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写作 > 学术论文写作

高质量学术论文怎么写作和发表

来源:写作 作者:刘金波
发布于:2022-11-14 共13034字

  摘要:研究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策略是极富意义和极有价值的工作。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方式方法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规范与话语,需要微定制。“微定制”即基于写作与发表相互关系的一系列关于逻辑与进路的程序化、科学化、精准化策略和方法。它是选题的“见微知着”和表达的“微言大义”,也是方法的“微风鼓浪”和发表的“通谷者微”。如何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关注成长,厘定选题,科学写作,精准投稿是学术人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的四个核心问题。其中的理论与方法、逻辑与进路,都需要细致而微的思考、研究与实践。

  关键词:微定制;学术论文;选题策划;问题意识;发表策略;

  Abstract: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to study th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strategies of high quality academic papers. The writing and publishing methods of high-level academic papers have different norms and discourses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which need to be matching up accurately.“Matching up accurately”refers to a series of programmatic,scientific and precise strategies and methods based on the mutual relationship between writing and publishing. The profound connotations of high-level academic papers can be reflected through the topic selection,expression,method and publ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academic research,development gaining,topic selection,scientific writing,accurate submission are the four core issues that academic scholar need to take seriously in the process of paper writing. Its theory and method,logic and approach,all require careful and subtle thinking,research and practice.

  Keyword:Matching up Accurately; Academic Papers; Topic Selection and Planning; Problem Awareness; Publication Strategy;

  数字媒介时代的技术变革给人们的阅读习惯带来巨大改变,学术研究尖、精、深的要求在数字媒介的加持下更加便利,更加快捷,更加深邃。同样,技术赋能阅读便利对学术研究成果的创新性要求更加严谨,更加规范,更加科学。也就是说,日常的碎片化阅读时代,人们仍然需要更高水平更具价值的学术论文与学术着作。

  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谓学术论文,是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规范成文的围绕某一问题的富有创见的专业研究成果。其中,“问题”“创建”“专业”“规范”等核心要素必不可少。具体说来,它有一套严格的学术规范:一是以学术领域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解决“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是什么”“有什么”问题;

  二是以分析论证为主,而不是以介绍、解释为主,要求其观点见解系统,逻辑分析严密,语文规范严谨;三是对创新要求高,原创性强,必须有基于该研究的独立见解、观点或结论;四是这种创新与“学术共同体”的紧密联系不可或缺,也就是我们的学术论文必须符合日常所说的学科“范式”与“话语”——它让我们能够身在其中并有所依傍、有所继承、有所借鉴、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贡献。

  这里的“创造”与“贡献”既可以是对前人科研的继续,亦即补充、扩展与深化,也可以是对前人科研的反思,亦即对比、质疑与批判,还可以是对前人科研的总结,亦即概括、综合与商榷。

  在上述规范基础上提及的学术论文的“高水平”概念,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它并不是一个约定俗成的科学的具有自身规定性内涵与外延的学术概念。不仅学者、读者与编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与要求,而且不同学科的学者、读者和编者也有相当不一样的理解侧重。

  其划分标准既有写作层面的内容标准、创新标准、规范标准,也有问题层面的贡献标准,还有传播层面的效果标准等诸多不尽相同的方式方法。所以,关于“高水平”,我们既可以从“材料、话语、表达”的层面界定,也可以从“理论、逻辑、方法”的视角分析,还可以从“选题、问题、问题意识”的学理入手,乃至从“思想、学术、故事”的视域出发,方方面面,不一而足。

  从专业性学术期刊的传播角度要求来看,一般认为,“高水平学术论文”概念的基本内涵包括(但不限于)以下12个方面:主题鲜明、观点正确、富有创见、论述集中、论证充分、分析入理、材料新颖、方法科学、结构合理、逻辑严谨、行文规范、文风朴实。

  鉴于高水平学术论文概念的延展性、写作的繁复性、话语的规范性、发表的特殊性、传播的技术性等特点,笔者试图用“微定制”概念将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策略做一学术梳理。所谓“定制”,即各环节各步骤根据需要因应而生,所谓“微”,曰理,曰精,曰妙,曰隐,曰小,曰善,曰通。

