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论文写作 > 本科论文写作

文学研究的主要相关知识有哪些?

来源:未知 作者:万老师
发布于:2021-12-18 共16424字

  文学是除了直接经验外,获得间接经验的最基本的途径,亦是人脑最根本的认知方式,文学研究是构造文学本身的专业。文学影响着人的所有认知方式,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渊薮。下面我们就为大家技术一下关于文学研究的主要相关知识。

  (1)文献学知识。

  首先是目录学知识,在第二讲"怎样查资料"中,我们已经介绍了目录在资料检索方面的作用,其实目录在资料保存方面的作用也十分明显,譬如南朝总集现存《文选》《玉台新咏》两种,不足以反映当时总集发展的盛况。我们查《隋书经籍志》集部总集类,就著录了107部2213卷,通计亡书共249部5224卷。其中有包括各种体裁的总集,如《文章流别集》41 卷、《集林》181 卷等;又有单一体裁的总集,如《赋集》92卷、《诗集》1100 卷、《乐府歌诗》20卷、《回文诗》8卷、《碑集》29卷等;有某类作者的总集,如《妇人集》20卷、梁有《妇人集》30卷、梁又有《妇人集》11 卷等;有某类题材的总集,如《齐讜会诗》17 卷、《魏晋宋杂祖饯諶会诗集》21部143卷等。由此可见,总集在南朝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文选》《玉台新咏》是当时总集的杰出代表。

  由于书目对书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描述,通常的著录项目有书名、篇卷、作者、版本、附注、提要等。这些著录项目都能为人们进行学术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如"陶潜集,梁有五卷,隋有九卷,唐乃有二十卷".17061陶潜集在目录中著录的卷数不断增多,正说明陶诗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录不仅保存了极有价值的史料,而且也反映了人们对各类学术的看法。有的提要实际上就是书评,如明高儒《百川书志》于《初唐诗》提要称:"初唐诗如池塘春草,又如未放之花,含蓄浑厚,生意勃勃,大历以后锄而治之矣。"707]可谓言简意赅,准确生动。

  还有些提要尽可能地辑录相关资料,可以省去读者翻检之劳。元代马端临的《文献通考经籍考》就是这么做的。明末藏书家祁承爍谈道:"其编摩采辑之功,精且详矣。

  余每遇嗜书之癖发不可遏,即取《通考》翻阅一过。亦觉快然。庶几所谓过屠门而大嚼者乎。"708)后来谢启昆的《小学考》、朱彝尊的《经义考》、张心激的《伪书通考》等都采用了这种方法,所以我们在收集资料时,翻一下此类书目提要当然是大有好处的。

文学.png

  甚至书目中类目的设置也能够反映各类学术的发展状况,如朱自清在谈到诗文评时指出:"诗文评的系统的著作,我们有《诗品》和《文心雕龙》,都作于梁代。可是一向只附在总集类的末尾,宋代才另立文史类来容纳这些书。这文史类后来演变为诗文评类。著录表示有地位,自成一类表示有独立的地位,这反映着各类文学本身如何发展,并如何获得--般的承认。"[709再如杂曲歌词在封建社会长期受到鄙视,由于发展迅:

  速,首先在一些私家目录中取得了一-席之地,如《遂初堂书目》集部有杂曲类,《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集部有歌词类。《四库全书》集部设词曲类,将其置之卷末,其类序云:

  词曲二体在文章、技艺之间,厥品颇卑,作者弗贵,特才华之士以绮语相高耳,然三百篇变而古诗,古诗变而近体,近体变而词,词变而曲,层累而降,莫知其然。究厥渊源,实亦乐府之余音,风人之末派。其于文苑,同属附庸,亦未可全斥为俳优也。今酌取往例,附之篇终。

  书目的总序与类序,通常要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对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参考价值尤大。如《汉书艺文志●诗赋略》序实际上是一部中国周代至西汉时期的诗歌发展简史。再如在不少人的心目中,道家思想带着消极保守的色彩,主张无为,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的反映。但是《汉书艺文志》道家类序却认为:"道家者流盖出于史。

  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看来道家是旨在总结统治经验与领导艺术的,他们主要不是要无为,而是要无为而治,是要有所不为而有所为。汉朝前期运用黄老之术还是相当成功的。

  其次是版本学知识。首先我们读书治学应当注意选择可靠的版本,例如郭沫若的《女神》,1921年8月的初版本和1928年的修改本就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同志说郭沫若"五四"时期已经是一 名"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依据的就是1928年的修改本。其实在初版本中,《匪徒颂》并无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歌颂(原句是对罗素、哥尔栋这两个资产阶级人物的歌颂),《巨炮之教训》也没有"为阶级消灭而战"等字样(原。

  句是"为自由""为人道""为正义"而战)。因此,要真正考察"五四"时期郭沫若的思想实际,我们当然只能依据《女神》的初版本。

  后来出现的版本也不是毫无用处,我们将作者一部作品的不同版本加以比较,就会发现作者在思想内容和写作水平方面的变化情况。例如在艾青1953年版《诗论》的《诗与时代》中有下面一。段话:"目前中国新诗的主流,是以自由的崇高的,素朴的散文,扬弃了脚韵与格律的封建羁绊,作为形式。"1这段话在新版《诗论》中改成了:"目前中国新诗的主流,是以自由的、素朴的语言,加上明显的节奏和大致相近的脚韵,作为形式。"712)加以比较,我们会发现,作者原先对脚韵与格律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修改后则对"明显的节奏和大致相近的脚韵"采取了肯定的态度。艾青是主张诗的散文。

  美的,他在以《诗的散文美》为题的一篇文章中说:

  我在一家印刷厂的墙上,看见一个工友写给他同伴的一张通知:.

