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雷州的文化地理对雷剧的形成发展的影响

来源: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作者:林威;马达
发布于:2017-06-19 共8127字
  摘要: 雷剧作为广东雷州地区的地方性剧种,能在雷州地区形成并生存至今,与雷州半岛的文化地理环境密切相关。雷剧的形成与生存不仅和雷州的语言、历史、民俗等人文环境因素相关,亦与当地的气候、地理等生态环境因素相关。因此,从雷州的文化地理角度对雷剧的形成与生存作出分析,是雷剧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文化地理学; 雷剧; 形成; 生存。
  
  雷剧,为广东雷州地区的地方性剧种,流传于以雷州方言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的雷州半岛地区。“雷剧是从雷州歌发展而来的剧种,经历了姑娘歌、劝世歌、班本歌 ( 或称大班歌)的几个主要阶段后改称为雷州歌剧,于 1964 年正式更名为雷剧。”雷剧于 2011 年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确立了其文化地位与历史价值。
  
  文化地理学属于人文地理学的分支学科,而音地关系的研究,则属于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畴。《汉书·地理志》有记载: “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证明了早在古代便已有人关注声音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我国着名民族音乐学家乔建中先生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便对我国的民间音乐进行了音地关系研究,提出民族民间音乐进行地理研究的四个方面、三种关系,即 “中国民间音乐中的地理因素、表层关系――环境对体裁的 ‘选择’、深层关系――地理因素所造成的民间音乐风格区、储存关系――作为保护传统文化自然屏障的地理环境”.这篇文章充分阐述了音地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受其影响,一些学者开始进行区域音乐相关研究,既增加了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研究视角,又丰富了文化地理学学科的研究范畴。而在文化地理学的学科范畴内,王恩涌教授在其《文化地理学导论》中引入了美国文化地理学的五大主题: “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综合作用 ( 或文化整合) 与文化景观”.此五大研究主题也在中国的文化地理研究课题中得到广泛使用。本文将此五大研究课题与雷州文化环境的部分因素进行对应分析,对雷剧形成与生存至今的缘由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进行剖释。
  
  一、文化区――雷州方言对雷剧形成和生存的影响。
  
  ( 一) 雷州方言文化区概况。
  
  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大规模迁移的时期之一。在此时期,闽人往西南迁徙,由于雷州半岛与海南岛荒地较多,故在此时闽人口大量流入,闽语方言随之流传至琼雷二地,并在经年累月中与当地语言相融合,形成了闽语的派生方言。司徒尚纪在其着作 《广东文化地理》中,将古代广东地区的闽南语系分布地区划分为 “潮汕片、雷州片与琼文片”,并因此称广东地区的闽南语方言区为 “板块式方言区”.若将视野放宽至广东周边地区,则潮汕地区与福建接壤,因此潮汕地区与福建依旧可同属于一个大型方言文化区,即 “闽语文化区”,此文化区是以语言以及地域作为周边界线区分开来,若以此来看,“闽语文化区”与其派生方言区,即雷州方言所处的 “雷州方言文化区”则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地理现象: “雷州方言文化区”成为了一块 “飞地”,即属于闽语系,却又与 “闽语文化区”互不相连。正因“雷州方言文化区”与 “闽语文化区”相隔 600 余公里,所以,随着年月的推移,现今的雷州方言与闽语已大不相同,故 “雷州方言文化区”亦成为了一个特殊的方言文化区。
  
  ( 二) 雷州方言与雷剧艺术的关系。
  
  戏剧是一种和语言息息相关的艺术形式,每一种地方戏剧都与其地方方言有着一定关系。追溯历史,雷剧亦如是,雷剧艺术的形成与生存与雷州方言存在着莫大的相关性,可谓无雷州方言,不成雷剧。雷州方言与雷剧艺术之间,有着如下两点关联。
  
  1. 雷州方言是雷剧艺术形成的基础此部分又可分为如下两个方面来论述。
  
  第一,雷州方言和雷剧艺术都与雷州人民生活密切相关。雷剧艺术是在雷州地区形成的艺术形式,其来源于雷州歌,而雷州歌又是来源于雷州当地人的生活。音乐艺术是有别于文字的一种符号形式,不受识字教育的影响,因此可结合地方语言成为当地居民抒发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若从宏观历史进程来看,雷州方言是雷州歌得到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自然也是后期雷剧艺术形成的历史缘由。
  
  第二,雷州方言造就了雷剧艺术的特殊性。雷剧之所以被称为雷剧,正是因为它处在“雷州方言文化区”,当地居民所使用的语言是雷州方言,而雷剧艺术所使用的语言也是雷州方言。若雷州方言并非这种具备特殊性的方言,也不会出现具备方言特殊性的雷剧艺术。由此看来,雷州方言并不仅仅与雷剧艺术的来源有关,还与雷剧的命名和内涵有关。
  
