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体育论文 > 体育管理学论文

探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生态化开发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4-10-20 共5047字
论文摘要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地域广阔、气候多样、民族众多、风物奇致,是享誉世界的少数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强省.历经长期的发展,云南旅游几乎囊括了所有常见的旅游样式,大理、丽江等成熟开发的景区都能淋漓尽致地展现当地的自然和文化特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式样,发展很快,表现出一定的资源潜力,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其长足的科学发展仍面临着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政策大力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云南丰富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积淀为特色旅游业发展指出了尊重自然规律、确立生态价值观、实现人类与环境的互利共生的生态化发展方向.目前我国学者对体育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研究的理论视野尚不够开阔,结论也略显混乱,所以在目前的时代背景下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仍有深入研究的必要.

  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生态资源的理论解读

  1.1 立足学理基础,梳理基本概念体系

  关于体育旅游及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问题,前人已进行过广泛研究.于素梅将体育旅游资源界定为:在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经科学合理的开发,凡能对体育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进行体育旅游活动,为旅游业所利用且能产生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各种事物与因素的总和,是旅游资源与体育资源有机的完美结合,与一般旅游资源相比具有多样性、历史性、地域性、季节性、惊险性和体验性[1].该研究并没有对体育和旅游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朱红香对体育旅游的概念研究则认为,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的特殊组合,是一个动宾结构的复合词,具有异质兼容性、功能独立性与延展性,应属于旅游学科[2].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就是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融入旅游资源中,逐步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并在旅游中实现体育的功能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或社会文化现象的复合体.

  1.2 结合云南特色,认识旅游资源类型

  有研究认为,体育旅游资源一般可分为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两大类型[3].在此基础上,结合云南特色和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特征,还可以从其功能、地域特征、民族文化特性等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从功能上可以分为:休闲娱乐、运动健身、观光体验、刺激探险等;从地域特征上可分为城市、城郊和乡村旅游;从民族文化特征上可分为:少数民族集聚区、杂居区.每大类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

  另外,还可根据旅游资源的分类、分级、分态系统,结合景系、景类、景型特征,以景域、景段、景元三个空间尺度区分[4].分类的目的就是为多角度地认识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现状,析出其生态文化元素,突出云南特色,在开发过程中尽可能促进各因素科学整合,凸显云南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资源的魅力,使其有次序分层次地充分整合发挥经济、社会、文化及环境等多重效应.

  1.3 依据地方实际,总结资源开发要素

  旅游是一种重要的产业,大量旅客将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也会给地方的环境保护带来压力.鲍明晓等在对体育旅游发展进行专题研究后认为,应从提高政策认识、建立合作机制、加强规划引导、提升业态、创新旅游宣传形式等方面发展体育旅游[5].这些方面也应体现在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尤其应结合地方实际创造性地制定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旅游景区开发的宗旨就是尽可能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环境代价的最小化,为争取更大效益,开发商会尽可能整合各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旅游元素,逐步将景元联合起来形成景段,进而将景段联合形成旅游线路,增加游客的消费时间,也拉长了产业链.优待了旅客却使景区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加大,景区资源开发的后发优势不足,所以要求景区在立足经济性、科学性、人文性、持续性开发的基础上结合人、文、环境等各种要素进行生态化开发.

  2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生态化开发的时代诉求

  2.1 依据各级政策,长期开展景区群众教育,优化体育旅游人文环境

  景区群众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素质决定了景区品味,长期开展景区群众的教育意义重大.群众教育内容可分为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利益和群众工作四方面,即"四群"教育[6],是云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景区群众教育就是要引导群众科学解读国家政策,正确认识政策导向,结合地方资源优势,认识民族原始生态文化和自然环境的价值,不断提升环境意识和民族文化自觉、自信,自觉扞卫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爱护当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民族体育文化滋养下的自身健康.在此基础上,从生态价值取向、生态知识、能力和生态道德行为三方面培养群众生态人格,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人化[7].长期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教育是避免景区乱象,也是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生态化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

