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9-22 共5397字

  二、 少数民族文化基本理论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少数民族文化基本理论。

  民族所述及的是一种极具现代色彩的人类共同体,它涉及的问题从文化、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来考察,至今仍无准确的定论,因此要准确地描述界定这种共同体是复杂的,也是困难的。目前我国的学者大多采用斯大林的观点:"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文化被广泛的使用,是与文化一词一样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即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精神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着重于人的心态部分,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

  总的来说民族文化是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卷》关于"民族文化"的解释为: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民族文化是每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的文明成果的总和,它们尽可能的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并且具备着某种传递和延续生命的手段,这种传承性稳定而持久,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平衡,任何民族都不希望自己的文化融入到别族的文化中,但为了更好的维持这种稳定的传承,民族文化吸收其他先进文化或其他文化的先进之处而表现出来的对外适应性反映了民族寻求现代化的诉求。

  本文对于文化的定义主要是从民族融合方面考虑,美国结构-功能主义学派创始人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的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态度、信仰和感情。这种文化是在该民族的历史和现在社会经济、活动进程中形成的。人们在过去的经历中所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文化影响各个担任角色者的行为、他们的要求内容和对法律的反应。"阿尔蒙德认为,文化应该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体系文化,即"对于国家的认同意识",二是过程文化,即"对于过程的一系列倾向";三是政策文化,即"对公共政策的倾向模式".于此同时,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把个人对的态度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来考察。其一是认识性因素,即个人对体系、过程、目的、角色、产品等方面的认识。这些认识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之分,但也反映了认识主体的一种态度。

  其二是感情性因素,即个人对体系的热爱、忠诚、疏远等情绪的反映,这些感情因素从某种程度上引导人们对当局的反应要求。其三是评价性因素,也就是个人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对体系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最后,阿尔蒙德还指出,倾向的三个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它们之间经常以各种方式相互发生作用和影响。文化也许会受到感情的影响,文化和感情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主体对的价值判断。

  因此,文化一个国家中的阶级、团体和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下形成的某种特定的价值观念、心理和行为模式;这个定义包含了如下几层含义:第一,文化的主体,是同一个国家活动的主体相一致的,也有可能具有团体性,我们可以理解为,阶级是活动中重要要的角色,也应该是文化的载体,所以,从此可以推出,不同的阶级肯定有不同的文化。第二,活动主体的态度和心理倾向,是历史与现实的产物,是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衍生物。第三,文化揭示的是活动主体、体系和过程的关系;同时,也是文化与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第四,文化的内容包括:认知、感情、态度、动机、意向、信念、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内容。

  2、少数民族文化的类型与结构。

  (1)文化的类型。

  本文讨论的文化类型主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导型文化,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制度相适应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性质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制度的建立,使广大劳动人民在经济上和上得到真正的解放,成为社会的主人,共同参与管理国家事务。以此为基础并与此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民主意识、参政意识,将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理之中,并转化为一种自觉的行动。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伟大事业,人民群众在树立起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感的同时,形成强烈的参政意识。人民群众真实地享有和行使民主权利,自觉地关注国家生活和国家前途,积极地参与国家管理,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公民参政的广度和深度将不断发展。同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相联系,人民群众对自己国家的制度、决策、过程和领袖也形成了高度的信任感、认同感和支持感。因此,从文化的类型划分,目前主要将文化分为以下几种:

  ① 参与型文化与服从型文化。这主要是以社会成员的参政倾向度来进行区分的。在参与型文化中,公民对参政议政的愿望具有普遍性。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这些人心目中。公民通过普遍选举、民选议会等方式来实现参政的途径。公民是主体,可以自由地参政、议政。但在服从型文化体系中,权利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大多数人不具备参政议政的权利。

  ②混合型文化、冲突型文化和协调型文化,按这种类型进行划分,主要是根据文化在一个国家和社会的作用,以及文化中亚文化结构和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划分的。混合型文化主要是各种亚文化体系之间的界限不明确,各个阶层、集团、领导与大众之间的分层也不明显,同时关系主要以血缘关系、种族关系与宗教关系的方式显现,这种现象在发展中国家较为多见,比如朝鲜、越南等发展中国家。

  冲突型文化是指在这类文化中,存在着某种亚文化系统之间的相互冲突。这种冲突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如民族差异、阶级对立、利益冲突以及大众与精英之间的文化差别等。协调型文化是指各种亚文化系统之间相互协调、融合,社会各个阶层、集团、民族、大众与领导之间观念和信仰方面不存在根本冲突。就是亚文化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体系或相互适应来加以协调。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要区分不同文化,有两点式必不可少的:一是经济基础,二是阶级性质。一种文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其根源则"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当然,文化的生成与发展,还受到社会制度、文化类型、历史背景、民族心理和地理环境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但其最根本的基础,只能是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关系。