  "安明!

  你记着那车子!"这是美的,而写这通知的也该是天才的诗人。1713]

  读了,我们感到有点莫名其妙。觉得他强调诗的散文美强调得有点过了头。在新版中,最后这句话改成了:"而写这通知的应是有着诗人的秉赋。"714)从两个版本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出艾青的诗论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在起变化,变得更加符合中国新诗的实际情况。再如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中有两句诗,手稿原作:"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边觅小诗。"后来将"眼"改为"忍","边"改为"丛".这两字之改更加生动地说明了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重性,从而深刻地表现了作者的爱与憎。

  研究版本也便于我们了解某部书的出版史与学术研究史,如郭绍虞曾对陶渊明集的版本源流作过仔细的考辨,指出:"陶集版本,遂可区为若干时期。大抵梁以前为陶集之传写时期,宋以前为补缉时期,宋代则为校订时期,而南宋已开注释之风,故入元遂为注释时期。明代则为评选时期,清代则为汇集与考订时期。先后源流,灼然可寻,即当时治学精神之影响所及,亦不难于此数期中窥测明之。"716版本与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也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如杜甫的集子在北宋前期并不受重视,苏舜钦称:"杜甫本传云:有集六十卷,今所存者才二十卷,又未经学者编缉,古律错乱,前后不伦,盖不为近世所尚。坠逸过半,吁,可痛闵也。"[717)后经王洙、王安石、王琪整理,直到嘉祐四年(1059)终于在苏州出了《杜工部集》。

  南宋出了编年本、注释本、集注本、评点本、伪本。表明杜集越来越受重视。李纲分析其原因道:"时平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诵其词如出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为古今绝唱也。"这种现象在现代文学作品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巴金在《一篇序文》中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责任编辑要求删改《家》的情况:

  他的理由似乎是:一切为了宣传,凡是不利于宣传的都给删去,例如在地上吐痰、缠小脚等等等等。他的意见我全部接受。大段大段地删除,虽然我自己也感到心疼,但是想到我的小说会使人相信在中国不曾有过随地吐痰和女人缠脚的事,收到宣传的效果,我的民族自尊心也似乎得到了满足,而且英译本早日出版,还满足了我的虚荣心。此外,我还有一-张护身符:"政治标准第一-""嘛。 我在双百方针发表前交出了删改本,英译本则在反右运动后出版,我害怕犯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一个作家,不爱护自己的作品,却拿它来猎取名利,这也是一件可耻的事。

  文学研究受到政治影响在"文化大革命"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即是一例。此书上册1941 年出版,下册1949年出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修改,分上、中、下三册于1957年、1962 年印行。作者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的《前言》中说:"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我受到了深刻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教育。学术领域里对于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使我进--步认识到在本书中所存在的一些历史唯心主义观点,现在我又作了一些修改。"修改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充塞着所谓的评法批儒内容。如"柳宗元与古文运动"一章"古文运动及其分野"-节云:

  在古文运动中形成了两派的斗争。一派是革新,一派是 保守。前派较富于尊法非儒的精神,后派则强调"征圣""宗经"的传统。这两派同样提倡散文,反对骈体;同样强调内容,反对浮艳,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和文学内容是不同的。两派的对立,形成革新与保守、唯物与唯心、法家思想与儒家思想在古文运动中的斗争。

  这显然是对历史事实做了极为荒谬的涂抹。同时,他对作家也做了很不公正的评价。如其评论韩愈,不仅取消了他的诗歌在文学史上的贡献,而且对他的散文也妄加贬损,甚至还进行了人身攻击,如云:

  韩愈在写《论佛骨表》时,似乎理直气壮; 一到潮州,就上表求情,并以封禅谀帝。后来又祭鳄鱼,宣扬迷信思想。这都说明,他为了要升官发财,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旧唐书》本传说他:"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这真是笑话……韩愈不但爱官如命,也爱钱如命……刘禹锡《祭韩吏部文》说:"公鼎侯碑,志隧表阡;一字之价,辇金如山。"可见其稿酬之高。韩愈在这方面利用他的官名、文名,在死人身上赚到了不少的钱。

  从1973年版《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十年浩劫不仅扼杀了正常的文学研究,而且也严重败坏了文风。

  通过版本的比较有时也能解决-些学术上的问题,譬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究竟是"一-水中分白鹭洲",还是"二水中分白鹭洲"?我们查了一下《四部丛刊》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宋杨齐贤集注,元萧士赞补注)之《登金陵凤凰台》,作"一-水中分白鹭洲";再查明刊本《唐翰林李白诗类编》卷一二之《登 金陵凤凰台》,作"一水中分白鹭洲";再查清聚锦堂刊本清王琦《李太白文集辑注》卷三六之《登金陵凤凰台》作"一(一作二)水中分白鹭洲";再查清刊民国辛未年(1931) 绵阳补印本清李调元、邓在珩编《李太白全集》卷五作"二水".从版本的演变情况看,原诗当作"一-水"."一 水", .

