并创作,同时还教授学生,因为他的一个贵族学生,他进入了上流社会并为这种场合创作。海顿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十分珍惜这份安稳的工作,他勤奋努力,在维也纳音乐圈中逐渐有了名气。此后海顿主要为贵族服务,这也是他音乐创作非常重要的时期。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作曲家,他长期为贵族服务,实际上是奴仆,所以他内心很压抑,他精神上的哀伤与压抑,没有得到他妻子的同情与理解,他的妻子没有带给他一点温暖,没有为他解除矛盾和痛苦。但他性格善良、质朴,是一个人道主义者,这些性格在他的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他用自己的真诚与音乐给人类带来欢乐。海顿一生的经历虽然不平凡,但进入上流社会后生活较为平稳,稳定的生活、平和的心态,使他的境界日趋提升,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着鲜明时代特征与自身因素的完美融合,他把自己的爱心奉献给人类,给人类带来了希望与幸福。他早期深受巴洛克音乐风格的影响,作品大都结构简单、情绪欢快,风格华丽,他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巴洛克留下的优秀传统,同时还摒弃了巴洛克时期的冗长、繁琐等。他早期代表性的作品是Hob.XVI/11,G 大调,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很短,主题节奏性很强。中间的第二乐章则较长,"是三个乐章中最先进的,有两个不同调性的简短的主题,进行简单的发展,然后再现。最后的乐章属于嬉游曲风格".青年时期,他受古典主义的影响,创作了大量作品,到了晚年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达到了创作的高峰,他的作品受时代影响较大。虽然后期他对现实不满,但他对音乐的热爱、人们的同情及乐观的性格特征,使他的作品还是充满着轻松、愉悦、质朴,更多的体现了娱乐、幽默的性格。

  莫扎特是西方音乐史上最聪慧的作曲家之一,与海顿不同,他从小出生于音乐世家,幼年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被称为"神童",并接受了正规的音乐教育。从 6岁开始他就与父亲、姐姐一起到处演出,足迹遍布很多城市,这不仅挖掘了他的作曲才能,还大大拓宽了他的艺术视野。长大后他经历了丧父丧母的痛苦,经济非常困难,在生活的磨砺下逐渐培养起他的民主意识和艺术家的自尊。后来莫扎特奔赴维也纳成为一名自由艺术家,这是他创作的重要时期。莫扎特一生没有固定的职业,虽然海顿为他呼吁过,但莫扎特还是死于贫苦。虽然生活困难,但莫扎特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创作速度飞快。他喜欢钢琴,对此进行了大量探索,他立足于海顿之上并有了更大的发展,这在他的 18 首钢琴奏鸣曲有所体现。在奏鸣曲的形式方面,莫扎特"在采用海顿基本形式的同时,扩大了奏呜曲的矛盾冲突,完全表达个人的憎恶,使他的音乐走向浪漫主义的风格,同时也使奏鸣曲的创作达到最光辉的境地".

  莫扎特的奏鸣曲都富有歌唱性,表现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他的音乐乍听起来热情开朗、淳朴、乐观,细品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其中隐含着忧郁的情绪,正是其内心世界的细腻丰富,造就了他复杂多变的音乐特征,而这种矛盾也给后人演奏、诠释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困难,如何达到内外的和谐统一,大大考验着演奏者的专业水平。

  莫扎特的五首《巴黎奏鸣曲》--K·310,330 至 333,创作于 1778 年,他写 K·330时还不知道这次旅行带来的不幸,比较轻松、绮丽。而 K·310a 小调奏鸣曲则作于他的母亲在巴黎客死之后,他在巴黎生活贫苦,工作无着落,故乡政局动乱不稳,内心极为悲伤、苦恼,这些情绪都在其乐曲中得到了反映。虽然 K·311A 大调奏鸣曲显得柔美、纯朴,但还是充满着悲伤的音调,K·332(F 大调)显得较为平易近人,他的内心更倾向于歌唱性。

