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传统枕具文字装饰的民族文化特征(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7-01-09 共3320字
  二、传统枕具文字装饰的民族文化特征
  
  (一)祈福性
  
  在器物上刻铭祈福求安,有着久远的传统。人们直接将文字装饰在枕具上,把自己的追求幸福、吉祥的愿望和期盼,通过外在物质表达出来,来达到趋吉求富的心理需要。如枕上题字“福德长寿”“长命富贵”等各种吉祥文字正是这种心理需要的表现。在我国,吉祥观念深入人心,吉祥文字层出不穷。英国大不列颠博物馆所藏的北宋珍珠地划花文字长方形枕,枕面微凹,珍珠地划花双钩“家国永安”文字,此枕表达了普通百姓期望国家和平安定的美好愿望。而宋磁州窑刻花枕,枕面上刻着双钩 “齐寿”两个大字,枕底刻有“大吉”二字,正好与“齐寿”二字相呼应起来,充满吉祥的寓意。另一件洛阳出土的宋代腰圆形枕,枕面上装饰“福”字和鹿纹,“鹿”与禄同音,隐喻富有、仕途似锦等含义,此枕传递的无疑是纳福的信息。至今,祈福性的文字仍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人们生活中,伴随着人们的衣食住行,装点着人们的生活。
  
  (二)标识性
  
  传统枕具上的文字还具有标识性的功用。这种标识性的特征,如同现代产品所使用的商标或标牌,注明了枕具的制造产地和工 匠姓名。如宋代瓷枕上的“漳 滨逸人制”,其中“漳滨逸人”即工匠艺名。同时,一些枕具还会标注具体的制作时间,如“熙宁四年三月十九日画”“泰和伍年伍月初七”等。其中最具创造性的便是在枕具底部用戳印标记款式的做法。如有“杜家花枕”“滏源常家造”等私家作坊铭款。枕具上的文字表明当时已有专门从事生产枕的作坊存在。以宋元瓷枕为例,有“赵家枕永记”“舒家”“陈家”“郭家”等专业作坊标记。这些标记通常由书体和装饰两部分构成,书体有阴文和阳文两种,文体多为隶书或楷书,排列有横式和竖式之别。装饰有带边框和不带边框,有方形、长方形或钟形等,此类标记的出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私家作坊的商标,体现了当时家庭手工业和私人作坊的发展。同时,这也反映出枕具是作为专业作坊生产的商品。
  
  (三)装饰性
  
  装饰以美化为目的,要求被装饰物体有一定的被修饰空间,同时要求装饰纹样或者物体本身具有较高的形象美。汉字具有字体形式多变,结构均衡的个性特点。并在书写时方圆转折,体现了线性节奏美感,装饰用图案具有变形、夸张、概括、均衡等特点。而传统枕具的枕面、枕顶平面式结构需要装饰点缀。文字亦常常单独或与其他图案、纹样等元素一起进行装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装饰手法。
  
  文字在枕具中的表现形式与结构特征千变万化,刚柔兼有,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艺术视觉享受,及无限的审美联想。新疆东汉墓出土一件织有“延年益寿宜子孙”文字锦料做成枕的“鸡鸣枕”,上面隶体大小变化的7个汉字,在纹样的空隙间填写。文字在整个装饰图案中起到了点睛和补空的作用,使纹样整体上形成了点、线、面对多样统一,给人以充实感和稳定感。枕上的文字不仅作为装饰,还把人们对的愿望、情感、观念、习俗等通过文字表达于枕上。装饰里暗藏的意境,主题中渗透着文化。
  
  (四)教化性
  
  文字装饰不仅是艺术的载体,  还肩负着教育的责任。儒家思想大量渗透到装饰文字之中,以“成教化, 助人伦”.如在北宋瓷枕具上书写有:“父母无忧因子孝,夫无横祸为妻贤”(图2),说明当时人们对孝顺父母和妻子贤良的愿望和要求。“孝”与“贤”是当时社会中重要的道德规范,枕具又是家庭中必备的生活用品,在枕具上宣传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使其在世人的耳濡目染中深入人心。除此之外,许多儒家典籍里的言语也一直是人们修身处世的标准,如金代枕具上就曾出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些文字源自民间,也颇具哲学味道。在南越王墓博物馆藏有五言诗枕,上书“在处(外)与人和,人生得己(几)何,长修君子行,由自是非多”.大意为劝诫人们出门在外时,要与人为善,不要放任自己的行为,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此诗包含警戒意味,体现修身洁己的处世哲学,同时,也透露出儒家“和”文化的深深印记。
  
  还有很多枕具上会书写劝勉性的格言,有佛家用语、民间流传多年的警句、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也有从历史故事中引出的人生哲理等。如“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富从升合起,贫从不计来”等诗词,大都具有提醒人们克己向上的积极意义。每天枕着这样的枕具,无论是对成人还是对孩童,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感化、教育作用。
  
  结语
  
  我国古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字和造型多样的枕具,并将文字和枕具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世界枕具史上较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发掘的今天,如何使这一特有的枕具文化现象得到保护、传承与发展,值得人们继续关注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南京博物院。宋伯胤文集·枕具卷[M].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2]淄博市博物馆。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杨静荣。陶瓷装饰纹样--“吴牛喘月”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4(2)。
  [4]孟光耀,赵建朝。磁州窑历代瓷器款识[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