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经济学论文

我国体育不同产业结构不足及优化调整建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5-15 共5769字
论文摘要

  《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仍然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初期面临的突出问题,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是“十二五”时期重要的任务之一。因此,厘清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基本情况,梳理客观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体育产业结构的思路和建议就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拟在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较为全面地评价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优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相关对策,旨在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本文中所使用的统计数据主要来自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相关数据资料以及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库中剥离的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数据资料.

  1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现状评价
  
  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本文分别从所有制结构、行业结构、层次结构、区域结构、市场结构等方面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进行剖析。

  文中的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形式在体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所处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行业结构是指体育产业中各行各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联系;层次结构是指体育产业核心层、外围层、相关层之间的比例关系;区域结构是指体育产业的各行业、各环节等部门和企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情况;市场结构指的是体育市场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特征。

  1.1 所有制结构
  1.1.1 呈现出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的格局
  随着体育全球化、社会化和产业化步伐的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已经初步显现出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参与、共同兴办的新格局,国家、集体、个体私营、外商等多种主体进入体育产业领域。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数据显示(见表1):2008年非公有制经济机构数比重达到69.09%,从业人数比重达到75.48%,已经占据了主体地 位;而 国 有 企 业 和 集 体 企 业 所 占 比 重 仅 有30.91%和24.52%.其中,在非国有企业中私营企业的数量最多,占总量的34.40%,就业人数占总数的24.73%.【表1】
论文摘要
  
  就具体行业而言,体育用品业非公有制地位突出,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业主要以民营投资和港澳台、外商投资为主,国有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较小。

  2008年民营资本、港澳台商资本和外商资本之和占我国体育用品企业总资产的92.06%,国有集体企业只占1.10%的比重,其中私营企业总资产规模最大,约为274.34亿元,所占比重达34.20%;体育服务业固定资本原值中,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所占比重为21.66%,国有集体企业比重相对高于体育用品业,但整体而言,体育服务业仍呈现强劲的非公有经济特征(见表2)【表2】
论文摘要
  
  1.1.2 外商和港澳台投资比重较大
  在经济全球化和体育产业进一步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境外资本以及港澳台资本正逐步介入我国体育产业领域。

  2008年在所有体育企业中,港澳台投资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固定资产原价占所有体育产业机构固定资产原价的比重分别为26.39%和21.66%,已经接近体育内资企业的固定资产原价,表明港澳台、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表3)。【表3】

论文摘要  
  1.2 行业结构
  1.2.1 体育用品业是当前发展势能最大的行业
  体育用品业作为体育产业中比重最大、开放度与竞争度最高、增长最快的领域,已经逐步进入稳定增长的成熟期(表4)。2006年全国体育用品业的从业人员为206.57万人,实现增加值781.57亿元,占体育产业增加值的4/5;2012年全国体育用品业从业人员达到278.65万人,实现增加值2 346.64亿元,是2006年的3倍。【表4】
论文摘要
  
  由于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也是着名的体育用品制造的“世界工厂”,因此,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总产值在整个体育产业中的所占比重较大,吸纳的从业人员也最多。

  2006年全国体育用品制造的从业人员195.44万人,实现增加值705.12亿元;2012年从业人员为248.35万人,实现增加值1 920.43亿元,是2006年的2.72倍。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体育用品制造基地,仅福建省就拥有体育用品制造企业4 000多家,年产值达300亿元。

  除了体育用品制造业之外,国内的体育用品销售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全国体育用品销售从业人员11.13万人,实现增加值76.45亿元;2012年体育用品销售从业人员30.30万人,实现增加值426.21亿元,是2006年的5.58倍。

  1.2.2 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不断提升
  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的大小是判断体育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一个主要指标。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一般均大于50%,例如,美国体育服务业总产值在体育产业中占60%以上。由于我国体育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体育服务业的整体实力较弱,所创造的增加值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只有20%左右。但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在不断提升,统计数据表明,在2006-2012年短短7年间,我国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已经由2006年的17.11%上升到21.01%,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表5).【表5】
论文摘要
  
