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高校学生文艺交流现状与创新范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5-06 共3839字

  “鸟欲高飞先振翅 ,人求上进先读书 ”,现居上海的印度女工程师前段时间发表的《不阅读的中国人》①引起不小轰动,文章中揭露国人在闲暇时间不阅读而投身于其他娱乐,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国人阅读的质量与数量严重偏低。 时下,真正愿意静下心来好好阅读的人越来越少了,在功利性越来越重且充斥高科技的当代社会,人们逐渐变得浮躁、投机取巧。特别是高校学生,为了应付繁重的考试任务,重心都放在教科书和考试大纲上,对其他书籍一般都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没有深刻地理解和品味其底蕴,更甚者,连“快餐阅读”都忽略。

  中国传统文艺博大精深,以《上邪》②为例,“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全诗只有三十五个字,寥寥几笔,但却包容了感叹,包容了山、江水、夏与冬、天与地,其表达出的文化内蕴,迸发出的浓烈情感,如排山倒海般迎面盖来,让人拍手叫绝。 然而,在今天,诗词歌赋等中国文艺的学习和研究却鲜有人问津,年轻一代似乎更喜欢“走捷径”,喜欢“快速见效”,经济金融管理是大热门, 而中国文艺的学习成冷门,国粹逐渐流失,实感痛心。 近年来,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韩国偶像剧等正以令人咋舌的速度侵入汉族文化,并非是全盘否定外来的文化,也没有拒绝外来优秀文化的意思,只是认为,在吸取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切勿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综上,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艺的学习、交流和传承都面临尴尬且严峻的局面。沐浴在文艺熏陶中的人们往往更兼具良好的素养及高尚的情操,一个忽视文化传承与文艺交流的民族是要为此付出代价的。 因此,培养国人特别是高校学生对中华文艺的兴趣并加强交流与发扬,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和提供交流的平台。如何策划解决方案则需要从高校学生的心理及生活状态入手研究, 以便在最大限度上贴近高校群体,从而更好地发挥方案的作用。

  在心理上,生活在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摒弃了前人的保守思想,好奇心强,更热衷于新鲜刺激的事物,对新兴事物关注度高。 在传统文艺的学习和继承上,我们不妨大胆创新,以吸引高校学生的注意。 在生活状态上,在中国,“90 后”是第一代不必从固定的媒体和电视上获取主流价值观的人群, 他们通过 RSS 阅读器选择想看的东西。 毫不夸张地说,握着鼠标长大的“90 后”大学生们是互联网一代,即“读屏时代”.

  通过采访以及讨论分析学生心理上和生活状态上的情况, 我们希望通过利用跨学科的信息技术,结合文学的专业知识,建立新型交流平台,创新传统交流方式,引领一场属于这个群体的 geek 革命。 通过自制文艺创作交流网站,可以为高校学生,特别是热爱文学的青年提供更广阔的交流平台,在部分人提升文学水平的同时又可以带动其他人的文学积极性,营造社会良好文学修养氛围。 自制文学创作交流的网络平台,更是响应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和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意见,③有利于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提高高校群体的文化素质,促进高校群体的全面发展。

  目前, 用于专门交流文艺创作的网站少之又少,缺乏交流渠道的文学青年只能局限于传统交流方式且交流范围小。福建省有其专门的文艺网站---百花文艺网,近年来此网站不断完善和成熟,受到热爱文学之人的肯定与关注。福建百花文艺网的建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今之我们谈创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了解并研究优秀的成果,结合高校群体的特征乃至整个社会的时代性,致力于打造广东高校文艺交流平台。

  与其他官方网站有别的是,本文艺交流平台注重“学习与交流 ”,拟收集优秀文艺作品 ,鼓励文艺创作者施展才华,交流词曲、诗歌、散文、音乐、摄影等文艺原创作品,共同提升审美鉴赏水平,感受生活之美。除了添加创新“扫盲区”“粤语专栏”等新颖的设计之外,我们注重让热爱文艺的青年在这个平台上挥文弄墨,发表自己的代表作,供他人欣赏及接受批评并从中受益。大胆的设计与创新,将成为这个交流平台的亮点。

  初步设计方案如下:

  首先,我们将保留一般文艺网站都设有的消息区和名篇区。 消息区主要发布最新的文学类新闻,便于浏览者掌握最新消息,培养敏锐的文学嗅觉以及融入文学圈。名篇区,顾名思义,转载摘取名人名家的优秀作品,除了创立者挑选作品之外,同时也欢迎读者推荐,并且针对不同年龄层不同喜好的人群,精心分类不同风格和类别的作品,更添趣味性与欣赏性。 如明代才子唐寅的回文诗《春夏秋冬》,《春》:“花枝弄影照窗纱映日斜”, 乍一看这十个字仿佛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但细细品鉴,配合回文诗独特的读法。 “花枝弄影照窗纱, 影照窗纱映日斜。 斜日映纱窗照影, 纱窗照影弄枝花”, 这样的才情和优雅飘逸的语句估计没有谁不被惊艳到,值得后人品鉴学习。 诸如此类,带有新奇趣味色彩的作品、温暖人心的心灵鸡汤、语言犀利的评论杂文,当然,还有经典回顾,都是我们挑选和分类作品的凭依和标准。