  即长江,白鹭洲原为长江中的一一个小岛,在今江东门白鹭村一带。据《金陵古今图考》

  记载,此洲东吴时逐渐形成,唐时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白鹭翔集,宋时已与江岸连成一片。凡洲都在--水之中,称"二水中分白鹭洲"为想当然的误改。

  再次是校勘学知识。所谓校勘就是改正书面材料上由于种种原因而形成的字句篇章上的错误,使之恢复或接近本来面目。它的主要任务是给科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

  例如伦敦藏斯坦因五五四O号敦煌卷子,抄写了《山花子》四行。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任二北《敦煌曲校录》、饶宗颐《敦煌曲》都收录了这一首绝妙好词,但是都缺了两个字,现录之如下:

  去年春日长相对,今年春日千山外。落花流水东西路,难期会。

  西江水竭南山碎,忆得终日心无退,当时只合同携手,悔oo. .

  后来潘重规到伦敦借出原卷、仔细辨认,发现"悔"字 下正中尚有两点,他分析道:"写本使用标点符号的惯例,不但两点表示重文,有时一点也表示重文……可见这一句是"悔悔悔'三个字…… 南宋朱淑真有名的《生查子》词,以' 去年元日"今年元日'

  两两对比,正是此词去年春日"今年春日'的翻版。陆放翁有名的《钗头凤》,在一怀愁绪,几年离索,无可奈何之余,不禁吐出了'错!错!错!'的哀音,文情体态,不正。

  是《山花子》悔!悔!悔'的同调吗?失去了这个精彩的结尾,玉缺便不成其为完璧了!"再如那首被称为是李白写的《菩萨蛮》词: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这首词有一个矛盾,上片说"有人楼上愁",显然人在楼上;下片却说"玉阶空伫立",显然人又站在楼下。但是既然是在望归程,而且还看到了"长亭连短亭",则下片中的人也应当站在楼上。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就需要校勘学知识。浦江清分析道:

  "玉梯空伫立",通行本作"玉阶".《湘山野录》及黄异的《绝妙词选》均作"玉梯",是原本。后人或因为"梯"字太俗,改为"玉阶"(《尊前集》已如此),颇有语病。第一,玉阶是白石的阶砌,楼上没有阶砌,除非此人从楼上下来,步至中庭,这是不必需的,我们看下半阕所写的时间和上半阕是一致的。 第二,"玉阶"带来了宫词的意味,南朝乐府中有"玉阶怨"-一个名目,内容是宫怨,而这首词的题旨却不是宫词或宫怨…… "梯"字并不俗,唐诗宋词中屡见之。刘禹锡诗:"江上楼高十二梯,梯梯登遍与云齐。人从别浦经年去,天向平芜尽处低。"周邦彦词:"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这两处是以梯代层,十二梯犹言十二层,最高梯犹言最高层也。用"玉梯"者,卢纶诗"高楼倚玉梯,朱槛与云齐";李商隐诗"楼上黄昏望欲休,玉梯横绝月如钩";丁谓《凤栖梧》中"十二层楼春色早,三殿笙歌,九陌风光好,堤柳岸花连复道,玉梯相对开蓬岛";姜白石《翠楼吟》:"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他说"玉梯空伫立"和后来姜白石的"玉梯凝望久"一样,是活用,不是真的伫立在什么梯子。上弄成不上不下的情景。其实这"玉梯"是举部分以言全体,举"梯"以言楼,犹之举"帆、橹"以言舟,举"旌旗"以言军马。他说"玉梯空伫立"等于说"楼中空伫立".

  清初词人朱彝尊编《词综》卷一收录此词,该句作"玉梯空伫立",并于"玉梯"下附注"一-作阑干",也可以说明这一点。

  (2) 语言学知识。

  我们治学整天同文字打交道当然离不开语言学知识,文字、音韵、训诂、语法、修辞都要懂一点。顾炎武指出:"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以至诸子百家之书,亦莫不然。"72]戴震日:"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

  …由文字以通呼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723)治经如此,治语言文学当然更是这样。

  甲、文字学知识。汉字字型出现过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以及俗书、异体字、繁简字等种种复杂的情况。这些不同形体的字在文献中都会有所反映,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当然离不开文字学知识。比如有位研究生投稿,将引文中的"目"字改成了"目"字,一位老编辑纠正过来了。但是这位研究生在看校样时,又把"目"字改成了"目"字。这位老编辑给那位研究生写了封信,批评他:"目不识目。""目"实际上是"以"字的古体字。如果我们懂一- 些文字学知识,就会纠正文献中的文字错误,或对文献做出合理的解释。如古代汉语中常用通假字,不了解这一-点往往会对文献中的字误释误改。

  1964年5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简化字总表》,作为使用简化字的规范,共收2236个简化字。1977年 12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又公布了《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造成了简化字使用的混乱。1986年6月, 国务院批准了国家语委《关于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 >和纠正社会用字混乱现象的请示》,从此《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被停止使用。1986年 10月根据国务院批示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重新发表了《简化字总表》,共收2235个简化字及14 个简化偏旁。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该表确定现代通用规范汉字8105个,为现代汉字字形的标准化提供了依据。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书面材料在繁体字转化为简化字及简化字转化为繁体字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讹误。

  如同恕《集庵集》卷一二《寿赵翁九十》诗前两句:"正大天興事不遺,白聞春染黑絲絲。"第二句里的"聞"字,《全元诗》的初校者把它看作"閑"的异体,并依现行规范化的汉字,改"聞"作"閑".李知文指出:"聞'字在这里有其特定的读音与释义,可改作现在规范化的間'(间),读jian,如果写成聞'(闲),则音义俱失,变得不可解了。'白聞春染黑絲絲',谓赵翁心有春意,精神愉快,白发的间隙中生出纤细的黑发,意即越活越年轻。"乙、音韵学知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离不开音韵学知识。赵俪生在《我和顾炎武研究》一文中举例说:

