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戏剧论文

霹雳布袋戏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8-04 共532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霹雳布袋戏发展特点研究
【引言】台湾布袋戏发展创新探析引言
【第一章】台湾布袋戏的源起与发展
【第二章】电视布袋戏的产业化发展——以霹雳布袋戏为例
【第三章】霹雳布袋戏的艺术性问题
【第四章】霹雳布袋戏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结语/参考文献】台湾电视布袋戏的继承与展望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4. 霹雳布袋戏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台湾布袋戏大师黄俊雄批评长子黄强华与次子黄文择合作的霹雳布袋戏“特效多于剧情,丧失细腻的戏偶操控技术,打杀过多,丧失忠孝节义精神”34,黄俊雄认为剑侠武打“都是功夫,不能只靠一大堆特效后制”.这正是霹雳布袋戏面临的一个问题。传统木偶戏以操偶师细腻的操偶闻名,操偶具有现场双向交流的特点,是具有即时性。布袋戏由传统的不可复制的手工艺制作走向分工明确的商业复制化之路,在霹雳布袋戏的商业化成功背后也可以看到弊端在不断放大,当下的霹雳公司也面临着空前的挑战。正如尼采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阐述的观点,他认为技术和媒介的使用会影响人们的意思形态,技术必然会带来社会变迁,然而它也会使“文化成为一场滑稽戏”35,产业化的批量复制技术让传统艺术转变为大众消费,布袋戏的传统元素在逐渐消失,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4.1 霹雳布袋戏自身存在的问题

  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到复制技术对艺术作品的革命性改变,他认为“艺术作品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进行复制,技术的更新将大大推进这种复制,进而改变艺术品的生产方式及存在状态”36,布袋戏正是从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科技的改造下由手工复制走向了机械复制。传统艺术的“原真性(独一无二性)、距离感、整体性、礼仪或宗教功能”37等特征被现代艺术的“可复制性、直接性、碎片化、娱乐或世俗功能”等特征所取代。传统布袋戏转向电视布袋戏后从前祭神庙会的民俗文化已经消失,不再是有距离感的戏台,而是更近距离更高清的电视荧幕。科技进步导致传统艺术的衰弱和大众文化的兴盛,传统布袋戏想要传承自身技艺必须迎合时代的改变。在霹雳布袋戏身上,产业化发展后也同样出现机械复制、过度娱乐化、批量化生产、剧情模式僵化、木偶制作流水线等一些列导致观众审美疲劳的问题。

  4.1.1 主线不清晰

  从 1988 年开始的《霹雳金光》开始连载,剧情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剧情已面临模式化套路和瓶颈。霹雳剧集每集 60 分钟一周更新两集,到目前为止已经有 64 部作品二千多集剧集。编剧在这两千多集中已经花样百出,从江湖武侠恩怨到皇朝斗争,西方吸血鬼和外界生物再到玄幻魔幻,因为霹雳剧情的连贯性所以每部之间的衔接亦有难度,框架又只能在以素还真为首的正道主角这个模板下运作,所以现在的剧情想要推陈出新就如同带着手铐跳舞,难度更加大。霹雳布袋戏是由道具组,编剧组,导演,操偶师,武戏指导,后期共同完成的集体艺术,编剧组就有多个编剧负责,由总编剧负责一档戏的总体框架,然后由其他编剧负责各条支线的编写,总编剧负责主线的把关。戏迷最不满的部分就在编剧的各自为阵。在一部剧集里最大的问题就是主线不突出,同时有多条支线存在,各条支线里的人物互不干涉,让观众抓不住剧情重点。各条支线喧宾夺主,有时会因为一位编剧的离职他写的线就会被砍,总编剧能力不强的话很难把各个支线汇集到主线上,从而使得剧情琐碎,冲突不够,达不到剧情高潮。以《霹雳天罪》为例,这部作品以弃天帝降临苦境,中原正道人士与之对抗为主线,然后实际情况是每一集六十分钟里只有十分钟的情节是讲弃天帝这个主线的,还混杂着各种支线如东瀛剑圣来到中原的经历,识界兄妹生活,叶小钗被一对姐妹所救,还有为下一档戏铺垫的新人物,新人物几乎与主线没有发生关系。

  4.1.2 角色批量化

  一个严重问题是伴随着角色偶像化而来,霹雳布袋戏的各个角色都被偶像化包装,身穿华服个性鲜明,它们和明星一样拥有超高人气,而霹雳公司也从中发掘了商机。霹雳公司给每个高人气角色成立后援会,粉丝出钱可以加入后援会。

  在后援会里的角色有更多的戏份,就算已经退场也有希望重新复出。公司的周边产品中以人物偶卖得最好,一只木偶价格不菲,所以霹雳一贯的手法是不停的出新人物来带动周边产品的效益。批量化的人物造成观众审美疲劳,往往是一个新人物初出场十分拉风,过了半档戏就黯然失色被更新的角色取代,人物塑造极其不用心。每个编剧都希望自己写的角色是人气角色,从而导致编剧为捧自己笔下角色恶意贬低其他角色。木偶批量化的造型和同质化的性格,剧情的乏善可陈已经是霹雳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还有来自木偶戏自身的局限性。虽然技术升级之后的木偶可以进行肢体动作,但是木偶还是会给人一种僵化的感觉,没有面部表情。层出不穷的新角色也使观众审美疲劳。

