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武术论文

武术与跆拳道基本特征、文化性属性及发展情况比较

时间:2015-04-13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4076字
论文摘要

  1 武术与跆拳道的历史起源与发展

  武术的起源可追溯到古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人类社会主要以狩猎等原始的生产活动为生,并从中学会了徒手或使用木棒、石头等器具击打野兽的方法。这些击打的方法多是基于本能的、自发的、随意的身体动作,人们还不可能有意识地把搏杀技能作为一种专门练习,但这些击打技能却为武术的形成准备了一定的先决条件。在原始人类的生存竞争中,为争夺食物、领地、或为争夺首领的地位,以及男女之间的性选择中经常发生人与人争斗的现象,这些人与人的争斗,有力地促进了原始武术的形成。到了原始社会末期,氏族部落之间有组织的战斗,更加速了原始武术的形成。人与人的战斗,使得大量生产工具逐渐演变为互相残杀的武器,使用兵器的技艺及战争所需的格斗技术也逐步从生产技术中分离出来,并沿着自身的规律向武术方向发展。

  从原始的生产、生存活动中,逐步形成徒手或持械的格斗技术,从而演变成近代的体育运动,融合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文化内容,具有深厚精神文化底蕴,并集中了技击、健身、修身、养性、娱乐、观赏等内容为一体的中华武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卓越载体。

  跆拳道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已知最早的关于跆拳道的记载是在两千年前高句丽王朝的皇室墓葬的壁画中,画中有两名男子在用跆拳道的攻防姿势互相争斗。

  在跆拳道没有正式命名之前,徒手的搏击流派有很多,名称也有跆跟、手搏、唐手、托肩、花郎道等。1955 年,韩国将国内各种武技统一命名为跆拳道。现代跆拳道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参加比赛为主要目的的竞技跆拳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跆拳道。它是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主要是以腿法为主。竞技跆拳道在比赛中禁止用拳击打对手头面部,不能使用膝、肘的击打动作,不能抱摔对手。另一种是被称为武道的跆拳道,这种跆拳道被人们称为大众跆拳道、表演跆拳道等。它的训练内容比较丰富,包括踢、打、摔、拿等格斗技术以及品势、功力测试、表演等。

  它不但能使用摔法制服对手,而且能用拳击打对手面部,因此与竞技跆拳道有很大区别。

  2 对两者的基本特征与文化性属性进行比较

  2.1 武术与跆拳道的基本特征比较

  武术的基本特征寓技击于体育之中:武术最初作为军事训练手段,与古代军事斗争紧密相连,其技击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但又与实用技击有所区别。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所谓内,指心、神、意等心志活动和气息的运行;所谓外,即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统一的整体。武术“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特点主要通过武术功法和技法来体现。

  相比之下作为“舶来品”的跆拳道,在短短的四五十年时间里以惊人的速度风靡全球,跆拳道理论认为,经过专门训练,人的关节部位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威力,特别是拳、肘、膝和脚四个部位,尤以脚和手为甚。长期专门练习跆拳道,可以达到内外合一的程度,即内功和外力达到统一的巅峰。由于无法确定人体关节部位武器化的威力和潜力到底有多大,只有通过对木板、砖瓦等到物体的击打来测量验定练习者的功力水平。功力测验是跆拳道训练水平、晋级考试、表演和比赛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显示出跆拳道独特的功法和特点。这一点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也是中国武术在未来的国际化推广中必须要借鉴的。

  2.2 武德与跆拳道礼仪文化的比较

  “武德”一词最早于三千年前就已出现了。武德,顾名思义就是武术道德,即习武者道德品质的修养。这是传统的习惯提法。

  实质上,武德从论理学的角度来理解,它不仅是个人体现武术伦理规范的主体,侧重于个人意志的选择,而且包含了在整个武术社会活动以及参与其他社会活动时的秩序规范,并且,个人的武德只有适应社会实践才能决定其品格的高低,同时,武德也只有在社会共识的秩序规范中,才有实践的价值和意义。同时武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其本质仍表现为:仁、义、礼、智、信、勇的道德意识。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它贯穿了“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跆拳道运动极其重视礼仪,它是以敬礼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它要求练习者在学习与训练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礼仪,要学会敬礼。跆拳道中的敬礼,是表示尊重、礼貌、友好、谦虚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的表达方式。跆拳道的敬礼要求是:身体面向对方,并步直立,两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上体前倾 15 度,头部前倾 45 度,目视地面稍停后,还原成直立姿势,行礼完毕。 这种感觉不仅磨练了人的精神意志,更突显了跆拳道把内在精神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相结合起来的价值属性,对跆拳道的发展具有社会意义。 这也是两者相互借鉴与学习共同提高的途径。

  2.3 武术服装与跆拳道服装的异同

  武术与跆拳道服装设计进行比照可以看出,武术服装太过繁琐、不够专一,导致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骤减。在民族传统武术项目中,不论是套路服装还是散打服装,都是种类繁多、样式各异、颜色不统一、难以体现民族特色,给人以鱼龙混杂的感觉。人们学习武术只是为了学习,但对武术的认识却不全面,可以通过武术服装的要求了解武术的真正内涵。场地器材方面,武术器械也较多,尤其是武术的套路动作,难练又不实用。器械种类繁多,使用方法复杂,使练习者难以学习掌握。

