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牡丹亭》和汤显祖本人的价值困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16 共4378字
论文摘要

  《牡丹亭》的结局是喜剧性的,但这个喜剧结局包含太多偶然因素.如果我们从全剧来看,《牡丹亭》展示给我们的却是深广的悲剧意蕴,它的悲剧特性才是必然的.从这些悲剧意蕴中我们可以推测《牡丹亭》和汤显祖本人的价值困惑,也可以从中瞥见晚明心学思潮乃至整个晚明社会的价值困惑.

  杜丽娘

  《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悲剧是最显而易见的.如果我们把她的活动轨迹划分为由生而死和由死而生两部分的话,那么每一步都包含了不同程度的悲剧性.[惊梦]一出,姹紫嫣红的春色燃起了她人性中最真实的生命意识和情爱冲动,作为一个人,她希冀的不过是最为基本的权利,然而即使是这点所求,在冷酷谨严的现实中也找不到出路.所谓"生者可以死"其实不过是"生者不得不死"."生"就意味着必须按自己的身份和社会的要求行事,就意味着十分的不自由,所以杜丽娘唯有以死来挣得爱的权利.冯小青、娄江俞二娘的夭亡也许正因为她们勘破了杜丽娘的这层悲剧--我无从反抗,然而我也无法做现实社会的牺牲,那么就让我以死来争取我所要求的生的境界.由死而生是杜丽娘人生轨迹的第二部分,于魂游中得遇情郎,开棺还魂喜结连理而终于夫荣妻显.这看起来似乎是个欢喜完满的结局,殊不知这时的杜丽娘已经光芒顿减了,她已经不是那个曾经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的少女杜丽娘了.当她以鬼魂之躯与柳梦梅幽媾之时,她是洒脱勇敢的."旦作笑闪入",比起心存疑虑的柳生,杜丽娘反而显得主动大方.但是当她还魂重生,她便局促羞怯起来,又想到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鬼可虚情,人须实礼",看来她从来无意于冒犯世俗伦理的秩序.[圆驾]一出当皇帝质问她自媒自婚有何主见时,她只能淌着泪勉强以"再活之恩"答之.再活之恩显然不是杜丽娘私媾柳生的重点理由.在封建秩序的统摄下,杜丽娘是自认理亏的.不仅如此,她其实已经自觉回归到旧有的秩序中去了.以[如杭]一出为例,当她与柳生来到杭州,闻知赴选场之事,她急忙催促柳生"只索快行",俨然一个功名富贵的热心者.她期待着夫荣妻贵,期待着光耀门楣.这与贤德的太守夫人杜母已经没有什么本质不同了.从这点来看,她恐怕比《西厢记》中崔莺莺、《娇红记》中王娇娘要逊色得多.[圆驾] [北西门子]丽娘劝说爹爹:

    (旦笑介)是看上他带乌沙象简朝衣挂,笑笑笑,笑的来眼媚花.爹娘,人家白日里高结彩楼,招不出个官婿.你女儿睡梦里,鬼窟里,选着个状元郎,还说门当户对!则你个杜杜陵惯把女孩儿吓,那柳柳州他可也门户风华.

    此时,丽娘已是满眼状元富贵,满口门户俗规,她的光芒消失殆尽了.更何况丽娘的喜剧结局本来就是侥幸的.它充满了太多的偶然因素.如果说丽娘的魂游、幽媾、回生尚还不无鬼魅的诗意和悲哀的浪漫,那么婚走至最后圆驾则有太多人工捏合的痕迹.这是汤显祖强制的喜剧."据奏奇异,敕赐团圆",喜剧的结局只不过是更高一级的皇权压倒了父权和夫权,而丽娘的力量是微弱的,面对这三种权力她其实无能为力.

  丽娘的另一层悲剧在于她的爱与柳梦梅的爱并不是对等的.[惊梦]中丽娘的情爱纯粹至诚而美好,而第二出[言怀]虚写的柳梦梅的梦:

  每日情思昏昏,忽然半月之前,做下一梦,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着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说道,柳生柳生,遇俺方有姻缘之分,发迹之期.因此改名梦梅,春卿为字.