  贝多芬出生于波兰,是德国着名的钢琴家、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 32 首钢琴奏鸣曲,可以说钢琴奏鸣曲创作贯穿了他生活的始终。由于其钢琴奏鸣曲具有博大的构思、宏伟的气魄、丰富的内涵,被后人誉为钢琴作品中的"新约全书",是音乐史上的瑰宝。他从小跟父亲学钢琴,17 岁接触了莫扎特,后来又得到海顿的指引进修音乐。贝多芬"早期的音乐创作和风格多受到海顿和莫扎特的影响,随着他的成长,他显然不满足于在古典作曲家的严谨、理性、平稳中展现自己的音乐才华,"在学习与探索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贝多芬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是古典音乐与浪漫音乐的桥梁,他是音乐发展史中里程碑式的作曲家,他解放了音乐艺术,使其走向民主化,他最独到之处是伟大个性的体现,毫无保留的展示出人的情感。他的创作反映了他的个性,反映了时代的进步精神,作品以富有英雄性、戏剧性和思想性而闻名。

  贝多芬在剧院乐队工作时,受奈弗的指导,开始学习德国民族音乐传统的重大意义,并接受了启蒙运动的影响,激发了他对革命的热情。法国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口号,对他的心灵产生了巨大冲击,形成了贝多芬崇高的人生观。后赴维也纳学习,开阔了眼界,在学习期间,由于具有高超的即兴演奏技巧,他受到了维也纳上层社会的欢迎,他的音乐才能也随之得到了充分施展,这一时期的创作流露出乐观、奋发向上的情绪。然而,正当他的创作及演奏事业向上发展时,他患上了耳疾,直至最后彻底失聪,这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因为病痛他几乎想放弃生命,但对艺术的热爱使他无法因不幸而停止奋斗,音乐成为他生命的支柱,他没有像残酷的命运低头。完全失聪后,贝多芬陷入了孤独的世界,却也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他凸显了其奏鸣曲最富个性的音乐语言:极具穿透力和震人心魄的音响与柔声的呼唤。

  如前文所提到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具有密切的师承关系,海顿是古典时期前期的,莫扎特是古典时期的最高峰,而贝多芬是古典和浪漫时期的桥梁,正是由于他们三人各自不同的个性特点和特殊经历,才使他们在相同的历史时期下却各自绽放出迥异的艺术光彩。

  2.创作风格。

  创作风格是作曲家性格、思想情感、时代风气的混合产物,是作曲家个性在创作中的体现,是创造性与个性的融合。同一时代的作曲家其风格必会受到时代社会思潮、社会心理的影响。海顿天性平和,他的钢琴奏鸣曲散发着热情、乐观的气质,富有幽默感、亲和力,不像贝多芬的音乐那样热烈,这种风格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关系。他所生活的时代实行的是开明专制制度,经济发展较为迅速,当时人们对统治者和生活都充满着信心。海顿的创作风格还和他自身的性格、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他做了三十年的音乐奴仆,他遇到的主人十分喜爱音乐,为他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他不必为生计劳苦奔波,能把全部身心集中到音乐创作中。海顿的钢琴奏鸣曲主要是为教学和个人演出写的,具有平庸、淳朴的特点。他一生的多数时光是安稳、无虞的,再加上他乐观的性格,都决定了他的音乐特点。从小开始的乡村生活,使海顿的音乐体现出健康清新的气息,在它的作品中能感受到田园式的宁静,但是缺少激情与起伏,作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明朗、欢快的情绪。

  从听觉上来说,海顿的奏鸣曲不关心钢琴的歌唱性,致力于纯正的表情,作品表现出幽默、热情,他承继了巴洛克遗风,表现出中庸平和的美。他的音乐没有倾诉个人情怀,而是迸发着富有朝气的勃勃生机。音乐中的旋律暗示着音乐的性格、多变的情绪,对演奏者来说把握旋律特征很重要。海顿奏鸣曲有着鲜明的民族气息,富有华丽、乐观、想象的特征,在旋律手法上发展的更为多样。节奏是作曲家创作的基础,每一首作品都与节奏有着密切关系,不仅能体现作曲家的情感,还能使人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与他相比,莫扎特的奏鸣曲十分精巧、纯净,愉悦的表面下隐含着淡淡的哀愁。

  莫扎特的音乐倾注美好的理想,诉诸心灵,主题形象生动,富有歌唱性,表现出阳光般的明朗和乐观的情绪。在曲式结构上,海顿进行了精细的加工并使之趋向成熟。海顿奏鸣曲中主题形象较为单一,主题间的对比也不尖锐,而莫扎特的主题形象更为丰富,对比也更为清晰。