  2.2 发展旅游经济,促进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带动整个休闲产业繁荣

  体育旅游不仅属于旅游业也属于体育产业,并可分为康体型、观光型和赛事型三种类型,体育旅游资源应向体育游憩资源转换,应从经济融合的视角突破其深层次发展的瓶颈[8].体育旅游产业是具有时尚和生态文化特色的一种休闲产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应将其特色以更人性化、艺术化、科学化地凸显出来.从功能上看,旅游本身就具有体育的功能,科学合理的旅程安排能起到娱乐休闲观光健身的作用,并能使人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提升健康水平,符合人体自然生态原理.所以,更具针对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应进一步扩大旅游投入,促进产业换代升级,促进旅游业、体育产业、娱乐业及整个休闲产业全面发展的新思路[9].

  2.3 传扬生态文化,促进文化生态和谐进步,保障地方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化是坚持人、社会、自然和谐共生的一种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不可缺少的部分,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是一种科学态度和有效抉择[10].生态文化体现了新时代的社会价值观,在社会建设的很多领域都具有统摄作用,不断推动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传播应注意生态伦理传承,生态伦理是生态文明的组成部分,渗透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并推动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积极力量[11].而文化生态就是多种文化和谐共存的具体式样,生态文化的传扬必将进一步促进文化生态的繁荣.很多旅行者有意或无意希望通过民族传统体育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族生态环境,了解实实在在的民族风情,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态文化就是一种科学的、理性的、质朴的、健康的具有生态文化教育功能的文化形态,是民族的也终将是世界的,在未来发展中必将服务地方生态文明建设.

  2.4 尊重游客需求,多元拓展体育旅游途径,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优势

  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体育旅游的旅客一般更希望可以选择自己的旅游方式,这就要求政府和旅游企业在原有的旅游开发模式的基础上尽可能拓展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景区为旅客的旅游活动开辟多种旅游路径,增加民族体育文化元素的融入,满足游客观光、审美、娱乐、休闲、健身等多方面的需求,凸显旅游中的体育宗旨,把游客的健康需求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并将景区特色和新鲜的旅游式样展示给旅客,是骑、是乘、是行、是住、是走、是购让他们自选所需.云南属于高原环境,在各景区应给旅客准备一些急救药品,并进行必要的安全提示等.在旅游方式开发方面应尽可能考虑旅客感受,不能浮光掠影,要注意艺术化、人性化,给人一种随风入夜润物无声之感.因此在资源开发时应突出民族性、地域性、参与性、安全性原则,并注意行政规划调控、宣传、人才培养、市场拓展,实现开发的可持续性[12].

  3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生态化开发思路

  3.1 确立景区风格,设计精品旅游线路

  旅游线路设计是最重要的旅游产品,是旅行社竞争力和生命力的来源,是确定目标市场、分析竞争态势,促进创造,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所以,根据旅客的旅游构想和景区风格,提供适合他们的旅游线路应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基本宗旨之一.具体来讲,就是要结合不同的地域特征,以开发较好的景区为参照构建出不同风格的体育旅游版块,在线路设计上尽可能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及文化元素,设计出彼此独立又相互连接的多条旅游线路,并以成熟景域带动不成熟的景段、景元,使之自成体系,各具体色.进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和经济目标的对接,推动整个旅游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譬如,在昆大丽香(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这条经典长线上又可形成多条支线,使之脉络分明而又线线相连,构成巨大的旅游线路网络.集中突出了高原文化、民族风情、自然景观的多种特色,是健身休闲、观光览胜的良好去处,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2 突出文化特色,鼓励旅游文化创造

