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社会学论文 > 文化论文

大众旅游消费主义文化蔓延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3 共594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消费主义角度下大众旅游研析
  【第一章】大众旅游消费主义文化蔓延研究绪论
  【第二章】关于消费主义理论
  【3.1  3.2】大众旅游的炫耀性与符号化特征
  【3.3  3.4】大众旅游的强制性与体验性特征
  【第四章】我国大众旅游中消费主义形成成因
  【第五章】大众旅游消费主义倾向的影响
  【参考文献】消费主义在大众旅游中的滋生与影响参考文献

  一、绪论

  (一)选题背景。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对外交流也日益频繁。同时,大众生活方式和消费态度不仅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而变化,更受到了国外文化的渗透。其中,西方消费主义对大众生活的影响尤为显著。主要表现在人们消费活动的主要意图不仅仅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更多的看中商品附加的符号和意义。人们通过消费,标榜自身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并由此引发了炫耀性消费、享乐主义滋生等种种社会问题。而大众旅游,作为一种以一定物质条件为基础的休闲文化活动,逐渐成为时下最流行的生活内容。

  面对日益火爆的市场需求,国家相继出台了《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规,规范旅游市场,促进旅游业发展,拉动旅游消费。《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 2015 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 2.5 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 10%;国内旅游人数达到 33 亿人次,年均增长率为 10%.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国 GDP 的比重将提高到4.5%,旅游消费占居民消费总量的比例达到 10%.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 2020年,中国出入境游客规模均有望达到 1 亿人次,届时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国家和第四大旅游客源国;另外,国内旅游将达到 28 亿人次,居民平均出游率每年 2 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旅游业现已发展成一个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多业态产业群。

  节假日旅游景区的火爆、高消费奢华游的层出不穷、各地争相打造特色旅游的发展趋势,使得大众旅游与消费主义的关系更加紧密,愈发明显的体现出了消费主义特征。商家和大众传媒不断营造着"旅游至上"的美妙神话,人们盲目的购买符号式的旅游产品,通过自媒体炫耀着自身的品味和价值,从而带动更多人被动的加入这个循环。而在此前,关于旅游和消费主义的研究大都是分开独立进行的,甚少进行关联研究。因此,笔者认为,从消费主义角度剖析大众旅游的研究具有文化理论和社会指导意义,能够迎合最新的社会发展潮流,分析问题背后的滋生因素,并提出合理建议。

  (二)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理论意义。

  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消费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旅游等行业的消费主义特征越来越明显。使得消费主义研究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大课题。旅游本身所具备的消费属性,决定了它作为消费主义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和重要性。随着消费主义对旅游景观的不断渗透,旅游己经不单纯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者生产和消费者购买的活动,而同时兼具了符号塑造、意义生产、身份建构等再生产过程。这就决定了对大众旅游景观的研究不应该局限于经济学和旅游管理等领域,而应该进一步拓展对大众旅游景观的全方面立体式的研究视角。

  因此,本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

  第一,进一步丰富消费理论研究,提出新的命题。

  任何一个理论的提出和建立都离不开对实践的调查研究,而我们的生活环境是在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理论也应该及时跟上变化、研究变化从而正确地引导变化。目前从文化理论视角,尤其是从消费主义视角对大众旅游景观进行的研究可谓是少之又少,多数研究倾向于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因此,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方法,将大众旅游景观作为消费主义研究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全方面的深入剖析,有利于补充消费主义视角下旅游研究的空白,丰富消费主义研究的内容,并据此尝试提出一些新的命题。

  第二,应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本文从消费主义的视角剖析大众旅游景观,深刻解读旅游环境中消费主义的渗透情况,并对其具体表现进行探索。这些内容虽然在国内外研究中曾经浅层涉及,但没有专著将两者结合进行深入挖掘。从不同角度、多种学科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更全面、透彻的分析现象成因,更具体、更有针对性地发挥理论的引导作用。本文除主要涉及文化理论和旅游领域的研究之外,还试图从社会学、心理学等方面对消费主义在大众旅游景观中的产生和蔓延进行解释,这种综合多种学科进行研究的视角和方法与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有所不同,既要兼顾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又要重点突出主要学科的特色;既要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的事实表象,又要把握主要学科的理论根基。因此,本文将努力学习国内外跨学科研究的精华,吸取前辈经验,不断创新跨学科研究方法,丰富跨学科研究内容。

  2.实践意义。

  理论研究的根本还是要落实到实践上。本文除了会对消费主义理论进行深入剖析之外,还将充分与当今大众旅游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具体分析消费主义在大众旅游领域的典型表现及影响,努力实现以下三方面实践意义:

