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制建设过程回顾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4-02 共5836字
论文摘要

  前言

  浙江游泳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获得了4金(2项世界纪录)、1银、1铜的佳绩,创造了奥 运 史 上 浙 江 游 泳 的 历 史 最 好 成 绩。在2014年仁川亚运会游泳比赛中浙江籍运动员获得11金6银2铜的佳绩。源源不断的优秀后备人才是浙江游泳腾飞的坚实后盾,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制的完善和创新是促进浙江游泳水平提高、培养优秀后备人才的重要保障。运动竞赛体制是指保证运动竞赛顺利开展的组织体系,以及维持该组织体系运行的竞赛制度、法律法规的总和[1]。

  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方式由竞赛设置、竞赛约束和竞赛安排三个具体内容组成[2]。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浙江省已经逐步形成了省运会、“迎春杯”冠军赛、锦标赛和年度分站赛等以选拔和培养游泳后备人才为目标的赛事。

  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制建设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进一步总结浙江游泳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省市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和借鉴。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系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文献研究法。从浙江特色的角度,尽可能全面考虑和收集有关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和竞赛制度的相关文献。

  1.2.2访谈调查法。对浙江全省11地市从事游泳业余训练的教练员和训练管理人员共30余人进行电话或实地访谈,深入了解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的历史和现状。

  1.2.3 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 2007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制的建立与改革历程

  2.1 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的历史回顾

  1971年举办了首届浙江省少年儿童游泳比赛,只设少年男、女组和儿童男、女4个组别,那时每年只举办一次全省少年儿童游泳比赛,整体水平与全国相比并无明显优势[3]。

  1979年12月,全国少年儿童冬季游泳分区赛在原浙江省体工队游泳馆举行,这也为浙江省首届“迎春杯”少儿游泳比赛打下了基础。随后在1980年1月举办了浙江省首届“迎春杯”少年儿童冬季游泳比赛,至今已经举办了34届。

  1986年以后,由于已建的室内池大多为非标准比赛池,随着参赛人数逐年增加,难以承担参赛人数激增的赛事,每年的“迎春杯”比赛改变为分区赛,选择2~3个赛区,分别在浙南的温州;浙北的杭州、嘉兴;浙东的宁波、绍兴;浙西的金华等地举行,然后再将分区比赛的成绩汇总编制成绩册。

  2000年开始,随着浙江省内各地市开始兴建标准游泳池(馆),再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浙江全省取消了分区赛的比赛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全省集中比赛(积分赛、迎春杯、锦标赛),这样也更有利于运动员的相互竞争和教练员之间的交流。现在,全省每年的少儿游泳比赛已经成为省队教练员选材的重要平台。

  2.2 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制的改革历程

  从1980年开始,浙江省每年举办夏季和冬季两次少儿游泳比赛,比赛规模和参赛人数逐年增加。90年代开始举办适合不同年龄、水平参赛人群的月月积分赛、传统学校(小学)游泳比赛和中学生游泳比赛。2012年举办了首届全省的幼儿游泳表演大会。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逐步形成了浙江特色的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制。

  2.2.1“全能”比赛和特有的录取方式1986年,浙江省少儿游泳比赛在赛制方面做出了重大改革。采用“全能”比赛制度,每个运动员必须参加200m个 人 混 合 泳、400m自 由 泳 以 及 单 项 的50m和100m。然后按《大纲》评分表录取全能前8名,另录取200m个人混合泳和400m自由泳的单项前8名[4]。这种浙江独有的录取方式延续至今,促进了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有氧耐力基础和四种泳式技术的全面发展,也为浙江游泳在中长距离自由泳和混合泳项目的绝对优势奠定了基础。