  在我家乡,有个村庄叫于姑庄,另一个村庄叫赵姑庄,我们从小认为这村庄里大概有个什么妇女的事迹可传,因而命名的吧。读了顾的《(音学)五书》,才得知"家"古读曰"姑",那两个村庄原来就是于家庄和赵家庄,真是恍然大悟了。再如一友人住无锡顾桥下,你把"下"读作"夏",问地方人士问不出结果,必曰"顾桥户",地方人才顿然知晓,而《(音学)五书》中写明"下"古读曰"户".这都是古音在现代社会中之遗存。

  我们读书也离不开音韵学知识。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衰"字是个异读字,有"shuai"和"cu""两种读音,这首诗常被选人教科书,一般都读为"cul".读"cu7"和 第一句"回"押韵了,但是与第四句"来"字不押韵。而按照绝句押韵的要求,应当是第二句、第四句的最后一个字押韵。所以"衰"字在这里应当读"shuai"而不应当读"cu1".

  人们常用音韵学知识来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如《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有《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诗,其首二句依《四部丛刊岑嘉州诗》作:"片云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并注曰:"片云,宋本(即宋刊8卷本,今存4卷)、《文苑英华》、明抄本作'片雨',《全唐诗》作岸雨'.'云过城头'表明'雨欲来,故下有'黄鹂上戍楼'句。"王刘纯按:

  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故其首句第二字必为仄声,与下句"鹂"平声相对。"云"字属平声,显然与诗律不合。《全唐诗》作"岸雨",平仄虽合,但语意难解,故当依宋本、《文苑英华》、明抄本作"片雨".片雨,犹阵雨。亦因阵雨骤至,故下句有"黄鹂上戍楼"之语。"片雨",在岑诗中屡见:《晚发五溪》诗云:"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又《登嘉州凌云寺作》诗云:"回风吹虎穴,片雨当龙湫。"蒋礼鸿也谈到过这个问题,他举例道:

  例如史达祖《梅溪词》里一首咏春雪的《东风第一枝》,里面有"怕凤鞲挑菜归来,万一壩桥相见"的句子,有一个本子作"凤鞋",鞀就是鞋字,驊就是靴字,这两个字从意义上说都说得过去,究竟哪-一个对呢?研究词曲的人告诉我们:鞀字对,鞯字不对。原来词和曲中间有所谓"短柱韵",即一句句子里几个小的停顿的地方用同一个韵,这样唱起来念起来很好听。韁、菜、来正是用的同-一个韵;"怕凤輳挑菜归来"正和上半首里"料故园不卷重帘"一句的地位相同。那里园、卷、帘三个字也是用同一个韵。

  丙、训诂学知识。做学问离不开训诂学知识,顾洪曾介绍过他父亲顾颉刚在1973年写的一- 则读书笔记,"对于省吾先生关于《孟子》一书记载《尚书》逸文有攸不惟臣,东征,绥厥士女'的新解释备加赞赏。于先生说'妥为"绥'之初文,与孚'(俘)字在甲骨文中一。象以爪擒女,一。象以爪擒子,故均系俘虏之义;则绥厥士女'乃缚系壮年男女以为奴隶,和旧训安抚士女'之义恰恰相反,足见周公东征之残酷。父亲评价道:'此真是大发现。'历来被美化的一段历史应当重写了".[728再如宋周邦彦《黄鹂绕碧树》词有"争如盛饮流霞,醉偎琼树?"一句,其中"盛饮流霞",汲古阁本《片玉集》作"剩引榴花",孰是孰非?近代著名词家郑文焯校曰:"盛饮流霞汲古作*剩引榴花'四字,并以音近讹。"蒋礼鸿按:

  汲古本是也。凡作盛饮流霞之本者,以为此四字言盛饮酒也。彼特不知剩字之义,又不知榴花之为酒耳。唐宋以剩为多,说见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及余。

  《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无烦举证。白居易《咏家酝》诗云:"犹嫌竹叶为凡浊,始觉榴花不正真。"榴花为酒名灼然无疑。凡美成之言饮酒,如下卷二页前《锁阳台》

  云:"别时无计,同引离觞。"十二页后《瑞鹤仙》云:"有流莺劝我,缓引春酌。"上卷三十四页前《丹凤吟》"痛饮浇酒",元本作痛饮浇愁酒,余既以愁字必不可少,著之本条之下矣;乃若痛饮痛引,以《锁阳台》《瑞鹤仙》校之,则亦引字为是。

  彼三引字,与此阕剩引字而为四,其语出于古之引满。《汉书叙传》云:"引满举白。"又杜甫《晚宴左氏庄》诗:"看剑引杯长。"其义皆同。然则剩引榴花,字字可解,字字允愜,且榴花与琼树相对切,而乃谓为讹文,得乎?大鹤未知俗语剩之为多,于榴花又失考,遂踵前人之谬;校词虽细事,犹有甚难者在夫!

