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写作 > 本科论文写作

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毕业论文写作中的选题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5-12 共5580字
  在整个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选题是迈出的第一步,决定着文章的写作方向和基本内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是以研究汉语言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凭借母语汉语言为工具,进一步研究中国文化,探究与之相关的人文科学的课题。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写作中,因为涉及的视角甚为散漫,几乎涵盖古今中外所有的文学史和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必求读者反之己身,反之己心,一闻雎鸠之关关,即可心领神会。”在如此浩瀚的领域中快速、准确地选定写作方向,对于一个初学乍练的本科生来说,诚非易事。由此,本文着意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的毕业论文选题为出发点,藉以探讨高校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并求教于方家。
  
  一、选题工作相对滞后的现状分析
  
  选题作为毕业论文最为关键的一环,与后面的开题和写作直接关联,甚至决定了毕业论文写作的最终质量。观点创新是文章的灵魂。如果一篇文章没有新的观点, 其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就会黯然失色。
  
  观点创新要追踪本学科的前沿,为学科发展作出贡献。但在学校的教学安排中,毕业论文选题环节大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观点创新无从谈起。甚至有一些同学因选题不当而走弯路,导致论文撰写延误;有的匆匆而就,质量不高。因此,学校必须明确选题过程的重要意义,提高警惕,认真对待。
  
  选题工作必须有“提前”意识。许多学校的选题工作是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开始的,且与开题报告联系在一起,把选题仅仅作为开题报告的一个前奏。对大学生而言,毕业前夕除了完成在修课程外,还要面临着求职就业,加之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就业压力日益增大,还有一部分准毕业生学生忙于考研、从中央机关到地方各种各样的公务员考试、特殊岗位招聘考试,论文写作理所当然蜕变为一项不得不应付的工作。管理层面上,一些学校对学生有放纵暗示,论文只要及格就万事大吉,因此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就变成了一种形式,敷衍了事,走个过场而已。
  
  从文体分类来看,毕业论文是学术论文、科技论文的一种,完全不同于前面学习阶段中的作业、练笔,也不同于学年论文,需要结合长时间的阅读、积累、思考、推理、归纳、设计、验证,集腋成裘。它是一项综合工程,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陌生的,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选题工作可以在大学三年级的第二学期布置、开展,尽早向学生宣传,引起他们的重视,消除他们的神秘感乃至于恐惧感,同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挑战。
  
  二、选题环节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近三年来毕业论文选题情况的分析发现,由于前期的基础工作开展得不够科学、充分,在选题与撰写提纲期间出现了不少问题,以至于不少学生被迫推倒重来,重新选题。
  
  首先是学生选题着眼点过于集中,导致某些方向的选题比例过大,影响均衡。粗略统计,汉语言文学方向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往往是古代文学研究多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文学研究多于语言文字研究,小说、散文研究多于诗歌研究,理论研究多于社会实践。以蚌埠学院文学与教育系2012-2014年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为例进行统计分析,总计371篇,研究方向包括:文学 (古今中外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等)290篇,占总数的78.17%;语言学39篇占10.51%;新闻传播学及其他36篇,占9.70%.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选题最多,占比 36.66%,其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占 32.08%.
  
  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折射出学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之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古代文学情有独钟,甚至认为古代文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举止温文尔雅,在选题时会下意识地倾向于古代文学方向。另一方面,这也暴露出学生阅读面的狭窄。近年来社会浮躁情绪蔓延,很多人不愿坐下来静心品读文学原着,而是选择所谓快餐式的阅读方式,被动接受知识。百家讲坛之类的电视节目风生水起,足以说明这种情况的广泛性。受此影响,许多同学把大部分时间花在看韩剧、玩电子游戏上,对累世积淀下来的经典名着却少有兴趣,甚至许多同学没有完整、认真地通读四大名着,有些人只是通过电视剧、电影等媒介一知半解。视野的局限,使得学生对选题的茫然无措,不知何处下手,只能从自己零散的记忆中捡取一些貌似熟悉的片段,敷衍了事。
  
  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选题中,小说和诗歌研究占比最高,而基本的文学理论研究、文体研究、版本考证等难度相对偏大的选题则鲜有问津,这也暴露出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上不够扎实,功力不足。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把自己熟悉的诸如四大名着、李白、王维、孟浩然等诗歌作品作为自己的选题方向,这些内容在文学史上一般会作为专章论述,且学生自小学起不断学习、接触了相关作品信息,掌握得相对好一些。
  