  2. 雷州方言是雷剧艺术的生存纽带。
  
  此部分同样由两个方面构成。
  
  第一,雷州方言所蕴涵的文学性是雷剧至今依然生存的原因之一。雷州方言保留了部分古汉语,如 “眼”称作 “目”,“草帽”称作 “笠”,“绳子”称作 “索”等。这些古汉语的保留使得雷州方言具备一定的文学特色。
  
  第二,雷州方言是雷剧传承的保证。雷剧是运用雷州方言演唱的唯一剧种,因此雷剧也成为了大量雷州当地居民的闲时娱乐活动,尤其对于一些不会其他语言或方言的当地居民来说,雷剧甚至可说是这一群体欣赏戏剧的唯一选择,既然雷州当地居民有这方面的需求,那么雷剧的生存情况就不会陷入困境。因此,雷州方言的文学性与雷州方言本体的特殊性对雷剧艺术的生存具有深远影响。
  
  二、文化扩散---人口迁移与文化交流对雷剧形成和生存的影响。
  
  ( 一) 外地文化扩散对雷剧的影响。
  
  世上任何一种文化,在其发源地得到一定的发展后,都必然形成一种往外扩散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又势必会对另一个地区的文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另一个地区受影响的程度则和许多因素有关。雷剧在其形成的漫长历史阶段中,受到了许多外地文化扩散的影响,这些外地文化对雷剧的历史发展具备一定的推动性。
  
  近代外来戏剧艺术文化推动了雷剧的专业化发展。雷剧艺术较先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事件当属清嘉庆年间广东学术界翘楚陈昌齐编写的劝世歌 ( 雷剧的其中一个发展阶段) 歌本《断机教子》。陈昌齐为广东海康 ( 即今雷州市) 人,对家乡的雷州歌十分钟爱。他在外期间,观看并收集京城以及各省戏剧的有关内容,试图将雷州歌发展成为带有剧本的剧种。据《雷剧志》记载,在其晚年归来后,“致力于编纂 《海康县志》……将潮剧 《三元记》中之一折移植为劝世歌本。”该歌本便是 《断机教子》,是雷州第一本有明确记载作者姓名的歌本。《断机教子》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移植其他戏剧剧本的劝世歌本出现,同时也推动了劝世歌向班本歌的发展。除此之外,对雷剧产生影响的外来戏剧艺术还有清嘉庆及道光年间,“下四府粤剧”班到雷州进行演出。由于雷州人在观看粤剧班的表演之后对粤剧大为赞扬,因此掀起了一股学习粤剧的风潮,每个方面都大肆照搬粤剧,这时候,雷剧的历史则书写到了 “班本歌”时期。而在民国初期,更有粤剧名家来到雷州并加入雷州歌班,并招收学徒以传授技艺,雷剧艺术再次受到粤剧艺术的影响,使雷剧艺术更为专业化。这些便是近代外来艺术文化对雷剧历史的推动作用,促使雷剧艺术逐步成为专业的戏剧形式。
  
  ( 二) 雷剧艺术的扩散。
  
  雷州方言的特殊性,致使雷剧艺术扩散的范围有限。根据 《雷剧志》中的雷剧演出范围图,可发现雷剧主要演出范围为雷州半岛、海南省北部、阳江及电白地区。雷州方言为雷州半岛的主要语言,因此雷州方言成为了雷剧艺术扩散的媒介; 至于海南省北部,早在清嘉庆年间,雷剧还处于班本歌阶段时,雷州歌班便时常前往海南岛进行演出,并受到海南居民的高度赞扬。
  
  图 1 雷剧流布图
  
  图 2 雷剧演出范围图
  
  由于语言的原因,雷剧的主要演出范围基本限定为雷州半岛及周边地区,但随着雷剧艺术的日臻完善,雷剧得到一定的发展。近年来,雷剧多次到广州、北京等地方进行演出。如1992 年,雷剧首次荣登北京中华艺苑大殿堂,湛江市实验雷剧团的 《抓阄村长》 获得 “五个一工程”金奖; 2001 年,湛江市实验雷剧团二进京,《梁红玉挂帅》的演出使雷剧着名演员林奋获得中国戏剧界最高奖项 “梅花奖”; 2003 年,在山东省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小戏大赛,雷剧小戏 《民以食为天》获得 “优秀表演奖”,林奋和谢岳分获 “演员奖”与 “优秀演员奖”; 2012 年,湛江市半岛雷剧团再次晋京演出,新编剧目 《黄飞虎》入选 “第二届全国戏剧文化奖”等等。这些事件,可证明现今雷剧的传播态势十分可观,并在戏剧领域内逐渐受到国人的瞩目。
  
原文出处:林威,马达. 文化地理学视域下雷剧艺术的形成与生存探析[J].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7,(01):91-9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