  1.3 层次结构
  1.3.1 核心层所占比重偏小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的《体育及相关产业分类(试行)》规定,体育产业分为核心层、外围层和相关产业层。其中体育产业的核心层包括体育组织管理活动、体育场馆管理活动、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外围层包括体育中介活动和其他体育活动;相关产业层包括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与销售以及体育建筑活动。一般而言,体育产业核心层所占比重越大,则说明体育产业发达程度越高。但统计数据表明(表6),目 前 我 国 体 育 产 业 的 核 心 层 所 占 比 重 尚 不 足20%,与此相对应的是,相关产业层的比重高达80%左右。这充分说明,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且由于体育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以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健身休闲为主导的体育核心产业亟待进一步发展。【表6】
论文摘要
  
  1.3.2 外围层发展迅速
  以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彩票为主要内容的体育产业外围层是体育产业核心层的有力支撑。由于体育产业外围层是体育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且主要以社会投资为主,因此,它更能反映社会对体育产业发展的需求。统计结果显示(表6):2006年,我国体育产业外围层的增加值仅为28.13亿元,占全部体育产业比重的2.87%;2012年,我国体育产业外围层的增加值达到了208.95亿元,是2006年的7.43倍,在体育产业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幅提高,达到6.67%,增加了近4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人们对体育服务产品的需求正在持续释放。

  1.4 区域结构
  1.4.1 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各地区的体育产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存在差距。总体而言,我国体育产业主要集中于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北京、上海等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市,广大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除个别省份外,体育产业发展则相对落后。据体育产业专项调查的15个省(市)显示,仅福建、广东、江苏、浙江四个省(市)200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之和就占到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总数的34.74%,而地处西部的青海省200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仅为1.18亿元,只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的0.09%.

  1.4.2 呈现明显的城、乡发展差序格局
  我国已经形成的二元社会结构,决定了体育产业呈现极明显的城、乡发展差序局面。城市体育市场的加速发展与农村体育市场整体上的滞后形成鲜明对比。

  2008年不同区域体育产业机构个数、从业人数一览表(表1)显示的数据说明: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经济带、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和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三大经济带”的经济发达中心城市,呈现出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态势,其机构个数和从业人数均位列第一,机构个数占总数的40.32%,从业人数所占比重甚至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达到53.35%;而在农村、尤其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北边区农村,体育产业发展极其滞后。

  1.5 市场结构
  1.5.1 体育市场的竞争加剧,但市场集中度低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化和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加快,依靠市场力量整合体育资源的趋势逐渐呈现。在这一过程中,我国体育市场结构产生一定的变化:市场竞争面不仅涵盖了沿海地区的民营体育企业,而且蔓延到全国各种所有制体育企事业单位;产业竞争范围也由过去壁垒门槛设置较低的体育用品、体育健身休闲,逐步扩散到壁垒门槛设置较高的体育竞赛表演和体育中介等行业。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的资料显示:

  2008年全国体育产业机构数已经达到38 578家,总产出高达5 118.73亿元。但是与国外相比,我国体育产业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体育市场集中度低、规模效益不高,严重限制了我国体育企业的竞争力。

  1.5.2 体育产业市场结构过度竞争和行政垄断并存
  我国体育产业各行业市场化差异很大,存在着较普遍的无度竞争和行政垄断并存局面。一方面,体育用品和体育健身休闲市场表现出激烈的竞争态势,如广东某县曾出现上千家体育用品同质“企业”,主要以家庭式作坊为主,抗击风险的能力很低,2008年的金融危机迫使绝大多数企业濒临倒闭;体育健身休闲市场价格竞争也异常惨烈,据2007年全国体育场所经营状况调研发现,北京、广西等健身俱乐部迫于生存,一度将年卡的价格定在1 000元以下,最低仅为400元,可见其竞争的激烈程度。这两个行业出现过度竞争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产品本身的替代性较大,企业规模较小、产品质量较差、同质性较严重,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又显现出极为严重的行政垄断的特点,如政府部门对体育赛事资源和优秀运动员的垄断、中央及各地方电视台对电视转播权的垄断等,导致这些优质资源很难进入市场,再加之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进入壁垒过高,前期投资成本较大,社会力量也不太可能进入,从而造成了明显的行政垄断现象。

