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产业经济学论文

生命经济理论下的生命经济产业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10 共3509字
论文摘要

  研究生命与经济并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今后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根本,是经济发展中选择什么发展模式的首要问题。理想的经济形态应该是: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经济不仅为生命提供物质保障,还为人们提供更多精神需求。如果经济发展结构不合理,或将经济发展建立在对资源的挥霍性开采和浪费上,人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所以处理好生命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进化过程中永久的课题。

  一、生命经济理论

  (一) 生命经济理论的提出

  “生命经济”就是经济建设要以人的生命为核心,以人的生命作为根本出发点规划和发展未来经济。为此,生命经济理论要求围绕有益于提高人们的生命质量展开产业布局,寻求经济新兴增长模式,使经济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我国学者王小平在2005 年出版的《第二次宣言》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命经济理论,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郭晔等在 2006 年发表了《生命经济: 持续经济增长的新路径》,阐述了以生命健康和个人福利为前提保持持续经济增长的观点,丰富了生命经济的内涵。之后,研究者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研究经济,间接地将经济发展与生命相联系。

  (二) 生命经济理论的基础

  生命经济理论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福利经济学为基础的。1987 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该理论分为基础理论和核心理论两部分。其中基础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生态学理论、人口承载力理论以及人地系统理论; 核心理论包括资源永续利用理论、外部性理论、公平分配理论以及人的生产、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的三大生产理论。我国在 1992 年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明确指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994 年,我国政府发布了《中国 21 世纪议程》,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新世纪以来,可持续发展理念上升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

  生态经济理论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随着 20 世纪 30 年代工业化国家相继出现的八大公害事件以及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更多的经济学家关注和研究生态问题,最具代表性的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美国经济学家 Kenneth Boulding 的《一门科学: 生态经济学》一书,成为生态经济理论的标志。

  20 世纪 20 年代,英国经济学庇古在其代表作《福利经济学》《财政学研究》中提出了“经济福利”的概念。福利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体系,该理论以最大化社会福利为目标,把社会福利看成是个人福利的向量总和,并且将个人福利以“幸福”或效用来表示。

  二、生命经济产业

  (一) 生命经济的外延

  无论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还是福利经济学理论,都直接或间接地阐述了经济发展给外界带来的影响,经济发展要减少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包括对人类、环境、个人福利等的影响。这些影响的最终受害者主要就是人的生命。保持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顺应自然生态系统规律对资源适度利用、最大化社会福利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理论和福利经济学理论共同追求的社会发展目标。人类追求的经济增长目标就是“生命经济”。

  我国传统的 GDP 将“经济增长”狭义地理解为经济生产能力某些方面的增长,其实质是单方面以“量”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而事实上,经济增长还包括非经济方面“质”的因素,比如社会公平、人的寿命、生存环境以及精神生活等,这些也是衡量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前已述及,生命经济是以人的生命为核心来研究经济,用“以人为本”的理念展开产业布局,为此,就存在一个先后问题,即是先考虑增速,还是先考虑生命,以谁为前提的问题。很明显,生命经济就是以生命为前提,在此基础上优化经济保持生态平衡。因此,经济发展视角需要围绕人的生命质量和幸福度展开。

  生命经济的含义应延伸为: 其一,发展经济应该把“以人的生命为本”作为核心; 其二,人们的经济福利并非仅凭实际 GDP 指标来衡量,而是以更广义的人们的幸福函数来衡量; 其三,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不断提升人们的生命质量; 其四,提升人们的生命质量包括有效延长生命的长度和提高精神生活质量两个方面。包含外部的环境因素、生存空间需求、物质需求。内在因素包括精神需求、体质、体能水平。单纯考虑经济的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经济发展都不能与生命经济相契合。

