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莎士比亚戏剧在日本的传播历史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09-19 共2043字
论文标题

  19世纪上半期,日本封建统治危机加深.1854年美国用武力强迫日本打开门户后,江户幕府相继同美国、英国、荷兰、俄国、法国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促使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化.

  1868年统治日本200余年的江户幕府被推翻,日本废除了封建幕府体制,摆脱了殖民地危机,建立了近代民族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而莎士比亚正是在江户时代传入日本的.纵观日本的莎士比亚接受史,我们可以看到,莎士比亚在日本的传播历史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840年的江户时代后期到1910年左右,对莎氏的了解尚属浮浅,主要是根据当时日本人对莎剧的理解,作出自己的判断.莎士比亚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日本大约为1840年左右.对莎剧最早的翻译为明治八年(1876年)《哈姆雷特》第四独白片断,并将莎剧改写为小说和歌舞伎的形式.在当代,日本的歌舞伎、能剧、新剧(shingeki)以及现代歌舞剧都在不断地搬演莎剧.

  1910-1970年代中期,根据西方对莎士比亚及其戏剧的研究,亦步亦趋地理解莎剧的主题和艺术特色.这时,舞台上出现了严肃的莎剧演出.坪内逍遥自1909年至1928年完成了《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并出版.在莎学研究和演出中,视西方、英国的莎剧演出为正统和唯一模式.这时,日本的莎剧演出与日本的现实主义思潮有一定的距离,日本莎剧缺乏鲜明的倾向性和启蒙色彩,与社会现实结合得并不紧密.

  197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逐渐形成了莎士比亚热,到今天,日本的莎剧改编者,根据日本文化的特点理解、研究、演出莎剧.摆脱了把欧美莎剧演出视为"正统"和"唯一方式"的认识,力求把日本的文化、风俗注入到莎剧的排演中,并在演出中更多地发挥多样、自由的表演技巧.这一时期的莎剧演出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1980年代,在东京出现了专门演出莎剧的剧场---东京环球剧场.在东京平均每天都有一部舞台莎剧上演,莎剧的演出形式多样,既有传统的莎剧演出,也有融合了当代舞台表现手段的莎剧演出;既有完全日本化的莎剧演出,也有引进外国成熟的舞台莎剧、融入了现代元素的莎剧演出.日本的莎剧演出特点主要表现为:演员身着便装表演,将重新创作的内容融入到莎剧的故事情节之中,被观众称为是"牛仔裤莎士比亚";演出节奏加快,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青年观众的观演习惯.此时,小田岛雄志重新翻译了莎士比亚戏剧.他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则是注意日本演员在本国观众面前说台词这一特殊性,台词要适合演员表演,观众能够听懂;体现出当下日本文化和民族风俗习惯.他在译文中嵌入了很多日本现代口语、俗语、流行语和戏谑语等.

  当下日本舞台上的莎剧演出,既有采用歌舞伎等日本传统戏剧方式排演的莎剧,也有较为抽象化的演出,但是日本莎剧演出往往将故事背景、内容日本化.大众化莎士比亚这个"精彩的新世界"甚至可以通过漫画这样的通俗方式返销到欧美图书市场.在日本已经形成了莎士比亚漫画这个类别,并且从纸质媒介蔓延到互联网.

  利用漫画形式普及莎士比亚,已经演变为利用莎士比亚营销漫画.在日本向欧美推销的漫画中,以莎士比亚为题的漫画相当抢眼.莎士比亚成为一种颇为畅销的长销的文化商品,不仅在剧场卖座,而且充斥于影院、影碟、广告、卡通和漫画中.[1]

  在戏剧演出中,1980年代,野田秀树为日本小剧场莎剧演出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导演的莎剧具有比较强烈的游戏化和音乐化倾向.近年来,日本莎剧导演和演出的代表人物是蜷川幸雄.他改编、导演的莎剧既有传统形式的歌舞伎莎剧,也有融入了现代意识的莎剧.例如蜷川幸雄导演的《麦克白》将故事的背景挪移到日本战国时代(16世纪)日本式的佛龛中进行,两个老年女性打开佛龛与观众一同观看其中发生的故事.导演的意图在于营造一种安魂的氛围.

  1999年首演的《理查三世》一开场,就让垃圾、废物等从舞台上方倾泻而下,以此隐喻世界和人物内心世界的肮脏.有较大影响的日本莎剧主要有《NINAGAWA麦克白》东宝公司,导演:蜷川幸雄(1935-),1980年首演,主要演员:平干次郎、栗原小卷.《理查三世》彩之国埼玉剧场,导演:蜷川幸雄,1999年首演,主要演员:市 村 正亲、久世星佳.《哈姆莱特》彩之国埼玉剧场,导演:蜷川幸雄,2001年演出,主要演员:市村正亲、筱原凉子.《仲夏之梦》日生剧场,导演:野田秀树(1955-),1992年首演,主要演员:大竹shinobu等.《第十二夜》莎士比亚剧场,导演:出口典雄(1940-),2010年演出,主要演员:金泽祥子、平泽智之.《罗密欧与朱丽叶》Gerard Pres-curvic改编(法国音乐剧),宝冢歌剧团,导演:小池修一郎,2011年演出,主要演员:

  音月桂、舞羽美海.《第十二夜》宝冢歌剧团,改编·导演:木村信司,1999年首演,主要演员:大和悠河,化濑mizuka.从这些莎剧改编中,我们可以看出,莎士比亚戏剧在日本有广泛的观众,舞台演出形式多样,尤其是1914年成立的宝冢歌剧团所有的角色都由女性扮演,剧团有严格的规定,演员结婚以后就必须退团.宝冢歌剧团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第十二夜》等融入了很多现代歌舞元素,例如《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增加了象征"爱"与"恨"的角色,利用大幅度的肢体语言将"爱"、"纯洁"与"仇恨"、"邪恶"具象化,为观众理解莎剧的主题以及人文主义精神起到了较好的提示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林贵,乔雪瑛.莎剧改编与接受中的传统与现代问题---以莎士比亚的亚洲化为例[J].四川戏剧,2014(1):12-1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