  2.2.2坚持多年的形态跟踪测试。在实施《大纲》等级评分标准的同时,还规定每个参赛运动员都必须在赛前参加由大会组织的身高、臂展、反臂体前屈和浮力四项测量。由于教练员普遍反映“反臂体前屈”测试过程中运动员容易受伤,又由于“浮力”测试难以操作,测量精度不高等原因,1988年以后,停止了这两个项目的测试。但是身高、臂展的测试一直延续至今,积累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对浙江省游泳运动员的选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役省队运动员中有多名男子运动员的身高超过1.90m,女运动员也普遍达到1.70m。

  2.2.3达级奖励,提高选材和育才质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在比赛规程中都有相应的奖励措施。这些奖励不但与比赛成绩有关,还与教练员的选材质量挂钩。奖励措施规定:“凡参赛运动员的身高、臂展达到该年龄组良好以上标准,并在200m个人混合泳达到指定级别成绩,运动员便可获得免比赛食宿费用的奖励[5]。”其目的是鼓励教练员选好材、育好材,同时也减轻参赛单位的经济负担。这样的举措大大调动了运动员、教练员和家长的积极性。

  同时,每年度还设立了教练员育才奖。每年的浙江省三大赛:“迎春杯”冠军赛、夏季锦标赛和全年六次分站赛中,教练员也有一个排名奖励体系,依据所带训运动员的名次得分进行排名,对排名靠前的教练员进行奖励,奖金虽不多,但因为这一排名也会随成绩册印制全省发放,大大激励了教练员的竞争意识,提高了全体教练员的荣誉感、责任心和敬业精神。2.2.4鼓励扶植,促进整体水平提高。浙江游泳在快速发展中也暴露出两极分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6]。为了鼓励游泳水平较低的地区开展训练,调动参赛积极性,竞赛管理部门还制定了鼓励扶植政策:“如果参赛队人数不足,除达到指定级别成绩标准的 人 数 外,还 配 给 定 额 人 数 参 赛 (免 交 食 宿费)[5]。”这使相对落后地区有更多的运动员可以参加省级比赛,得到锻炼和激励。这些措施大大调动了水平相对较弱地市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各市地对游泳项目的重视程度,对提高浙江全省的游泳业余训练整体水平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2.5调整年龄组设置和对应比赛项目。年龄组设置是浙江游泳竞赛改革的重点,合理的年龄组设置不但可以充分调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运动员的合理分流。浙江省少儿游泳比赛分别在1986年,2000年和2011年进行了三次年龄组调整。

  1986年:设男、女10岁、11岁、12岁、13~14岁、15~16岁五个年龄组[7]。2000年:设男、女10岁、11岁、12岁、13岁、14岁五个年龄组[8]。2011年:设9岁(女),男、女10岁、11岁、12岁、13岁,14岁(男)六个年龄组[9]。

  现行的年龄分组主要有两大特点,一是女子设9岁,比全国年龄组比赛提前一年(10岁);二是年龄分组更加细化,一岁一组,提高了竞赛的公平性。根据浙江省游泳发展的实际需要,三次年龄组设置的调整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得到了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和家长们的肯定和拥护。目前所实施的年龄组设置不但符合男、女生长发育不同期的特点[10],也与省队的招生年龄相衔接,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输送和升学分流。2010年开始,又对与年龄组设置相对应的部分比赛项目做出了调整[11]。将男子13、14岁组,女子12、13岁组的400m自由泳改为800m自由泳,4×50m自由泳接力改为4×200m自由泳接力。其主要目的是通过项目设置的导向作用使年龄组比赛逐步与高水平正式比赛项目接轨,进一步促进浙江优势项目(中长距离)发展。

  2.2.6赛事的包装和整合

  2007年开始,浙江省体育局对省级游泳竞赛进行了赛事包装和整合:首先,将所有省级游泳赛事与省教育厅联合举办,这对完善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充分调动中、小学生课余训练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也大大提高了家长支持参训(赛)的积极性,促进了浙江省游泳业余训练和竞赛的开展;第二,明确了不同竞赛的任务和目标,加强了赛事之间的连续性和对接,对全省游泳竞赛的名称进行了变更。将月月积分赛更名为分站赛,每年6次分站赛的任务确定为达标与积分排名。将夏季比赛更名为锦标赛,冬季比赛更名为“迎春杯”冠军赛。要获得这两项指定赛事的参赛资格,必须要在分站赛中达到200m混合泳或400m(800m)自由泳的相应标准。参加四年一届省运会游泳比赛的运动员必须要参加两届省运会之间两个年度的指定赛事(锦标赛和冠军赛)。