  柳梦梅的梦没有熔铸丽娘梦那样圣洁纯净的情爱,而是牵涉到功名前程与婚姻的某种瓜葛,柳梦梅的梦不过是这个久居困顿的书生一个春风得意的富贵梦.虽然丽娘经由夭亡、还魂终与柳生结合,但她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其实并没有获得回应.柳梦梅在意的是她的才和貌,以及那"不在梅边在柳边"与"遇俺方有发迹之期"的神秘暗合.丽娘游后花园一事甚至还成为柳梦梅拿来诋毁杜宝有罪的第一凭证("太守纵女游春".)[冥誓]一出,丽娘有"聘则为妻奔则妾"的隐忧.[急难]一出,柳生临行,丽娘不忘叮嘱"那里平安了便回,休只顾的月明桥上听吹箫".这与莺莺嘱咐张生"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如出一辙.情爱在丽娘是她前生今世追寻的全部,而在柳梦梅只是科举功名之外的一个附属.在这样的博弈中,丽娘只能是患得患失、诚惶诚恐.

  在杜丽娘身上,汤显祖寄托了"以情抗理"的哲学主张.汤是一个有着浓厚心学渊源的剧作家.他看到了理学对人性本欲的蹂躏,所以要求尊重人性,要求关注生命的自我情结,高举情的大旗与理学作战.然而同时他又感到不安和困惑.他的言情毕竟不是"市民思想、资本主义萌芽的反封建产物",他首先是一个士人,是一个浸润在传统儒学中的文人.他在大倡情教的同时,无法舍弃也不能舍弃儒教传统.他意识到乐而不淫、温柔敦厚的中庸之美仍然是必要的.因此,汤没有让杜丽娘和柳梦梅在情的道路上径直走下去,而是令他们又回到对正统真诚的拥戴中来.

  《牡丹亭》里读书人

  除了丽娘这条情的线索之外,《牡丹亭》还写了杜宝、柳梦梅、陈最良这样一群遭际各异的读书人,写了他们的的升沉起伏、喜忧荣辱.这里既有为国效命的豪情,也有久为寒儒的艰辛;既有志得意满的欣喜,也有老困场屋的落魄.综括起来,也不失为一部小具规模的儒林外史.尽管《牡丹亭》的初衷也许并不在于表现这群读书人,但由于汤显祖遭际特定的身份和人生经历,杜柳等人的身上不免有了汤显祖某种自传性的因素,起码渗透了他对读书人命运的思考,对功名富贵、进退出处的某些困惑.

  汤显祖以激愤的笔调写柳梦梅,对于柳的少年困顿他怀着深切的不平.柳梦梅出生于家道中落世为寒儒的旧族,他空有满腹诗书,然而才不得伸."似吾侪读尽万卷书,可有半块土么?","小弟想起来,到是不读书的人受用",不读书之叹这既是对世道人情的辛辣嘲讽,也包含了无限辛酸.[怅眺]一出,他与韩子才论先祖韩愈、柳宗元的一段对白尤耐人寻味:

    "因何俺公公造下一篇乞巧文,到俺二十八代玄孙,再不曾乞得一些巧来?便是你公公立意做下送穷文,到老兄二十几辈了,还不曾送的个穷去,算来都则为时运二字所亏."

    这一段话将一己一时之悲拉入到纵向的历史长河中去,视野骤然开阔,使人感到古今一理,所遇皆同.汤显祖关注的已经不是某一两个人的前途仕进,而是全天下历来读书人的共同命运.柳梦梅是幸运的,虽然他不得不屈志走干谒一途,但他毕竟幸运地遇上了苗舜宾这样一个识得真宝的支助者和考官.然而他的这种幸运亦是偶然的,在他的遭遇中其实存在着种种可以使他沉沦的可能性.而即便是已经高中状元,面对文治武功皆称非常的权臣杜宝,柳梦梅仍然没有多大的分量.可以想见,他未来的仕途仍将艰难漫长.

  汤显祖以嘲讽的笔调写陈最良.陈最良是一个久困场屋的老儒,多年的科举考试已经将他磨成了一个迂腐和毫无生气的老朽.他本已衣食无着,而当得知太守欲请他为师时,他却要以"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的教条来拒绝邀请.倒是门子"人之饭,有得你吃"的戏谑提醒了他:虽然读书人以气节为重,但还是应当优先考虑吃饭穿衣这样的人之大欲的.食古不化,动辄先师孔子,孔孟就是陈最良一切言行的最高准则,连学生请个师母的鞋样儿他也能扯上孟子之语.[闺塾]一出春香的活泼朝气与陈最良的死板迂腐形成鲜明对比,其中关于悬梁刺股的对白尤其精彩:

    [末]古人读书、有囊萤的,趁月亮的.[贴]待映月耀蟾蜍眼花,待囊萤把虫蚁儿活支煞.[末]悬梁刺股呢?[贴]比似你悬了梁,损头发,刺了股,添疤纳,有甚光华?