  丁、语法学知识。读古书也会遇到语法问题。如《史记鲁仲连传》云:"鲁仲连曰:

  吾将使秦王烹醢梁王。'新垣衍快然不悦曰:'噫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王若虚校日:"多先生言'字。必欲存之,当在太甚字上。"1730]洪诚指出:"王若虚不懂感叹句谓语:

  先出为古今语言同有之例,所以妄云'先生之言也为冗复而欲删之,不删就要把它提前。

  《史记》这段文字出于《战国策赵策》,不是司马迁自造的语言。"标点古书也与语法知识密切相关,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 年版点校本宋人笔记《挥麈录》之《挥麈余话》卷二中有一段话:"昔柳柳州云:'辨如孟轲,渊如庄周,壮如李斯,明如贾谊,哀如屈原,专如扬雄。柳州之论古人,以- - 字到,今不可移易。("之论'原误作*论之")"吕叔湘指出后面那句话应当标点为"柳州之论古人以一-字,到今不可移易".1732]显然标点者对古汉语中做状语的介词结构可以放在动宾结构之后还不习惯。

  对古代白话文的校勘,也同样存在着语法问题,项楚《<五灯会元>点校献疑三百例》五十五云:

  和尚恐某甲不实邪? (二三- -页)校记:"邪,原作那,据续藏本改。"按原本"那"字不误,"那"是疑问语气词,本书习见,如二六O页:"日:'虽在彼中,且不曾。上他食堂。"师曰:"口喝东南风那。"四四八页:"师日:'汝实不会那!'"日:学人实不会。""那"下皆应改问号。三O四页:"你不肯我,那但装香来。"亦应以"那"属上,作:"你不肯我那?"戊、修辞学知识。如清郭麟云:"曹子建《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邱。"生存"零落'偶字也,宋本作'生在,疑误。"7341他从对偶的角度指出宋本可能有错,而《晋书。谢安传》云:"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后,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县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建诗日: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晋书》成书于唐初,所见较为原始,郭麟所校与之暗合,当是正确的。再如人民文学出版社本《西游记》第一回中有一-段话:"参老天,拜菩萨;扯葛藤,编草袜;捉虱子,咬又掐;理毛衣,剔指甲。"其中"咬又掐"三字,张书绅《新说西游记》乾隆刻本及光绪石印本作"咬圪蚤".对此,梅季认为以上所引"全是动宾词组,独咬又掐'为动词并列,显然不相对,张本校改是".

  (3)史学知识。

  文史不分家,我国自古就有知人论世的传统。《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章学诚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736]鲁迅也说过:

  "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737]而在这方面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与酒及药之关系》堪称代表作。

  缪钺研究文学与历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曾介绍过自己的成功经验:

  我治学经常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触类旁通,互相印证,涉猎既广,探索渐深。譬如,我因为讲授魏晋南北朝的诗歌与骈文,就进而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因讲授杜甫诗,就对唐代前期历史下了一。番工夫;因研究元好问的诗文,而更熟习金元间的史实;因研究杜牧的生平及其作品,而博览有关中晚唐的史书。

  通过熟习历史,知人论世,对于古代作家与作品更能深入理解,阐发其深情微旨,甚至对于诗中个别词句,亦常能根据当时史事与典制而补正前人注解之疏误。我在讲授或研究历史时,联系文学作品,探索当时人们的"心声",对问题常有深刻而新颖的看法。

  知人论世反映在诗歌研究方面就是以史证诗。王国维《文学小言》云:"由其世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传《诗》者为《诗》作序就已经采取了以史证《诗》的方法,朱自清指出:

  《小序》每篇一-条,大约是大、小毛公作的。以史证诗,似乎是《小序》的专门任务;传里虽也偶然提及,却总以训诂为主,不过所选取的字义,意在助成序说,无形中有个一定方向罢了。可是《小序》也还是泛说的多,确指的少。到了郑玄,才更详密的发展了这个条理。他按着《诗经》中的国别和篇次,系统的附合史料,编成了《诗谱》,差不多给每篇诗确定了时代;《笺》中也更多的发挥了作为各篇诗的背景的历史。以史证诗,在他手里算是集大成了。17391为了帮助人们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还出现了《本事诗》《本事词》《三国两晋十六国诗文纪事》《南北朝隋诗文纪事》《唐诗纪事》《辽诗纪事》《宋诗纪事》《金诗纪事》《元诗纪事》《明诗纪事》《清诗纪事》一类著作。如孟柴《本事诗序》云:"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故怨思悲愁,常多感慨。抒怀佳作,讽刺雅言,著于群书,虽盈厨溢阁,其间触事兴咏,尤所钟情,不有发挥,孰明厥义?因采为《本事诗》。"此举- - 例:

  宁王曼(当作宪)贵盛,宠妓数十人,皆绝艺上色。宅左有卖饼者妻,纤白明媚。王一见注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环岁,因问之:"汝复忆饼师否?"默然不对。王召饼师,使见之,其妻注视,双泪垂颊,若不胜情。时王座客十余人,皆当时文士,无不棲异。王命赋诗,王右丞维诗先成:"莫以今时宠,宁忘昔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本事诗情感第- 》)座客无敢继者。王乃归饼师,以终其志。( 《唐诗纪事王维》所加)该诗题《息夫人》,典出《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问之,对日:'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灭息,遂伐蔡。秋,七月,楚入蔡。"[740)未读《本事诗》,我们会把这---首诗当作咏史诗,对于它的写作原因是不清楚的,读了以后,我们不仅了解了它的写作缘起,而且对它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清晰的把握。清人吴乔《围炉诗话》卷一云:"唐人诗意不必在题中,如右丞《息夫人怨》

  云:'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使无稗说载其为宁王夺饼师妻作,后人何从知之!""7411可见,了解写作背景对我们理解文学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为作家与诗人编制年谱当然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些高质量的诗歌注释工作,也都是联系作者行事与时代背景来进行的,如冯浩《玉雞生诗笺注发凡》云: "说诗最忌穿凿,然独不曰以意逆志'乎?今以'知人论世'之法求之,言外隐衷,大堪领悟,似凿而非凿也。"742]王鸣盛《李义山诗文集笺注序》也盛赞道:

  盖义山为人,史氏所称与后儒所辨,均为未得其中。注之者倘非贯穿新、旧盖义山为人,史氏所称与后儒所辨,均为未得其中。注之者倘非贯穿新、旧 《唐书》,博观唐、宋人纪载,参伍其党局之本末,反覆于当时将相大臣除拜之先"唐书",博观唐、宋人纪载,参伍其党局之本末,反覆于当时将相大臣除拜之先 后,节镇叛服不常之情形,年经月纬,了 然于胸,则恶能得其要领哉?若先生之后,节镇叛服不常之情形,年经月纬,了然于胸,则恶能得其要领哉?若先生之 所注,信乎其能如是矣!是虽不过一家之言,而已有关于史学。743]

  所注,信乎其能如是矣!是虽不过一家之言,而已有关于史学。743] 近人在以史证诗论文方面朝前迈进一大步的, 当推陈寅恪。程千帆谈道:

  近人在以史证诗论文方面朝前迈进一大步的,当推陈寅恪。程千帆谈道: 解释诗歌的背景,前人如钱牧斋注杜诗,他已注意历史的背景了。但是把背解释诗歌的背景,前人如钱牧斋注杜诗,他已注意历史的背景了。但是把背 景挖掘得那么深,每一首诗搞得那么具体,那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就具有景挖掘得那么深,每一首诗搞得那么具体,那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就具有 创新的意义,在方法论上有新的贡献。因为他对白居易的新乐府、《长恨歌》、元创新的意义,在方法论上有新的贡献。因为他对白居易的新乐府、"长恨歌"、元 稹《连昌宫词》等的历史背景考证得非常详细,以前还没有--个古典诗歌的注家稹"连昌宫词"等的历史背景考证得非常详细,以前还没有--个古典诗歌的注家 象他那样做过。

  象他那样做过。[744 . 除程先生所提到的几篇作品外,陈寅恪所撰之《桃花源记旁证》《韦庄秦妇吟校笺》《读除程先生所提到的几篇作品外,陈寅恪所撰之"桃花源记旁证""韦庄秦妇吟校笺""读 哀江南赋》《论再生缘》等论文也都是以史证诗论文的典范。陈文多为长篇巨制,今仅哀江南赋""论再生缘"等论文也都是以史证诗论文的典范。陈文多为长篇巨制,今仅 录其《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所附《读莺莺传》之要点为例:

  录其"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所附"读莺莺传"之要点为例: 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112 页)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112页) 韩昌黎集贰肆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即微之元配)墓志铭略云:"仆射(韦韩昌黎集贰肆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即微之元配)墓志铭略云:"仆射(韦 夏卿)娶裴氏皋女,皋父宰相耀卿。夫人于仆射为季女,爱之,选婿得今御史河夏卿)娶裴氏皋女,皋父宰相耀卿。夫人于仆射为季女,爱之,选婿得今御史河 南元稹。"(115 页)据元白之诗意,俱以一梦取譬于莺莺之。因缘,而视为不足道南元稹。"(115页)据元白之诗意,俱以一梦取譬于莺莺之。)因缘,而视为不足道。

  复观昌黎之志文,盛夸韦氏姻族之显赫,益可见韦丛与莺莺之差别,在社会地位门第高下而已。然则莺莺所出必非高门,实无可疑也。(115 页)若莺莺果出高门甲族,则微之无事更婚韦氏。惟其非名家之女,舍之而别娶,乃可见谅于时人。

  盖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日婚。二日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此类例证甚众,且为治史者所习知,故兹不具论。但明乎此,则微之所以作莺莺传,直叙其自身始乱终弃之事迹,绝不为之少惭,或略讳者,即职是故也。其友人杨巨源李绅白居易亦知之,而不以为非者,舍弃寒女,而别婚高门,当日社会所公认之正当行为也。否则微之为极热中巧宦之人,值其初具羽毛,欲以直声升朝之际,岂肯作此贻人口实之文,广为流播,以自阻其进取之路哉? 7451陈寅恪称"其艳诗则多为其少日之情人所谓崔莺莺者而作".[746元稹在 爱情与政治前途的矛盾中,毅然舍弃爱情,在感情上也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惩罚。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少年恋情,常常索绕在他的脑际,使之悔恨莫名。如大家所熟悉的《刘阮妻二首》之二:

  "芙蓉脂肉绿云鬟,罨画楼台青黛山。千树桃花万年药,不知何事忆人间?"再如《忆事》:

  "夜深闲到戟门边,却绕行廊又独眠。明月满庭池水渌,桐花垂在绣帘前。"导致诗人难以入眠的往事,似与最后- -句诗有关。我们在他的集子中,找到了一首题为《桐花落》的诗,写女主人绣了一-幅桐花孔雀图,后几句是"我爱看不已,君烦睡先著。我作绣桐。

  诗,系君裙带著。别来苦修道,此意都萧索。今日竟相牵,思量偶然错".