  莫扎特有着非凡的才能,善于把艺术与现实深刻的结合起来。他的作品的旋律与调性具有鲜明的特点,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决定了音乐的风格。他的奏鸣曲旋律色彩较为丰富,主要旋律是表达人的情感,有时像狂风暴雨,有时像湖面的波纹。他的音乐调性表现了不同的色彩,如 C 大调庄严有力;D 大调辉煌壮丽,是对他自己内心情绪的表达。在复调与主调方面,莫扎特融合了这两种结构类型,其中以主调音乐为主。他的主调音乐表现出多变性,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融合,两种类型相互交织在一起并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这是一种复调化的艺术。莫扎特创作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是个天才人物,表现出强大的融合创造力,他的阅历扩大了他的眼界,丰富、质朴的民间音乐,为他的创作输入了新鲜血液。莫扎特的奏鸣曲受多种音乐体裁的影响,包含复杂的特质,既有歌剧中的人物,又有钢琴协奏曲中的独奏乐器,还有交响乐中的戏剧冲突等。

  莫扎特音乐风格的形成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等有着密切关系。他生活在开明盛世,奏鸣曲显示出激动、热情的以免,表现出充沛的精力,多表达普通人的真实情感。

  莫扎特一生都在于病魔抗争,这对他的创作心理产生影响,疾病的痛苦成就了他音乐的深沉,但他很少抱怨自己的疾病,一个人默默承受。疾病没有打倒他,而是推动他从艺术世界中寻找出路,用旋律、节奏、和声的语言倾诉,表述人生的处境。莫扎特把死亡看作是生命的最后归宿,促使他不断地思考生的意义,他用钢琴与濒死的绝望作斗争,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他想做一个自由作曲家,但陷入了经济困境,为了生活不断的劳苦奔波。他的性格有内向的一面,把世界的矛盾、冲突藏在内心深处,将生活的不如意转化为旋律,产生震撼人心灵的力量。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德国,这个阶层正处于从封建阶段的奴仆地位向资产阶级'自由'艺术家过渡的阶段。贝多芬可以说是这个'过渡阶段'的典型代表。

  当他自觉地意识到人类的自尊和作为天才艺术家的内在自由时,绝对不能容忍贵族等级制度下所处的屈辱地位。贝多芬把自由看成是最宝贵的财富,爱自由甚于一切。"他早期的创作以莫扎特和海顿为范本,但也探索了发展奏鸣曲的新形式,如《悲怆》

  进行了很多新探索。他早期的风格延续了海顿、莫扎特的传统,同时又加入了自己的独创性,节奏上变化复杂,调性上不协调等,使其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中期创作不再受古典主义的束缚,形式更加灵活,也体现出了英雄性。欧洲启蒙运动倡导的个性解放思想渗透到贝多芬的意识中,对人类幸福的追求、世界和平的向往,成为他音乐作品的主题。为了表达心理感受,他置身于现实,他写作的东西是他人格的物化,这一时期是他创作的关键时期,也是其独特风格的形成阶段。晚期的最后五首奏鸣曲体现了贝多芬的创造性色彩,他使形式完全服从于内容,趋向于结构的自由、心理的探索、深刻的哲理等。他用自己尖锐的目光,把握住了时代的本质,反映了人类的斗争、希望,他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奏鸣曲创作中,并大胆的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由此他扩大了奏鸣曲的矛盾冲突,使奏鸣曲具有了戏剧性的音乐效果,远远超越了前人。

  3.表现手法。

  海顿为了表现出自己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在旋律、节奏、和声、曲式方面进行了独创。在旋律方面,海顿善用民间性音调,他的音乐多以一条主要旋律为主,其他声部作为陪衬,这体现了旋律的重要地位。海顿的音乐让人觉得亲切,主要是因为他的旋律通俗朴素,使他的作品散发出朴实自然的气息。海顿奏鸣曲的幽默特点不仅体现在旋律中,还体现在节奏中,他早期的节奏丰富多变,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动力。如作品中有大量的十六分音符;三连音的使用为旋律增添了趣味。在和声方面,海顿奏鸣曲强调了和声的纵向结构,使用了基本和声语汇,虽然和声语汇比较简单,但表达了作品的调式、调性。在曲式方面,"在海顿早期奏鸣曲中,第一乐章采用过奏鸣曲式,二段式,三段式,变奏曲;第二乐章采用过奏鸣曲式,二段式,三段式,小步舞曲;第三乐章采用过奏鸣曲式,二段式,三段式,小步舞曲;第四乐章采用过奏鸣曲式,三段式".海顿继承发展了巴赫的奏鸣曲式,曲式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世界的认识。