  4.1.3 布景单一

  为了和木偶的尺寸相适应,剧集里出现的道具都是同比例大小,道具制作已经很精美,但是在布景场景上却很落后,现在的布景和五年前的布景几乎没有区别,出现最多的场景是小树林。霹雳布袋戏中的场景可以概括为室内和室外,室内场景的道具比较精致,而室外场景常见的就只有树林、山洞。霹雳的一大特色是武打效果好,木偶一般在空旷的场地由操偶师操作,由武术指导来指导武戏。

  如今 3D 技术兴起,霹雳也积极发展 3D 技术,把特效融入布袋戏中,但是因为花费成本的原因没办法大量运用,剧集里的布景仍然以道具组制作的假山假树为背景。新剧集的场景与老剧集相比已经丰富一些了,比如素还真的琉璃仙境在老剧里只有一个亭子,后来发展为一间四面挂着帷幔的房间,现在的新剧中的琉璃仙境有了一大片荷花池,房间外也有枫树林作为布景。加入特效后目前用特效制作城堡、山峰等背景。

  4.1.4 流水线生产

  现在的霹雳公司为了追求企业效益不管是剧集还是角色都采取批量化生产的模式,追求数量但是不能保证质量。霹雳剧集一集有一个小时,从 2012 年开始甚至调整到一集 90 分钟,一周播放两集内容。巨大的容量要求企业员工每天加班加点制作,往往播放一部剧集的同时下一部剧集已经在拍摄中了,等观众对剧情的反馈传达到编剧上时,下一部剧集已经拍摄完成无法修改了。批量的复制化生产导致剧情模式僵化,人物也是一个个不停出场又退场,眼花缭乱的同时也造成观众的疲惫感。同时,霹雳与金光、天宇布袋戏的竞争也摆上了台面,同为黄氏家族布袋戏,两者在内容、风格上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金光布袋戏不像霹雳那样依赖于特效,木偶造型也没有那么时尚潮流,金光仍然沿用传统的武打,武戏比较拳拳到肉,有着老式武侠的画面感。

  4.1.5 偶动画的定位

  在观众群问题上,传统布袋戏一直以成熟的江湖侠义故事为背景,适合成年人观看。而霹雳布袋戏在定位成偶动画之后,故事内容向青少年靠拢有低龄化的趋势。目标受众定位的不明确使得霹雳布袋戏流失了原有的具有购买力的主流消费群体。偶动画指由黏土、木偶或其他混合材料制作的人物来演出的动画,通常是用定格动画方式逐帧拍摄出来的。例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 1980 年发行的《阿凡提的故事》就是一部木偶动画,在拍摄时需要师傅为木偶逐格摆出动作。

  传统偶动画强调一帧帧拍摄,而布袋戏是由操偶师操作木偶的动作再由摄影机拍摄出来,布袋戏和偶动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传统布袋戏属于戏剧的范畴,布袋戏是集合文学、美术、音乐、技艺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而动画是集合了绘画、数字媒体、摄影、音乐等的综合艺术。聂欣如把动画的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他在期刊论文《什么是动画》中提到“国际公认的动画概念包括了两个重要因素:

  逐格拍摄和美术造型。如《大美百科全书》的定义‘动画艺术又称为动画影片,系利用单格画面拍摄法,经由画家特殊的技巧表现而摄制完成的影片,其内容包括:卡通动画、剪纸动画、木偶动画及特殊的合成影片’”.38逐格拍摄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弱化,动画的定义也随着时代发展在变化,按照上述观点,电视布袋戏也可以看成是木偶动画。同时因为霹雳布袋戏的动态画面是依据类似电影一样连贯的拍摄而来,所以霹雳布袋戏也具有影视艺术的特点。

  在形式上随着电脑技术的加入,布袋戏不再以操偶师为中心转而以木偶为中心,加入电脑特效后布袋戏画面效果更像是一部偶动画,但是剧情更为成人化。霹雳公司也打出了偶动画的招牌,旨在吸引年轻观众和受日本动画影响的人群。霹雳布袋戏的外在形式变革巨大,但是操偶技艺和雕刻技艺的本质还在,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是霹雳布袋戏需要思考的问题。

  4.2 霹雳布袋戏的未来发展

  在经历过《奇人密码》的失败后,霹雳公司更应该看到急于求变抛弃传统的危害,霹雳公司一直把握时代潮流,从录像带到发行 DVD 到现在的 3D 技术,但是求变创新也面临着风险问题。今后的霹雳布袋戏在开拓大陆市场,积极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要思考平衡传统与创新的问题。在笔者看来,霹雳布袋戏的操偶技艺和雕刻技艺都是传承传统布袋戏中的优秀精髓部分,口白的问题可以同时发行闽南语版和国语版。剧情应该保留传统布袋戏的剑侠戏,对白台词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灵感。不放弃传统这才是未来发展的正确道路。