  中国现当代文学选题中,诗歌、小说研究占了很大的比例,例如安徽籍的诗人海子诗歌、方玮德诗歌研究,张爱玲、三毛、王安忆以及村上春树的小说作品等吸引了许多青年大学生的目光,选题相对集中。相反,对于鲁迅、巴金、老舍等作品的研究选题明显呈下降态势,折射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发展、国际国内形势等问题关注不够,在平时的阅读中更趋向于那些文学趣味浓厚、逻辑思辩性低的作品,不愿意深入思考社会问题。
  
  在随机走访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外国文学作品的叙事节奏及风格与自己的阅读习惯有很多差异,这也导致了选题中外国文学比例相对较低。而随着网络媒体的高密度普及,网络语言也以其独特的方式滋生蔓延,日新月异。作为对新事物关注度较高的大学生,在选题中也自然而然地会将自己最熟悉的东西展示出来,网络文化及网络语言研究选题日渐受到青睐。
  
  其次是学生偏重于文学史上知名作家和着名作品,导致部分选题重复或相似度过高。以《欧阳修诗歌创作研究》为例,作为从指导老师中征集的选题,三年内每年都有多名学生重复选题,甚至出现同一位老师指导的学生中同时有两位同学选中的情况,最终只能在指导老师的建议下做出一些调整,在方向上加以区分:《浅析欧阳修滁州时期诗歌创作》《欧阳修颍州时期文学创作研究》。类似的情况还有《〈三国演义〉人物形象研究》《〈红楼梦〉人物研究》《〈水浒传〉的妇女观分析》《李清照词作研究》《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比较》《苏轼诗歌创作风格研究》等。高密度集中的相似选题,必然会给指导工作带来难度。学生的水平相差不多,眼界不广,搜集资料的渠道有限,也会造成毕业论文的相似度偏高,最终影响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
  
  最后是老师指导环节。对于应用型地方本科而言,教学是排在高校工作的第一位的,教师队伍是重要保障。自1999年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开始,许多地方专科层次的高校纷纷升格为本科院校,在校生数量也急剧增多,打破了原来的生师比相对平衡的状态,生师比率陡然增高,2007-2010年一直保持在18左右,有的院校甚至高达25以上,远远高于教育部关于工科、农、林院校生师比应控制在18以下的规定。
  
  在最近几轮本科院校教学评估中,绝大多数的新建本科院校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监测点中生师比偏高成为共性,无法达到教育部的办学要求。随着人口比例和社会结构的变化,高校内涵建设时期已经到来,生师比问题也广泛受到了质疑。构建合理的生师比指标,已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着力探讨的问题,也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基础保障。
  
  以蚌埠学院为例,自2007年升本后在校生急剧膨胀,原有的教师队伍、教学力量无法迅速适应这种变化,在教学科研方面老师只能是“硬扛下来”.表现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就是一个老师被迫指导十几名甚至是二十几名毕业生,远远超出自己能力所能承受的范围,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同时,对于指导老师的职称、学历的要求也无从谈起,有些刚刚毕业的硕士生未经认真培训即匆匆走上讲台,有的甚至上来就参加毕业论文写作指导工作,分到8名甚至更多的学生。在自身经验与科研能力并不过硬的情况下,一位指导老师面临十几个学生的选题,必然会产生重复、应接不暇的局面。再加上学校后期管理疏松,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与标准尚有一段距离,然而因为就业率等因素,学校采取迁就学生,草草了事的做法,也助长了不良风气向下一届毕业生蔓延。
  
  三、选题工作中的建议与对策
  
  首先,学校应该高度重视选题及论文指导工作,针对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在生师比不足的情况下,除了加大专业教师引进力度外,还可以采用外聘的形式,引进兼职教师介入指导工作。兼职教师既包括学校所在地的其他高校教师,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员。学校可通过集中培训的方式,使之尽快进入角色。如所在地市社科联、博物馆、文联、图书馆等单位中,有一部分科研人员,在专业研究上浸润多年,颇有建树,可以为学生选题提供较多的建议与引导。学校还应该针对学生阅读面狭窄的情况,在前期的教学中有目的地加强阅读训练,做出一些硬性规定,比如大学期间必须完成多少部名着的阅读量等,为后面的毕业论文选题和写作做好铺垫。
  
  其次,选题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选题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随便找个题目报上去就可以了。它是一项投入精力多而繁杂的工作,需要深入细致地思考、检索信息而后定。论文选题的前提是对某一学术研究现状有了一定的宏观把握,对论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同时贴近自己的能力,能够把握和操作。
  