  用在学术论文的范畴,即选题的“见微知着”,表达的“微言大义”,方法的“微风鼓浪”,发表的“通谷者微”。高水学术论文的“微定制”即基于写作与发表相互关系的一系列关于逻辑与进路的程序化、科学化、精准化匹配策略和方法。

  一、成长管理:强化论文写作与发表十重境界的针对性训练

  但凡做过学术研究的学者,在学术成长过程中一般都有如下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的十重较为困难的境界:其一,不知道写什么;其二,知道写什么但是对自己想写的东西说不清楚;其三,基本能把想说的说清楚,但如何利用本学科的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功底不够;其四,理论和方法功底都可以,但是写完才发现整个研究较为低级,基本没有理论贡献或者实践价值;

  其五,研究很有价值,但是不符合期刊传播需求;其六,符合期刊传播需求,但是找不到合适的目标期刊接收;其七,有期刊接收,但是按照学术期刊评价定级标准或者所在研究机构对学术成果考核、评价标准要求看该期刊层次不能满足自己需要;其八,有了较为满意的期刊接收,但是编辑、审稿人或者主编提出了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

  其九,进行了认真修改并回应,但是对论文所做的“修改说明”说服不了编辑、审稿人或主编;其十,终于确定录用,却担心期刊选题要素、栏目要素、出刊时间要素、传播要素以及评价要素的变化对作者的影响。

  面对成长道路上的十个拦路虎,我们可以进行富有针对性的“十重境界”强化提升训练:其一,不知道写什么,就强化选题训练;其二,知道写什么但是说不清楚,就强化学术语言训练;其三,能把想说的说清楚,但研究者的专业理论和研究方法功底不够,就强化理论与方法训练;

  其四,理论和方法功底都可以,但是写完才发现整个研究比较低级、没有价值,就强化问题挖掘训练;其五,研究很有价值,但是不符合期刊传播需求,就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和引文分析方法强化期刊分析训练;其六,符合期刊传播需求,但是找不到合适的期刊接收,就强化精确投稿训练;其七,有期刊接收,但是期刊层次不满足自己需要,就强化期刊定制训练;

  其八,有了满意的期刊接收,但是编辑、审稿人、主编提出了与自己不同的文章修改意见与建议,就强化与他们的沟通应对训练;其九,进行修改并回应,但是说服不了编辑、审稿人、主编,就强化与他们的沟通说服训练;其十,终于确定录用,却担心文章正式见刊时见刊期刊还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所谓“核心期刊”,就强化期刊评估评价动态关注训练。

  毋庸讳言,任何学术上的成功虽然有机会、禀赋的成分在里面,但任何成功绝不是“躺赢”的,它们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浅尝辄止的。在“内卷”日趋严重的学术“修罗场”,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付出了艰苦和努力,靠辛勤和汗水才走出来的。这个“走”,也包含每一篇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的全过程。

  二、选题策划:见微知着的前提与基础

  高水平学术论文应具备的基本特征是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与可公开性。在理论的依据、推导和提升方面与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密切相关。如果是运营类应用研究则具备工程方法及理论与方法的应用。

  既然是“高水平”,那就必须是前瞻性的、前沿性的研究。决定选题是否前沿的标准即该选题是否具备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而是否具备这样的意义和价值,则又有其最为基本的选题原则。其原则有如下七个方面:

  有用性,即是否具备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公共性,即是否为个人兴趣和公共议题的完美结合;经验性,即个人对该选题的独特体验和深刻领悟;传承性,即前人学术研究的基础上的继承,自身团队资源的聚合;创新性,即论文新意明确,亮点显眼;

  现实性,即做该选题的学术积累和物质条件是否具备;前瞻性,即好的研究的最高追求,也就是是否具有战略眼光和前沿视野。非常具有前瞻性的成果如杨其静的《特朗普当选对中国经济的挑战》1、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2等。

  事实上,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不仅很难全面顾及这七个方面,反而时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选题问题。这些问题要么会导致研究没有价值,要么会导致论文写不下去,要么会导致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勉为其难完成的论文投入目标期刊被瞬间退稿。就笔者目力所见,常见选题问题有10个。

