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运动训练学论文

高校艰苦专业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特点分析

时间:2015-03-07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3889字
论文摘要

  体育运动习惯是个体和特定场景之间经长时间形成的稳定性联系[1],包括运动场所、形式、项目类别、稳定性和不良体育运动习惯等。艰苦专业通常包括农林、水利、地质、矿业、安全、测绘、远洋运输、社会福利以及监狱劳教管理等,对口就业的单位大多地处偏僻或工作条件恶劣,因而被称为艰苦专业[2]。研究艰苦专业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特征,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促进国民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文章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艰苦专业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

  采用分层抽样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1452份,合格问卷 1360 份,合格率 90.67 %,数据处理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得出结果。

  2 分析与讨论

  运动是良药,让大学生拥有参加体育运动的习惯是大学公共体育课的目标和意义所在。有研究表明45 %的男大学毕业生,10 %的女大学毕业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60 %的男毕业生,15 %的女毕业生形成体育特长[3]。从“不自然,有意”到“比较自然,似乎已经有了从事此种活动的欲望”,再到“不经意间做出某种行为或动作”,一旦跨入这个阶段,习惯通常会伴随一生[4-7]。

  2.1 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养成基本情况分析
  
  艰苦专业大学生多为理工科,通常家庭经济比较困难,学习处于中上等,男女生比例不协调甚至没有女生,将来工作的环境艰苦,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拥有很多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特别是刚入校的大学生,生活方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调查发现,艰苦专业大学生喜欢体育的程度,男生约为女生的2.5倍,喜欢体育的程度处于中间水平的男女比例基本接近,调查人数中一半以上学生表示喜欢体育,对体育没有兴趣的学生大约为调查总数的5 %左右,见图1。【1】

论文摘要

  
  态度决定一切。笔者认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对于体育的态度除和自身有关系外,也和学校对待体育的态度以及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生的影响及体育运动氛围有关。大学生的生活相对独立自由,有很大的群体性趋势。本研究结合我国的体育人口判定标准及其操作定义“每次运动30 min以上,每周三次以上,每次中等强度以上”,另外规定参与体育运动年限在一年及以上,符合此四个条件才为体育运动习惯养成者。由表1可见,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男生明显高于女生;高年级与低年级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比例基本一致,原因一方面为低年级上体育课,时间也充裕,另一方面高年级学生步入社会,急于找工作等;处于动荡期的学生(即不确定是否拥有体育运动习惯)占到了调查人数的27 %,这部分人群需要及时引导,环境影响,假以时日会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成员。【2】

论文摘要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存、生理、尊重、交往和自我实现五种层次,而体育可谓贯穿于每一个层次之中。大学生为完全民事行为人,参与体育的动机自然也比较明了。由图2可见,运动减肥、缓解压力、人际交往、文化环境、习惯娱乐所占比例较大,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家庭和就业压力比较大,人际交往也相对薄弱,大学的文化和氛围更促进了他们投身体育之中。【3】

论文摘要

  
  大学生一个最奢侈的优点就是拥有大把的属于自己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除上课、吃饭、睡觉等完成必要事情之外的时间,我们把他叫做“余暇时间”。由图3可见,闲暇时间用来看电视上网、打游戏、睡觉的大学生分别占到了调查总数的64.4 %、34.3 %和47.3 %,看书学习仅为23.1 %,此外谈恋爱和社交活动也占据了不少比例,明确表示余暇时间参与体育活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比例为31.1 %。调查发现,时间不足,身体困乏、懒惰,天气因素是影响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度的首要原因。

  综上所述,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现状不容乐观,应该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的高度重视。【4】
  

论文摘要

  2.2 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特征研究

  2.2.1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式和场所分析大学是个小社会,大学生更愿意彰显个性,更愿意到社会中去历练。高校社团则为他们提供了平台,比如体育社团就会带动了学校体育的发展和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5】

论文摘要

  
  由表2,表3可见,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排在前三位的为集体社团、和社会人、个人自己,场所选择以学校和俱乐部居多。一方面说明大学具有更高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有了独立自主的一面。尤其参与体育社团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的特长。特别是艰苦专业大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对很多城市学生习以为常的东西不太了解,积极参与社团,参与体育运动,可以增进学习,扩大交际圈,提高办事能力。

