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物理论文 > 大气科学论文

吉林省2011年两次暴雨天气的诊断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刘老师
发布于:2014-05-13 共2072字
论文摘要

  1、降水过程实况
  
  两次过程主要发生在7月20日08时一21日20时和7月30日02时一8月1日08时,二次较强降水中心均在吉林省中西部,降水梯度都比较大。两次降水过程的降水落区、降水时段都比较相似,以下简称过程一和过程二。过程一有57个站点出现暴雨以上量级,过程二有81个站点出现暴雨以上量级。比较而言过程二比过程一总降水量更大,心强度更强,降水范围更大。
  
  2、天气尺度环流背景场对比分析
  
  2.1高空环流演变特征
  
  2.1.1过程一
  
  降水前期500hPa在河套地区东部有一个偏南的高空槽稳定少动,并有冷槽与之配合。副高呈纬向带状分布,脊线位置明显偏北。2011年6号热带风暴“马鞍”北上,在日本岛南部登陆,促使副高迅速东退。台风的北上以及副高的东退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潜势条件;20日08时在长白山脉至鄂海为暖高脊控制,受东高阻挡高空槽稳定少动,吉林省处于风向切变与风速辐合区,中东部为暖高脊控制。20日20时6号台风减弱东移,高空槽东移,位于我省中东部的高压脊有所西伸。
  
  2.1.2过程二
  
  降水前期500hPa乌拉尔山至大兴安岭为有一宽广的槽区,并有冷槽与之配合。副热带高压明显西伸北抬,受东高阻挡高空槽稳定少动,吉林省位于高空槽前、副高后部,槽前抬升作用与东高的阻挡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吉林省的中东部存在明显的风速辐合区。30日08时副高东退南撤,吉林省处于槽前较强的西南气流中。30日20时槽继续东移,吉林省处于负变高和负变温区。
  
  2.2 850hPa及地面影响系统分析
  
  2.2.1过程一
  
  850hPa高度场上,20日08时,在吉林省西部风向切变明显,地面6号台风在日本南部登陆东移缓慢,日本海至鄂海附近为高压控制,吉林省的中西部有辐合维持,地面风向切变明显,此时白城地区产生降水。20日20时,吉林省处于弱辐散场,从日本海至吉林省为一致的东南气流,地面系统稳定少动。21日02时至05时,吉林省中南部风向切变明显,地面切变线附近为强降水落区。
  
  2.2.2过程二
  
  850hPa高度场上,30日08时,在河套东北部有一低涡,并伴有弱冷空气,低涡南部有一南支槽,吉林省位于槽前暖区中。对应地面为华北倒槽。30日20时,鄂海高压与副高打通西伸,南支槽东移北抬进人渤海湾,在吉林省西部存在风向切变。地面气压场上,北部的锋面气旋减弱,南部的低压中心北上至辽东半岛加强为锋面气旋,31日02时85OhPa辐合切变位于吉林省中南部。
  
  3、水汽条件对比分析
  
  3.1比湿
  
  3.1.1过程一
  
  在19日20时比湿大于12g/kg的区域位于吉林省的东南部与白城南部并逐渐向北扩展,到20日08时吉林省中部偏东地区比湿大值中心为14g/kg,暴雨落区在比湿大值中心的左侧。
  
  3.1.2过程二
  
  在29日20时比湿>=12g/kg的区域在吉林省的东南部。30日20时吉林省的中南部均处在比湿条件>=10g/kg的区域中,湿舌自南向北位于我省以西的122°E附近。
  
  比较两次过程低层高比湿的存在保证了低层充沛的水汽含量,而周围高比湿中心的存在保证有充沛的水汽向暴雨区输送和辐合。
  
  3.2水汽通量
  
  3.2.1过程一
  
  20日20时,850hPa水汽通量呈西北-东南向带状分布,有两个弱的大值中心,中心值仅为0.00012 g/hPa·cm·s,水汽通量明显偏弱。
  
  3.2.2过程二
  
  30日20时850hPa水汽通量大值中心呈带状南北向分布,中心位于辽宁东部与吉林省南部的交界处,且大值中心达到0.00032 g/(hpa·cm·s)。31日02时水汽通量场大值中心与垂直速度场大值中心的轴线基本重合,强降水区偏于轴线的左侧。
  
  上述分析表明,两次过程的水汽主要是由渤海较强西南气流输送到吉林省,水汽的源地有渤海,同时也有东南沿海水汽补充,比较两次过程,过程一的水汽通量场条件明显偏弱。
  
  4、能量对比分析
  
  通过对这两场暴雨天气过程的850hpa假相当位温场的分析得出。两次降水过程均有较明显的高能舌。过程一中的高能舌在吉林省中部,由东南向西北伸展,高能舌边缘等值线递减率较大;过程二的高能舌在吉林省由南向北伸展,呈带状分布,冷暖舌之间的温度梯度不大,两次降水过程暴雨落区均产生在轴线左侧,过程一的能量条件略好于过程二,但假相当位温均未达到so℃以上的高能量条件,因此暴雨产生的范围也较小,局地性表现较明显。
  
  5、总结
  
  (l)两次过程的发生吉林省均位于高空槽前、副高后部,东部高压的阻挡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
  (2)在大尺度环流背景下,低层切变与地面辐合线是导致两次强降水产生的中小尺度系统,为强降水产生提供了有利的触发机制。关注中小尺度的扰动对暴雨预报尤为重要。
  (3)两次过程低层均有能量舌配合,过程一的能量条件好于过程二,强降水区均位于能量舌左侧。
  (4)过程二的水汽输送条件好于过程一,这是过程二暴雨范围略大于过程一的主要原因。
  (5)暴雨的落区通常在中低层水汽通量、上升速度中心附近或最大轴左侧。
  (6)在暴雨的预报中,对物理量场要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并及时根据实况对数值预报进行订正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l]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M].气象出版社,2007.
  [2]章国材,矫梅燕,李延香等。现代天气预报技术和方法[M].气象出版社,2007.
  [3]秦元明等。中国气象灾害大典[M].气象出版社,2008.
  [4]王晓明,秦元明,高玉庄,王新国。副高后部暴雨天气概念模型[J].吉林气象,200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