  第一,选题不够新颖,没有问题导向或者问题导向不明,缺乏时代感。如《“耻”文化的时空谱系与现代性考验——兼论“耻”文化的思想治理》3一文,似乎在什么时候发表(若干年前或者若干年后)都不成问题。

  第二,概念不准或概念界定模糊。如《网络恶搞:网络文艺批评的一种独特形式》一文的“恶搞”“网络文艺批评”,并非规范的学术概念。

  第三,选题太大,涵盖内容太多,或时间跨度太大,让编辑、审稿人感觉研究者无法驾驭。如一个博士生的论文《现代新闻的理论框架:政府公报研究述评》,依博士生的资历、能力写一篇关涉“现代新闻的理论框架”的宏大叙事的文章,显然力有不逮。

  第四,选题太小,涵盖内容太少。如《布里亚特蒙古族微信使用行为研究》,编辑、审稿人、主编都很可能对“布里亚特”一词蒙圈。

  第五,选题指向不明确。如《新世界主义视域下跨文化传播研究》一文,什么是新世界主义?审稿人很难明了。

  第六,选题缺少理论嵌入、地域嵌入、领域嵌入,不能体现研究者的比较优势。如《媒介生产和公共领域的建构:杰文逊和袁世凯新闻思想比较研究》,难以看到时代感,学术价值,难以捕捉研究者的学术优势。

  第七,选题意义不明确,或过于宏观,或过于微观,或过于庞杂。如《阿联酋主流英文报刊媒介融合现状探析》,其研究意义指向性不明。

  第八,语言学术性不强。如《“情感消费”视角下新国货美妆的符号表达》就有一些非学术性表达。

  第九,问题不明晰,如《圣城生活图鉴——孔儒文化古风手游的开发与运营》,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第十,研究方法、研究角度、研究内容等方面缺乏创新。如《社会责任负面事件的网络意见领袖传播效能评价研究》,很明显,其表述不清晰、逻辑性不强、核心内容不突出;评价的目的和价值,很难表现出来。若要创新,则需要凸显是否在新领域、新问题、新方法、新材料、新观点、新思想、新推进、新突破和新论证方面有所涉猎,有所展示。

  总之,所有选题问题都是研究者不细致、不深入、不入流、不认真导致的。那我们的好选题来自哪里?一句话,选题来自文献(主要是针对“青椒”而言),选题来自生活(主要是针对“大咖”而言)。当然,如果能够综合性地将文献与生活结合,你的选题将更加有价值。

  与此同时,笔者认为,好的选题必须有趣,是研究者感兴趣的、长期耕耘的话题;必须有用,不是对研究者的个人范围的小用,而是对社会有大用;必须有憾,是现有研究还没有完结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缺憾”与“不足”才能导向新的研究起点。

  既然文献是选题来源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里就从文献综述的三个层面来做些许解读。首先,文献综述的标准是“分析”。分析得好不好决定了文献综述的内容和表达是否符合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写作需要。

  其次,文献综述的核心要素是“综什么”和“述什么”。前者包括综(合)、梳(理)、(阅)读(对象及结果);后者包括(陈)述、评(价)、(提)炼(选题及问题)。

  最后,文献综述的三重境界是梳理、比较和论证。“梳理”是为了找准问题、厘清线索、研究文献;“比较”是为了围绕问题、比较异同、评价优劣;“论证”是为了开展研究、强化演绎、凸显论证。

  我们常常说,好的选题是成功的先导,题好一半文。确实,在一篇论文的所有要素中,选题(标题)是阅读次数最多的,也是决定读者、编者是否有意愿继续阅读下去的关键要素。选题好坏,自然是见仁见智的,但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主题突出,概念清晰,表达严谨,意义凸显的选题必将为你的论文增色不少。

  笔者在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有着近20年的项目、成果、平台、期刊的管理与服务经历,对选题有较深入的研究、思考与探索。这种所谓的“深入”既是学科属性的,更是学理属性的;既是话语属性的,更是表达属性的。路径无他,唯有多读,多看,多听,多谈,多思,多写。练习得多,自然水到渠成。