  旅游文化是一种新兴的特殊的文化类型,也是人类学视域下的文化生产与再生产的结果[13],是文化特色的积淀与发扬.据此,我们可简单认为旅游文化在景区主要表现为旅游文化产品和人文底蕴,文化创造能引导旅游产业朝生态化方向发展.民族体育文化是民族文化中不可割舍的组成部分,也不断为一些自然景观赋予新内涵.就如彝族"下火海"者的脚功练习一度赋予他们居住过的大山某些神秘色彩.旅游文化产品对旅游业的推进也是非成巨大的,一部《木府风云》就极大地推进了木府的文化地位,也为丽江古城又添文化丽彩,并进一步增强了玉龙雪山的神秘感,促使更多人参与丽江的民族文化研究;《消失的地平线》使香格里拉享誉世界.事实上,体育文化旅游的本身就是新时期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现象,表达了人们近距离接触地方文化亲近自然的某些诉求,所以突出文化特色鼓励文化创造是未来体育旅游生态化开发的重要路径之一.

  3.3 拓宽旅游景系,发展乡村特色旅游

  "十二五"规划把乡村旅游旅游业确定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应以生态学原理为依据,从景观规划整合、特色景区建设、发展规模、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处理农民与政府关系等方面展开研究[14].就旅游产业发展较好的迪庆来说,乡村旅游的开发已初具影响力、譬如以秀美自然景观着称的"雨崩村"一旦宣传马上引起了轰动,相对较差的交通条件反而更让人好奇,步行或骑马都叫人想往.随着城市人口的越来越多和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及城市生活环境的变化,乡村是越来越多的人向往的地方,而且乡村旅游更具有宏观意义上的体育功能.从另一个角度讲,乡村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也缓解了城市旅游资源的压力,丰富体育旅游内容,也让人们进一步直观感触到生态环境带来的愉悦体验,为旅游资源的生态化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

  4 结语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与特色旅游资源的结合,其开发程度也表现了这种融合的成熟度.目前来看,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尚处于基础性开发阶段,生态化开发人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更多关注资源的科学利用与再生,需要更多科学思想的融入.对云南少数民族资源的生态化开发既要结合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又要结合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规律,尊重人的需求.

  生态化开发是在我国经济和文化建设政策及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指导下的一种文化创造,是对民族文化开发和价值转换的一种科学选择,必将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和谐进步.

  参考文献:

  [1] 于素梅 . 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J].体育科学 , 2007,27(5):23-35.

  [2] 朱红香 . 体育旅游的界定及归属问题 [J]. 体育学刊 , 2008,15(8):32-34.

  [3] 邓凤莲 , 于素梅 , 刘笑舫 . 中国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和开发支持系统及影响因素研究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 2008,31(8):1048-1050.

  [4] 郭来喜 , 吴必虎 , 刘锋 , 等中国旅游资源分类系统与类型评价 [J]. 地理学报 , 2000,55(3):294-301.

  [5] 鲍明晓 , 赵承磊 , 饶远 , 等 . 我国体育旅游发 展 的 现 状、 趋 势 和 对 策 [J]. 体 育 科 研 ,2011,32(6):4-9.

  [6] 魏亲延 , 魏禛祯 , 王华勇 . 云南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的思考 [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17):127-128.

  [7] 陈琼珍 . 生态人格 : 生态文明制度的完善路径[J]. 广西社会科学 , 2013(11):78-82.

  [8] 杨强 . 中国体育旅游研究二十年 : 述评与展望[J]. 中国体育科技 , 2011,47(5):90-100.

  [9] 朱玲 , 惠蜀 , 张国力 , 等 . 发展壮大四川省体育旅游产业的研究 [J]. 体育科学 , 2006,26(2):18-21.

  [10] 舒永久 . 用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 [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30(4):27-31.

  [11] 余谋昌 . 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 [J].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2009(2):112-118.

  [12] 邓杰 , 杜长亮 . 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原则及策略 [J]. 体育与科学 , 2013,34(6):107-110.

  [13] 赵红梅 . 论旅游文化-文化人类学视野 [J].旅游学刊 , 2014,29(1):16-26.

  [14] 周银珍 . 创意引领生态文明-关于利辛县美好乡村旅游业奋力崛起的调查研究 [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4,13(1):84-88.

相关标签:旅游资源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