  奏鸣曲式形成于法国大革命前后,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都给音乐形式及内容带来了较大影响。

  海顿的奏鸣曲情绪欢快、幽默,要求演奏者做到语句流畅、节奏准确,这就要在演奏中重视手指触键的状态;海顿的奏鸣曲没有明确的速度范围,整体上是较为统一的,但为了避免呆板,表现出海顿奏鸣曲的风格,可以适当的运用延长、渐慢的自由节奏。

  莫扎特作品讲究"中庸",情感要自然的从心中发出,避免过分夸张的表情,又反对无表情、机械的演奏。莫扎特一生是悲惨的,但他的创作却是热情、乐观的,他把自己对生活的态度通过乐曲表现出来。所以他的奏鸣曲音色清晰、圆润,需要用典雅的情趣、剔透的音质来演奏。他的乐曲中使用了很多快速的十六分音符音群,要弹得有光泽、触键均匀,不要用力压迫键盘,要弹出古钢琴的颗粒感来。莫扎特是旋律大师,作品的旋律优美动人,他的作品中快速音群与优美的旋律线条形成对比,这得益于他的歌剧才能。莫扎特在日常生活中举止端庄,仪表整洁、优雅,这在创作中都有体现。所以演奏应力求高雅、和谐,不能有粗暴之举。莫扎特的奏鸣曲有很多装饰音和阿尔贝蒂低音,这些装饰音都是为用以表达内心世界的。阿尔贝蒂低音是莫扎特奏鸣曲中最为常见的,尤其要注意。莫扎特的乐曲丰富复杂,弹奏时要严格按照谱面标记进行,应该仔细揣摩找出最佳的换气点,弹奏出完美的效果。莫扎特的作品充满了童真、幻想,他的作品不像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充满了斗争和明与暗对比,他的奏鸣曲就像一条流淌在山谷中的小溪,欢快的前进,成就了作品的浑然天成,达到了行云流水般的境界。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打破了传统规则,丰富了套曲的结构内容,使形式更好地服务于内容,并创新了结构。钢琴奏鸣曲是多乐章的钢琴套曲,有着自己独特的结构。

  海顿、莫扎特一般都是安排三或四个乐章。贝多芬不循规蹈矩,他不按照常规创作,使音乐形式更为新颖,打破了乐章顺序的传统。一般来说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奏鸣曲都把重点放在第一章,而贝多芬则把重点放在了末乐章,全曲的感情都汇聚到末乐章。

  贝多芬用谐谑曲代替小步舞曲,增强了作品的动力性,使作品富有朝气。这是对宫廷风格的叛逆,转向了世俗风格。他还扩大了奏鸣曲的容量,倾注大量的情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调性安排上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经常使用远关系调,能制造出更强烈的调性对比,设计出更大的矛盾冲突。贝多芬能较好的运用这种手法,是因为他有着高超的想象力和结构技巧。在旋律方面,贝多芬善于运用上下行音阶式的级进与分解和弦式的跳进相结合,使乐曲更具有律动感。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表现手法独特,更为丰富多样,演奏时尤其要细心,注重旋律、踏板,适当处理奏鸣曲的力度与速度,分析奏鸣的结构特点,并深入理解贝多芬的心理世界,从而演奏出作曲家要表达的情感。

  海顿、莫扎特、贝多芬都具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作品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他们的作品通俗易懂,风格质朴,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宝贵财富。但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的心理诉求,这影响着他们的个性,进而影响到创作。深入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创作风格、表现手法,对在学习、演奏过程中准确理解、把握作品有着重要意义。

  (二)对比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独奏曲。

  德彪西、拉威尔是法国印象主义音乐的杰出代表,都是二十世纪法国重要的作曲家,他们的作品体现出了印象主义音乐的特征。他们在创作上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这与其心理倾向有关。德彪西、拉威尔都受印象主义和象征主义艺术的影响,但拉威尔并没有将自己束缚在印象主义艺术之下,而是体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在作品中融入了优雅的古典精神。人们经常把德彪西、拉威尔归为同类作曲家,是因为他们作品相似处多。但由于他们的内心世界不同、个性不同,他们的钢琴独奏曲还是体现出差异性。

