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响艺术论文

新媒体视野下音乐音响档案的创新应用探究

来源:人民音乐 作者:靳婕
发布于:2023-01-13 共5133字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人们为了记录音乐,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乐谱,如四线谱、五线谱、简谱、减字谱、工尺谱等。19世纪,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又开始发明记录声音的机器,直至发明家爱迪生成功发明了能够录音的留声机,开启了音乐记忆的新纪元。一百多年过去,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录音技术和声音载体也更新迭代,虽然蜡桶、钢丝带、黑胶唱片、磁带等等已经成为“过去式”,但这些音乐音响档案所承载的内容仍然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在音乐院校图书馆里,音乐音响档案是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师生进行学习、教学和研究的资料保障。近些年来,国内的音乐院校图书馆相继对馆藏音响档案,尤其是黑胶唱片进行了数字化转换,搭建特色数据库以便读者进行检索查询和欣赏。那么,作为研究和管理者,面对数量可观的音响档案,怎样使这些实体资源和数字化的资源“鲜活”起来,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不是“沉睡”在书库中或者硬盘里?本文以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为例,就音乐音响档案的创新应用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馆藏音乐音响档案的现状

  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自1964年建馆以来,作为音乐专业文献的收藏、服务与学术研究机构,本着突出音乐专业特点的原则,围绕为教学、科研服务的主题,以音乐专业文献资源建设为重点,实体与数字文献共同发展,并重视中国传统音乐及艺术档案特色资源的建设,积累了数量可观的音乐专业资料。根据馆藏资源统计,音乐音响档案占比显着,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一是建院初期至1 985年收藏留存的音响资料,主要以黑胶唱片为主,数量为三万余盘;二是1980年复院后至1995年期间收藏的音响资料,主要以开盘带、盒式磁带为主,数量为一万余盘;三是1995年以来收藏的激光唱片,数量为四万余盘;四是2003年以来收藏的传统音乐音响资料,主要是我馆传统音乐项目组在专家学者的指导下,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地采录的传统音乐资料;五是图书馆多年来收集积累的专家学者的音响资料,现为我馆艺术档案的重要资源。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 周年红色主题影音资料展现场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 0 0 周年红色主题影音资料展现场

  在传统图书馆时代,这些音响档案在为师生提供欣赏服务方面功劳卓着。随着录音技术的进步和录音载体的更新迭代,20世纪80年代以后,盒式磁带以及CD光盘先后成为主流音乐载体,黑胶唱片被送入书库进入尘封状态。直至2007年以后,新媒体技术应用于对音响档案进行整理并数字化方面。2011年,笔者带领院系学生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开始对馆藏黑胶唱片以及盒式磁带进行整理,并做修复与数字化研究。由于图书馆经历过几次大规模搬迁且保存环境欠佳,出现了诸如唱片盘面附着尘土、霉斑、变形等状况,还有的唱片因为长期挤压破碎而无法修复。

  课题组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方面展开多方调研,走访大陆、台湾的多位专家,进行详细的咨询和探讨,获得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对馆藏音响档案进行仔细的排查,针对馆藏的黑胶唱片及盒式磁带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在清洗、修复处理及数字化转储方面进行研究和反复实验,总结出一套适合本馆黑胶唱片及盒式磁带修复及数字化的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案,得到课题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在课题组的推动下,我馆于2018年申请了黑胶唱片整理专项资金,利用新媒体技术,将课题研究成果全面应用到对馆藏黑胶唱片进行系统的抢救性整理工作中,使黑胶唱片的保存状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1

  二、新媒体与音响档案的创新应用策略

  在对馆藏音响档案整理和数字化的过程中,我们力图从文化角度切入,兼顾历史,通过对音响档案分类整理出戏曲(重点为京剧)、曲艺、歌曲等内容,以专题形式对音响档案进行二次发掘利用,开展多元化的创新应用与服务。

  1. 融入创新思维,举办专题文化活动

  充分挖掘音响档案的文化历史内涵,利用新媒体技术融入创新思维,策划推广展示活动,是我们探索音响档案创新应用的策略之一。通过主题展览、阅读讲座、沙龙等多种活动形式,将传统单一的音响欣赏方式转化为立体、多元化、互动式、学生主动探寻的复合阅读方式,对黑胶唱片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解析,解读历史的声音,助力学科服务建设,提升教学效果。

