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人学视角下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2-24 共8918字
摘要

  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观念变革呈现出多元探索发展的趋势,并且逐渐形成影响较大的几种主要倾向或理论思潮。其中一种是审美主义思潮,在对过去认识论或意识形态论的文学观念的批判反思中,致力于将文学观念扭转到审美的方面上来,着重从审美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审美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形成了诸如审美意识形态论、审美本性论、审美超越论乃至纯审美论等多种理论学说,标志着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与创新的一种趋向。另一种则是人本主义或者称为“人学”的思潮,在对社会现实和人的异化的批判反思中,着重从文学与人性、人生、人的主体性和精神自由的视角,来理解和阐释文学的“人学”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也形成了诸如文学主体论、人生论、心灵情感论、自由精神论等多种理论观念,标志着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与创新的另一种向度。审美主义思潮与人本主义或“人学”思潮虽然在内在精神上存在着一些相通之处,但基本的理论观念还是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从意识形态论到审美论的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问题,笔者另着文进行了专题探讨,这里拟对当代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问题,进行专题考察。

  一、“人学”向度文学理论变革的持续推进。

  通常所谓的“人学”,广义上是对一切研究人的学问的统称,其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所有与人有关的学科都可包括在内。而文学界所讨论的“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中所说的“人学”,实际上是一种特指,主要关涉人生意义价值的哲学,其主旨在于探寻人的本质特性、人生的意义价值及其理想追求,等等。所谓以“人学”为基础的文学本质论,就是从“文学是人学”的基本观念出发,以此为视角切入对文学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的观照、理解与阐释,从而建构以这种文学本质观为内核的理论系统。

  “文学是人学”是一个颇有影响的理论命题,据说是来源于高尔基的文学思想。1957 年钱谷融发表《论“文学是人学”》①一文,对这一命题进行理论阐发,随即引起广泛争论。在“文革”中,这个问题更是被作为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受到严厉批判。此后,理论界再不敢谈论这个话题,文艺作品也再不敢触及人性描写和表现人道精神的禁区。

  在新时期初思想解放的背景下,钱谷融这篇着名论文重新发表,作者对“文学是人学”的理论观点再次进行阐发,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共鸣,随之也引发了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的激烈争论,使这一理论命题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探讨,一时形成了一股“人学”理论探讨的热潮。与此同时,文学创作实践也争相突破各种文学观念、创作题材和写作方法的禁区,既出现了大批着眼于批判性描写社会异化与人性扭曲现象的作品,也出现了不少正面表现人的解放和人性复归主题的作品,这也就反过来促进了文学理论观念的进一步变革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一方面,文学界仍然持续展开关于人性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人”的意识不断觉醒和强化; 另一方面,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讨论也逐渐形成热潮,文艺创作和理论批评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在此背景下,文学理论观念变革的“人学”向度,便以“文学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为契机得到更大的推进。刘再复率先提出的“文学主体性”命题,原本主要是针对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而言。在提出这个理论命题之前,他曾着文提出“文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思维中心”,认为过去的文学研究存在很大的弊端,就是过于偏重从文学反映生活的客体因素方面着眼,忽视文学中“人”的主体因素的作用,因而提倡文学研究的重心应当从客体转向主体,进一步开拓研究的思维空间。

  随后他发表长文进一步论述“文学的主体性”,强调文学研究要以人为中心,加强对文学主体性的研究,包括作为创造主体的作家的主体性,作为文学对象的人物形象的主体性,以及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和批评家的主体性。他认为,这种人的主体性又体现为实践主体性和精神主体性,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更主要是一种精神主体性的实现。

  提出文学主体论问题,意在恢复人在文学中失落了的主体地位,目的在于以此反对文学中的“物本主义”和“神本主义”倾向,反映了文学寻求向人本主义复归的内在要求。文学主体论问题引起理论界的热烈讨论,这实际上已大大超出了文学研究思维方法论的范围,逐步深入到对文学本质特性的认识,从而带来文学本质论观念的深刻变革。