  竞赛体制的变革使浙江全省游泳竞赛的质量和整体水平得到了提高,也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多的比赛锻炼机会。目前,浙江游泳竞赛每年都有“迎春杯”少儿游泳冠军赛、夏季少儿游泳锦标赛、分站赛(6站)、游泳传统学校比赛和幼儿游泳表演赛等10余项常规赛事[12]。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竞赛体系,逐步实现了“幼儿—儿童—体校—省队”一条龙的无缝对接,为把浙江建设成为游泳大省、游泳强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7省运会金牌数的设置。随着浙江游泳整体水平的提高,浙江省运会游泳比赛的金牌数也逐届递增。经历了数十年的沿革,2014年第十五届浙江省运会游泳比赛共设置男子5个年龄组、女子6个年龄组(9岁组)(98枚金牌),省运会游泳比赛金牌数之多在全国绝无仅有,这一举措也极大激发了各市对游泳项目的重视和投入程度(图1)【1】

论文摘要

  
  3 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制的现状分析

  3.1浙江省各市游泳实力对比分析

  近年来,浙江青少年游泳一直保持全国先进水平。但是,通过统计2002-2014年(四届)省运会游泳项目的金牌地域归属发现,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和传统优势(图2)。其中,80%的金牌集中在杭州和温州,杭州四届省运会游泳项目的金牌数占游泳项目金牌总数的47%,温州占33%,其他市20%。这也反映出浙江省内竞技游泳实力格局发展具有显着的不平衡性。

  对2013年浙江少儿游泳锦标赛各市达级(6级)人数统计发现。达级人数前三名的排位与四届省运会游泳比赛金牌总数前三名排位完全一致,其他位次也基本吻合(图3)。说明训练规模大,达级人数多的单位,后备人才储备相对充足,省运会夺取金牌的可能性也更大。尤其在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阶段,量的积累是质的飞跃的重要保证。【2】

论文摘要

  
  3.2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参赛人数变化趋势

  2001-2014年浙江少儿游泳比赛参赛人数总体呈有规律的波浪起伏。在省运会年,参赛人数保持在300人左右(省运会各市有参赛名额限制),而在省运会前一年的比赛(2001年、2005年、2009年、2013年)参赛人数达到高峰(图4)。参赛人数的明显波动说明各市为备战省运会提供了充足的人材储备,也说明在省运会年全省后备人才的质量达到阶段最高水平。【3】

论文摘要

  
  由于没有参赛的成绩要求,2006年冬季的“迎春杯”冠军赛参赛运动员达到了800人[13]。参赛运动员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竞赛的激烈程度和赛事的运行效率。参赛人数的增加还给承办单位在食宿、交通、赛期等方面也带来了许多困难。为了突出竞赛的导向作用,提高办赛质量,从2006年省运会后,对参加省少儿游泳比赛的参赛资格做出了重大调整,即:运动员200m个人混合泳或400m自由泳成绩必须达到本省制定的7级评分标准,才能获准参赛。

  2007年“迎春杯”参赛人数缩减到500多人[14],赛事的整体水平和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时隔三年的2009年,浙江省少儿游泳锦标赛参赛人数明显提高,到2010年少儿游泳冠军赛,参赛人数又再次突破800人。说明全省的游泳业余训练整体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010年省运会后,又将达标标准由7级提高到6级。