  以史证诗论文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反过来也可以以诗证史。《四库全书总目》卷一六《韩诗外传》提要已指出《韩诗外传》已经注意"引《诗》以证事".钱谦益注杜诗即采取了这种方法,郝润华著《<钱注杜诗>与诗史互证方法》(黄山书社,2000 年)专门探讨了这一-问题,可参看。陈寅恪以诗证史的同时,也注意到了以诗证史的问题,他在课堂上曾经说过:"如将唐诗加以有系统之研究,可以成为极好之史料。例如清人杨锺羲的《雪桥诗话》,从诗题中察知若干掌故,可补正史之不足。"747"陈先生列举了唐诗可证史的几个方面: 1.纠正历史上记载的错误; 2.说明历史的真相; 3.别备异说;4.互相证发; 5.增补阙漏。他认为唐诗咏事者甚多,年月事例具体,往往可提供确切的史料,校正史籍记载的讹误。"748j过去蔡尚思在南京国学图书馆读书时不看诗词集,有失偏颇。

  严耕望颇注意以诗证史,他谈道:"我把诗篇当作史料。唐代诗学发达,文人对于。

  一切事物喜欢以诗篇发之,朋友通讯,更是经常以诗代文,所以一部《全唐诗》寓含的史料极其丰富,研究唐史,这部书无疑为史料宝库之- -.我这十几年来写唐代交通问题,引用诗篇作证之处,估计当在- -千条以上。"1749仅举-例,岑仲勉先生《中外史地考证前言》云:"汉、唐在玉门西,未见驿传之记载。"他认为玉门以西到了元代才开始置驿传。其实,唐代玉门以西早以置驿,严耕望所举例证中就有唐诗,如岑参《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诗:"曾到交河城,风土断人肠。塞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史地不分家,我们还要强调一下地理知识。钱仲联举例说:"由于涉猎古地理书,在补注鲍参军诗《岐阳守风》时,可以根据《古逸丛书》本《太平寰宇记》的记载,指出岐阳'是'阳岐'的倒文,地在湖北石首县,是鲍照从临海王刘子顼到江陵时所必经,而旧注所说指陕西岐山或岐水之阳是错的,因而可以辨明旧注以为鲍照到过陕西的臆说。"75u]王之涣的《凉州词》,通行本作"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竺可桢从地理学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受到了周培源的肯定。周培源介绍道:

  竺老还把自然科学引入了版本校勘学的领域。例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考证说,这是很合乎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情况的。玉门关是古代通往西域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唐朝开元时代,写边塞诗的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春天几乎每。

  天日中都要刮起黄沙、直冲云霄的情况是熟悉的。但后来不知在何时,王之澳《凉州词》第一句便被改成"黄河远上白云间".到如今,书店流行的唐诗选本,统沿用改过的句子。实际上黄河和凉州及玉门关谈不上有什么关系。竺可桢同志这番考证,比起- - 般的考证更进一一步, 更带有科学性,所以更有说服力。

  翻开地图,玉门关与黄河相距甚远,确实关系不大。就版本而言,《文苑英华》《唐诗纪事》等许多较早的本子仍作"黄沙直上白云间",如叶景葵云:

  诗句有一-字沿讹,为后人所忽略者。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古今传诵之句也。前见北平图书馆新得明铜活字本,"黄河"作"黄砂",恍然有悟。

  盖本作"沙",讹作"河",草书形近之故。今检此本亦作"沙",所据必为善本。向诵此诗即疑"黄河"两字与下三句皆不贯串。此诗之佳处,不知何在?若作"黄沙",则第二句"万仞山"便有意义,而第二联亦字字皆有着落。第-联写出凉州荒寒萧索之象,实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诗全体灵活矣。

  可能会有人认为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作品中所提到的地名是可以不。

  符合实际情况的,最突出的例子要算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大家都知道赤壁之战爆发于乌林(今湖北嘉鱼东北),而苏轼被贬所在的黄州不是当年的战场,关于这一点,苏轼是清楚的,所以他在词中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而在赋中说,客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把地点弄错了的责任都归之于别人,而自己则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的感情。那么王之涣的《凉州词》是否也属于这种情况呢?答日:"非也。"苏轼故意把地点弄错了是为了更好地抒发自己的感情,甚至不弄错就无法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凉州词》的主题在一一个"怨"字,"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充分地表现了边塞的荒寒景象,守边将士长期生活在这里得不到春风的眷顾,自然会产生忧怨之情,这也是可以理解,令人同情的。如改成了"黄河远上白云间",守边将士生活在如此壮丽的景色中,若产生幽怨之情,人们就不易理解,不太同情了。

  (4)心理学知识。

  文学是写人的,特别是写人的内心世界。因此心理学知识对于我们研究文学作品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在第一讲"怎样选题"中,已经介绍过闻一多运用弗洛伊德的学说将《诗经》研究提高到一一个崭新的水平。心理学中还有一一个流行学说就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的最高层次是实现自我价值。如果用这个观点分析文学作品可能会得出一些不同的结论。譬如人们爱把宋代词人分成婉约、豪放两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其代表作便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其实这首词貌似豪放,实际上却表达了其自身价值无法实现的悲哀情绪。苏轼二十刚出头就考取了进士,享有很高的文名,官也升得很快,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主动要求外放,即便如此他对自己仍充满信心,有诗为证。《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下片云: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

  但是,苏轼在湖州因乌台诗案被捕,差点掉了脑袋,出狱后被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遭编管,已经是四十七岁的人了。《论语子罕》篇提到孔子的几句名言:"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苏轼面对被编管的现实,感到自己的岁数又大了,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这才心灰意冷,写了这首词。用周瑜的风流倜傥、雄姿英发来反衬自己早生华发,- -事无成。在当时的情况下,苏轼是豪放不起来的。

  (5)自然科学知识。文学作品总是以客观世界来表现人的主观世界。因此自然科学知识越丰富也就越有助于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研究。陆玑有《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

