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写作 > 本科论文写作

论文写作方法(标题与论点的写法)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12-18 共5643字

  学术研究的成果只有写成论文,方能体现它的学术价值,并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下面我们就讨论一下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论文通常是由论点、论据通过论证组成的,标题也是论文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分别给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标题与论点的写法。

  一、关于标题

  论文的标题是论文的名称,也就是论文的标志。它是论文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没有论文是不设标题的。一篇论文最先与读者见面的就是标题,作者与编辑无不重视对标题的推敲。程千帆曾说过:"前几天,一个研究生问我-一个问题,我到现在也回答不出。那是杜甫的《游何将军山林十首》中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二句,此游在夏天,全组诗都写夏景,怎么忽然写起春景来了。我翻遍了旧注,包括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的《杜甫诗注》,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只好承认我不懂。"7791]我通过研究发现这两句诗写的也是夏景,于是写了篇文章,题目就是《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文章发表后,我惊喜地发现,题目被改为《夏风"折笋",夏雨"肥梅"》,[780]

  这一改真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标题在通常情况下都高度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内容,如汪辟疆的《唐人小说在文学上之地位》、向达的《论唐代佛曲》王季思的《传说中的曹操和舞台上的曹操》。有的论文还强调了论文的主旨,如周勋初的《罗根泽在三大学术领域中的开拓》,"开拓"二字突出了罗根泽在诸子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史领域的新贡献,这显然也是论文的写作目的。

  有些论文题目除概括主要内容外,还点明了主要论点,如李嘉言的《<诗经>"彤管'为红兰说》、王运熙的《汉武始立乐府说》。

  有些论文题目除概括主要内容外,还介绍了研究方法,如胡适的《<水浒传>考证》、胡小石的《李杜诗之比较》、吴新雷的《曹雪芹家庙万寿庵遗址的新发现-附考水月庵遗址》。

  有些论著题目除概括主要内容外,还交代了著作方式,如游国恩的《楚辞注本十种提要》、郭绍虞的《明代文人结社年表》、程千帆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评》等。

论文写作.png

  论文通常只有一个标题,上面的例 子大都属于这种情况。也有在主标题外再加一个副标题的,如周勋初的《新材料的利用和旧学风的扬弃一读 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诗证史的范例一读陈 寅恪<韦庄秦妇吟校笺>》,这两篇文章的副标题均为研究对象,主标题均为研究对象的意义与价值。书评往往采用主标题加副标题的方法。因为不加副标题,读者不知道评论何书。

  标题应当准确、简洁、明了。上面所举的标题都准确地概括了论文的主要内容,除个别论文题目长一点外,都很简洁明了,使读者一目了然,留下深刻印象。

  二、关于论点

  本节将讨论什么是论点,论点在论文中的位置,论点应符合哪些要求。

  1.什么是论点

  论点是论文中需要证实的观点。有的论点比较简洁,如程千帆《读诗举例。小与大》的论点:"文艺作品总是从个别显示一般, 即小见大,这是典型化的基本方式之一。"1781《杜诗伪书考。苏轼: <老杜事实>》的论点:《老杜事实》为"宋人假东坡名所注杜诗".

  [782]有的则比较长,如程千帆《读诗举例。曲与直》的论点:"诗每以含蓄、曲折取胜,而有些直抒胸臆,一 空依傍的作品,也同样富于诗意,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能够表达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感情,列入诗林杰作之中而毫无愧色。总之,是不能一概而论,否则,蒙受损失的将不是诗人而是读者。"1783)有的论文可能有好几个论点,如罗根泽的《绝句三源》,全文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人的解说",算是提出问题。第二部分是"六朝的绝句",其论点为"六朝实在已有命名绝句的诗歌".第三部分是"名称的源于联句",第四部分是"体裁的源于歌谣",第五部分是"格律的源于调声对偶",这三个小标题分别都是各个部分的论点。第六部分是"三点补充",又补充了三个论点:甲、在绝句三源中,体裁源于歌谣起决定作用;乙、七言绝句源于七言歌谣,同时又是五言绝句的扩展;丙、绝句不是截取的律诗四句,相反的律诗倒是绝句的扩展四句。还有的论文有一个中心论点,再将中心论点分成若干个分论点。朱自清有本书叫《诗言志辨》,书中第一篇文章为《诗言志》。在该书《序》中有一句话:"只谈诗论,'诗言志'是开山的纲领。"这句话可视为上述论文的中心论点,为了说清这个问题,全文又分成"献诗陈志""赋诗言志""教诗明志""作诗言志"等四个部分,这四个小标题实际上就是全文的四个分论点。把四个分论点讲清楚了,也就等于将"诗言志"是我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这个中心论点讲清楚了。