  第一,帮助消费者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认清旅游消费的本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理性消费,避免盲从消费和被诱导消费,使旅游消费者获得更高质量、更贴合心意的旅游体验。

  第二,剖析消费文化背景下的大众旅游,有利于旅游业开发商和经销商更科学、清醒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更合理地运用大众传媒进行旅游开发和推广,为大众旅游的消费主义倾向提供理论解释和理论指导,避免盲从和恶性竞争,设计出更科学、时尚、可持续消费的旅游产品。

  第三,旅游业作为国家大力扶持的第三产业,它所表现出来的消费主义特征值得关注。因此,本文将深入剖析其消费主义产生的背景原因和发展趋势,为政府及行业协会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合理规范市场、引导消费者行为提供相应建议,促进大众旅游市场合理、有序、可持续发展。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国外研究状况。

  消费主义最早兴起于 20 世纪初期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开始传入西欧和日本。

  西方学者对消费主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消费主义的理论概念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影响两部分,并且关注到了"消费"这一过程背后隐藏的权力并形成了较为完整和成熟的研究体系。

  主要研究成果有:让·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1970)、《符号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972),费瑟斯通的《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1991),以及布尔迪厄和帕斯隆合著的《教育、社会、文化的再生产》(1990)都系统成熟的对消费主义进行了定义和阐释。其他学者如艾伦·杜林的《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1997)介绍了消费主义的影响;丹尼尔·贝尔的《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矛盾》(1976)指出传媒是消费文化产生和蔓延的重要推动力量;日本学者堤清二在《消费社会批判》(1998)中运用控制论、符号论、后结构主义、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剖析了消费社会的病态及其根源,并期望建立一种超越消费社会的思想体系。

  同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西方消费理论的日渐成熟,西方学者的研究方向逐渐扩展到了哲学、文学、社会学等领域。如多尼卡·贝莱尔在《优点和缺点:

  1940 年前的加拿大英文小说中的消费文化》中特别分析了 1890-1940 年间加拿大出版的小说中关于商品和消费的段落,认为随着加拿大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欲望和物品陈列成为小说人物身份、地位、阶层的象征,与作者的阶级、性别有着紧密联系。在《90 后的消费学校:青年、时尚文化和教育》中迈克尔·霍斯曼对90 后青少年的日常生活进行了调研,认为青少年个人的消费品味会受到周围所处的社交环境影响,所购买的商品逐渐被赋予了象征意义。妮塔·马瑟在《商场、信用卡、名牌消费和印度新兴中产阶级》一文中调查到在上世纪末期,经济得到飞速发展的印度逐渐展露出了消费主义端倪,新兴的中产阶级成为消费的主力军,并利用商品的消费进行阶级划分和身份认证。

  关于消费主义和大众旅游的相关研究,除了在《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等专著中作为理论的研究对象有所提及外,国外也有部分论文涉及了这一领域。如格雷厄姆·A·米勒在《可持续旅游消费:英国消费者的调查》(2003)一文中对英国旅游消费者进行了调查,挖掘出消费对于整个旅游过程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安妮·梅特在《消费主义与可持续旅游》(2000)一文中确认了可持续旅游发展的巨大潜力,指出了在进行可持续旅游的推广和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应该协调好消费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关系的建议。阿尔蒂·卡普尔和菲尔·马歇尔在《旅游发展和行为变化:证据来自柬埔寨腊塔纳基里省》(2013)一文中对柬埔寨的腊塔纳基里省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此扩展到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观光项目对偏远山区居民和当地少数民族的影响,指出了盲目引入旅游开发和消费项目会对当地景区的人文和环境发展产生负面效应。

  2.国内研究状况。

  相对于国外消费主义研究的成熟性和多面性,我国的学者对于消费主义的关注较晚,在改革开放以后,经济迅猛发展,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才使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消费主义。国内学者大部分的研究理论建立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异化"的批判之上,但研究的视角已逐渐扩展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纵观笔者所查阅的资料来看,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消费主义的哲学批判和理论研究。国内这些方面的代表成果有:邱颖俐《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2012)指出消费主义已经上升为一种意识形态,并运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对消费主义进行批判。周笑冰《哲学视野下的消费主义文化及其特征》(2013)总结了消费主义文化特征并指出消费主义文化所带来的后果是自然、劳动、科技、人性和消费的异化。另外还有张剑《消费主义批判的生态之维--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一种解读》(2010)以及许伶俐《消费·生活·意识形态--消费主义及其意识形态批判》(2008)等论文成果。