  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后,在市场经济改革不断推进、消费社会逐渐形成、大众文化蓬勃兴起的背景下,针对文学的大众化、世俗化、市场化转型及其文学精神价值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文学界围绕“人文精神”失落及其重建问题,又引起了一场颇有影响的大讨论。与此前关于文学主体论问题“一边倒”式的趋同性讨论不同,关于人文精神问题的讨论一开始便形成了主张“终极关怀”与倡导“世俗关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彼此针锋相对、争论不休,最终也难以形成结论。虽然争论双方对于人文精神的内涵理解各不相同,但是对于文学应当表现人文精神和体现人文关怀的基本立场却是一致的,而且这种争论对于从多种维度深化对人文精神内涵的理解,乃至拓展对文学基本特性和精神价值的认识,无疑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正是在这场讨论的基础上,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并阐发了文学的新理性精神、新人文精神等理论命题,将相关问题的探讨不断引向深入,这都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学观念朝着“人学”向度嬗变的一种标志。

  由此可见,新时期以来,从“人学”角度来理解和研究文学,的确形成了一股值得关注的潮流。从文学的历史发展来看,这既是对五四时期“人的文学”观念的历史回应,也是在改革开放新的时代条件下,寄托着人们对于人性复归、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新期待,以及对文学的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价值取向的新追求。具体到文学理论观念变革与建构的意义而言,理论界并不只是停留在对某些文学现象的关注和讨论,也并不仅仅局限于对某些具体问题的探讨,而是力求提升到更高的理论层面,从文学本体论与本质论的层面上,推进文学基本理论的建设。从当代文学观念嬗变的“人学”向度来看,正如有学者所说,在“文学是人学”问题讨论基础上形成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成为 20 世纪 80 年代文学本质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④这种文学理论观念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之后,逐渐进入一些文学理论教科书,从而成为当代文学本质论嬗变中较为成熟稳定,也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念。对这种以“人学”为理论基础和主要向度的文学本质论观念,下面再分别加以考察。

  二、“人学”向度文学本质论的多维拓展。

  在新时期以来以“人学”为向度的文学理论观念变革与建构的发展进程中,实际上有各种不同的情况。有的一开始并没有明确以“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作为理论基点和核心观念来进行整体系统性的理论构建,而是选取与“人学”相关的理论命题作为切入点,从特定的视角观照和阐释文学的本质特性与价值功能,显示出文学本质论观念嬗变的一种“人学”趋向。

  首先是“主体论”的文学本质论观念建构。如前所说,“文学主体性”命题由刘再复率先提出,所贯穿的基本思想观念就是主张“文学研究应当以人为思维中心”.就他的本意而言,是说作为文学研究者,不能总是去关注和研究文学反映生活的那些客体方面的因素,而应当去关注和研究文学中的“人”,以文学活动中的人为中心,包括作品中的人物、作家和读者在内。而人作为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是具有主体性的,所以文学研究应当关注和研究文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可见,他提出问题的出发点,主要是从如何进行文学研究的角度,也就是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思维方式提出来的,还不是一种直接阐释说明文学本质特性的理论观念。不过在这一理论命题当中,就已经包含着对文学的人学特性的感悟在内,如果稍加转换,从文学存在本身的角度来观照和提出这个问题,那就显然具有了文学本体论或本质论观念建构的意义。也正是在刘再复提出文学主体性命题的基础上,以及在当时围绕这个命题展开热烈讨论的背景下,文论家畅广元和他的学生们及时编着了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论着《主体论文艺学》。这部论着虽然还算不上是一部全面完整的文学理论教科书,但从它所讨论的基本问题和内容体例来看,仍然具有文学理论教材的特点,集中论证了文学基本理论中的一些核心问题。毫无疑问,这部论着的独特之处,就在于直接从“文学主体性”命题切入,并以此为逻辑起点,展开对文学活动及其作家、读者、作品、文学传统等各种相关要素、相互关系的探讨,形成自成一体比较完整的理论系统。而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当然是对文学活动的基本特性的认识和阐释,即文学本质论观念的建构。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