  1.个性特征。

  德彪西出生于巴黎近郊,是伟大的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者。他八岁开始学习钢琴,22 岁就获得罗马大奖。他与法国象征派诗人和印象主义画家交往甚密。

  作为伟大的音乐家,德彪西让自己置身于时代中,观察社会的各种动态,内心迫切的想与时俱进。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灵敏感知、富于想象是他典型的个性特征;在思维方面,他不是一味地沿袭传统,而是敢于挑战,探究一切可能性,他确信音乐是一门潜力巨大、有待开发的艺术;他的音乐具有丰富的想象性,构成了独特的意境,形成了他音乐的特有灵魂。德彪西对世界的感知是审美的,这是其音乐创作的基础。

  他常常畅游于巴黎近郊,聆听微风的歌唱,观看空中的浮云,自然界的一切都令他心醉,他极力赞颂大自然的美。这种对世界的审美感知表现出他生活的独特感受与创作个性,这也是创作出优秀音乐作品的基础与前提。德彪西从小就不愿意和别人一样,在生活与创作中都是如此,他总是追求特色,这也与当时音乐中的个性追求有关。德彪西性格孤僻、脾气古怪,难以让人接近,应该说他最独特的个性是我行我素,不顾世俗舆论。"他有细致、敏捷、清晰、犀利、奔放的思想,他的脾气游移于暴戾与贵族式的冷漠之间。他不善交际,自我封闭,不喜欢上课,也不喜欢与人玩耍……他常常整天坐在椅子上思考问题,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他的印象主义音乐打破了传统,遭到了保守势力的攻击,他的作品公演时都引起评论界的巨大争议,但他不在乎,他认为只有打破陈规才能创新,为此作曲课上他常常与老师当面争吵,闹得不欢而散。

  为了追求与传统的分离,他从不向指责妥协,他说:"我绝不会将我的音乐限制在古老模式的结构中,我给予他们广阔的空间,给予他们自由和生命,这是我进行创作的唯一原则。"想象是音乐创作的阶梯,它是作曲家创作才能的标志之一,德彪西正是借助想象力等心理因素的作用,才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的。他尝试用印象主义的语言表现感知中产生的想象,在他的眼中,静止的事物都富有无穷的变化,他的音乐总随着想象飞扬,这些因素形成了其钢琴独奏曲的个性特征。

  拉威尔出生于法国与西班牙之间的一个小镇上。他兼有法国与瑞士血统,其母亲是西班牙人,他在巴黎度过了童年,他的家庭有着很好的音乐氛围,自小生活在浪漫的音乐气息中。七岁时开始学习钢琴,一直梦想着成为一名钢琴技巧大师。十四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预科,他并没有受学院环境的影响,而是大胆的追求创新,他尝试用一些新的音乐语汇与构思,为以后的创作奠定了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拉威尔的创作产生了影响,使其风格有所变化。由于身体状况他一直未能参与空中作战,母亲病逝后他更是深陷悲痛难以自拔,他一生未娶,母亲是唯一与他关系紧密的异性,因此这使他的精神受到重创,情绪低落,严重失眠,导致创作数量的减少。为了振奋精神,他开始参与公众活动,因后来遭到严重车祸,失去记忆,从此丧失了工作能力,后病逝。

  拉威尔的钢琴独奏曲数量不多,他将新颖大胆的和声与古典形式相结合,形成了自己作品独特的个性特征。"总的来说,相比其他举世瞩目的大作曲家,拉威尔的生活圈子狭小,艺术天地有很大的局限,纵观其作品,题材比较狭窄。"他的作品多是对景物的描绘和表现童话等,很少关注现实生活,也就是说音乐中缺乏对生活的热情,这与其想脱离社会现实的心理状态有关。

  2.创作风格。

  钢琴作品在德彪西的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他的钢琴作品能看出其音乐风格的变化过程。他的作品深受柴可夫斯基、肖邦、李斯特的影响,突出画面光与色的变化感,给人不同的印象。德彪西的艺术是一种印象的艺术,他不夸张、不强调,用轻快的笔触打动我们。他的手法看上去肤浅却深入透彻,深受美术印象主义和文学象征主义诗歌、戏剧的影响,他主张大胆革新,到大自然中寻找声与光的表现效果。