  2019年,在我馆的第四届“中华传统文化工作坊”活动中,我们以“历史的回声———黑胶唱片永不过时的经典”为主题,举办了馆藏黑胶唱片的珍贵版本欣赏、邀请专家教授做专题讲座以及百年老唱机的展览等系列活动,向师生大力推广展示黑胶唱片及形制各样的播放设备,从中领略唱片所蕴藏的文化魅力。

  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我们从馆藏黑胶唱片和影音资源中提炼出红色主题的内容,以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不懈奋斗的历程为主线进行策划设计,成功举办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主题影音资料展”活动,充分挖掘唱片的历史文化价值,引导师生追溯革命先驱的光荣历程,传承红色经典的艺术精华。

  这次主题展览是我馆在挖掘应用音响档案、举办校园文化活动方面的重要尝试,从展览形式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利用新媒体多元化呈现+沉浸式体验激发师生学习的兴趣。展览采取线上和线下联动的方式,线上展览利用图书馆微信公众号这种开放性媒体,面向大众推出二十期馆藏红色主题资料系列展,每期由馆员根据馆藏进行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的编辑,由学生助研担任排版;线下展览通过精心设计的展板结合二维码扫码视听、珍贵唱片展陈结合唱机播放欣赏以及以学生为主体的“快闪+小型音乐会”等多种方式呈现,展览现场将音乐演出、红色主题资料、新媒体相结合,使静态的唱片“鲜活”起来,用音乐展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使观众的沉浸式体验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图书馆综合建设和创新服务的成果。

  2. 策划新媒体阅读,推广传统音乐文化

  在举办文化活动的同时,笔者还策划设计了传统音乐电子杂志《土风·乐话———传统音乐采风掠影》,该案例依托我馆的特色馆藏“中华传统音乐资源库”,利用新媒体技术,融入创新理念,将我馆自采自录的传统音乐的音视频档案、图片和文字进行二次开发编辑,以不同地域、民族为着眼点,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以一种新媒体阅读形式呈现专题采风活动,从PC端、智能手机端等多途径推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这是纸质文献和数据库阅读的补充、延续和扩展,更适合新媒体时代传统音乐的学习与传承。

  传统音乐电子杂志自创建以来,其图文声像并茂的“活态”展现方式,使读者能够较为直观、快捷地了解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事项,对师生进行学术研究以及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一定的帮助,得到了师生读者的充分肯定,同时,也得到了业内同行院校的一致认可。该案例曾在2020年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新常态、新技术、新服务—携手构建智慧图书馆”学术研讨会获得三等奖和最佳人气奖。

  3. 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升创新能力

  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曾说:“一个图书馆的成败关键因素在于图书馆的工作者。”2因此,在现代图书馆里,具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是第一资源,直接影响创新服务模式的构建和读者多元化需求的满足。近年来,我馆在发挥人才专业优势、激发馆员创新能力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一是鼓励馆员走出去,与图书馆届、兄弟院校同仁学习交流,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二是鼓励馆员利用新媒体策划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校园文化,打造图书馆的文化活动品牌,而且为馆员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专业所长的机会,直面挑战与职业不同的角色。

  笔者曾被派出参加上海音乐学院的培训,承担相关课题的研究,熟悉馆藏黑胶唱片资料的状况,因此2021年策划设计了“庆祝建党100周年红色主题影音资料展”,利用新媒体线上和线下展览相结合、招募学生参与音乐会的演出和快闪,这种形式在我馆历次文化活动中尚属首例。在馆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馆员也积极响应,尝试做微信公众号的文案编辑、展览的设计布展者等不同的角色;在展览期间,又担当起展览的导览员、演出的舞台监督和展品的维护者。馆员们凭借对百年党史的了解和专业知识,秉承主动创新的服务理念,确保了展览活动的高质量和专业性。此次活动同时也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并接受了新华社的采访,在新华社媒体平台报道的当日点击量近两百万。

  音乐专业背景的馆员“跳出”图书馆固有思维的束缚,不拘一格的工作风格在此次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优势,参与其中的馆员们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有了新的认识,增强了职业认同感和工作自信。由此可见,做为音乐音响档案管理者和研究者,只有通过专业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提升创新能力,才能深入挖掘音响档案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融入创新思维使之“鲜活”起来而不再沉寂。