  二卷,郑樵《通志昆虫草木略-一序》也谈到了生物知识对研究《诗经》的作用,指出:

  夫诗之本在声,而声之本在兴,鸟兽草木乃发兴之本,汉儒之言诗者既不论声,又不知兴,故鸟兽草木之学废矣。若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不识雎鸠,则安知河洲之趣,与关关之声乎?凡雁鹜之类,其喙褊者,则其声关关。鸡雉之类,其喙锐者,则其声鷺鷺,此天籁也。关鸠之喙似凫雁,故其声如是,又得水边之趣。

  近人已注意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来分析文学作品。如韩愈《李花赠张十- -署》,首二句云:"江陵城西二月尾,花不见桃惟见李。"杨万里有《读退之李花诗》序云:"桃李岁岁同时并开,而退之有'花不见桃惟见李'之句,殊不可解。因晚登碧落堂,望隔江桃、李,桃皆暗而李独明,乃悟其妙。"诗云:"近红暮看失燕支,远白宵明雪色奇。花不见桃惟见李,-生不晓退之诗。"此外,他在《东园晴步二首》之二中还提到:"浅暖疏寒十日晴,桃花红暗李花明。"看来他确实经常在琢磨这个问题。程千帆特撰《韩诗<李花赠张十一。署>篇发微》,用光学原理解释了"花不见桃惟见李"的现象,光线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组成,全部反射则为白色。其余六色被吸收,只有红色反射则为红色。红为部分反射之单色光,故反射力弱,因此显得暗;白为全体反射之复色光,故反射力强,因此显得强。傍晚时分,光线较弱,便出现了"花不见桃惟见李"现象。文章最后还说:"夫科学所以格物,文学所以状物,二者若不相谋。然必格物之术愈工,则状物之精愈显,是又足以相成。故近世言批评者,往往借助于自然社会诸科学,未尝嗳昧于一家之言而自画也。"755]

  再如,杜甫《曲江二首》其二中有两句诗:"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宋代理学家程颐批评道:"某素不作诗,亦非是禁止不作,但不欲为此闲言语。且如今言能诗无如杜甫,如云: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闲言语道出做甚!"1756,我们查了一下科普读物,方知蝴蝶交配、补充营养和产卵都要靠到处飞舞去寻找机会。

  雌蝴蝶性成熟以后,首先要经过交配才能产卵。可是,世界这么大,蝴蝶又这么小,上哪儿去找配偶呢?…未交配的雌蝶能从腹部末端一对腺体中产生出--种叫做性信息激素的挥发性物质,它对雄蝶有强烈的引诱作用。随着雌蝶翅膀快速扇动,性信息激素的气味扩散到空中,并随风飘散开来,雄蝶一闻到这种气味,马上会追踪而来,找到雌蝶。一种雌蝶的性信息激素只对同种雄蝶起作用,它的引诱效率极高,极微量的激素就能吸引几公里远的雄蝶。有人认为我国台湾南投浦里镇每年7月下旬成千上万只蝴蝶形成的蝶虹,以及云南大理蝴蝶泉每年5月数不清的蝴蝶聚会的奇景,也都是性信息激素招引的结果。相比之下,蝴蝶补充营养就容易多了。大多数蝴蝶以花蜜为食,它们在花间飞舞,找到自己喜欢的花,就用它们的虹吸式口器探花吸蜜,补充维持生命活动的能源。1757蜻蜓点水的目的也是为了在水面。上产卵。杜甫也许不懂得这些生物学知识,由于诗人观察事物细致入微,又善于用文字表现自己观察的结果,所以能做到与科学道理暗合。

  又《东坡志林》云:"子美白鸥没浩荡,言灭没于烟波间耳。宋敏求谓鸥不解没,改作波字,便觉神气索然。"今人周振甫也不同意宋敏求的看法,指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写鸥鸟在浩渺无边的万里烟波之中飞翔,没有谁能够驯服它,.

  写出了广阔的境界,写出了鸥鸟自由自在地飞翔。'没'指灭没,消失。写白鸥的消失,才能显出万里烟波的广阔。这个'没'不是钻进水里的意思。改成白鸥波浩荡',显不出白鸥的自在飞翔。所以毫无精神了。这样- -改,意义也全变了。"1758宋敏求的错误原因在于缺乏生物学知识。因为波浪容易将鱼从水下卷出水面,鸥鸟追逐波浪的目的是为了找鱼,一旦发现了目标,它是会钻入水中去捕鱼的。周振甫的分析似也未注意到白鸥为捕鱼而在波浪上盘旋,一旦猎物出现即钻入水中捕获的特点。鸥鸟--般不会像雄鹰或大雁那样会在天空中渐飞渐远,最终消逝的。

  再如杜甫《羌村三首》其-云:"柴门鸟雀(当作鹊)噪,归客千里至。"(《杜诗详注》卷五)仇兆鳌注…陆贾《新语》:乾鹊噪而行人至。"仇氏认为"雀"字应改为"鹊"字,并且引用了一。条材料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其实也是只知其- -,不知其二。杜甫住的是茅屋或草堂,茅屋与草堂是麻雀做窝的地方。从这首诗的首二句"峥嵘赤云西,.

  日脚下平地"可知,杜甫到家的时间是傍晚,也正是鸟雀栖息在茅屋周围的树,上叽叽喳喳叫着准备回窝的时候,"柴门鸟雀噪"一句准确而生动地描写了农村薄暮时的情景,是不能改动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