  下面列举一些经笔者修改或建议修改并获得资助的项目选题(表1)、得以发表的论文选题(表2),供读者参考。

表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选题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选题

表2 期刊论文选题

期刊论文选题

  选题的定制离不开策划;策划离不开文献与生活,离不开阅读与考察。严谨、深入、细致、精炼的选题策划,必然是论文写作以小见大、见微知着的前提与基础。

  三、论文写作:学术、思想、故事的解构与重构

  鉴于学科属性的不同,学者、学人对高水平学术论文的理解与写作路径必不相同。但是任何学科属性的一篇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前提必须也必然是有一个丰富资料的储备过程。资料储备的来源包括研读、互动、查重三方面。在这三个方面的基础上的规范了解、格式掌握和注释规范则是论文写作的进一步功课。

  高水平论文写作是一个范围比较宽泛的选题。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所有论文写作都是一个求“真”或者求“善”的过程与结果。这一过程与结果涵括诸多问题与要义,诸多路径与方法。就毛殊凡“作文四要”的观点来看,作文需要做到四个必须:

  一是必须对事实或证据、资料进行归纳、比较、分类、抽象、概括、整理和加工;二是必须判断事实、证据以证明假设(论题)或否定假设并得出正确结论;三是必须经得起推敲,特别是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中站得住脚、立得住身、守得住神;四是必须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又善于倾听和吸纳他人意见和建议4。

  而就胡范铸的观点,(语言研究)既应勇于提出比国内外既有范式都更具阐释力的理论模型;也应积极回应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还应积极参与公共话语,用新媒体推动话语生态建设。做学问的“三不做”是不做不好玩的学问,不做那些对社会没有多大意义的学问,不做理论上没有创新的学问。

  做学问的“三不说”是不说废话,不说假话,不说马屁话5。其中,话语、问题与范式是任何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论文必备的三个核心要素;两个“三不”则是学术品质和学术品格问题。

  借鉴、综合并创新运用前人的经验与方法,笔者认为,学术、思想、故事是高水平论文的三大核心,问题、学理、方法、论证、验证、传播是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六个必备要素,而论文策划、论文组成和论文写作则是完成一篇论文的三大环节。其中,论文组成则包括摘要(Abstract)、前言(Introduction)、前人工作(Previous Work)、我们方案(Our solution)、效能(Performance)、分析(Analysis)、结论(Conclusion结论)、引用(Reference)等几个方面。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们如何解构与建构学术、思想与故事,也就是我们如何具体地完成一篇质量比较高的论文?笔者认为主要有七个构成环节。

  (一)根据选题价值与问题解决的需要展开学术构思

  构思是根据选题和材料谋划论文写作的过程。在构思阶段,要确定论文论点、论据以及所必需的事实、实例、资料和实验数据,设计论文的构架、论证方法、写作风格,拟订论文题目、结论等等。通过构思,可以明确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以及如何去写。构思过程中,我们需要一个好的标题(Title)、一个好的想法(Idea)、一个好的问题(Question)和一个好的创新/意义(Novelty&Significance)。

  其中,标题、想法与创新的题中之意毋须多言,“问题”貌似很好理解,但是很多论文出问题最多的就是“问题”和“问题意识”,所以需要做一些深入的分析。

  首先,中英文对“问题”的表达是不一致的:英语需要好几个单词来表达“问题”这个概念,比如question、problem、issue、trouble,它们都可以翻译成“问题”,而中文仅有“问题”一个词汇。所以,问题意识的“问题”,既包括现实的问题,比如说problem、trouble,也包括倾向理论的问题,比如question、issue。

  高水平学术论文中所讲的“问题”,既指理论问题,也指现实问题。一般来说,其中理论问题的“问题”既蕴涵理论的要素,也保有现实的考量;现实问题的“问题”,既有理论的视野,也有现实的要素。比如我们在现实教学、科研中请某个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用一句话概括你的(硕、博士)论文”,结果,我们往往会得出一些看似低级的、空洞的、貌似说了等于没说的回答:

  “让有网络暴力倾向的人和没有网络暴力倾向的人交朋友,可以有效防止网络伤害。”

