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音乐论文

多维视角下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积淀、发展潜力和当代价值

来源:北方音乐 作者:张楚楚,李秋艳
发布于:2021-09-10 共2888字

凤阳花鼓论文范文第六篇:多维视角下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积淀、发展潜力和当代价值

  摘要:在我国漫长的文化发展史中,诞生了以凤阳花鼓为代表的优秀传统艺术文化。随着时代发展,凤阳花鼓已经成为安徽省的文化品牌代表,更是整个皖东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象征。斗转星移,王朝更迭,凤阳花鼓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与形式,蕴含了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对生活的思考。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由于自身的独特性,它承载着不同形态的功能,但也始终与特定时期的文化、经济息息相关。如今凤阳花鼓已经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显示出了勃勃生机。本文将在当前新阶段的多维视角下,通过深层次的挖掘分析,来认识了解凤阳花鼓的历史积淀、发展潜力和当代价值。

  关键词:凤阳花鼓;艺术探究;多维视角;

  尽管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浩如繁星,但是凤阳花鼓艺术也绝对是其中星光璀璨的那一颗。因为它始终扎根于人民群众,厚重的历史底蕴使得这项艺术迸发了超乎寻常的生命力。通过它,我们可以了解王朝兴衰,了解底层民众,甚至了解我们整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今时代,是科技爆炸的信息化时代,再加上申遗成功的巨大知名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到这一门艺术。不断扩大的影响力,不断增加的研究凤阳花鼓艺术的专业人士,都极大的促进了凤阳花鼓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凤阳花鼓.png

  一、独特的起源

  (一)源于凤阳本地

  出身凤阳的朱元璋从小穷苦,即使后来贵为皇帝,这一生也并不好娱乐享受,却偏偏爱看家乡的花鼓戏。这说明,明朝之前凤阳本地就已经出现了花鼓戏,至少也是雏形。同时,正史中也有记载,凤阳人擅长击鼓互歌,唱词玩灯。所以源于凤阳本地的这个论点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二)凤阳花鼓是作为一种外来输入性的文化在明朝初年从江浙一带传入凤阳的

  根据古代文人的故事笔记比如《梦梁录》及《都城纪胜》等,我们可以确认江浙地区的花鼓艺术能追溯到南宋时期。而凤阳花鼓正式成型大约是在明朝初年,再结合当时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历史背景,所以凤阳花鼓在很大程度上是明初时期,从江浙流传到凤阳,然后杂糅了凤阳本土文化后正式成型的。这一论点也得到了很多学者的支持。

  二、不同的社会功能

  在不同历史时期,在不同阶级的人看来,凤阳花鼓的功能属性是不一样的。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描述凤阳花鼓不同的社会功能属性。

  (一)政治属性

  第一,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一方面,为了瓦解以前张士诚统治江浙地区所笼络的人心,消除残存力量聚众造反的隐患;另一方面,为了修建中都--凤阳,使自己的家乡繁荣富裕起来,朱元璋便从江浙区域尤其是苏州强行迁徙了大量民众包括许多富商和文人来充实凤阳。在这个过程中,花鼓随着移民从江浙流入凤阳。这从侧面说明了,如今的凤阳花鼓当初的政治附属功能。第二,大量移民迁入凤阳后,既要面对繁重的劳役,也要忍受背井离乡的苦痛和当地人的欺凌,生活异常困苦。而后来,朱元璋放弃修建中都,再加上自然灾害频发,导致凤阳本地人的生活也变得特别艰辛。他们便只能在凤阳花鼓的唱词中道出心中的不满。而这些特殊的凤阳歌后来成为了乱臣贼子煽动民众造反的手段之一,也成为后来的清朝统治者抹黑前朝的政治工具。

  (二)社会生活属性

  无论是以上所说的明初那个时候,还是后来乃至建国后的灾荒时期,当人民开始逃离那片被饥荒所笼罩的土地时,凤阳花鼓就成了他们一路上活下去的根本。通过卖艺乞讨来谋生,表演的内容视情况而定,有民间小曲、身世述说、劳动感悟以及祝福话语等。慢慢的,出现了职业的花鼓艺人,这项艺术不再仅仅是乞讨的工具,而成为了艺人们安身立命的手段。

