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以演化经济理论分析我国茶产业发展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1-08 共3610字
论文标题

  随着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的出版,演化经济理论得以复兴并日益兴盛起来,演化经济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演化经济学是区别于主流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另一种经济研究范式,区别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演化经济研究的是经济发展变化的过程,通俗来说演化经济学研究的是生成(becoming)的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研究的是存在(being)的经济学。目前,演化经济学还未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学者认为其主要包括老制度经济学派(区别于科斯、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熊彼特学派(创新理论)、奥地利学派和调节学派等其他一些现代经济流派中演化经济思想。然而上述学派的共同纲领理论则是应用在社会经济领域中的达尔文进化理论,即社会经济发展同样遵循着遗传、变异和选择机制的原理,并且正是这三种机制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由于生物系统和社会系统存在差异,演化经济理论不能完全照搬达尔文的进化理论,需要其他理论思想(如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对演化经济的理论系统进行补充和完善。

  中国是茶叶的起源地,茶叶种植业是中国最古老的种植业之一,随着茶产业的发展,茶逐渐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日常饮品。新中国成立后,虽然茶产业在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管制,但茶产业仍然取得了快速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完善,茶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2013年,我国茶园种植面积达到3869万亩,干毛茶产量达到189万吨,产值达到1106.2亿元(数据来源于中国茶叶流通协会)。本文将从演化经济视角(选择、遗传和变异机制)看待和讨论中国茶产业的发展。

  选择的概念在演化经济中被描述的较为复杂,通俗来说,也就是对原有集合重新筛选的过程。选择机制在生物界进化中得到了证实,现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也在反思将此理论运用在社会经济中,透过茶产业的发展历程,可以明显的看出选择机制所发挥的作用。茶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中观概念,会受到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企业活动的影响。从产业长期发展的角度看,影响茶产业发展的宏观因素主要是制度和技术。制度从演化经济看来是一种思维习惯,具有相对稳定和跨时持续的特性,即制度惰性,所以制度的变化只能是缓慢的。在中国的茶产业中,制度典型的表现形式是中国的茶文化,遵循茶文化的人均会达成一个共同的认知,“茶应该这么喝”。正是由于中国这种特有的茶文化才决定了中国茶产业现在蓬勃发展的局面。唐代之前,茶产业只是传统农业的附庸,唐代之后,茶叶文化和习俗得到了发展,不仅出现了茶馆、茶宴和茶会,更表现出提倡客来敬茶的文化特点。茶文化的这种创新或者变异被当时社会尤其是上流阶层选择并保留了下来,这大大促进了当时茶产业的发展。唐代之后,茶文化从上层往下层、从东方到西方拓展,使得茶文化得到了中国社会大众和世界其他文明的选择保留,这也是中国茶产业和世界茶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再来看看技术方面,技术创新对茶产业的影响较大,这种技术创新当然属于产业的变异过程,而这种技术创新能否被选择并得到大规模的应用(也即选择过程)才是关键。在设备制造业得到广泛应用之前,茶叶生产包装均为手工技艺,随着采茶机械、CTC机、杀青机械、摇青机械以及绿茶加工自动化流水线等专业茶叶机械设备的问世并得到选择和扩散,使得茶产业生产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同样存在着优胜劣汰的选择机制。在茶产业技术创新的初期,存在着一批大胆应用新技术的茶企业,但是能否被市场选择保留下来则需要冒巨大的风险,有的企业被市场选择保留了下来,实现了成功,而有的茶企业则可能被市场选择淘汰了出去。虽不能完全的断定保留下的企业就一定是效率最高,淘汰企业就一定是效率最低,但是总体而言,选择总是更倾向于更优的企业。也正是茶企业“种群”中不停的存在着保留更优企业,淘汰更劣企业的选择,才实现了茶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此外,在选择机制中,选择的经济环境是高度变化的,企业在一个制度情境中发展得很好,而在另一个环境情境中则可能会发展的很糟糕。在中国茶产业发展中,针对这种情境的依赖性,政府需要做出诸多的措施来保障完善经济环境和制度情境以实现更多更好的茶企业能够被选择保留。?