  “研究熊的冬眠和捕食习惯表明,它们想抓什么猎物,完全看环境。”

  “某某药物对新冠肺炎有用吗?研究结果表明,没用。”

  如果我们随便找个博士生请他用一句话给你概括一下他的博士论文,很可能得到这样一句话:

  “我研究海洋石油污染的法律问题。”

  “我研究智能媒介问题。”

  “我研究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传播问题。”

  ……

  从上述回答中你根本没法得到你想要的容易理解的“一句话概括”,而只能从他的回答中大概知道他要研究的“是什么问题”,而并不是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例如,“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问题”本身,也是研究的起点。

  而论文最终体现的“问题意识”应该是“世界范围内的全球气候变暖难以根治的根本原因在于化石原料大量使用、利益纠葛难以平衡和国际立法无法达成”。这就是“怎么回事”。能用这样一句话概括出来,论文往往也就有了“问题意识”。

  有了问题意识的论文,就像建筑物有了框架,就似列车驶入了正轨。其布局谋篇也就自然而然地会脱离传统的教科书模式写法——“定义—特征—问题—优劣—建议”,而是会围绕着一个中心——“国际立法”设计三段式论证结构:提出问题,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与困境;分析问题,化石原料使用、碳交易、碳排放问题的国际立法;解决问题,全球低碳经济的科学对策。

  显而易见,三段论的结构看上去更加严谨,更具学理性,更令人赏心悦目。

  (二)用学术语言提炼论点

  一般而言,一篇层层深入的高水平论文中的论点既有总论点,也有分论点。一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总论点力求科学、创新、准确、有用;内涵恰当,外延适中。分论点则必须根据文章需要和总论点的复杂程度及难易程度进行分解与提炼。如何分解与提炼,需要根据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

  一般而言,分论点与分论点之间有四种学理关系,即并列关系,阐述总论点是什么;溯源关系,阐述总论点为什么;因果关系,总论点是“结果”,而分论点是满足结果的“条件”,回答“怎么办”,是探究方法的;辨证关系,将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加以对照比较,从而从正反不同的方面揭示总论点。总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对应的是不同的研究指向,即并列关系为是什么,因果关系是为什么,溯源关系是怎么办,辩证关系是怎么样。

  (三)坚持具有学理性的文章结构

  我们一方面坚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架构,另一方面,也可以借鉴布雷特·门斯(Brett Mensh)和康拉德·科尔丁(Konrad Kording)总结出的写好结构化论文的10条规则6——

  1. 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并要出现在文章的题目中;

  2. 为那些不清楚你工作的有血有肉的人写作;

  3. 坚持背景—内容—结论(CCC——“Context,Content and Conclusion)的结构组合;

  4. 优化你的逻辑流:避免曲折,使用平行叙述避免曲折表达;

  5. 在摘要中讲述完整故事;

  6. 在介绍中解释清楚为什么这篇论文至关重要;

  7. 依据一系列的叙述阐明结果,建立相互印证支持中心思想的基础;

  8. 讨论这一空缺如何被填补,说明诠释中的限制点以及同领域的相关性;

  9. 将时间分配到重要的部分:标题、摘要、图标和提纲;

  1 0. 获得反馈从而对整个故事进行精简、再利用和再生。

  (四)厘定摘要(Abstract)

  关于摘要,有五个核心要素。一是摘要是陈述主要内容,确切、不加解释评论的一篇短文。二是论文摘要字数以300-500字为宜,300字左右的长摘要(也有很多长摘要超过1000汉字)对提高被引频次有益。三是摘要是全文内容的凝练版,需要在摘要中讲述完整的故事。四是在字数允许范围内,包含尽量多的信息,如研究目标、关键材料/方法、理论机理、主要结果、结论。五是摘要最主要的四个要素是目的、方法、结果、结论。

  其中,“目的”切忌与引言重复,简明指出开展研究的必要性即可;“方法”应简要说明研究课题的基本做法,包括研究对象、数据及过程方法;“结果”应主要列举由方法得出的阶段性直接结果,即若干分课题反映出的现象;“结论”应凌驾于结果之上,是对直接结果的总结及提升,也是对直接结果的定性。下面是笔者为一个博士生改写的文章标题与摘要、关键词。原作为:

  文化符号传播对中国形象的影响及改善策略

  摘要:文化符号是国家形象的载体。它一方面是传递国家形象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文化符号的跨文化传播可能出现编码意义和解码意义不相符合甚至相反的困境,造成国家形象的缺失、偏差甚至变形、扭曲。我国符号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既有我方符号选择的失误与传播能力较弱的原因,也有他方符号接受过程中渠道、环境与受众的原因。面对不利影响,以文化符号主动重构国家新形象的思路应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前提、以塑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以中外文化的关联性为纽带,来推动文化符号的创新性发展和有效表达,发展路径上应以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群体为重点对象,孵化文化符号2.0版本,实现立体传播。

  关键词:中国形象;文化符号;文化折扣;文化误读;土耳其

  改写版为:

  中国形象的文化符号传播路径研究——基于土耳其“我想象的中国”绘画作品的实证研究

  摘要:作为国家形象载体的文化符号既是传递国家形象的有力工具,也是扭转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出现编码意义与解码意义不符甚至相反困境的有效手段。研究中国国家形象文化符号传播的当下路径,极具学理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土耳其“我想象的中国”绘画作品的个案与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形象文化符号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既有自身符号选择失误与传播能力较弱的原因,也有他者符号接受过程中渠道、环境与受众不一而产生文化误读的因素。面对各种中国国家形象跨文化传播的不利因素,以文化符号重构国家形象应以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为前提、以塑造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为基础、以中外文化的关联性为纽带、以互联网时代的年轻群体为重点对象来推动文化符号的创新性发展和有效表达,进而达成国家形象立体传播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中国形象;文化符号;文化折扣;文化误读

  另外,这里举一个《图书情报知识》的极为规范的摘要,以飨读者。

  摘要:[目的/意义]回顾和梳理抗日战争中我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西迁历史,凝练图书馆学教育的西迁精神,激励当今图书馆学教育砥砺前行。[研究设计/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历史研究法,阐述抗日战争期间我国图书馆学教育机构西迁办学的困境与坚持,提出西迁精神的内涵和当代价值。[结论/发现]西迁精神的核心内涵:家国情怀、信念坚贞、百折不挠、服务社会。西迁精神的当代价值:不忘初心,牢记图书馆学教育的使命;坚定信念,坚守图书馆学教育的阵地;锐意创新,推进图书馆学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求真务实,服务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求。[创新/价值]挖掘图书馆学教育的西迁史料,以史为鉴,振奋当今图书馆学教育的精神。7

  (五)萃取文章最主要内容并便于快速检索的一组词语——关键词

  关键词具有客观性、针对性、专指性、网罗性的特点,需要反映论文研究目的、意义、方法、结果、结论等核心要素。所谓关键,意味着锁闭(关)和开启(键)。关键词不是论文标题的几个核心词汇的剪切,更不是所写选题的对象、理论、方法的核心概念的简单提取。正因为不简单,所以笔者用“萃取”二字。

  一组好的关键词,就是一篇优秀论文的逻辑;一组好的关键词,就是打开一篇高质量论文的钥匙(key);一组好的关键词能够增加该论文的阅读量、下载量,进而提升引用率,最终提升该论文作者的学术竞争力和影响力。

  (六)做出符合国家规范和期刊特定规范的参考文献

  好的参考文献具有如下6条标准:1.规范(国家着录规范和刊物规范);2.经典(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3.权威(前沿性、代表性、最先性);4.新颖(5年以内的不低于50%,注意半衰期);5.必要(非必要不引用);6.全面(中外文具有创新性的重要文献)。

  (七)选择科学、恰当的研究方法

  科学、恰当的研究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方法依据不同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如按照范式可以分为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按照对象分可以分为方法本体研究和方法应用研究。其中,方法本体研究是把方法作为主题而存在的,如:主成分综合评价法的误区识别及其改进(辨误);扎根理论编码的“理论鸿沟”及“类故理”跨越(理论);西方教育不平等的民族志研究及其启示(综述)。