  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我们在凤阳花鼓具体的表演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其综合性的艺术特征。这也从侧面突出了以上所说的不同的社会功能属性,更证明了凤阳花鼓在传播过程中杂糅兼济,不断发展的历史事实。

  (一)曲艺形式

  曲艺的主要特点表现在"说"和"唱".这项艺术博大精深,也是我国的一项优秀传统民间艺术。而凤阳花鼓中最实用的就是说和唱,毕竟它是作为一种乞讨工具而流传开来的。在行乞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所见所闻灵活地说故事或者唱一些祝福的吉祥语,更能有效的得到赏钱。展现曲艺形式的灵活性的另一方面在于一人可以扮演多个角色来说出或者唱出相应的歌词,这样在逃荒的过程中即使只有一个人也能进行效果不错的凤阳花鼓表演,从而增加乞讨成功的几率,也就增加了活下去的几率。

  (二)舞蹈形式

  身处太平年代,不需要逃荒乞讨的时候,凤阳花鼓便会展现自己的社会功能属性,成为一种登堂入室的表演形式。现在知名的双条鼓表演,就是凤阳花鼓去掉了说唱后演变而来的。从最开始的凤阳花鼓中的肢体语言,慢慢地吸收其它舞蹈形式,最后演变成知名的民间舞蹈艺术。如今凤阳花鼓舞蹈艺术的魅力愈发深入人心,在多届官方举办的文艺演出上,凤阳花鼓舞蹈总能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人们对这项中国传统优秀民间艺术更大的兴趣。

  (三)民歌形式

  一方面,在历史上,有直接以凤阳花鼓命名的一系列民歌,可以真实的反映底层民众的生活现状。另一方面,从二十世纪至今,歌唱家们以凤阳花鼓为基础,进行的相关改编创作。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充满了凤阳花鼓艺术的发展历程,在传播过程中,它一方面可以结合当时时代事件,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另一方面相当于日常生活的提炼,可以寄托人民对某一事物的向往或者怀念,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四、传承方式的变化

  亲缘传承开始由内往外。在古代,很多谋生手段向来都是传男不传女,多是家族式的,比如最常见的父传子。而当前社会,信息爆炸,一方面,大多数年轻人对民间传统艺术不感兴趣,另一方面,物质生活丰富导致人民更多的追求精神愉悦,有时间也有资本来学习凤阳花鼓。为了将这项艺术传承下去,很多老一辈的艺术家们不再敝帚自珍,而是很高兴更多的外来人开始学习凤阳花鼓。从民间的言传身教到如今的更加系统完善的课堂教学。目前,江苏、安徽等地的很多学校都开设有凤阳花鼓课程,专门教导这项传统民间艺术,并努力地在寻求创新和发展。

  五、对其它艺术的影响

  凤阳花鼓艺术内涵丰富,从反应底层民众的艰苦生活开始,慢慢扎根于人民,到最后成为悲苦文化的一种代表。同时由于作为行乞工具而带来的极强的传播性,使得凤阳花鼓具有了深远的、广泛的艺术影响。而且,随着时代变迁,这种影响愈演愈烈。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凤阳花鼓顽强的生命力。

  六、当代重要意义

  我们说过凤阳花鼓最开始是一种行乞工具。在今天,凤阳花鼓不仅有了更丰富的艺术内涵,更有着意义非凡的使命。这项优秀传统艺术展现了巨大的品牌价值,随着人民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仅有利于当地经济产业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施与进步。

  七、结束语

  进入新时代以来,凤阳花鼓展现了愈加蓬勃的发展气息。它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变得愈发积淀深厚。我们需要做好对凤阳花鼓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更加深入的去挖掘其内在价值,使其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参考文献

  [1]张瑞全,凤阳花鼓艺术低龄化传承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 2018 (4) :61-63.

  [2]谌曾灵凤阳花鼓的民俗艺术审美层次界说[J]蚌埠学院学报,2017 (5) :180-184.

  [3]杨祝祥,凤凰崇拜语境中的凤阳花鼓文化解读[J].黄山学院学报, 2014 (2) :77-80.

作者单位:蚌埠学院
原文出处:张楚楚,李秋艳.多维视角下的凤阳花鼓艺术探究[J].北方音乐,2019,39(15):71-72.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