  此外,我们更着力于创新平台,从“交流”方面入手设计,我们拟建立原创区、视频区、歌词区、扫盲区、趣味文学区和粤语区。

  视频区除了常规地发布在文艺圈占重要地位的优秀文艺电影和视频之外,我们将广泛收集学生们自己制作的文艺电影、微电影和微心情等,让大家的作品有一个展示的平台。 并通过浏览者的发帖评论,作者能得到新的启示以便日后继续完善与进步,同时也很好地推动了文艺“交流”的发展。

  原创区,即收集学生原创的作品,如诗词歌赋、小说、散文、杂文等等。 以近期优秀的创作为例,武汉大学第二届“三行诗”作品展中传颂度最高的是“螃蟹在剥我的壳,笔记本在写我。 漫天的我落在枫叶上雪花上。而你在想我”.细读之,这确是一份文学上的惊喜。

  作者以巧妙构思含蓄地表达了“只有世界颠倒,你才会想我”的诗意,让读者为之动容。 又如“最具飘逸灵气李白奖”的《在水一方》:“白露轻枕叶凝霜,蒹葭微雨意悠长, 难赋深情隔岸烟润隐衣裳”;“最具浪漫才气徐志摩奖”的四季诗:“此春太凉,彼夏尤伤。今秋勿恼,来冬甚慌。这时光,恰是我思念的模样”等等,这般优秀的作品应该有一个集中的平台以展示,学生在浏览阅读的同时,心灵受到涤荡,连气质修养也一并得到升华。

  歌词区是我们预期中最受欢迎的板块之一,因为当代音乐娱乐业的迅猛发展和渗透,大多数人都喜欢听歌,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较高的音乐素养,但喜欢一首歌不一定是因为其旋律,更多的是因为其歌词的耐人寻味以及切合自己的心境。以几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歌为例:反对种族歧视的《光辉岁月》、劝诫年轻人吃苦是福的《苦瓜》、缅怀往昔岁月的《那些花儿》等,无一不为受者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扫盲区的设立是为了让年青一代从网络与广告的错误印象中清醒过来, 避免犯常识性错误的尴尬,同时, 我们也会普及常被人们忽略和误读的文学知识。比如生僻字、被误传的俚语、成语含义等。《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④中提到“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是嫁给乞丐或年纪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这些文学知识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变了样, 但作为中国人,了解传统文化和探究语言文字的渊源奥秘是义不容辞的。

  趣味文学区则更贴近年轻一代的心理状态,让参与者会意一笑的同时也增加文学知识。从近期当红的网络用语来说,“人艰不拆”“喜大普奔”等,显然成为2013 年的大势词语,常见于人们的交谈和各大贴吧 .在临近英语四级考试的那段时间,微博上到处都是恶作剧式的“中文四级试题”,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道听力题: 女的对男的说,“如果你到了我还没到,你就等着吧。 如果我到了你没到,你就等着吧”. 让人忍俊不禁的对话,细想又不禁佩服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如此有趣新奇的内容,将使此板块生动鲜明且熠熠生辉。

  最后一个板块作为粤语专栏。由于考虑到粤语是我国重要的且是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急需得到重视与传承,我们特意开辟一个板块专门汇集发布粤语类文艺作品,如粤剧、地道粤语教学、粤语地区风土人情等等,方便使用粤语的学生在此平台上交流,也可提供平台让其他学生学习粤语。

  无论是默默无闻的文艺青年,还是活泼开朗的高校学生,我们致力于为所有文艺爱好者打造文艺交流的快捷平台,也为其他年轻人建立提高文学素养和兴趣的培基。 通过创新高校学生文艺交流范式,凝聚有思想有实力有创造性的真善美的文艺作者, 并且,读者点击进入浏览作品时也可在下方发帖可以提出问题、交流感想、分享心情等,以此真正做到文艺的“学习与交流”.“我们一出世就难免 ‘入世 ',于是谁都懂得一点点的人情世故。 可是在人情世故之中过活,也未免太无趣了”,⑤现处 20 岁左右的年轻一辈,往往会被前辈们有意无意向自己灌输的“就业难”“社会险”等观念吓到,从而变得小心翼翼,对自己就业没有立竿见影帮助的事情不愿去做。 读书、学文学可以找到好工作吗?可以赚大钱吗?不敢说一定能,但常读书能沉淀一个人的灵魂,其价值往往是在无形中体现的,“在世间所有虚妄的追求都过去以后,文学依旧是一片灵魂的净土”.

  注释
  
  ① 孟莎美。不阅读的中国人[J].了望东方周刊,2013(20)。
  ② 王兰英。汉乐府民歌赏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③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Z].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09-7-1.
  ④ 秦磊。被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J].政府法制,2010(12)。
  ⑤ 林夕。人情·世故[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⑥ 《收获》50 年精选系列·短篇小说卷[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

  参考文献
  
  [1] 孟莎美。不阅读的中国人[J].了望东方周刊,2013(20)。
  [2] 王 兰英。汉乐府民歌赏析[M].呼 和浩特:内 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
  [3] 林 夕 . 人 情·世故 [M]. 桂 林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