  2.论点在论文中的位置

  刘熙载《文概》说:"揭全文之指,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可见,论点在文章中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论点要求醒目,在论文中应占有比较突出的位置,有的在题目中,如游国恩的《木兰辞非唐人作》[786]、 黄永武的《色彩是诗人心情的反映》。

  有在篇首的。有的论文开门见山,在第一自然段就提出了论点,如程千帆《读诗举例。同与异》的开头即云:"景与情之间的关系还经常表现为情同景异,或者景同情异。

  于以见主观的精神活动与客观的自然界或社会生活之间各种复杂的关系。"788有的则稍作迂回引出论点,其原因有的是为了引人入胜,如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第一自然段云:

  在古代传说中,卞和泣玉和伯牙绝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它们一方面证明了识真之不易,知音之难遇;而另一方面,则又表达了人类对真之被识,音之被知的渴望,以及其不被识不被知的痛苦的绝望。当一位诗人将其心灵活动转化为语言,诉之于读者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被人理解啊!但这种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够实现的。有的人及其作品被湮没了,有的被忽视了,被遗忘了,而其中也有的是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又被发现了,终于在读者不断深化的理解中,获得他和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和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17891程先生有着长期被误解并渴望理解的经历,因此他对人生与诗歌创作中的此类现象有着特别深刻的体会,他的这段学术论文写得像一段抒情散文一样,具有感染力。而本文的真正论点则在第二自然段: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但在一般情况下,穷通显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是可根据这些条件加以解释的。探索一下这种变化发展,对于文学史实丰富复杂面貌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无益处。本文准备以一篇唐诗为例,研究一下这个问题。[7901还有的论文在提出论点前可能绕-一个比较大的弯子,如钱锺书的《通感》,其第一自然段说:"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理解或认识。"从而引起了读者对他文章的重视。第二自然段接着说:

  宋祁《玉楼春》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op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炒'(同'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引了"红杏'闹春'实未之见"等话,接着说:"试举寺多红叶烧人眼,地足青苔染马蹄"之句,谓'烧'字粗俗,红叶非火,不能烧人,可也。然而句中有眼,非一烧'字,不能形容其红之多,犹之非一 '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耳。诗词中有理外之理,岂同时文之理、讲书之理乎?"也没有把那个"外之理"讲明白。

  这就进一步引起我们阅读下去的兴趣。作者接着又引用了大量有关"闹"字的中外例证,然后才提出了自己的论点:"用心理学或语言学的术语来说,这是通感'( synaesthesia)或感觉挪移'的例子。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79u但是一 般的论文不宜采用这样的方法,因为其论点容易淹没在论述之中,使读者不易觉察。

  还有的先作必要的解释,再提出论点。如拙作《陶渊明政治倾向辨证》的开头不得不对有关陶渊明政治倾向的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先作个简要的介绍,然后才能进行辨证。《宋书隐逸传》称陶渊明"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沈约、萧统、朱熹、陈寅恪等。梁启超说:"当时士大夫浮华奔竞,廉耻扫地,是渊明最痛心的事。他纵然没有力量移风易俗,起码也不肯同流合污,把自己人格丧掉。这是渊明弃官最主要的动机,从他的诗文中到处都看得出来。若说所争在什么姓司马的姓刘的,未免把他看小了。"792]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有方东树、朱自清、罗根泽、袁行需等。我在第二段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文认为沈约所说合乎历史事实。"793]接下去就围绕着这个论点展开了论述。

  有在篇末的。宋人李涂《文章精义》说:"文字有终篇不见主意,有结句见主意者,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韩退之《守戒》在得人之类是也。"贾谊的《过秦论》(上)通篇回顾了秦朝兴亡的过程,文章的最后采用设问的方式引出本文的论点:"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权,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还有的论文提出论点,又在结论中补充说明,因而相得益彰的。如程千帆的《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中的一与多》。作者在第一节,先谈了对立统一规律中一与多既是一对哲学范畴,也是一对美学范畴和一种艺术手段。接着便提出了本文的论点:"有才能的、善于向生活学习的文学艺术家们有鉴于此,就不能不在其创作中注意并追求整齐中的变化,平衡、对称与不平衡、不对称之间的矛盾统一, 并努力使这种表现为数量及质量的差异并存于一个和谐的整体中,从而更真实、更完美地反映出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也就是一与多的对立(对比、并举)作为表现方式之一在古典诗歌的描写与结构中广泛存在的原因。"[794]作者接着从古典诗歌描写与结构两个方面论述了这个观点,最后得出了五点结论:

  第一,作为对立统一规律的诸表现形态之一,一多对立(对比、并举)不仅作为哲学范畴而被古典诗人所认识,并且也作为美学范畴、艺术手段而被他们所认识,所采用。第二,一与多的多种形态在作品中的出现,是为了如实反映本来就存在于自然及社会中的这一现象,也是为了打破已经形成的平衡、对称、整齐之美。在平衡与不平衡、对称与不对称、整齐与不整齐之间达成一种更巧 妙的更。

  新的结合,从而更好地反映生活。第三,在一与多这对矛盾中,一往往是主要矛盾面,诗人们往往借以表达其所要突出的事物。第四,一与多虽然仅是数量上的对立,但也每在其中同时包含着其他一对或数对矛盾,因而能够表现更为丰富的内容。第五,也有的一多对比或并举只限于显示不同事物在数量上的差异,双方并不存在互相依存的关系,但运用得合适,也能使不相干的事物发生联系,表达了诗人丰富的联想,也同样能给人以艺术上的满足。

  还有的论文在论述的过程中,以不尽相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层层深入地重申自己的论点。例如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名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一个问题:"在某些诗篇(其中包括了若干篇边塞诗的代表作品)里所出现的地名,常常有方位、距离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情况。"796]接着就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在行文的过程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唐代诗人们之所以不顾地理形势的实际,使其作品中的地名出现互不关合的方位或过于辽远的距离的情况,很显然地是为。

  了要更其突出地表现边塞这个主题。"797接着,作者又从艺术的真实与生活的真实的关系的高度谈了自己的看法:"艺术的真实是根源于生活的真实的,所以在创作中,作家们应当尊重历史和生活的真实。但是艺术又并非自然和历史、社会的机械的翻版,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一点- -滴地都符合生活真实及科学要求。只有并不拘于现实中部分事实的真实性,才能够获得更高级、更集中的典型性。"7981而在论及细节与典型之间的关系时,作者进一步指出:"细节-.般应当是真实的,但它也是可以虚构的。在真实的细节无助于使自己的作品达到更高级、更集中、更富于典型性的情况下,作家们保留虚构某些'反常'的,或者'错误'的细节的权利,以便保证它在整体上达到这个目的。"[799]从而使我们对这个问题有了全面的认识。

  论文的选题、标题、论点是不尽相同的。譬如"君子子"作何解释,这是选题。《君子子解》是论文的题目。"君子子者,贵人之子也"则是俞樾所写《君子子解》这篇论文的论点。

  3.对论点的要求

  论点要力求正确,不正确当然就立不住脚。如胡应麟《诗藪》内编近体下论绝句云:"六朝短古概日歌行,至唐方曰绝句。"罗根泽指出:"这是胡氏的根本错误,六朝实在已有命名绝句的诗歌。以今所知,最早的要算《玉台新咏》卷十所载的《古绝句四首》。"800由于闻见有限,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受时代的局限,所以有些论点不够正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属正常现象。常言道说有容易说无难,我们提出的论点应当准确,不要轻易说-.概否定的话。因为只要人们找到一条证据就推翻了你的观点。如岑仲勉在《中外史地考证前言》中说:"汉唐在玉门西未见驿传之记载。"严耕望指出:"岑先生意谓玉门以西到了元代才开始置驿传。其实唐代玉门以西早已置驿,而且史料极多。"接着他举了五个例子,其第四个例子说:"《沙州都督府图经》有大批驿馆材料,记常乐县至沙州敦煌县有南北两驿道,馆驿凡十五个之多;又记常乐至伊州驿道有驿名八个,并说明各驿间相去若干里若干步。(罗振玉编《鸣沙石室佚书》本)"18011论点还要明确。我们写论文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观点。只有自己的观点明确,才能让读者了解你的观点;只有将自己的观点表达明白,读者才比较容易接受你的观点。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例如在讨论《孔雀东南飞》时,有些论著对焦仲卿"既予以完全的充分的肯定,如说焦仲卿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动摇,态度始终是坚定的,接着却又予以否定,如说他在斗争之初表现不够坚强等等".[802]这 种说法前后矛盾,使人难以理解。所以我们写文章- - 定要明确自己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说明什么问题,都要心中有数,最好用小标题将各部分内容概括出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写作,也有利于阅读。论点不能转移或偷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