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农学论文 > 土壤污染论文

国外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及其经验借鉴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4 共9096字

  三、国外土坏污染防治立法及其经验借鉴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在欧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它们也经历了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的过渡,在此期间随着工业化发展的不断推进,污染是在所难免的,引起了环境的恶化和对人体的危害,使人们意识到必须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土壤污染因其具体的特殊性,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更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增强人们保护土壤的意识。国家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与地方性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地方性立法中有许多针对性强、实践性合理的制度己经被全国性立法采纳。但是,我国针对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明确的行政执法主体,污染的防治范围比较狭窄,对现在出现的新型污染尚未有相关的法律进行制约,随着国内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借鉴其他国家的防治经验,会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

  (一)国外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1.日本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为了重振经济,实行了偏重于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政策,过于注重工业化进程,忽略环境保护,导致严重的土壤污染,特别是重金属和有机物化合物污染。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日本企业排放有毒重金属污染水源的“痛痛病事件”在日本造成极大影响,导致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土壤中生长的农作物受污染,污染物又通过食物链的传播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痛痛病”事件让政府意识到保护土壤环境的重要,随后日本政府颁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对策法》。后者是一个较为成熟法规,对日本治理土壤污染的法律法规系统化、专门化奠定基础。随后一系列土壤污染事件进一步推进该国政府,对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重视。

  日本政府为“痛痛病”事后,引发的社会各种负面效应,防止农业用地受到进一步地破坏。在中央层面颁布《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由此农业用地污染防治有了法律保障,依据的规定将对人体有害的重金属列为对土壤有污染的有害物质。

  伴随日本的工业飞速发展,该国的城市土壤污染也随之加重,日本政府慢慢对这个问题重视起来。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针对城市土壤污染,制订《市街地土壤污染暂定对策方针》,第一次将城市土壤污染环境问题纳入治理范畴,但该文件制度的措施具有原则性和不可操作性等缺陷。日本政府上世纪九十年代就颁布《土壤环境标准》,随后两次修订该文件,形成了较为统一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使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有据可循。

  此前颁布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并没有涉及工业用地。二十一世纪初,日本政府颁布了《土壤污染对策法》(2002年),这标志着日本应对城市土壤污染防治,已从国家层面进行立法。该法律在公布后的2003年幵始正式实施。该法从受污染土地的利用及限制、土壤污染治理责任人等方面,对城市土壤污染的防治和措施,进行一定法律规定,现在日本用于防治土壤污染的律法主要是这一套完善的土壤污染治理制度。

  日本有五十多个地方政府,制定相关土壤污染防治法律。这些条例在内容上都有一定的共通之处,不少有效的对策措施和制度在地方条例中得到了体现。中央层面的法只有两部,即《土壤污染对策法》(2002〉、《农业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1970)。其他的防治立法全是地方性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其对国家的立法制定与完善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定,对该国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其立法先从农业用地开始,随之由于工业污染的加重,城市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也开始进行。日本在2003年,正式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框架,主要包括农业与城市用地的相关内容,将土壤环境监测标准作为目标,其基本保障为《环境基本法》。

  《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与《土壤污染对策法》都最具有代表性,前者是主要保护农用地,后者则是主要保护城市工业用地。前者利用法律调控农用地土壤污染,污染的农业用地合理利用,防止农作物生长受到影响,以此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和国民健康的目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内容有(1)对耕地土壤污染范围做出明确划分。当地政府结合其辖区内农业用地土壤或者农作物重金属监测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将农业用地超标的,定为“污染区域”.并向社会发布公告,便于公众及时了解土壤污染状况。(2)基于调查制定有效治理土壤污染的措施。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对不同“污染问题区域”的农业用地作出不同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详细测定污染地区里,耕地的有害重金属物质的情况;依据于此,划分不同区域,制定土地使用可行性的规划,对其进行合理安排;减少或消除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属物质以防止二次污染;根据所规划的修复后农业用地用途来引导农民合理耕种。(3)排放污染物标准的提高。(4)污染区域严重的,设为“警戒区”,并对警戒区域范围的农作物种植的数量和种类作出限制。各级知事有权对受到污染严重的农业用地,限制农民在该区域,进行耕作和活动。(5)区域主管有权对自己管辖的区域,进行土地状况调查测定以及日常监测,并作出公示。

  日本政府制定《土壤污染对策法》主要是针对城市土壤污染问题。该法运用环境风险对策模式,对日本全国范围内的企业废止和转产过程、城市再开发以及工厂等项目实施合理的土壤污染治理对策,以此实现保护国民健康的目的。此后该法成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主要的法律依据。

  《土壤污染对策法》的颁布,对日本社会影响非常深远,并且提高了公众保护土壤的意识。当然,距离城市土壤污染的全面解决还需一大步,因此,日本政府相继颁布(《土壤污染对策法施行令》(第336号令)和《土壤污染对策法施行规则》(第29号令))两部法律,并在其中规定进行详细解释,并作为实施时的具体参照。该法明确规定,土地的污染者及所有者有义务采取合理措施来减少污染扩散并消除污染,如果污染是由土地所有者以外的其他人造成的,土地所有者有权在履行清除污染的义务后,向污染者追偿清理费用以保护自身的权益。此外,土壤污染调查的地域范围、超标地域的确定,调查机构、治理措施、支援体系、报告及检查制度、惩罚条款,在该法中皆有所明确。并且规定了在土壤污染调查对象所具备的土地条件、消除污染的土地基准等。[1]《土壤污染对策法》的具体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使日本在土壤污染防治领域得到一定的丰富和强化,是一部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为了使各城市工业不断适应新发展而制定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将该国从防治农业耕地污染,向城市土壤污染防治进行拓展,使日本不断补充与改善土壤污染防治区域。