  (二) 生命经济产业

  在这里需要定义一个名词,就是生命经济产业。把人的生命健康作为第一出发点,以人的生命为主导,既满足人们的高品质需求,同时又不会产生负外溢性的产业称为生命经济产业。生命经济所覆盖的产业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有效延长人们的生命长度方面,包括生态农业、生物制药、医疗保健等。这类产业从人的吃食营养安全上、医疗保健上、生病的医疗上提供需求; 二是提高人们精神生活质量方面,包括教育文化、休闲娱乐、观光旅游、通讯设施、居住出行、服装住宅等。这类产业是满足人的知识文化素养提高、精神情绪生活状态追求、便捷的信息交流与出行、美观和舒适的生活方面的需求。

  生命经济产业是依据人的需要而产生的,大多数已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然而能否认定现存的产业就是生命经济产业,还需要看其是否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要以人的生命为核心,用生命主导经济; 二是一个产业的发展不能产生负外部效应。如果给其他企业发展或个人生存带来负面影响,造成了环境破坏、资源耗竭、生态受损、生命受到威胁,即使是能带来很高的附加值,产生大量 GDP,也不能算作生命经济产业。

  三、发展生命经济的建议

  经济发展首先应该站在未来、理想的精神生活角度去统筹设计,遏制损害健康、不高尚、不道德,给人们带来痛苦的负外部性经济的存在,提高经济的正外部效应。依托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政策环境,发挥各地区各领域不同的资源和自然环境优势,发展基于特色生命经济的新型产业经济。

  (一) 发展生态立体经济

  发展生态立体经济并形成立体生命经济产业群。我国领土广袤,人口众多,各地资源储量差别比较大。比如,黑龙江有着世界上独具特色的黑土地,依托龙江肥沃的黑土地资源,以及四季分明的气候,少有瘟疫的优势,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黑龙江还可以依托医药产业的发展基础,发展生物制药业,加大初级农产品加工业开发力度,将医疗和食品保健同步打造,提高农副产品、药品的高附加值,增进农副产品深加工力度,形成以高新技术开发与食品、药品开发为主体经济功能的立体化发展格局,使更多的食品具有药品功效,以“吃出健康,延长生命,饮食健美”为目标,形成以农业、科技产业、医药以及食品加工业为代表的区域经济良性组合的立体经济产业。

  (二) 打造特色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绿色生态产业,又是民族传承的瑰宝。如何挖掘我国的文化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并转化为人们的精神需求,打造特色地方文化产业是生命经济的重要内容。比如,陕西省是历史悠久的古都文化,有戏曲、皮影、剪纸、地方小吃等民俗文化,以及历史传说和文学。各地区重点挖掘特色文化元素,提升文化产品的品质,提高地方知名度。创造高品质的人文环境,从而激发全社会全民族的正能量,提高居民的幸福度,提高生活和生命质量。

  (三) 建造高品质智能住宅产业

  从未来发展的视野建造满足人们现实与未来需求的高品质智能型住宅产业。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速度加快,城市楼房向高密度发展,而住宅的品质却没有实质的改变。高品质住宅就是要为人们提供精神上愉悦,环境上高雅,空气上清新,功能上全面,居住上舒适,出行上便捷的高度人性化、智能化,并且能与人产生情感与需求互动的生命住宅,这种住宅将减少患病的概率,使人更加健康长寿。以此类推,服装、车辆等都要在这一理念下设计和制作,成为生命经济产业。

  (四) 生态水源管理

  水是生命之本,水的质量决定生命质量。只有水资源体系保持自身健康的循环系统,地球上的动植物资源、气象资源等生态平衡才有可能实现。因此,保护水资源不仅仅是保护人的饮用水,它甚至关乎着人类的生死存亡。要加大研究元素对人体生理、机理功能和毒理、病理及生物体人类生命的直接效应,研究人体对水污染物质的吸收、转化、代谢以及累积定量规律,加强研究水中化学元素对生命活动的直接关系,创造条件培育优质纯净的水源。

  参考文献:
  [1]黄有光. 福利经济学[M]. 北京: 中国友谊出版社,2009.
  [2]周生贤.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M]. 北京: 人民出版社,2011.
  [3]郭晔. 生命经济: 持续经济增长的新路径[J]. 当代经济,2006,(6) .
  [4]钟晓妮,周燕荣. 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研究[J]. 现代预防医学,2007,(4) .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