  方法应用研究即方法依照问题而存在的研究。按照具体的研究方式分,学术论文的研究方法蔚为大观,这里把它们分为10大类若干小类。

  1. 定量研究(也叫量化研究)。一句话,求“真”。具体为:实地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社会科学应用统计学原理、社会测量方法、实验设计方法、抽样调查方法、应用线性回归模型、分类数据分析、生存分析(或事件史分析)、空间数据分析、多元数据分析、分层分析、纵向分析、路径分析、结构方程模型、项目评估方法、系统动态学、贝叶斯方法、队列分析、随机过程或马尔科夫链、系统仿真方法、文献分析方法、内容分析方法、势分析方法、复杂调查数据分析方法。

  2. 定性研究(也叫质化研究)。一句话,求“善”。具体为:话语分析、文本分析、民族志、焦点小组访谈法、投影技法、叙述研究(口述史)、行动研究、现象学、案例研究。

  3. 问卷调查(样本量、来源、层级、地域)。问卷设计需要注意的八个方面:(1)以最一般的问答题开始,避免有威胁性的或难答的问题;(2)开头部分是形象构建的部分,会影响之后的答卷期望;

  (3)衔接性强,确保问卷的正文部分自然地从一个主题过渡到另一个;(4)按照对被访者来说合乎逻辑的、有意义的顺序安排项目;(5)最敏感的问答题和有威胁性的问答题放在后面,并且最好有说明,特别是涉及隐私的时候,要确保答卷人拥有信任感和安全感;

  (6)人口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地区等,前提是这些不属于变量)的问答题列在最后,万一有人没有耐心答到最后,数据仍然有一定价值;(7)在能满足自己的研究需求的前提下,尽量是选择题,也就是客观题,而不是主观题;(8)会利用SPSS软件,即统计分析软件(Statistic Package for Social Science)。

  4. 抽样调查法。总体、个体、样本、样本的容量、抽样框、抽样比、置信度、抽样误差、偏差是抽样的核心概念。其具体方法则有如下几种。(1)随机抽样:简单随机抽样法、系统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多阶段抽样法、等距抽样、双重抽样、按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概率抽样、任意抽样;(2)非随机抽样:重点抽样、典型抽样、配额抽样;(3)非概率抽样。

  5. 思辨分析——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文献整合研究法。

  6. 话语分析——批评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7. 社会网络分析——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的关系。

  8. 引文分析——即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进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的逻辑方法。

  9. 统计学分析——具体为统计描述、方差分析、二元相关、元分析、多元回归、多元变量分析、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非参数检验、结构方程模型。

  10. 跨学科研究(交叉研究法)。

  四、通谷者微:认真研究、仔细选择与良好沟通是学术论文快速发表的三大选项

  “通谷者微”,强调的是良好的沟通。论文写作的最终归宿是宣读与发表。要发表,必然牵涉发表在一个什么样的期刊的问题。这里谈三个较为重要的问题。

  (一)怎么选刊(Selecting a Journal),是论文能否达到作者预期发表平台的关键

  选刊,必须基于对工作价值和创新性的客观评判。一般来说,选刊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适合即为更好)。需要考虑主管主办、刊物类别(综合刊、专业刊)、业务范围、价值取向、目标导向、刊期、编辑取稿用稿倾向、栏目设置、审稿周期、文章字数、发表时滞、费用要求、学界口碑、是否核心,等等。

  (二)注重写作与发表互动策略

  在写作上,有十点需要注意的事项:1.写理论文章,研究实证;2. 写实证文章,研究理论;3.参加学科方向的研讨会;4.阅读学科方向的顶级专家的个人学术网页文献;5.有选择地阅读顶级期刊;6.不停地写作;7.与导师沟通,在学术会议上发言;8.合作研究、写作,交流论文观点;9.发现灵感;10.与期刊编辑建立良好互动关系;

  在投稿方面,有七点小技巧:1.认真研究学科方向的刊物;2.了解刊物的栏目设置;3.注意刊物编辑的取稿倾向;4.关注同行专家的认可度;5.了解学术规范与编辑规范,尤其是该刊物的特殊规定性;6.把相当精力花在题目、摘要与参考文献方面;7.及时关注期刊评价要素,即论文内容要素、形式要素和出版要素。