  反观,跆拳道服装简单统一,并且能根据腰带的颜色来区分其段位的级别,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适应人的心理需求,这对于正处于求知欲极强阶段的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激励。好多学生把跆拳道服当便装穿,问其原因,他们认为跆拳道服装穿在身上好看。由此可见,服装不统一也是学生对武术学习兴趣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武术在发展时的受制约因素

  3.1 武术的拳种多、风格众多,没有统一的标准

  武术有几千年的文化,丰富和博大精深并不是浪得虚传。武术是在中国大江南北领土上扎根繁衍的,但是由于当时的时间与地域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们对武术有不同的诠释和演练风格。

  例如有少林、武当、昆仑、峨嵋派区分等。此外还有内家拳法和外家拳法。显然武术在门派众多、拳法不一、演练时还需要器械的配合,难度更是加大了。人们在学习武术时没有一个独当一面的武艺拳种风格。

  3.2 对两者动作与难度系数的比较

  众所周知,如果我们打一整套套路动作有时需要几个甚至十几个高难度动作组成,但是每一个高难度动作必须长时间的练习、不断地模仿,这或许对要学习武术的初学练习者来说不易于掌握、甚至阻碍了武术在教学中的传播。相比之下的跆拳道品势的动作相对简洁、比较容易掌握。腿法技巧多样,并且具有技击性和表演性,虽然都可以体现现代人强身健体、锤炼身体柔韧性、磨练意志品质理念。但是武术在训练过程中三到五年的磨练,这样显得锻炼周期又长,并且在 720 度旋风脚、旋子转体练习过程中让练习者感觉练习起来难度系数较高,有些缺乏自信。

  4 对跆拳道发展成功因素的借鉴

  4.1 观赏性价值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当今的跆拳道,不仅走出了幽深的巷子,还以自己独特的“酒香”吸引着四方来客,八面佳宾。

  从其观赏价值来看,跆拳道在考核、推广和表演时给人以“美”的效果,在欣赏的同时,也有想尝试的冲动感,在技术风格上也剔除了一些繁琐动作,以强劲的对踢给人以视觉冲击和震撼,但武术套路的观赏性给人以神形兼备、内外合一的神韵;从另一方面来讲,只有内行的专家才能体会美的神韵。而散打运动所具有的竞争激烈、技巧精湛、敢打敢拼等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也常被一些技术单调、技战术打法少,甚至感官上血淋淋的场面所淡化。因此,武术应当规范技法、出具评判标准,以便于观赏者能从内心感受武术的价值。

  4.2 跆拳道推广政策

  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与调查访问专家对近些年全球化的跆拳道热的问题,结果证明跆拳道以竞技为中心的推广模式卓然有效。从上世纪 50 年代末到如今,40 年来,正是每一次有组织地精心策划而又不失时机地向世人展示与自我推销,跆拳道逐步赢取了世界众多武迷的青睐。总结跆拳道向国外推广普及的措施,主要有两点:一是派遣表演团到各国巡回表演,使所到之处的人们对跆拳道有了较为直观的印象; 再就是有计划地向国外大量派遣教练团、教官团,负责所在地区的跆拳道普及推广。据不完全统计,仅韩国派到国外的跆拳道教练就有两万多名,这些被派遣出去的教练员,对跆拳道在全世界的推广普及,发挥了难以估量的作用。当然这和韩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5 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启示

  5.1 简化初级段位的升级

  武术虽然是中国的代表符号,但是在对武术真正掌握的人却很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武术不像韩国的跆拳道那样得到广泛传播。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国武术结构复杂,内容繁杂,武术段位制之间跨度较大,增加了联系难度,段位升级不易、也大大降低了练习者的兴趣。假如通过简化初级段位升级的难度,适合武术爱好者的需求,可以使中国武术得到大范围的推广,更好地传承中国武术文化。

  5.2 重视武术在学校的传播

  将武术作为学校中的必修课开展下去,可以直接提高武术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打下基础。通过建立武术专业研究和推广部门,像韩国的国技院,加大对武术的研究和推广幅度。

  6 结语

  中国武术在从跆拳道中吸取一些有利于自身成长、成熟的方法与理念,还要结合自身的技术特点、民族特性、技击概念等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建立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特色的道路。当然中国武术正在“走出去”,也正在“引进来”,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与强势文化的同化,我们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逆境中求生存,理论结合实践不断地创新与再创新。

  参考文献:

  [1]高荣冲.武术与跆拳道发展历程的思考[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187- 191.
  [2]杨海琴,雷 鸣.论跆拳道运动的推广策略对我国武术发展的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09- 112.
  [3]王艳丽.从武术与跆拳道的对比探寻武术发展之路[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02):22- 25.
  [4]赵 伟,曹竟成.跆拳道对传统武术发展新思路的启迪[J].体育博览,2011(07):214.
  [5]屈政梅.教育学视野下武术与跆拳道的比较研究[J].中华武术(研究),2012(07):62- 65.

    相近分类:跆拳道论文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