  (2)文化的结构。

  文化可以看成是一种社会现象,前面我们把文化的构成归纳为:意识、信念、行为准则、价值评价、情感、习俗、心理等观念形态。经过总结分析,主要从意识形态、价值观、心理这三大层次来把握其结构。文化的这三个结构层次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可分割的。由于这三个层次具有特定的特征和功能,因此,它们在文化整体结构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和作用,意识形态是文化结构的核心。意识是主体对国家生活看法和价值界定,它直接反映了社会阶级关系和不同阶级的地位与利益。我们知道,我们所在的社会,每个主体对社会各阶级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要求,它通常在本阶级的思想家的引领下,形成一系列理论化和系统化的理论,这些理论运用在实践中,最终形成意识形态。在文化结构中,价值评价指的是人们看待、评价某种系统时,在一定的标准的下形成主体的价值观念与行为模式。以这种方式形成的价值观念,会不遗余力地影响行为主体的态度和信仰。行为准则是对主体的行为规范。公民在既定的社会层次结构中,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基本上是由其所在地域的生活习俗和道德标准等决定的。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社会,以"孝"为核心的"亲亲尊尊'、"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是以血缘宗法关系和按照人间感情的亲疏作为人们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这种以道德作为价值标准,在维护社会统治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此可见,作为一种评判的标准,伦理与习俗表现出行为准则;评价是对世界的价值判断。心理作为隐形文化,是文化中的深层因素,它在文化结构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不亚于思想。

  (二)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特征。

  一个民族具有独特性的民族文化,是因为它具有区别其它民族的主要特征和个性,也就是民族性。由于具备共同的语言、经济、地域文化或心理素质,形成独特的民族文化就不足为奇了。根据民族性在上的表现差异,就形成和决定了各民族各自独特的文化,更铸就了民族特征。

  新疆历来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形成该地域多文化、多族群的共生地带。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累,已经形成和发展了各民族特有的民族文化,一个民族若是缺乏该民族共有的心理素质,对地域和自然地理等条件了解甚少。那么,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会很难形成和发展。因为不管哪个民族都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与其他民族相互交往、融合,在此基础上开展生产和生活活动,并在传承本民族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并融合其他民族的社会生产方式,以便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成分。最终,各民族文化之间就形成共有的文化。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程中形成的部分文化,是新疆少数民族为了适应自然地理和经济社会环境的表现,是新疆少数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化特征。因此,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具有地域性、传统性、宗教性、被动性的特点。

  1、地域性。

  由于新疆各少数民族地区所处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不同,其生产生活方式与内地比起来也有很大差异,其经济、、文化发展也不平衡,人的心理素质、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习惯各有差异。由于上述因素,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地域性特征。

  新疆少数民族地域分布宽广,文化多样性的地域性特点,从而形成不同内容和特色的民族亚文化。我们知道,新疆少数民族大多数聚居交通闭塞、环境恶劣、信息封闭、交流不畅等现状,其少数民族民众思想保守、观念僵化,和内陆、沿海和中东部发达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这种恶劣的客观条件下,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在形成、传播、维持和延续的方式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现状反映在文化上,就构成了新疆区域特色的形少数民族亚文化。

  2、传统性。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是新疆民众文明智慧的结晶。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形成了以儒学为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这些文化希望得到有力的保护,这种文化把有绝对权威的领导认定为自然现象;这种文化背景下,人们畏惧这种严厉的权威,采取避免政府权威发生摩擦的方式。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封闭的自然地理环境,落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模式,又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广泛影响,新疆少数民族文化不仅具有地域特色,而且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标准。因此传统的中国文化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心理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力。由此,部分学者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儒家为代表并兼容了佛道思想的"原典传统",第二类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在现实中被改造走样了的"变异传统"文化模式,第三类是新疆少数民族具有宗教性的文化传统。

  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传统臣民文化的主要内容就由这三类文化构成。

  3、宗教性。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显着特征是宗教文化占据一定比例,宗教信仰对文化产生强烈的影响和作用。

  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是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也是一种普遍的群众性的现象,差不多每个少数民族都信仰自己的宗教。而且维吾尔族群众几乎都信仰伊斯兰教,新疆当地少数民族信仰的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东正教等世界性宗教。

  新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普遍受到宗教信仰因素影响和制约。我们知道,只要人们信奉某种宗教就会把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内容融化于宗教中,并植入到民族意识之中,有可能一切围绕着宗教转。在一些少数民族中,不仅成年人要参加念经、礼拜、封斋等宗教活动,儿童也必须接受宗教洗礼,上学的时间比学习经文的时间短的多,许多人还成为宗教职业者,专门从事讲经、传经活动。由于许多少数民族成员从小就开始接受宗教教育,接受其宗教思想,从某种程度上,完全具有政教合一的特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明显具有鲜明的宗教性特点。少数民族的宗教教义为信徒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念,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影响着信徒们对的情感上的亲疏和兴趣。要了解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如果不清楚新疆少数民族对宗教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建设只能是雾里看花,难见其真。

  4、被动性。

  在其他文化的研究过程中,有一种"依附型"文化。主要体现在文化建设的进程中,公民对政府的政策倍加关心,主要是这些政策会影响其社会生活。但作为独立个体的公民缺乏主动的参与思想理念,很少向政府述说自己的意见。这种被动型的文化在社会生活层面上,表现为缺乏热情、对也是消极态度,漠不关心,无法正确的处理与政府的关系和利益诉求,这在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中表现得比较常见,这些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建设。

  综上所述,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是一个中国现行的社会体系与新疆少数民族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融合、相互交往的进程,这种互动性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成员中很难真正体现和落实。一般意义上,教育程度、知识具备程度高低,决定了该成员对系统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的认知程度,也影响着参与能力和思想意识的水平的高低。但是,面对新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个特殊的地域,文化教育水平偏低,经济相对落后,很大程度影响了造成了少数民族公民的意识薄弱、情感冷漠、素质偏低、参与愿望欠缺、兴趣缺乏,参与能力较弱,在文化建设和发展进程中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特征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的进程,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关标签:民族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