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艺术心理学论文

呼麦的演唱艺术特点探析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231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音乐心理学视角下的呼麦艺术研究 
【绪论】呼麦的演唱艺术特点探析绪论 
【第一章】呼麦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 
【第二章】呼麦演唱发声原理与演唱技巧 
【第三章】呼麦艺术产生的心理依据 
【第四章】呼麦艺术濒临失传的原因及传承保护 
【结语/参考文献】基于音乐心理学的呼麦演唱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绪 论

  一、本研究的缘起

  “呼麦”,是北方游牧民族一种古老而又独特的艺术形式。古老,是指它的产生年代;独特,是指它的演唱形式。它的独特体现在一个人可以同时进行两个声部的演唱。“呼麦”的产生年代目前尚无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产生较早,由来已久。甚至有人认为,自从蒙古民族产生以来,就有了呼麦这种艺术形式。然而就是这样历史悠久,发展成熟的艺术形式,多年来竟然深藏山林无人知,从它的“再现”到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远远不及它悠久的历史。目前随着各种形式的宣传与推广,“呼麦”已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与重视,2005 年 9 月,呼麦已成功申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6 年,呼麦被成功列入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对“呼麦”一种很好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了解、研究呼麦的人还不是很多,对其独特的演唱发声原理、演唱方法和技巧、演唱历史与风格特征等的研究就更加薄弱。这种状况与其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份和保护,传承与发展的要求很不相符。这一学术研究的薄弱现状和研究的必要性成为摆在音乐专业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挑战。本研究将从音乐心理学角度,对“呼麦”艺术的独特发声原理、演唱方法和艺术特征等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研究,丰富对这种宝贵艺术遗产的学术成果,对其保护、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 、已有研究成果综述

  “呼麦”是蒙古草原上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历史悠久,但是分析研究它的文章并不是很多,这也与它的发展现状有关。莫尔吉胡老师 1985 年对“浩林·潮儿”(当时莫尔吉胡称之为“浩林·潮儿”,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呼麦”)的研究在我国尚属首例,在世界也处于领先地位。1940 年,前苏联作曲家阿卡西诺夫(A﹒N﹒Aksenov)访问图瓦并出版了相关着作;1969 年,西斯洛夫。希提洛夫(Vyachesloav Shchurov)发表了研究图瓦喉音的文章;接着就是莫尔吉胡 1985 年对“浩林·潮儿”的研究;后来达桑宝,樊祖荫,乌力吉昌等人也在相关文章里提到了“呼麦”.这一艺术形式的“再现”与“崛起”,已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现在有一些专家,学者已经开始关注并对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也有一些科研成果与文章发表。

  但是仍然是数量有限,屈指可数。笔者在中国期刊网上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_世纪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7 个数据库进行了跨行搜索,仅仅搜索到了 28 篇相关信息。其中博士论文并无涉及,硕士论文仅一篇,还有 10 篇左右的报纸报道,这样算来,研究“呼麦”的学术论文也不过只有20 篇左右,可以说是少之甚少。目前这些相关文章大多对“呼麦”的发声方法,种类曲目,产生渊源和发展现状都有所涉及。但是笔者认为其研究深度有些方面相对而言还是不够。

  就其发声方法来说,大都只有理论的叙述,并未做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分析。对于“呼麦”这样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我们有必要进一步的弄清楚它的发声原理。因为大多数“呼麦”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认为,“呼麦”的发声学习起来较为困难。2003 年蒙古国国际呼麦大赛中唯一获奖的女呼麦歌手文丽在演出的同时也从事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她认为,目前“呼麦”的学习缺乏系统性,没有统一的,科学的教材来指导,仅凭老师的口传心授,大大限制了“呼麦”艺术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呼麦”的发声方法做进一步科学,系统的研究;再就其产生渊源来说,大多数研究者都引用了一些传说,有些学者也进行过田野工作,但是都未对其产生的心理根源作深入的剖析。我们说任何事情的发生与发展,都有一定的心理背景做支持,所以笔者认为要想深入的了解“呼麦”,应该就其产生的心理原因做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对现状的分析较全面,也很到位,一些文章对产生目前这种状态也有一些分析,但过于表面化,并未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呼麦”目前的状况不容乐观,处于濒临失传的边缘。要想保护它,传承它,就必须要了解它失传背后深层次的心理因素。就笔者了解目前并无论文涉及于此。

  三 、本研究的学术要点、难点及研究方法

  本研究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研究“呼麦”,主要切入点有三个方面:1.从物理学、生理学等角度对其发声原理进行科学研究。2、对其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进行总结分析研究;3、对其产生渊源以及发展状况进行民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呼麦”独一无二的双声部演唱方法是其独具魅力之所在,其发声演唱方法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个颇具吸引力的谜。但是就笔者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只有台湾的蔡振家的《人可以同时唱出两个声音吗?泛音唱法的物理基础》以及美国《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中《图瓦呼麦者》两篇文章论述了此问题。大陆学术界对于呼麦发声原理的实证性研究笔者尚未找到成熟的科研成果。笔者以自己对呼麦演唱所做的频谱分析,结合《人可以同时唱出两个声音吗?泛音唱法的物理基础》和《图瓦呼麦者》两篇文章中已有的研究成果,从声学、物理学、艺术学的角度去进一步探究和揭示其发声原理、形成的生理机制以及学习和演唱技巧,这对于对于人们进一步了解和认识该艺术形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因此,这也是本研究的重点、难点,其成果也必然具有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还希望从民族音乐心理学和音乐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呼麦的形成、发展状况进行初步研究,探究其艺术表现特征及其文化依据,丰富音乐心理学研究成果。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