  《土壤污染对策法》主要包含以下几项内容:(1)调查土壤污染制度。在防治与治理土壤污染中,土壤污染调查是非常必要的。该制度对工矿企业存在的高污染进行调查,方便国家能随时掌握土壤实际状况并及时采取防治措施。计对调查的对象、时机,该对策法还进行了划分:一是针对采取特定设施废止有害物质的土壤污染调查,此时应通过调查来了解及确定土壤遭受污染的具体状况;二是对人体有重大损害的特定有害物质污染的调查,此时则由地方政府责令土地所有人进行调查。(2)受污染区域制度。

  当调查结果不能达到环境标准时,将该土地设为有害物质污染重点区域,并向社会及时公开情况,便于公众及时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同时也有利于防止因土地用途改变、土地转让、污染土壤转移等原因而引发新的环境问题。(3)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制度。《土壤污染对策法》中,对该区域的污染危害到人体健康时,地方政府有权责令土地所有人,在规定时间内去除污染,或者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污染物扩散并清除污染,若污染事件为其他污染行为人导致,前述措施应由污染行为人采取并承担相应责任。其所产生的费用将由土地管理者或所有者及污染责任人进行承担。(4)法律贵任制度。第一责任人是土地的所有者,其民事责任应由所有者承担,然而如果有合理理由的,可以除外。土地所有者有权向污染行为人,进行追偿损失。虽然严格责任与溯及责任是该法采用的责任形式,但该法还对连带责任的适用范围,作出相关限制与规定,如污染者间没有特殊联系,法律规定禁止对其采用连带责任。

  污染发生后的补救通常被作为日本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发展的基础,因此日本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实用性较强,其不断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制度更是以其自身具有的借鉴性广受各国学习借鉴。

  2.美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美国发达的工业对环境造成各种污染相当严重,因此土壤污染问题很早就受到该国政府的重视,与土壤污染防治的相关立法也较早出现。发生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黑风暴”事件,是一起严重土壤污染事件,对美国农业生产造成极大危害,《土壤保护法》也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该法主要是防范休耕或退耕的水土侵蚀与流失,并未有更多内容说明因人为原因造成土壤污染的问题。

  随后‘’拉夫运河污染事件“的发生,政府通过颁布《联邦危险物质法》与《固体废物处理法》具体规定了如何保护国家土壤。20世纪70年代,美国工业化迅猛发展,工业迁移现象也普遍出现,工厂因搬迁造成的工业废弃物,造成的土地污染情况越发严重。

  这些危险的弃物开始引起美国政府担心,政府相继出台了《固体废物处置法》(即1976年的《资源保护回收法》)。对有毒废弃物处理事项进行明文规定,在立法史上尚属首次,环境法中的一个漏洞得以弥补。该法促进了废弃物回收率与利用率的提高,通过该法律的实施,美国政府很好的解决了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问题。

  此后美国政府颁布了《综合环境污染响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作为美国土壤污染防治体系的基础法,由有害物质引发的土壤污染的赔偿事宜是此法主要解决的内容。其主要立法意图是保障美国国内工业遗址产生的掠色地块的修复和整治。由此,美国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正式形成。美国以成文的法律形式颁布,其主要目的就是确认资源损害的赔偿责任人,体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是一部环境保护基础法律。随着社会的发展该法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于是,美国国会修正了改法(即《超级基金增补与再授权法案》),此后,又于1992年、1997年对其进行修订,分别修订了《公众环境应对促进法》、《纳税人减税法》。

  建设用地的污染及环境保护问题,在上述法案实施时受到较以往更多的关注。同时,美国国会为此,对CERCLA进行大范围的修订。美国政府颁布了《小规模企业责任减轻和棕色地块振兴法》(2002年)。该法对土壤污染的承担者与非承担者的进行了区分,对治理棕色地块有具体方案,加大了免责主体的范围,充分保护了无辜的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权益,对棕色地块的开发利用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几次的修正案仅仅只是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加以修正。该法成为了与《超级基金增补及再授权法案》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法案。这两个修正案积极的推动了棕色地块的再开发利用和土壤污染风险管理的完善。该法确立了污染责任人制度,将对企业因搬迁造成的污染,进行生态安全标准检验。其中包含厂房等不动产的所有者、污染者及使用人,并采取溯及方式对土地连带无限责任,进行严格的一系列规定。即”超级基金“(Super found)的信托基金,在资金方面为该法的实施提供保障。因此该法又被称为”超级基金法“.由于,责任者因某些客观因素影响,而无法支付相关费用或确认责任人,”超级基金“将会支付土壤污染相关治理费用。此后,国会相继制定了《小型企业责任免除和棕色地块振兴法案》,该法对贵任者与非责任者进行界定,对小企业一部分责任进行免减,同时制定相关的区域评估制度,保护正常使用土地的所有者及使用者,提高公众土地恢复与治理的积极性,为再次利用和保护的棕色地块,提供了法律基础,促进国家土壤污染治理的进程。从此之后美国拥有了比较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