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回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差异分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6-03-23 共357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问题探析
  【导论】进城务工者文化认同困境研究导论
  【第二章】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相关概念
  【第三章】返乡务工人员现状调查
  【第四章】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矛盾现象及原因
  【第五章】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问题的解决思路
  【结束语/参考文献】回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差异分析结束语与参考文献
结束语

  本文依据文化认同理论的过程与框架,分析返乡务工人员在城乡文化认同上的差异,存在的问题和困境,然后再从返乡务工人员内外两个层面上具体社会情境来分析影响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的各种因素,通过研究发现:

  (1)返乡务工人员处于城乡文化认同的困境中。他们对城乡社会体系的构建、生活方式的建立和社会群体的划分的认识还非常的迷茫。通过本文的定量数据分析和定性的入户访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返乡务工人员对城乡认同呈现矛盾的心理。

  一方面他们认同城市文化,也愿意积极的融入到城市文化体系中去,促进城乡文化的融会贯通。另一方面由于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他们融入城市文化的过程并不顺利,而对于乡村文化他们又在逐渐的进行革新,最后造成很大的心理上的落差,城市融合的不顺利、乡村文化革新的不彻底,使他们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2)内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着返乡务工人员对城乡文化的认同。外部社会情境属于外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者文化认同困境的产生;内因起主导作用,所以务工人员在整个城乡文化认同中处于核心地位。本文结合国家政策、传统社会文化、城市社区、农村社区等外部环境和务工人员自身等内部环境详细的论证了城乡文化认同矛盾的解决需要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

  然而,本文值得商榷的地方还有很多,文章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主要是:

  1)对文化认同理论剖析不够。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问题应该是在务工人员和城市居民以及周围农村居民互动过程中突显出来的,但是由于研究理论和实际调查材料的不完善,本文以返乡务工人员作为研究的主体,对起映射作用的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对城乡文化的反映则没有深入研究。本文仅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过往文献的研究来得出城市居民对返乡务工人员城乡文化认同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侧重点过于倾斜。

  2)返乡务工人员的心理研究还有所欠缺。文化认同属于心理研究层面,但是在走访的过程中,务工人员会出自本能的保护自己,不会对外人彻底的袒露真实想法。

  一方面客观、直观、真实的材料获取难度较大,另一方面为了研究需要,部分材料是在访谈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心里揣测得到的,其中难免有失偏颇。

致 谢

  十二月的武汉,寒风料峭。但是,随着毕业论文的最终定稿,心中却是万分澎湃和激动,20 年的求学生涯、8 年的喻园生活,即将在这个冬季离我而去。虽然知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但是心中依然充满着太多的留恋。

  仍然清楚的记得,2003 年,一个毛头小伙子带着满身的乡土气息来到了喻园。

  经过七年的寒窗,我不仅顺利的完成了城乡文化认同之间的顺利转换,完善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在道德修养和人格上得到了不断提升和完善。这一切都归功于我身边的每一个人,你们无私的帮助,就像冬天的一把火,时刻温暖着我的内心,时刻激发我奋斗不息的动力,也时刻提醒着我学会感恩。你们的恩情如同滔滔江水绵延不绝,而我却只能用最朴实的话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

  首先当要感谢我的恩师——欧阳康教授。欧阳老师治学严谨,对学生极其负责和关爱。每次和欧阳老师的交流,他提到的种种想法,总是让我感受到他独到的眼光与深厚的学术积累。欧阳老师为人亦温和谦逊,洒脱不拘泥于俗礼,在过去七年中一起相处的日子里,在作为导师的同时,不管欧阳老师承认与否,在我眼里,我更愿意把欧阳老师当作一个朋友。如此良师益友,无论我的论文是否能够达到他对我的期望值,我都应该在这里向他致以深深的谢意。

  感谢帮助和教育过我的张建华老师、黄其洪老师、舒年春老师,以及哲学系所有教授过我的老师。七年恩师之情,让我受益颇多,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记住您们对学术、对生活的阐释犹如高山流水,滋润着我的心灵。