  4.2.1 开拓大陆市场

  霹雳布袋戏在大陆有大量戏迷,霹雳公司看到大陆市场的巨大潜力,开始积极进军大陆市场。台湾布袋戏一直以闽南语作为布袋戏的口白,这也是传统布袋戏的特色之一,就是具有地方色彩,霹雳布袋戏所有角色的口白都是由八音才子黄文择一个人完成,大陆观众难免不适应这种男角色和女角色由同一人配音的情况。为了进一步打开大陆市场,从 2013 年的《霹雳侠影之轰定干戈》开始由国语配音。在传播方式上,霹雳公司与大陆多家视频网站合作,使大陆观众每周能免费收看到最新的剧集。霹雳公司从很早开始就积极参加大陆的漫展活动,比如每年的杭州国际动漫节都能看到霹雳展区的身影,2015 年的央视中秋晚会新浪官方微博还特意以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网络上发布一段霹雳布袋戏的宣传片。霹雳公司在 3D 大电影的失败后更应该吸取教训,优化剧本,坚持走中国传统文化与武侠结合的模式。积极参加漫展等活动,如霹雳公司每年都会在杭州国际动漫节上设置一个霹雳布袋戏的展出平台,让戏迷近距离欣赏戏偶。与此同时大陆观众还可以免费在网络视频网站上收看到霹雳的最新剧集。相同的文化背景加上国语配音使得大陆观众可以轻易的欣赏布袋戏这一传统艺术。霹雳公司自身需要做的就是优化剧情,用更好的内容吸引观众。霹雳布袋戏通过和内地文化交流活动的增多来加强与大陆的合作。

  4.2.2 培养接班人才

  霹雳公司还开设布袋戏培训班培养接班人才,对布袋戏这一传统艺术而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袋戏的操偶、口白、雕刻等都需要把技艺传承下去,黄文择一个人的口白已经略显吃力,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加入。皮影戏、剪纸等民间艺术如果无法传承下去也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对于霹雳布袋戏在市场化的浪潮中求新求变虽然褒贬不一,但是霹雳仅仅改变了布袋戏的形式,其中一些传统技艺如木偶的雕刻、操偶却保留了下来并为更多人所熟知,操偶技巧和雕刻技巧都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应提前培养人才防止人才断层。热衷于奇幻电视布袋戏的观众也会产生了解其传统与历史的想法。只有布袋戏本身在快速变迁的社会中存活下来才能谈论其传承与创新。霹雳布袋戏不但需要布袋戏技艺的传承,还需要面向市场的各个分工部门的人才。比如在 3D 特效制作上,虽然 3D 电影《奇人密码》失败了,但是这一尝试使霹雳公司掌握了如何用 3D 摄影机拍摄木偶的技巧,对镜头运用方面有了自己的尝试,使霹雳公司培养出了一帮自己的特效制作人才。

  4.2.3 平衡传统与创新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曾创造性的把传统艺术与动画相结合取得了巨大成功,比如借鉴京剧脸谱艺术的《骄傲的将军》,在本片中加入了许多京剧元素,里面的人物造型、动作、对话和伴奏都有京剧的腔调。片中的将军是个大花脸,师爷则是二花脸,将军得胜归来的动作与京剧中西楚霸王的出场相似,还伴随这京剧锣鼓声,将军得意时发出的“咿呀呀呀”等夸张的方式都展现了中国传统戏曲的韵味。《小蝌蚪找妈妈》是典型的水墨画风格,国画的素雅风格使其动画画面具有了诗意的韵味,意境深远。此外还有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木偶动画《阿凡提》等融合民族艺术与动画形式的作品。这几部动画作品都是逐帧拍摄制作过程相当复杂,比如水墨画需要一张张绘画制作,木偶阿凡提需要摆出一个个动作然后逐帧拍摄。繁杂的制作过程使这些作品无法批量复制,所以后来相关作品越来越少了。相比之下,霹雳布袋戏在制作过程中已经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首先由编剧部写好剧本交给总编剧审核,确认剧本后再由雕刻师傅雕刻木偶,道具服装组设计造型,由编剧指定哪个木偶用于哪个角色,然后布置场景由操偶师及拍摄组进行拍摄,拍摄完成后由后期进行特效加工及剪辑,最后配上音乐及口白。霹雳布袋戏通过批量复制的方法使布袋戏这项民间艺术转变为大众消费,而如何平衡传统与商业化是霹雳公司需要注意的问题。在平衡传统与商业化之间,笔者认为霹雳布袋戏首先应该把每集的时长缩短,由原先的 60 分钟缩短到45 分钟,强化主线矛盾,分清主线支线,把剧情冲突点集中在主线上。在一档戏中着力于讲清楚这档戏的故事,而不是为了卖偶无线循环新人物出场、退场的模式。保留武戏操偶的精华,适当运用特效,在木偶的雕刻上应该保留传统的雕刻技艺,这与现代的 bjd 娃娃先制作模具然后树脂灌模的方法完全不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