  陈最良信奉的是先贤们提倡的苦行僧式的读书精神,而春香却用她那套最自然不过的生活逻辑轻而易举地就消解了它,揭示了儒学正统对人的异化.春香的戏说正是对陈最良之流最不留情面的嘲弄.

  然而陈最良其实又是善良、可怜和无辜的.在嘲弄的同时汤显祖又对他抱着深切的悲悯之心.同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芸芸众生一样,陈最良更是一个悲剧性的角色.他正属于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下最普遍的一类.他十二岁进学,观场十五次而不得中.他怀着科举仕进的美梦,却落得贫病交加、衣食无着的田地.不仅如此,他的窘迫的遭际还使他成为人们的笑柄."陈绝粮"的绰号不知包含了他多少的辛酸和无奈.他是他的社会制度中最彻底的牺牲品.虽然在剧的最后他被擢升为黄门奏事官,但这也得自于杜宝的一点施舍和怜悯.而表彰他有"奔走口舌之才"与其说是对他的称赞,无如说是对他的极大讽刺.他的富贵是剧中的偶然,他的贫贱才是现实中的必然.

  汤显祖以沉郁的笔调写杜宝.杜宝是《牡丹亭》中塑造地较为复杂的一个人物.虽然他被当作情的对立面,常常遭到批判.但如果客观公允地来评价,他无论如何都是一个虔诚的人."到来只饮官中水,归去惟看屋外山",对民他是一个清廉的官;"还只怕君恩未许,五马欲踟蹰",对君他是一个忠臣.南安劝农、淮扬御敌,无论文治还是武功,他都兢兢业业,卓有建树,堪为臣子、官吏的典范.陈最良到淮扬见到杜宝第一句话便是"老公相头通白了",可见杜宝为国殚精竭虑如此.他也不是一个无情的人,[折寇]一出当得知夫人被害,他不禁哭倒,可见他也是一个情深义重之人,只不过他将公与私、国仇与家恨分得非常清楚罢了.他硬拷柳梦梅,不承认女儿与柳梦梅的关系,即使他知道了柳梦梅就是新科状元,他也不改初衷,不做结交新贵的勾当,而是依旧按照自己的行事准则、是非标准拒斥柳梦梅.这固然反映了他固执刚愎的一面,但也确实可以看出他正直、磊落的品质.第三出杜宝初次登场,自报家门"西蜀名儒",他对于儒学的信奉真正达到了一个名儒的虔诚.他的整个人生都是在履行和扞卫他从书中习得的孔孟之道.为臣、为官、为将、为父、为夫,无论行使哪一种身份他都严格地遵从儒家规则.基于这个信仰,他可以六亲不认,纵使家破人亡也仍旧一片赤诚.在儒家的体系中他是近于完美的,他不曾专注的只是自己人性最深处的东西,也即汤显祖所提倡的情的部分.而这个情其实并不与儒相矛盾,它正是儒家生生之仁的传统精神的延续和光大.当然杜宝也并不算世俗功名一味的追求者,当他为南安太守时即有身退之想,淮扬退敌之后这种意图更加明显:

    [昭君怨]万里封侯歧路,几辆英雄草履.秋城鼓角催,老将来.烽火平安昨夜,梦醒家山泪下.兵戈未许归,意徘徊.

    功名富贵草头露,骨肉团圆锦上花.

  于功成名就之际,这位鞠躬尽瘁的老臣,不禁悲感顿生.迟暮之感、故园之思还有功名富贵的虚无感一齐涌上心头.这里我们明显看到汤显祖的影子,体会到他挣扎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困惑.事实上出世与入世也正是心学发展到晚明的两种取向.

  "杜陵寒食草青青,羯鼓声高众乐停.更恨香魂不相遇,春肠遥断牡丹亭.千愁万恨过花时,人去人来酒一卮.唱尽新词惧不见,数声啼鸟上花枝."

    这是全剧的结尾诗,它的情感基调是伤感的、落寞的,这与全剧的大团圆结局显然不和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落差呢?也许正是要提醒我们注意剧作家写完喜剧结局之后并未平复的悲剧情思以及隐藏在这些悲剧之下的价值困惑吧.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着.钱南扬校点.汤显祖戏曲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6月第1版.

  [2]左东岭着.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M].人民文学出版社.

  [3]邹自振着.汤显祖与玉茗四梦[M].江西高校出版社.

  [4]宋克夫、韩晓着.心学与文学论稿--明代嘉靖万历时期文学概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

  [5]徐朔方着.汤显祖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

  [6]周育德着.汤显祖论稿[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7]汤显祖研究论文集[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年5月第1版.

  [8]赖晓东着.岂只言情,亦在述志--<牡丹亭>创作主旨新探[M].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