  感谢我的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 只能把这种恩情深深的埋在心底,化作不断前行、追求完美的动力。我知道,能够让他们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回报。

  还有太多帮助过我的人,也许你们是我生命的过客,但是,滴水之恩,当永记心头。

  2003—2011 年,哲学系生活,岁月妥帖,时光绵长,将永远让我铭记。

  最后,我以《瓦尔登湖》里的一句话结束我的论文,并以此作为未来乘风破浪的心灵脚注: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但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以此为记。

  参考文献

  (1)专着类

  [1] 郑晓云.《文化认同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年.
  [2] 史蒂文森(英)主编,陈志杰译.《文化与公民身份》.吉林出版社,2007 年第一版.
  [3] 林光江(日).《国家·独生子女·国家观》.新华出版社,2009 年第一版.
  [4]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年第一版.
  [5] 格里格·津巴多(美)着,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第十六版.
  [6] 虞祖尧编译.《社会学和社会调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年第一版.
  [7] 风笑天主编.《社会学导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年第一版.
  [8] 陈映芳.《社会学的分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 年第一版.
  [9] 章辉美.王康乐编着.《社会学方法与调查硏究》.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10]王邦佐.《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硏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年.
  [11]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本土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2]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2)论文类

  [13]彭金富.跨文化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5).
  [14]吴宏伟.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2).
  [15]黄肖静.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年的文化认同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07).
  [16]樊娟.新生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应对[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08).
  [17]刘杏玲.区域一体化进程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04).
  [18]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
  [19]刘杏玲;吴满意.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研究综述.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02).
  [20]樊超.自我实现与文化认同--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社会分析[J].理论界,2008,(02).
  [21]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
  [22]申永贞;王新举.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文化认同观.求实,2006,(12).
  [23]周德刚.经济交往中文化认同的理论及其探微.兰州学刊,2007,(02).
  [24]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认同的结构模型.社会学研究,2009,(07).
  [25]陈小娟.农村流动人口文化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26]焦连志.论农民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适应[J]长白学刊,2009,(04).
  [27]邱家洪.城乡统筹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以重庆市为例[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03).
  [28]蔡章伟.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和谐[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7,(03).
  [29]兰勇,陈忠祥.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文化整合[J]人文地理,2006,(06).
  [30]甄峰,宁登,张敏.城乡现代化与城乡文化──对城市与乡村文化发展的探讨[J]城市规划汇刊,1999,(01).
  [31]俞明辉.关于统筹城乡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生活品质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04).
  [32]张成.统筹城乡文化和谐发展.黑龙江史志,2009,(12).
  [33]李丽华.转型时期群体文化和谐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34]王宁.消费与认同--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J],社会学研究,2001 (1).
  [35]李运庆.区隔与认同:务工人员子弟的人际交往现状研究[J],青年研究,2006,(5).
  [36]周峰.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和拉力因素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 1 期.
  [37]罗霞,王春光.新生代青年务工人员的外出动因与行动选择.浙江社会科学,第 1期.
  [38]王春光.新生代青年务工人员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第 1期.
  [39]朱贵平,吴静波,赵国艮.安徽返乡农民工基本情况调查分析与思考--基于对无为、颍上等地 66 位返乡农民工的访谈[J]华东经济管理,2007,(8).
  [40]王 翌,刘维佳.西部农民工回流与回归现象浅析[J].技术与市场,2007,(4).
  [41]张辉金,萧洪恩.农民工回流现象的深层思考[J].农村经济,2006,(8).
  [42]张家祥.进城农民逆向回流及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兼与拉美城市化相比较[J]. 三农问题研究,2007,(1).
  [43]赵菲菲,王永发.农民工双向流动对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影响[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06,(3).
  [44]李晓亮,申覃等.回流民工:农村宝贵的人力资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5,(11).
  [45]李清秀,杨恽善.农村劳动力双向流动就业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