  2.2.2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项目选择分析大学生具有了独立的人格,做事拥有自己的主见,在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上也表现出了特定的时代潮流,当然艰苦专业学生由于经济和传统观念等影响会稍有区别。由表4可见,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主要以球类(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自行车、轮滑、足球、游泳、跑步等项目为主,在俱乐部中进行力量练习的学生也占到了一定的比例。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都有其精彩吸引人的一面,艰苦专业学生切不可因为攀比或追风而选择超出自己经济允许范围内的体育项目,最终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2.2.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分析体育运动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稳定性。体育运动本来就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让人发现其魅力所在,当然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天气、环境、搭档等诸多问题。结合“体育人口”的操作定义,发现在校学生是最容易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人群。

  表5 从事体育运动时间点情况调查(N=880)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点、次/ 周、时间/ 次、运动强度和量以及年限等方面。由表5可见,利用课下时间、周六日和体育课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占很大比例,而由于寒暑假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打工、旅游,所占比例相对较少。【6】

论文摘要

  
  2.2.3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稳定性分析体育运动习惯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稳定性。体育运动本来就需要持之以恒才能让人发现其魅力所在,当然在参与的过程中往往需要考虑天气、环境、搭档等诸多问题。结合“体育人口”的操作定义,发现在校学生是最容易成为体育运动习惯拥有者的人群。【7】

论文摘要

  
  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时间点、次/ 周、时间/ 次、运动强度和量以及年限等方面。由表5可见,利用课下时间、周六日和体育课从事体育运动的学生占很大比例,而由于寒暑假学生忙于找工作或者打工、旅游,所占比例相对较少。【8】

论文摘要
论文摘要

  
  由图4和表6可见,艰苦专业大学生每周参与体育运动的次数以1次居多,但每次活动的时间超出1 h以上的占到了调查总数的44.7 %,很少有每次活动不足半小时的学生。

  艰苦专业大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身体机能相对较好。从图5可以看出,一半以上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时达到了中等强度以上水平,即身体出汗,感觉休息下后身体比较疲惫;强度较大的学生比例为24.6 %。由此可见只要是参与体育运动的艰苦专业大学生,基本达到了体育锻炼的目的。【9】

论文摘要

  
  运动年限是体育运动习惯稳定性最直观的体现。结合表1、表7可以得出,拥有和处于“动荡期”运动习惯的大学生,运动年限通常在半年以上;一半左右学生达到了一年以上。【10】

论文摘要

  
  2.3 艰苦专业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存在陋习情况分析

  体育运动过程中会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征或现象,有些是好的,有些事坏的。大学生生活相对自由松散,自主性强,往往拥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我们暂且叫做“陋习”。文章所指陋习主要为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时存在的不好习惯,主要包括不做准备活动、穿便装,戴首饰、空腹或饭后运动、活动过量成瘾、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或喝大量水等。【11】

论文摘要

  
  准备活动往往最容易被大学生忽视,即使是慢跑也要适当做一下拉伸和体转等活动,毕竟让身体直接进入剧烈状态,心脏等系统是无法马上接受的。从图6看出,空腹、不做准备活动、运动后立即冲冷水澡和大量饮水的学生比例颇高;穿便装戴首饰运动的大学生时有出现;每次运动过量的学生占到了总数的一半左右。建议大学体育教师在上课时要引导学生进行规范、合理、科学、安全的运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体育运动习惯应是个体主动积极性的需求,体现在从事体育运动的场所、形式、项目类别、稳定性四个方面。

  2)艰苦专业大学生拥有体育运动习惯的现状不容乐观。

  3)艰苦专业大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形式以集体社团、社会人士、个人为主;场所以学校、俱乐部、小区及公园为主;项目类别以球类、自行车、轮滑、足球等居首,自主性较强;时间点以课下时间、周六日、体育课居多;周次数以一次居多,持续时间则较长,强度和量基本适宜。

  4)艰苦专业大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存在“陋习”严重。

  3.2 建议

  艰苦专业大学生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群体,将来参加工作基本在偏远地区,工作环境艰苦,要求身体机能要过硬,所以一定要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期望通过体育活动提高生活质量,体育必须走入生活,在此基础上还必须构建成为人们生活组成部分的体育活动方式,即体育生活方式[8-10]。建议高校整合教育手段,以人为本,改善教学内容和方法,增加体育硬件和软件建设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大学生运动兴趣;及时反馈评价,加强意识教育,提高艰苦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成就动机,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学峰. 评价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指标--体育活动参与指数(PEAPI)[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7(1):88 - 89.
  [2]叶青. 艰苦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就业长效机制建设 [J]. 中国地质教育,2008(2): 38 - 40.
  [3]林永涛. 大学生体育运动兴趣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理工学院为例 [J].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33(8): 134-135.
  [4]赵山明. 公民健康素质研究 [M]. 郑州: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5.
  [5]苗大培. 论体育生活方式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