  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有目的地搜集有关文献资料,向有关专家请教,验证选题的科学性和学术价值,对论文进行初步的构思形成框架以检验自己能否完成论文的研究与撰写。
  
  可以说,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充满激情地投入工作,思维活跃,灵感频出,这对于论文的创新是十分有益的。反之,在被动的情况下选题,或者是为了应付,学生从指导老师提供的选题库里面不假思索随意选一个,而指导老师又不能及时了解这种状态,将会给后面的写作埋下隐患--每年都会有同学开题后重新更换选题或大幅度调整研究方向的现象即为明证。
  
  每一位同学的学习、生活背景不同,通识知识的积累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提前一段时间让学生去搜集、感受相关的信息,在选题上获得直接的认识,有利于他们在阅读中的捕捉灵感,与自己的知识信息库衔接,从而结合自己的兴趣点去圈定写作方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感兴趣,学生的创作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激发撰写过程中的兴奋点。
  
  经粗略调查,许多学校的选题一般安排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即每年的10月份以后,且与开题报告联系在一起,选题仅仅作为开题报告的一个前奏。时间有限,过程草率,选题的精准性无法保证。在实际操作中,建议把选题工作提前至三年级的下学期甚至更早一些,尽早确定指导老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兴趣爱好。
  
  学生始终都是毕业论文的写作主体,指导老师的作用只能是过程引导、把握方向、提出建议,不能取代学生去思考、写作,所以,二者之间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在很多情况下,有些指导老师只是在大一、大二阶段给所指导的学生上过课,甚至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这个学生,彼此的了解无从谈起,更需要提前与学生加强交流,真正了解学生的特点,给出适宜的具体指导。鉴于当前的学科专业分支十分细密,即便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仍然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诸多方向,每一个方向里面都有着更加细腻的研究分支。系部开展选题工作时,也应充分考虑指导老师的专业研究具体方向和平素兴趣点所在,最大程度上使指导老师与学生的研究兴趣一致起来,便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在选题中,可实行双向互选,以选题交流会等形式,让指导老师与学生坐在一起敞开交流,充分了解,最终选定指导老师。
  
  再次,可以结合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选题指导。指导老师不是万能的,限于阅读习惯和专业的差异,在某些领域,指导教师甚至有可能不如学生。让一个不熟悉此领域的老师转而去指导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所以,选题应密切兼顾指导教师和学生。老师在向学生提供选题时可以结合自己的在研项目,把平时思考较多的问题分解出来,供学生参考选取。自主探究,锐意求新,也是选题中应关注的要点。指导教师可结合自己的研究内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同时又不要过多束缚学生的思路,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学术空间以利于创新思维。从毕业论文库中选题无法直接展现学生的学术探索意义,完全依赖于选题库无疑是对学生自主创新的扼杀。但毕业论文毕竟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科研论文,充其量只是本科阶段的一次科研尝试与学习,所以,模仿的过程不可或缺,应该同中求异,引导学生对于某一问题展现自己独到的观点,即便是耳熟能详的材料也可以在新规则的引导下产生新认识,于再评价中建构自己的选题框架。这或许是指导老师在帮助学生确定选题时应该认真考虑的。
  
  注意与地方文化相结合,也是选题的一个重要方向。地方文化研究是一种对于区域社会文化资源的发掘、发现和整理,具有传承、拓展、深化历史文化等诸多意义。它不仅仅是将一个地区的历史掌故、风土人情与文学作品、历史文化名人联系起来,更是基于对这种地区性文化资源的深度发掘和发现以求发扬光大之,在处理包括人物、文艺作品、文学研究关系,文化现象与当地的地理空间关系中,拓展研究思路和思维方式。对学生而言,生于斯长于斯,当地的社会历史文化哺育着他们成长,所以再熟悉不过。引导他们结合地方文化进行选题研究,可以激发积极性,增强地域文化自豪感,更有利于毕业论文写作的顺利开展。
  
  结 论
  
  随着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幕的拉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快速上升,2002年达到15%,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6.5%.我国提出的目标是到2015年达到36%,2020年达到40%.
  
  地方许多专科层次的高校纷纷升格为本科院校,在校生数量也急剧增多,打破了原来的生师比相对平衡的状态,生师比率陡然增高,这种变化也给毕业论文写作与指导带来挑战。总的来说,选题过程中学校要积极应对,采取配套措施解决生师比不足对论文写作带来的影响,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鼓励教师紧密结合科研项目以及地方文化建设目标进行选题指导,把高校毕业论文工作推向更加科学的部署,落地生根。
相关标签:如何写毕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