  2011年的省少儿冬季冠军赛参赛人数依然保持在500多人。说明以达级参赛的竞赛制度为杠杆,促进了全省游泳业训整体水平的提高。

  从2006年执行达级参赛以来,浙江游泳的整体水平一直呈现上升态势,涌现出了叶诗文、汪顺、邵依雯、傅园慧等一批实力小将。浙江游泳业余训练和竞赛水平也凸现出每隔三年提高一个台阶的良性发展趋势。

  3.3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的性别特征

  从2001-2014年浙江省少儿游泳比赛(夏季)参赛运动员的性别比较来看,仅有2002年、2005年和2006年的参赛女子运动员人数略超男子运动员,其余比赛年均为男子运动员人数高于女子运动员。尤其是从2009年开始,男、女运动员参赛人数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同时,男子运动员的达标人数也一直高于女子运动员。达标是对运动员形态(身高、臂展)和200m混合泳成绩的双重要求,反映出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男子运动员的形态和专项素质水平优于女子运动员。女子运动员达标人数在2011年以前一直是大幅落后于男子运动员。从2011年开始增设女子9岁组,各市开始重视对女子运动员的选材和培养。从2013年开始,女子运动员达标人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与男子运动员的差距有缩小趋势。

  3.4省运会对选材、育才的导向作用

  通过统计2001-2014年间的运动员达标人数发现,在2006年、2010年和2014年三届省运会周期中,总体达标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省运会的前一年,达标人数保持相对高位,省运会后达标人数出现回落。整体趋势是在省运会后第一年达标人数出现小幅回落,第二年进入平稳期,第三年也是就省运会的前一年开始明显攀升。而且这种趋势还表现出逐届提升,说明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质量整体在这14年间(2001-2014年)的上升趋势,也说明省运会对后备人才初选有一定的影响,各市在备战省运会的时间方面都有所提前(图5)(省运会比赛无形态测试)。
  
  4 展望

  浙江省每年一系列的青少年游泳赛事,是锻炼、选拔、输送优秀游泳后备人才的重要平台和途径。这些赛事以多年、年度、月的周期形式分布;通过对参赛运动员年龄和水平的约束;形成层次分明、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较为完整的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系。对历史和现状的梳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展望未来。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制建设也还有尚待完善之处。

  4.1不断提升办赛效益和竞赛组织水平

  未来在项目设置和竞赛规程等方面还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在办赛效益、竞赛组织和赛风赛纪等方面还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积极争取各方对青少年运动员参赛的支持(经费、场地等);激励运动员和教练员的参赛热情,鼓励基层办赛的积极性。

  4.2以竞赛为导向,促进潜优势项目和“短板”项目的提高

  要继续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强化竞赛的导向作用,研究和制定符合浙江省游泳项目特点的竞赛机制,逐步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本省潜优势项目和“短板”项目进行政策调整和倾斜,推进游泳竞赛赛制改革,真正实现竞赛为后备人才培养服务的根本目的。

  5 结语

  经过30年的发展,浙江游泳已逐步形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较为完整的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系。浙江游泳所取得的成绩说明,重视后备人才竞赛体制建设是扩大游泳人口,提高后备人才质量的重要途径。中国游泳看浙江,浙江游泳事业的确值得骄傲,值得赞扬。相信在这个良好的大环境下,通过对浙江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竞赛体制的研究,可以使浙江游泳的成功经验得以推广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汪玮 琳.运 动 竞 赛 学 [M].北 京:中 国 经 济 出 版 社,2005.
  [2] 唐建军,谢慧松.我国运动竞赛制度安排的理论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113-115.
  [3]2012年 浙江省游泳项目可持续发展研讨会.杭州,2012.
  [4] 黄力,吴霞君,马光华.对浙江省少儿游泳竞赛体制的1J].浙江体育科学,1999,21(3):27-29.
  [5]2012年浙江省少儿游泳迎春杯比赛秩序册.
  [6] 厉丽玉.从城运会看浙江游泳的发展[J].浙江体育科学,2004,26(2):33-35.
  [7]1986年浙江省少儿游泳锦标赛秩序册.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