  2 进一步优化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对策
  
  通过对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整体评价,当前依然存在着体育服务业比重较小、体育产业核心层亟待发展、区域发展不平衡、体育市场垄断和无序竞争局面共存等诸多问题,实践中亟待优化。笔者认为,上述问题是我国体育产业初级阶段的重要体现,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2.1 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改革活力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释放体制改革红利,是当前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一是释放行政体制活力,狠抓改革落地,“管好该管的、放权可管可不管的、服务好不该管的”,为培育体育市场主体铺路。二是积极鼓励有条件的可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为企业,突破传统观念、大胆放权、推进改制。三是实现真正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彻底摆脱政事、政企、企事不分的窠臼,推进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还企于市,以市养企,形成良性互动。

  2.2 加快服务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
  国际产业规律显示,产业结构具有渐次由一产进二产最终跨入三产的服务化趋势,实现我国体育产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点还是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具体措施包括:一是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体育服务业领域,建立和稳固多元的投资机制,增加多元化准入领域、扩大多层次准入空间,营造公平、公正的准入环境,形成良好的税费、金融支持体系,实现民间资本主动回应体育服务业的局面。二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以不同地域、不同规模、不同范围的三维“空间”为立足点,构建“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主体联合供给;以多元消费需求为突破点,实现公共与私人体育服务产品供给合理化;以多层次消费需求为落脚点,实现不同阶层体育服务产品供给塔型化;逐步推进体育服务业区域“网状集聚”式发展、中心城区“标杆引领”式发展、社区“嵌入融合”式发展的新模式。三是支持体育服务企业的优化整合,实现做强做大目标。针对我国体育服务企业小型化、同质化局面,应该从政策上大力推进企业升级,通过跨区域、联合化、连锁化经营,逐步实现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从而立住根、上层次、成气候、显实力.

  2.3 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根据体育产业空间分布特点,推行差别化的区域调控政策,通过不断优化和合理配置各个区域空间的优势资源,逐步形成区域产业互动、互利、互补发展的新格局。东部地区可以力行推动环渤海湾、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体育产业向着集约化、国际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优先将区域城市增长极打造成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充分利用其丰富的体育资源和雄厚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大力拓展体育消费市场潜力,解决其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使体育产业发展成为本地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针对经济落后的中西部,扶持和改善体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大力开发具有特色的体育资源,如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民间体育文化资源发展体育旅游,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探索中小城市体育发展模式,激发有效的体育消费需求,争取使体育产业在本地区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2.4 加强行业规范化,激发市场活力
  一是突破行业垄断局面,重点推进体育赛事的市场化,有计划、分步骤、多层次地推动体育竞赛管理改革,逐步实现综合性赛事市场开放化,加快实现职业赛事市场完善化,全面实现商业赛事市场完全化,落实体育赛事承办权的市场化交易;同时建立体育版权交易平台,加快新媒体与赛事的有效结合,打造媒体转播的多元交易市场,构建灵活化、多样性、可选择、有自由的完全竞争格局;二是建立各行业发展联盟,积极发挥体育场馆协会、体育用品联合会的协调作用,同时筹建体育健身休闲业联盟、体育中介企业联盟、体育培训业联盟等,通过联盟的沟通和润滑,最大限度地减少行业间的恶性竞争,营造良好的行业氛围;三是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类市场制度,逐步构建法律、法规、制度一体化政策群,打造制定、执行、监督联动化格局,多层面、立体化地规范和强化体育市场监管的最终落实,逐步形成规范有序、健康运行且充满朝气的良性市场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6.
  [2]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产业分会.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1:12.
  [3]张林,黄海燕.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3:6.
  [4]张林,刘炜,林显鹏,等.中国体育及相关产业统计研究[J].体育科学,2008(10):16-25.
  [5]黄海燕,杨丽丽.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综合定量与优化分析[J].体育科学,2011(11):3-11.
  [6]黄海燕.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目标与实施路径[J].体育科研,2012(4):35-39.
  [7]黄海燕.“十一五”时期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审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4):1-6.
  [8]武汉市体育局.武汉体育产业统计与发展战略报告[C].2011.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