  内容要素主要包括选题(标题)价值性、创新(原创)性、学术性、科学性(或具体应用价值)、方法性或原理性等。内容要素体现的价值标准是:(1)选题范围大小(宏大叙事: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主流意识形态、方针政策;微小叙事);(2)主题性质色彩(积极与消极、建设与破坏、阳光与黯淡、鲜明与模糊);(3)社会创新效益(对经济社会发展、理论创新的推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个人成长成才的帮助)。

  形式要素包括:(1)学术梳理(学术史迹、主要成果、前沿观点);(2)理论运用(学科体系、模型、范式、范畴、概念、多学科理论);(3)逻辑论证(逻辑构架、主题集中、材料合理、前提充分、论证比较、推演方式、创新结论);(4)语文规范(词法语法、句读文风、章节构造);(5)出版规范。等等。

  出版要素:出版规范就包括题名(即标题,要求鲜明独特)、摘要和关键词(要求客观简明)、正文(包括文体结构、行文规范、概念、定义、变量、假设、理论、推理、分类等)、参考文献(引证文献必须提供包括责任者、题名、出版项等在内的文献要素)、其他附件(注释、作者信息等)、版式(字号字体版心版面)等。

  (三)功夫在诗外发文之外,我们可以关注四个方面。

  1. 抄袭与内化。

  要严格区分两者,抄袭绝不可取,但要善于“临摹”并把“临摹”的东西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东西。可以思考史料堆积、引文众多是否属于抄袭;在论文较低层次的表述或自然段行文中用于论证而未按文献标注规范地引用别人的观点是否属于抄袭。

  2. 一稿多投与多刊互动。

  要以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方式处理好一稿多投与多方(刊)联系,在遵守国家相关出版法规条例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开展有效的人际交往和刊物之间的往来,不断积累运用社会资源,缩短投稿、审稿、用稿周期,并最终使自己跻身于某些期刊的“关系户”(高被引作者、主持人、特约作者)“关系稿”行列。

  3. 修改与创新。

  要准确判断期刊宗旨和特色,适时调整论文撰写角度和深度。这是作者个人再次深入研究的过程。但是所有研究既不能反复地、无休无止地进行,也不能经常性地一次次进入“写作”—“投稿”—“被拒”的挫败感怪圈,这将极大地影响科研和写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在写作与发表过程中,既要明白创新的根本就是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更要明白个人的成长是伴随着论文的不断产出而逐步成长成熟的。

  4. 普通性与特殊性。

  不同期刊办刊风格旨趣、发文选题周期不同,要认真研究,精准定制,从而“投其所好”;要多注意目标期刊的发文主题策划与相关“学术共同体”的联系,以及一些期刊因自身评价因素造成的二次文献转载要求(甚至“版面费”因素)等各种普遍性及其特殊性要求。

  总之,高质量学术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工作,也是一个极富意义和极有价值的工作。研究的创新性学术成果需要在学术期刊平台展示与传播。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写作与发表需要微定制。“微定制”即基于写作与发表相互关系的一系列在学科属性、学术规范内的关于逻辑与进路的程序化、科学化、精准化匹配策略和方法。

  如何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关注成长,厘定选题、科学写作,精准投稿是学术人在论文写作与发表过程中需要认真对待的四个核心问题和关键问题。其写作的理论与方法、逻辑与进路,乃至写作与发表的互动,都需要细致而微、见微知着的思考、研究与实践。

  注释

  1杨其静:《特朗普当选对中国经济的挑战》,《国际商务财会》2016年第11期。
  2[美]露丝·本尼狄克特:《菊与刀》,北塔译,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年版。
  3本文所举有一定问题的选题例子均为笔者编辑工作之实例。
  4(1)毛殊凡主编:《人文学术期刊评价发展》,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19页。
  5(2)来自胡范铸教授微信朋友圈。
  6(1) Virginia Gewin,“How to Write a First-class Paper”,Nature 555,(2018):129-130.
  7(1)肖希明、沈玲、刘奕:《中国图书馆学教育的西迁历史及其精神价值》,《图书情报知识》,2022年第1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