  德彪西打破了传统结构形式,他的音乐不追求严密的组织,偏重于追求标题的象征意境,作品中的感觉重于情节,用自由抒发、灵感的倾诉代替理性的逻辑结构形式。

  在音乐语言方面,他创作的旋律没有了传统悠长的线条,而是零散的形态。他在调式上使用了全音阶、五声音阶等,重视了调式的表现力,可以根据形象需要采取相应的调式。德彪西在和声语言方面体现了创新,摆脱了功能体系的束缚,丰富了和声进行的色彩效果。这使他的音乐表现出独具特色的个性,但也由于放弃了和声的功能性与逻辑性,使其音乐缺乏固有的内动力,只能在平静中领略飘逸的风格。德彪西很喜欢钢琴这种乐器,他在钢琴作品中运用了独特的音色,这几乎成了他印象风格的标志。

  拉威尔作品受象征派诗人和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这奠定了其作曲风格。他的早期作品很少涉及社会现实内容,具有朦胧的音调。他后期创作风格回到更为古老的法国传统,音乐语言更为朴素严谨。在钢琴作品方面,拉威尔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德彪西。

  他的钢琴作品可以分为自然、异国风情、模仿、舞蹈四部分。他致力于探索新颖的音乐风格,他把艺术创作富有独立个性作为追求的目标,他的作品大都建立在过去的传统上。拉威尔注重旋律的运用,作品中的旋律线条比较精致。与德彪西的朦胧相比,他的音乐带有明亮的色彩,同时他的音乐幻想性较少。拉威尔的作品调性感较为清晰,保持了古典的以调性为中心的原则。他的作品中几条旋律相互作用,曲式上多遵循条理,在整体形态上表现出实实在在的客观感。拉威尔是富有时代感的音乐色彩大师,在钢琴独奏曲上表现出色彩斑斓的世界,使其音乐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

  3.表现手法。

  人们在德彪西身上看到了一个革命者、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形象,因为他的作品背离了常规,人们纷纷指责他。他把印象画派和象征派诗歌艺术移到音乐中,有梦幻般的效果表现情感;他运用色调对比,将和声解放出来,他是一个杰出的发明家。德彪西的音乐特征通过音乐语言,即调式、和声、调性表现出来。为了摆脱传统束缚,他使用了大量新的音阶结构,形成新的调式结构。德彪西作品的成功很多归功于恰当运用了和声手法,这是他个性风格的体现。他对色彩的追求远胜于旋律,他用和声渲染气氛、变化色彩、编织乐曲结构,并不断地探索新的和弦。他在和声方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和声进行及和弦的使用上,他不满足于传统模式,自由使用不协和和弦成为一大创新,这归功于他不懈的追求心理。为了追求不同的音响效果,特在使用和弦中尝试了不同的音列组合。德彪西生活的时代,调性已经衰微,这时的音乐没有和声进行的标准化规则,我们无法简单地判断出德彪西作品的调性,他的作品具有新调性音乐的特点,不再通过传统方式建立调中心。他在调性方面主要通过设计持续音、重音等建立调性。结构是音乐的载体,德彪西在结构方面也进行了变革,摒弃了传统模式,主要采用"流体运行"和"块状拼贴"的手法,使用这两种方法,虽然看似矛盾,但本质是统一的,能给人模糊、跳跃的感受。在德彪西的作品中,"块状拼贴"用的比较广泛,更强调对比和多主体、多段落的自由组合、拼贴。

  拉威尔继承了传统和声,但和声写作复杂化。他运用七和弦、九和弦等来支撑他多彩的旋律。他在音乐语汇上采用了很多新的手法,这引发了声音在色彩上的变化,甚至还影响了德彪西,但晚年他的风格开始有所转变,大量运用平行和弦,能产生不协和的平行式音响效果。他还喜欢用传统和声外的和弦营造绚烂的色彩,但又不愿放弃传统和声体系,融合在一起营造出绚烂的色彩感觉。拉威尔创作的钢琴作品,使用的多是传统调式,并引入了教会调式。旋律起着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拉威尔很重视旋律的作用,大量使用叠句旋律,给人一种回环往复的感觉,表现出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节奏上,舞曲的体裁特点在他的作品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德彪西和拉威尔的钢琴独奏曲都有印象派音乐的特点,却又各具特色,只有把握作曲家的心理特征与创作风格,才能达到更好的演奏效果。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