  第二,消费主义对社会个体的影响研究。琚迎在《消费主义视域下的大学生消费形态研究--基于上海市若干高校的实证调查》(2013)中以消费主义理论为基础,通过对上海市若干高校大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当代大学生在消费主义思潮冲击下的消费结构特征和消费认同强度,并提出了对大学生消费教育的改进策略。李巍《消费主义影像下的城市居民消费形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2008)详细阐述了消费主义影响下的我国城市居民消费形态的特征,并由此预测与归纳了我国城市居民的消费新热点与消费形态的发展趋势。另外还有吴惠《消费主义视野下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变迁--以江苏省 P 村为例》(2013)、牛绍华《消费主义视野下都市白领女性消费行为研究--以上海市外企为例》(2012)等研究成果。第三、社会各领域的消费主义倾向研究。面对社会各领域逐渐出现的消费主义倾向,国内学者们也展开了不同对象的研究。其中媒介传播方面有:张子娟《消费主义视角下的"网络红人"现象研究》(2011)、石芳《消费主义视野下的电视真人秀的生产及其特点》(2008)、刘哲《时尚杂志与消费主义的文化逻辑》(2010)等。涉及工业经济的研究有:熊国荣《消费主义视角--手机扩散研究》(2006)、孙百亮《奢侈性汽车消费与社会身份建构》(2013)、陈志宏《消费主义影响下的符号消费--中国房地产案名研究》等。大众旅游方面的研究有:陈天然《消费主义视角下大众旅游消费行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2011)、王镜、马耀峰在《消费主义与我国旅游消费的异化》(2007)、赵鹏《大学生旅游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长沙市在校大学生为例》(2012)以及陈春《"80 后"旅游动机与旅游消费行为关系研究》(2008)等。

  3.对目前研究现状的评价。

  从笔者所搜集到的国内外文献来看,对消费主义及大众旅游虽已有大量的间接研究成果和少量的直接研究成果,国外对于消费主义的理论研究较为系统和成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消费主义的理论概念和消费主义所带来的影响两部分,但现有研究文献尚未对本课题展开全面的系统研究,关注到"消费"背后隐藏的权力。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多为理论阐述,缺少与实践案例的互动,传播学、经济学及社会学等学科互动较弱。关于"大众旅游的消费主义具体表现""大众旅游的消费主义倾向社会成因"等亟待破解的命题尚未做出细致的解答,本课题的中心任务即在于尝试在这些方面展开较为清晰的系统研究。

  (四)本文的创新之处。

  本文将以消费主义理论为根基,以近几年大众旅游的景区形象塑造、旅游产品生产以及游客心理的消费主义倾向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心理,发现其带来的负面问题并寻求全方位解决办法。因此,本文具有以下两大创新点:

  第一:选题新颖。大众旅游在近几年得到了飞速发展,已成为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消费主义特征也愈发明显,而目前国内的研究者对此问题的关注较少,因而,本文选题有一定的现实必要性。

  第二:多学科视域结合的研究方法。国内外学者对于消费主义理论的探讨和大众旅游的研究虽然有很多,但更多是着眼于单一学科,而本文立足消费主义理论,从大众旅游领域提取丰富的现象进行论证,结合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进行深入分析,力图更全面深入的解读我国大众旅游的消费主义倾向。

  (五)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基本理论。

  消费理论。

  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盛,人们"从来不消费物的本身(使用价值)--人们总是把物(从广义的角度)用来当做能够突出你的符号,或让你加入视为理想的团体,或参考一个地位更高的团体来摆脱本团体。"本文主要以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为基础,解读我国大众旅游景观表现出的炫耀性、符号化等消费主义倾向。

  虚假需求理论。

  德国哲学家、社会理论家马尔库塞认为,现代社会工业技术的进步促使生产力提高,商品的种类也不断增多,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因此社会需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手段,不断扩大人的"基本需求",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与人的生存无关的"虚假需求".本文将使用马尔库塞的"虚假需求理论"来剖析商家、大众传媒等权力与技术手段对游客旅游消费的影响。

  2.研究方法。

  案例研究法:引用大众旅游领域的典型案例,分析其消费主义特征和表现,了解所产生的背景和带来的问题,以论证本文的理论观点,以具体典型的案例,增强理论分析的说服力。

  文献研究法:查阅网络和各类专业书籍、报刊杂志,阅读大量论文资料,对国内外消费主义和大众旅游相关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理论研究方法和成果,深入了解消费主义理论知识,广泛搜集大众旅游行业的相关信息,从而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思路。

  跨学科研究法:国内外对于消费主义理论的研究,早已不再局限于一个单一学科,本文以消费主义理论为根基,以大众旅游景观为研究对象进行剖析,广泛借鉴了文艺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原理,更加深入的剖析出大众旅游景观中所表现出的消费主义的成因、特点和影响。

相关标签:旅游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