  遗传机制也被称为复制机制。众所周知,从遗传学角度来看,子代从亲代遗传得到基因,基因决定了子代的各种表现性。那么在经济领域,遗传的是什么?复制的对象又是什么呢?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纳尔逊和温特在《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中提出:企业被看做按照一套决策规则来经营,这些规则决定了企业的行为是内部条件(如企业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及其组合)和外部条件(市场需求、价格等)的函数,企业所使用的一切规则和可以预测的企业行为方式被称为惯例,惯例是演化经济重要的概念,在经济领域起着类似基因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企业惯例包括企业的各种特点,从规定明确的生产惯例,定价行为,存货管理,广告策略,到销售方式以及研究开发战略等。茶企业中,惯例同样存在,不同的茶企业虽然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但是在同一个产业中惯例大体相同(如同生物界种群的个体一样,虽然没有任何两个个体是完全相同的,但是均属于同一种群),存在着将茶叶鲜叶加工成茶叶产品的一个函数,存在着将茶叶产品由生产状况到市场情况联系起来的函数。这些函数会在新进入的茶企业中进行复制和扩散,从而扩大茶企业这一“种群”的群体规模,实现茶企业或者是茶产业微观单元的发展壮大。和选择机制一样,复制机制除了在微观单元起作用外,在宏观层面同样如此。在微观层面,遗传的是惯例,在宏观层面遗传的是习惯(也称为文化,广义的文化),这是一种知识共识。中国的茶文化是茶产业不断发展过程日渐形成的习惯,这些习惯包括到了办公室泡一杯热茶,家里来了客人敬一杯茶,品茶讲究茶叶的色香味俱全。习惯是一个学习的行为倾向,就拿来客敬茶来说,为什么在中国大地上均会有这种习惯?因为这个习惯是在不断的复制和遗传过程中确定下来的,孩子打小就被教育来客时需用茶招待,这种习惯的教育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不停的重复过程中逐渐固化的,以至于没有几个人会问为什么来客需要用茶招待。而这恰恰是习惯的遗传和复制带来的结果,将来客敬茶这一行为激发为一种反射性和非反射性的行为。

  由此可以看出遗传机制在社会经济领域就是一种模仿和学习过程,而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就是习惯和惯例,它们属于知识的范畴,所以遗传机制也就是知识传播和扩散的过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知识不仅仅包括有意学习的知识,更多的是一种默会的知识,这种知识又被称为是“干中学”知识。

  变异机制在社会经济领域是一种创新过程。首先需解答的问题是在经济领域为什么会有创新,创新是如何产生的?传统经济学中将企业假设为同质化,认为单个企业是没有差异化的,同时也假设信息是完全对称的,这样当然不会产生创新。可现实却完全不同,任何的企业和个人都是异质化的,异质化的根源是存在信息的不对称(也就是知识积累的程度或者范畴是不同的)。

  正是由于企业间的异质性导致了创新的产生,当某些茶叶企业最先运用了某些现代化设备或新工艺(可以是从外界引进,也可以是内部创新),那么这个茶企业就具有了与别人不同的知识积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在创新的初期,这种新知识无法被其他茶企业掌握,因而这些创新的茶企业就可以获得创新带来的超额利润(如果被选择机制认可)。由于超额利润的存在,使得这种新设备和新工艺得以在整个产业进行扩散,实现产业的创新。创新就这么周而复始的在产业中蔓延和扩散,不断的推动着产业的发展。可以说产业发展的原动力就是创新。在笔者之前的文章中,计算得到中国1984-1995年间红毛茶亩产值的技术贡献率为43.37%。根据有关数据统计,世界茶叶产量1950年比1910年增加59%,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不到1.5%,增速较为缓慢;而2000年的茶叶产量则是1950年茶叶产量的3.58倍,平均每年增长7.16%。我国茶叶产量从1950-2000年茶叶产量增加了9.98倍,平均每年增加了19.96%,这些与茶叶界的科技创新密切相关。

  上图是陈宗懋院士在《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一文中的截图,其中的数字1-30分别代表了茶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制度变革的时间节点,可以看出,中国茶产业快速增长的时期正是这些茶产业关键技术和重大制度变革最多的时期。

  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不仅仅适用于生物遗传学,在社会经济领域同样适用,只是因为两个系统的差异性,不能完全照搬。演化理论的视角为经济研究特别是茶产业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理论分析的视角,这种视角是一种长期的、动态的,也更加贴近实际的视角。本文所论述的选择机制、遗传机制和变异机制在茶产业发展的体现也仅仅是对演化经济基本理论的阐述,茶产业演化理论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希望本文能够在茶产业经济学界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吸引更多的学者从事演化经济、演化经济和产业发展方面的研究,并将这些理论逐渐应用于茶产业发展现实中。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