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文学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文艺领域的反本质主义理论探析(4)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边平恕
发布于:2017-03-17 共14092字
  三、文学的一般本质与历史地发展变化的本质
  
  与反本质主义者否定文学具有本质相反,科学的本质观坚信文学具有本质,既有历史地发展变化的本质,又有相对稳定的基质的一般本质。这种一般的本质表明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一般特性,亦即文学性。所谓文学性,指的是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特性。
  
  前面已谈到,文学的本质是在文学创作实践中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和确立的,是在与经济、政治及其他文化形式既对立分离、又融会合一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文学在社会总体的格局中形成了自身特有的带有审美性的特质,但它是与政治及其他文化因素紧密相关的,不存在脱离社会生活、与政治及其他文化因素无关的审美特性。由于社会的政治、经济是发展的,不同时代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形态和政治状况,文学形态因而也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如先秦之诗文、两汉之赋、唐宋之诗词、元杂剧、明清小说等。这些不同的文学形态表明不同时代的文学性质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这种历史地发展变化着的文学本质中,又存在着一种相对稳定的属性,这就是为不同时代、不同形态的文学所共有的一般本质。一般本质寓于历史地发展变化着的本质之中,历史地发展变化的文学本质必体现出文学的一般本质。这种文学的一般本质就是真善美融合一体的性质。
  
  文学的本质不是单一的,正如有论者所说,是一个多维、多向度和多层面的系统,有社会历史的、人文的、文化的、产业的、语言符号等因素。因此,有论者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多质、多层次的系统整体。但在文学的诸多属性中,是否存在某些主要的、决定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因素和属性呢? 我们认为是存在的。有论者把意识形态性或审美意识形态性作为第一层次的文学本质,但意识形态性是一范围较窄的概念,无法囊括所有的文学类型。也有论者认为审美性是文学的本质所在,但这种说法又似乎显得过于宽泛和简单。我们认为,以寓于语言文字中的、真善美的融会统一来说明文学的本质特征,可能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又可避免过于简单化缺陷。
  
  什么是文学的真善美? 三者是如何融合统一的呢?
  
  所谓“真”,是指文学作品真实地反映生活及其本质,尤其是真实地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善”是指作品的思想价值,有益于人的生命价值的提升,有助于社会的进步。“美”就是审美性,是指文艺作品不仅要表现崇高和善良的人性、人情,而且要以美的具体形象的形式表现社会生活的真和思想内涵的善。真、善、美三个因素既有区别,又可以融会一体。文学作品中的“真”是带有一定的思想倾向,包含着同情人、关怀人、促进人健康发展的思想的真。文学作品的“善”则通过对社会生活具体生动的艺术描绘,自然流露出有益于人健康成长、有助于社会进步的思想。文学作品的“美”不是纯形式的美,不是脱离现实的美,而是以“真”为基础,以“善”为灵魂的美。真善美融会统一,互相依存,缺一不可。
  
  应该说明,关于文学为真善美融会统一的思想并不是什么新见或创见,而是恢复以往的常识和经验。黄海澄在1980年代初的文章中指出:“应当从多质多层次的系统观点来把握艺术这一社会现象的本质,反映社会生活、表现思想情感、形象性、美,这四个方面在此缺一不可。”[6]我们说的真、善、美的融会统一体与黄海澄所说的四个方面的统一,实际上是一致的。因为我们理解的美的特性是感性的,因此包含着形象性。陆贵山认为,社会历史本质、人学本质、审美本质是文学本质的基本的重要方面,“实际上,文学本质是社会历史本质、人学本质和审美本质的有机整体融合和辩证统一”[7].这与我们所肯定文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融会合一也有一致之处。不过,陆贵山坚持文学在总体上具意识形态性,未见其说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与历史本质、人学本质、审美本质相融合的本质是什么关系。
  
  真、善、美的融会统一作为文学的一般本质,之所以成为常识,是因为这是历代先贤对优秀作品进行概括总结的结果。关于文学为真善美融会统一,中外文论史上不同时代的文论家均有论述。清代的王夫之有“现量”说。“现量”说以承认自然美为前提,认为诗人通过审美观照,引发感觉,直至“情”、“景”的契合,产生审美意象,真实地显现自然的完整面貌。叶燮关于美的观点和王夫之的看法基本一致,认为美是客观的、自然的,现实美与客观的“理”、“事”、“情”是统一的,所以艺术的审美要求和真实性的要求也应该是统一的。鲁迅曾谈到文艺批评有“美的圈”、“真实的圈”、“前进的圈”,从批评的角度肯定了文艺具有真、善、美的特性。在西方,真、善、美的统一是法国古典主义的理想。布瓦洛认为,在文艺创作中,自然、理性和道德原则是互相联系的,模仿自然,达到逼真,这真就是美。因此,他要求作家处处能把善与真与趣味融为一片。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美学家狄德罗认为美与真同一,在艺术作品中的美要以真作为基础,而且艺术作品必须体现道德内容,实现扬善惩恶的目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肯定美存在于生活之中,是与人们对应该如此的生活理想一致的,认为在艺术作品中,美和真是同一的。艺术作品中的生活之所以美,就是因为它是真实的,但真实并不是作品的全部价值,艺术在真实的基础上,还要实现“人道主义”的目的,以优美生动的形式表现人民中间的美好的东西,达到真善美统一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继承了前人关于艺术创作中真善美统一的学说。恩格斯关于未来文学应该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结合”,实际上就是关于文艺真善美统一的要求。恩格斯曾说在巴尔扎克“诗意的裁判”中包含着革命的辩证法,即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各个领域逐渐战胜取代贵族阶级的历史。诗意的裁判是一种审美判断,这实际上总结了巴尔扎克作品广阔的真实性、思想性和审美性相统一的特征。以真善美的融会统一作为文学的本质特征基于先贤对不同时代优秀作品经验的总结,不是关系主义者所说的是不同时代、不同类型作品的公约数。文学的本质是真善美的融会统一是一个实然的观念,因为它基于经验; 同时它又是一个应然的观念,真正热爱文学而又具有责任感的作家必然遵循真善美的准则进行创作。这一观念对文学创作具有一定的规范作用,但它不是铁定的规则。这一概念具有较大的概括性,它概括了古今中外的作品,也概括当今的一部分新媒体文学,但它不涵盖一切,不包括庸俗文学、纯粹的游戏文学,自然也不包括按照关系主义的概念而视为文学的一部分作品。文艺学作为社会科学必然有别于自然科学,不能期望文艺学包罗万象,从所有的作品中提炼出铁的本质和规则。
  
原文出处:边平恕. 科学的文学本质观与文艺领域的反本质主义思潮[J]. 河北学刊,2017,01:87-9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