  三、新媒体视野下对于音响档案进行学科研究的意义

  1.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看

  以音响档案中的黑胶唱片为例,自20世纪初黑胶唱片进入中国到1949年,这期间国内唱片公司累计有六十余家,录制了数万种唱片,涵盖戏曲、曲艺、歌曲等多种体裁和题材,记录保存了大量中华传统音乐,是极其珍稀的文化遗产。目前,国内研究这一时期的专着主要有:1.1959年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中国音乐研究所藏唱片目录》;2.1964年中国唱片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唱片厂库存旧唱片模版目录》;3.2009年出版的葛涛着作《唱片与近代上海社会生活》;4.2013年出版的钱乃荣着作《上海老唱片(1903—1949)》;5.2013年出版的郭明木着作《听见厦门历史的声音———1905—1949厦门戏曲音乐唱片存档及考释》等。研究者们主要从音乐史学、音乐文献学等学科角度对1949年以前国内唱片的发展进行考证与研究,但对于专题性唱片的研究以及1949—1985年期间国内出版的唱片的研究着作或论文尚不多见。

传统音乐电子杂志的封面
传统音乐电子杂志的封面

  笔者在知网上以“唱片&版本”为检索词进行查询,共有217篇论文涉及“唱片&版本”,其中143篇为音乐舞蹈学科,占比59%;研究主题以演奏版本和版本比较为主。目前,利用新媒体技术对音响档案资源进行数据转化整理之后,音响档案为音乐学、图书馆学、档案学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更多可拓展的层面。

  2. 从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看

  音乐音响档案的管理者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型兼研究型的职业,从业者要求既有音乐专业背景,又具备图书馆学或者档案学专业知识,但目前音乐院校图书馆这种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因此,加强音乐与图情、档案跨学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培养音乐档案管理和研究的专门人才,有助于提高音响档案管理者的专业素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加强职业的认同感。

  在音乐档案人才培养方面,上海音乐学院在国内率先迈出坚实的一步,于2018年和2019年先后主办“高校传统音乐视听档案建设工作坊”“珍贵历史音乐档案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研修会”,以及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目的就是针对我国当前音乐档案专业人才,尤其是兼修音乐、图情、信息等学科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稀缺的现实问题,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能力尚不可企及的大背景下,对现有档案从业人员的高水平培训成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路径。3

  从应用的角度来看,音乐音响档案不仅是音乐学或者音响档案管理者、研究学者的宝贵资源,更有待向社会推广。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说,目前音乐档案在整个档案学研究和音乐研究过程中均属于相对边缘的领域,但不可忽略其成为中心的意义和价值,因为所有的边缘都有成为中心的可能性,而所有的中心也都离不开边缘的支持。那么,作为音响档案管理者或图书馆、档案馆馆员,努力推动音乐档案工作的发展,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音响档案的学科研究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结语

  今年“4·23世界读书日”,中国艺术研究院将该院收藏、建设的“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数字平台上线试运行,向公众免费开放,“将这些文化遗产与世界共享,不仅为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保护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促进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4。中国艺术研究院这一开创性举措引起学术界和社会的极大反响,也为国内各音乐院校图书馆树立了新媒体资源开放共享的典范。我馆将进一步以新媒体为支撑,依托馆藏音乐音响档案,创建文化活动品牌,拓展多元化的服务模式。同时,期待国内音乐院校图书馆联盟也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协调合作,联合搭建一个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不仅能够集结各高校的特色资源和科研成果,而且以创新的多元化方式保护并展现音响之美、音乐之美、历史之美,使之成为一个传播和弘扬各民族、各地域音乐和传统文化的新阵地。1

  注释

  1(5)靳婕《新媒体时代历史声音文献数字化解决方案——以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馆藏老唱片为例》,《中国音乐》2021年第3期,第80-85,91页。

  2段红智《新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员角色新定位》,《科技资讯》2019年第17期,第182-183页。

  3珍贵历史音乐档案(音视频与纸质)处理与保存专业人才培训班招生通告(一)(2019-06-17)[2022-5-20].https://zgysyyw.shcmusic.edu.cn/2019/1228/c457a6364/page.htm

  4卢旸《世界的记忆——中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上线》,《音乐周报》2022年4月27日第A05版。

作者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原文出处:靳婕.新媒体视野下音乐音响档案的创新应用探究——以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为例[J].人民音乐,2022(11):74-7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